问题

如果俄国在不远的将来把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还给我们让我们抵御西方压力这个能要吗?

回答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的归属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法等多个层面。如果俄国在不远的将来提出将这些地区归还的设想,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地缘政治事件。理解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得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细节和潜在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回溯历史背景。外兴安岭地区,根据《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是在19世纪中叶被割让给俄国的。而库页岛的归属则更为曲折,经历了不同时期各国的争夺和占领,最终在二战后被苏联实际控制。中国对于这两个地区的主权一直存在历史性的诉求,认为其是通过不平等条约丧失的。因此,从历史追溯的角度看,中国人民对于这些土地的回归是存在情感和道义上的认同的。

那么,为什么俄国会在“不远的将来”主动提出归还?这背后必然有其深层的动因,而题目中提到的是“抵御西方压力”。这暗示了俄国可能面临着来自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甚至可能到了国家生存的关键时刻。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俄国可能需要寻求其他国家(在这里是中国)的战略支持,而将部分领土作为“筹码”或“回报”,是一种可能的策略。

如果俄国真的提出这样的提议,我们首先需要审慎地评估其“诚意”和“条件”。“不远的将来”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我们需要了解这具体指的是什么时间段,以及俄国在这段时间内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来配合这一提议的实现。

接着,我们必须分析“还给我们”的具体含义。仅仅是“名义上的归还”还是“实际的控制权转移”?这涉及到领土的边界勘定、行政管理、居民的安置和身份认同,以及当地的资源和经济利益如何分配。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协议,而实际利益受损,那将是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考虑“抵御西方压力”的背后。如果俄国是为了换取中国在军事或经济上的实质性援助,那么这笔交易的“价格”是否过于昂贵?中国是否会因此被卷入与西方的更深层次的冲突之中?中国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我们需要明确,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会因为领土问题而牺牲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国家战略。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如果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真的回到中国手中,那将是中国东北边疆的巩固和陆地边界的极大完善。这将显著增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纵深,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潜在的风险。一旦中国接受了这样的提议,即便俄国自身处于困境,西方国家也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中国与俄国“结盟”对抗西方的证据。这可能会导致西方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甚至采取更强硬的制裁措施。此外,领土的接收和管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包括如何处理当地居民的情感和利益,以及如何有效地融入中国的行政体系。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提议,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要”或“不要”来回答。我们需要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考量。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历史法理基础的巩固与挑战: 中国方面需要充分准备好,从历史文献、条约文本、国际惯例等角度,为收回这些土地提供充分的法理依据。同时,也要预见到俄国国内可能存在的反对声音,以及国际社会对领土变动的不同反应。
经济和资源的影响: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和渔业资源。如果能够收回,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开发和管理这些资源,并与俄罗斯在过渡时期如何协调经济利益。
战略和军事意义: 库页岛扼守日本海,对外兴安岭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北的边疆安全和对日本海的出海口。收回这些地区,将显著提升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影响力,但也可能增加与周边国家发生摩擦的风险。
国际关系的博弈: 中国是否接受这一提议,将极大影响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需要中国领导人有极高的战略智慧,能够在维护国家利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也要考虑该提议对俄罗斯自身与西方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符合中国的长期战略利益。
民意和民族情感: 领土问题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如果真的能够以合理的方式收回失地,无疑会极大地提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但如果过程曲折,或者付出过大的代价,也可能引发国内的争议。

至于“抵御西方压力”这一动机,我们必须警惕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陷阱”或“利用”。 俄国或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国深度绑定在与西方的对峙线前沿,以转移其自身面临的压力。中国需要明确的是,任何支持都应该是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审慎判断,而不是被动地卷入他国的地缘政治漩涡。

总结来说,如果俄国真的提出将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归还中国的设想,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交易”。它将是一场涉及历史、法理、经济、战略、国际关系和民族情感的复杂博弈。中国需要以最高度的审慎和智慧,全面评估其利弊得失,并在确保自身国家核心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做出最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决断的重大时刻,绝非一时冲动或单方面的好恶所能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个冰雪大世界而已,省了几千块签证费用,要吧,万一有用呢?虽然路边的李子不一定全部绝对都是酸的。

user avatar

没多大必要,现在已经不是光靠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多少就能决定战争的时代,现代战争在物质方面已经从地表上的谷物让位于地下丰富的矿物资源,在人这一要素上已经从劳动力变化为技术人才,以印度人口为例,印度目前人口为13.7亿(2019年的数据),这样的人口,换古代是一支庞大的军队,可是印度是那种符合现代定义的军事强国吗?一个轻武器所需弹药、重武器依靠进口的国家,能说是军事强国吗?印度虽然也有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但是造出的是什么玩意儿的武器?导弹、飞机频发事故,虽然造出了阿琼坦克,但是要作为该坦克唯一用户的印度军队却拒绝了这种武器。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思想的作用在加倍。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富勒对于思想这种力量起初不屑一顾,在《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战术评论)》中认为“所谓“思想战”完全是胡扯,战争愈神圣,结局就愈可怕”,可是仅仅14年,他就在《战争指导》中不得不这样认为:

简单地说,思想比人口和军队更重要了。要想有效地战胜对方,就必须彻底毁灭其思想。这也就是说,必须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新思想去取代旧思想。

而且,根据《孙子兵法》的一条原则“地有所不争”,拿回来固然好,但是然后呢?当地民众对我们有多少感情?外兴安岭地区脱离我国已经超过百年,沙俄、苏联时代又不是没有进行经营(你比如说海参崴)。

为了“雪百年之仇”而拿回已经一块陌生的地方,真的合适且必要吗?

(而且,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危机,影响也不大,大家对于引入外国人来解决人口危机这件事,意见本来就大,何况是再把那么多的毛子融进来?在某些人看来,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非洲人,都是“蛮夷”,不可能接纳这么多新加入的同胞。至于说调节感情,那也需要数十年时间)

user avatar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的归属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法等多个层面。如果俄国在不远的将来提出将这些地区归还的设想,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地缘政治事件。理解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得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细节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回溯历史背景。外兴安岭地区,根据《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回答
    想象一下,欧洲大陆上,美国的军事存在和经济援助的痕迹突然消失。没有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钢铁洪流,也没有了那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欧洲的国防体系和经济韧性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在这种假设下,俄罗斯军队能否“碾压”欧盟,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答案远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欧盟本.............
  • 回答
    俄罗斯文学和日本文学,这两座文学的巍峨高峰,都以其深刻洞察人性的能力而闻名。它们都曾描绘出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圣人到罪人,从理想主义者到犬儒主义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然而,在享誉世界的广度与深度上,俄罗斯文学似乎比日本文学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某一方的优劣,而是由历史、.............
  • 回答
    俄乌战争确实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平时在各种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政治光谱不同的人,在看待这场战争时,竟然能出现惊人的共识。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条条地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这场战争触及了一些相当基础的、可能超越了日常政治分歧的普世价值观,或者说,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更认同的原则。 主.............
  • 回答
    拿破仑,这位横空出世的军事天才,其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与他对欧洲大陆的征服野心紧密相连。当历史的车轮驶向1812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广袤而严寒的俄国。然而,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这位法国皇帝的征服之路没有选择向东,而是调转船头,挥师南下,直指奥斯曼帝国,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轨迹,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
  • 回答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其所处的语境。将美国过去的一些军事行动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相类比,并以此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是一种复杂的论述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为什么会有人用美国侵略的历史来为俄国出兵乌克兰背书?这种论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既然美国也曾有过被指责为“侵略.............
  • 回答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的“卡拉”,或者说,那个被各方势力津津乐道的、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潜伏多年的苏联间谍网的幕后操纵者,在我的眼中,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玩味的角色。你把他视为“国可负我,我不负国”的英雄,这种解读自有其深刻之处,也触及到了这个人物核心的驱动力——一种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即使这种忠诚.............
  • 回答
    David Rand 的那句“能被谣言摧毁的体制,也不是啥好体制”,放在当下俄罗斯操纵美国大选的语境下看,确实是一语中的,但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体制的韧性与民众的辨别力。首先,我们得理解 Rand 的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他并不是在为谣言辩护,也不.............
  • 回答
    瑞士在此次国际事件中,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即不倾向于将俄罗斯从现有的多边机构中排除出去,并且会继续恪守其作为中立国的一贯原则。这并非一次突发的姿态,而是瑞士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也是其国家利益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审慎选择。从瑞士外交政策的根本来看,中立是其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基石。自18.............
  • 回答
    美国军方在中东国家发出关于与中俄在安全领域合作的警告,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入地去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提醒,它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的博弈、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中东地区复杂多变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的角色。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东视为其关键的战略利益区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俄乌会谈的消息再次触动了紧张的神经,尤其是乌克兰总统对会谈地点提出的异议,给本已扑朔迷离的局势增添了几分变数。俄罗斯代表团已经踏上白俄罗斯的土地,而乌克兰方面却明确表态“会谈地点不能在白俄罗斯”。这句看似简单的拒绝,背后却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刻的安全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乌克兰为何如此坚决地拒绝.............
  • 回答
    好的,关于乌克兰在三月二十九日和谈前,乌方所称的俄方立场变化——即不再坚持“去纳粹化”,转而允许乌克兰加入欧盟但需放弃加入北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看待这件事。这其中夹杂着外交博弈、国内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首先,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策略性调整,而非根本性的立.............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一战前德国不为奥匈帝国背书,反而与俄国联手肢解奥匈帝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后果:一、 联盟格局的剧变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三国同盟(德、奥、意)的瓦解: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改变。德国抛弃奥匈帝国,意味着三国同盟的基石.............
  • 回答
    “13个引体向上,连中国初中生都不如?”——这则新闻刚出来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离谱”。俄国特工,在我们脑海里往往是身手矫健、体能超群的代名词,尤其是经历过冷战时期各种谍战影视作品的熏陶,大家对他们的想象更是多了一层“硬汉”的滤镜。所以,当听到这样一条看似“寒碜”的标准时,大家的反.............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波兰等斯拉夫国家不愿认俄国当老大,是不是因为俄国生产力太差,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尤其是“生产力太差”这个论断,需要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下好好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从经济实力和工业现代化水平来看,俄国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其经济表现确实不如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中立”立场,对于战局本身以及奥地利自身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或英法,历史的走向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两种可能性:一、 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不考虑历史上的奥地利已受到俄国威胁的背景,纯粹假设)1. 地缘政治与军事层面: 对俄国的.............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在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战俘的遣返过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讲述:一、 战俘遣返的背景与复杂性 战俘数量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作为协约国成员,与同盟国(主要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双方俘虏了数量庞大的对.............
  • 回答
    关于欧洲是否“知道”自己在俄乌冲突中被美国“坑”了,以及为何“愿意”与美国一同“拱火”,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历史恩怨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与其说欧洲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不如说欧洲内部各国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考量。欧洲是否“知道”被美国“坑”?“被坑”这个词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