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日俄战争中德国选择支持俄国打败日本,能否让俄国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

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其政府的官方立场是“坐山观虎斗”,也就是对这场冲突采取一种谨慎的、观望的态度。德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护欧洲的均势,特别是避免俄罗斯过度扩张而威胁到德国在东欧的利益。同时,德国也对英国在远东的力量投射有所警惕。

如果德国选择支持俄国,其行为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提供军事援助: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不符合当时德国利益的选项。德国向俄国提供武器、弹药、军事顾问,甚至派遣少量志愿部队,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走向。
经济援助: 俄国在那场战争中经济上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德国若提供贷款或物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战争压力。
外交支持: 在国际舞台上,德国可以公开或私下地支持俄国,施压日本,或在第三方调停时偏袒俄国。

那么,这样一来,日俄战争的结局会如何改变?

日俄战争的俄国之所以最终战败,原因很多,包括海军的糟糕表现(如旅顺港舰队的覆灭和对马海峡的惨败)、陆军的组织混乱以及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如果德国在关键时刻给予俄国实质性的援助,尤其是海军技术和后勤补给方面,俄国舰队的战斗力可能会有所提升,陆军的运输和作战能力也可能得到改善。

可能性一:俄国获胜或体面收场,但这不一定导向一战支持德国。

即使俄国赢得了日俄战争,或者至少能以一种不那么屈辱的方式结束战争,德国是否就能让俄国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呢?这里面存在几个关键的“但是”:

德国的战略目标并非“帮助俄国”。 德国在日俄战争中的犹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特别是俄国)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德国支持俄国,反而可能激起日本和英国的联合反制,让德国腹背受敌。
俄国对德国的警惕。 尽管俄国和德国在某些时期有合作,但两国在巴尔干地区和波兰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德国吞并波兰(德国称“波兰走廊”)和在巴尔干地区扶持奥匈帝国,这些都是俄国无法接受的。即使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德国的帮助,也未必能化解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猜忌。俄国同样担心德国在东欧的扩张。
民族主义和国内政治。 俄国的国内政治极不稳定,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如果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国内的革命力量可能会暂时被压制,但沙皇政府的改革压力依然存在。这种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不能简单地被外部援助所消除。

可能性二:德国支持俄国,反而加速了俄国国内的混乱,或者让俄国更加倒向英法。

如果德国冒着与英国和日本对抗的风险,全力支持俄国,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冒险的战略。

英国的反应。 英国在那时是日本的盟友,它对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同样保持警惕。德国若公开支持俄国,很可能促使英国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并对德国采取更敌视的态度。
欧洲均势的剧烈变动。 如果俄国凭借德国的帮助击败了日本,那么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必然会大幅增长。这会引起所有西方大国的担忧,包括德国自己。德国可能会发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俄国更倾向英法的原因。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选择加入协约国阵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看到了英法在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对抗中,能够提供更大的战略和经济支持,并且在某些问题上与俄国的利益更为契合(例如对奥匈帝国的削弱)。英法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与沙皇专制有所不同,但在共同对抗德国的语境下,显得比德国的君主制和军国主义更能吸引俄国某些政治力量。

关于一战中的阵营选择,我们来看看一战爆发前的情况:

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形成两大对垒阵营: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尽管意大利后来加入了协约国)和协约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

俄国之所以加入协约国,一个关键因素是它与法国之间存在的“法俄同盟”(1894年)。这个同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俄国在日俄战争前,因财政困难和缺乏欧洲大国的支持,而寻求与法国建立联系的结果。法国当时急于寻找盟友来对抗德国,因此与俄国结盟,并向俄国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军事技术。

如果德国在日俄战争中支持俄国,并成功帮助俄国取得胜利,那么:

法俄同盟是否还会存在? 俄国如果获胜,其在远东的地位巩固,对法国的依赖性可能会降低。同时,如果俄国认为它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德国缓和关系,或者甚至重新定位其东欧战略,那么与法国的紧密同盟是否还会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值得怀疑的。
德国能提供比法国更吸引俄国的条件吗? 在一战前夕,俄国最关心的是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和与奥匈帝国的对抗。如果德国能够承诺在这些问题上支持俄国,或者至少不阻碍俄国的扩张,那么俄国倒向德国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然而,德国长期以来在巴尔干支持奥匈帝国,这是俄国加入协约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要改变这种立场,代价将非常高昂,并且会损害其与奥匈帝国的盟友关系。
德国的“支持”是否有深度? 如果德国仅仅是象征性地支持一下,或者提供一些有限的援助,那么它可能无法改变俄国的根本战略选择。俄国更有可能感受到的是,在关键时刻,法国才是它最可靠的伙伴。

总结来说,我认为,即使德国选择支持俄国打败日本,也“不太可能”让俄国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原因如下:

1. 德国日俄战争期间的战略考量: 德国当时更倾向于保持欧洲均势,避免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俄国。支持俄国违背了其核心战略利益。
2. 地缘政治的根本性冲突: 俄国与德国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存在着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这些矛盾难以通过一次战争的援助来化解。德国对奥匈帝国的支持,是俄国与德国走向对立的关键因素之一。
3. 俄国选择协约国的原因: 俄国加入协约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法俄同盟的建立是关键。法国向俄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支持,并且在与德国对抗的战略上,与俄国有着更深的契合度。
4. 潜在的负面效应: 德国支持俄国,可能会引来英国和日本的联合反制,使德国陷入孤立的境地,反而更加推动俄国倒向英法。

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德国真的这么做了,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德国的行动会引起欧洲大陆和远东的巨大动荡。英国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军事合作,甚至可能在某个节点与德国发生直接冲突。俄国如果真的获胜,其国内的矛盾可能会被掩盖,但长期来看,革命的火种依然存在。而俄国政府在考虑未来联盟时,即便得到了德国的“恩惠”,也会权衡德国的长期意图和自身国家利益。鉴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实力和对奥匈帝国的支持,俄国更可能认为与法英联盟是更稳妥的选择,以共同制衡德国的扩张。

因此,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假设,但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复杂而多线的,即便改变了日俄战争的结局,也未必能轻易撬动一战前已经形成的欧洲政治格局和国家利益的深层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战之前,俄国在金融上就是给法国打工的“打工人”。


也可以理解为法国人花钱收买俄国,而俄国拿着法国人的钱牵制德国。


日俄战争时期假设威廉二世全力支持俄国,那么站在法国的立场,法国是一定会逼着俄国“二选一”的。


我们假设尼古拉二世也发神经,一定要德俄联合。


那么,可以肯定英法就会联合在一起,一块拉拢奥地利,到时候欧洲局势就变成英法奥VS德俄。


这两个组合,不用想都知道,德俄输定了。


另外,历史事实是俄国工业化最大的资金来源是农产品出口,这是一战前俄国唯一挣大宗外汇的途径;而最不喜欢俄国农产品的就是普鲁士容克贵族,比如俾斯麦。


俾斯麦从帝国首相职务上被赶走后,就变成了一个容克至上主义者,卡普里维宣布降低俄国农产品关税的时候,反对声音最大的容克贵族就是俾斯麦。


日俄战争时期德意志帝国宰相比洛趁机落井下石逼着沙俄签订了不利于沙俄农产品出口的《德俄关税协定》,沙俄上下都视之为国耻,甚至被美国历史学家看作是一战的导火索。


如果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均一意孤行要“德俄亲善”,要么威廉二世被容克贵族诊断为“精神病”,提前退位;要么就是尼古拉二世突然“中风”去世。


没有第三种可能。

user avatar

你别说日俄战争还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点。法俄同盟的本质是法国花钱买靠山。但拿到了法国的钱之后俄国却在亚洲到处冒险。一方面导致英俄矛盾上升,以至于英国要借助日本去敲打俄国,让俄国老实点,别想在远东一家独大。其实法国也希望俄国磕掉牙,然后老实点回欧洲来当自己的靠山。

所以日俄战争本质上是英国敲打俄国的战争,本来是俄国盟友的法国却在这个时候既不出工也不出力。俄国这个时代严重依赖外汇,法国却卡俄国的脖子。

日俄战争里俄国昏招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俄国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钱,但平时俄国依赖的最大资本市场法国这时候却对俄国债券各种横挑鼻子竖挑眼。法国外交部和财政部一再对俄国外交官表示“你们的债券不能再发了啊!”“最近披露的全是坏消息啊!”“这利息得涨!”“涨了也不能再发行新债券了啊!”“除非有什么利好消息!”俄国在东北一再强行增兵也好,把第二太平洋舰队派出去搞漫长的半环球航行去送死也好,其实背后都有为巴黎证券市场提供利好消息的意义。

法国人这个时候卡俄国的脖子就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就是别在亚洲胡闹了,回来盯着德国人吧!但在俄国人眼中则是,法国只肯锦上添花,我俄国造工厂修铁路你愿意借钱、到了我危急时刻你们就各种推三阻四。固然不能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拟人化,但你们一定要考虑到俄国这时候是可以拟人化的。因为俄国这时候还是绝对君主制。软弱的沙皇尼基是全俄专制君主,他怎么看待法国,就是俄国怎么看待法国。

所以如果德国有一个可以惠而不费的,扭转德俄关系的机会,那就是日俄战争。这个时候固然德国没有办法有力的支持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冒险,也难以扭转日俄战争的局势。但是德国如果愿意拿出钱来,给沙皇俄国输血。让俄国可以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长期拖延。跟日本进行消耗战,既是不能扭转战局,至少可以拉近德俄两国的关系。趁此事件重申王朝利益、正统原则,进而恢复德俄之间的同盟、甚至是三皇同盟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传统的但是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连二十一世纪的读者都能看到,难道作为皇帝的威威就看不到么?

我经常说威廉二世皇帝有各种毛病,比如懒、比如软弱、比如自卑,但他从来都不傻。相反这个人的脑子非常快,他和丘吉尔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都是一天能想出一百个主义,其中10%值得一听,听完大概有10%值得考虑,考虑完发现还没什么用的那种人。

所以我跟你们说威威早就发现日俄战争是一个一举扭转德俄关系的伟大契机,而且他果断的把握住了。

在日俄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威廉二世对亲爱的尼基表示,“法国人太不是东西!”“资本家唯利是图!”“什么叫打虎亲兄弟?就是你没钱找我啊!”“我借你!”不但这么说了,还真的就这么做了。将信将疑的尼古拉二世让自己的外交官去找德国人谈合同,还真的就接到了不大不小的那么一笔钱,虽然利息高那么一点,但也不过是法国人涨了利息之后的水平,这让俄国人民的小爸爸感动坏了。也就是说如果沙皇能一直照这个利率找德国表兄弟借钱,那俄国就有救了。德俄关系也就有救了。

但为什么后来没有下文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过多久法国外交部就把俄国大使叫去说“你们这么干可没意思!”俄国大事摸不着头脑。

“你们借不到钱,就套个马甲来巴黎借钱这可不行!“

“谁套马甲了?“

“你们找德国借了几百万马克?“

“对啊,你们不借还不许我们找德国借?“

“德国人哪有钱借给你们?他们按照正常利率在巴黎证券市场发行了一笔债券,然后加上手续费和利息差再借给你们!““德国人用法国人的钱,赚你们的利息!”

这个谈话让本来充满温情的德俄关系一下陷入冰点。但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

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日俄战争的确是德俄关系逆转的一个关键时刻。威廉二世也的确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

首先德意志帝国自己到二十世纪初正是经济腾飞的时候,它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持俄国。资金留在德国有不亚于,甚至还可能高于投资俄国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德国是不可能有足够的民间资本去投资俄国的。

其次是德意志帝国虽然有意愿趁这个机会扭转对俄外交,但德意志帝国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动员国内的资本。如果德意志帝国真的是一个绝对君主国,它就可能把握住这个机会。但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皇帝只是联邦主席的荣誉称号。威廉二世无法在民间资本没有意愿的情况下,以帝国的力量强迫民间资本去支援俄国。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外交,哪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生死攸关的战争里,德意志帝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战争所需要的费用。191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财政国务秘书对帝国宰相说“战争需要的资金是帝国的财政无法负担的,我们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是增税,这个方案需要做一系列根本性改革,比如把直接税从各邦收归帝国。比如开征新税、比如提高税率。”帝国宰相直接问“还有第二条路么?”财政国务秘书回答“这条路不能走的话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借债!”帝国宰相说“那就借债吧!”

也就是说德意志帝国的征税能力也好、财政管辖范围也好、对金融的调控能力也好都是非常原始和微不足道的。虽然它在二十世纪初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帝国,但事实上在财政上,它还是德意志关税同盟。

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权力要大得多,普鲁士财政部的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也比德意志帝国政府要强得多,普鲁士国债的规模比德意志帝国还要大。但你要威廉二世怎么跟普鲁士议会解释,为了拉近德国和俄国的关系,我们需要普鲁士资本去为俄国输血呢?

但其实抛开单纯的借债和输血,威廉二世还有一条路现成的路可选,那就是买俄国的粮食。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俄国可以得到外汇,德国可以得到廉价粮食,德国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廉价的俄国粮食就意味着德国工人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买到更多的黑面包,吃的更饱,更有力气,还能用剩下的钱买点土豆、啤酒什么的,甚至可能买几件干净衣服。这对繁荣德国国内市场也是大好事。

但是威廉二世没有这么作。在皇帝陛下的忠实臣仆,帝国宰相比洛执政期间,威廉二世在财政上最大的成就是就是把卡普里维调低的对俄国粮食关税又给调回去了。也就是说威廉二世在日俄战争期间一面想出来替俄国在巴黎借壳发债拉拢俄国,一方面又在粮食出口问题亲自带头卡俄国人脖子。

威威是脑袋有问题么?

错了威廉二世或许偶尔疯,但他从来不傻。他上调俄国粮食关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到二十世纪初普鲁士贵族终于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普鲁士贵族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意气风发,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但那主要是靠宫廷运作、政治串联,还有贵族自费出版不计较盈亏的政治性报纸,比如《十字报》这种。容克贵族在整个十九世纪里都不知道什么叫群众政治,也不知道什么叫发动群众。

对他们来说自己就是农民的爹,要是农民不听话,就拿鞭子抽。你让他们对农民让利、跟农民建立血浓于水的关系?他们顶多跟女农民血浓于水。

但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贵族也不行了。老爷揭不开锅了。进趟城农民坐三等车厢,老爷太太也坐不起头等车厢了。然后卡普里维还降低粮食关税,这时候不斗争大伙都得死。这就是1890年以后容克贵族开始搞群众运动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右翼运动在庄园里开展起来了。

那些学坏了的农民都去莱茵、西里西亚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好样的,老爷少吃两口,你们多吃两口,重要的是粮价不能降,否则咱们都挨饿!这就是普鲁士东部农业区右翼群众运动的基调。

在这种基调之下,威廉二世面对着一个选择,是为了外交上拉拢俄国而牺牲这些政治上支持王朝,而且在农民越来越一呼百应的容克呢?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在俄国的问题上量力而行。

结果是很明显的,威廉二世在二十世纪初完全没有发动一场欧洲战争的意图,让他为了不两面作战,而拉拢俄国其实没有太多的必要,因为他连打仗这件事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但在帝国议会右翼的选票不能丢。因为霍恩洛厄跟他说过,在必要的情况下天主教党是可以妥协也可以拉拢的,但spd是帝国的敌人。

那么在spd得票率屡创新高的情况下,皇帝如果再丢了贵族和农村的基本盘的选票,帝国事实上就无以为继了。在帝国议会驳回皇帝的一切法令的情况下,就只有“军事政变”这一条路可走。但威廉二世能够踢走俾斯麦正是因为他反对俾斯麦“军事政变”的提议。

威廉二世是依靠稳定赶走的俾斯麦,他自己当然不能回过头去走俾斯麦的老路。他又没打算发动一场战争,那怎么办?就只有一方面稳住内部,另一方面听天由命咯。

在拉拢俄国这件事上,其实还真不是威威不上心,说到底德意志帝国就借债这一板斧。打世界大战靠借债,要拉拢俄国还得靠借外债。而说到底二十世纪初能借大笔外债的国家在全地球就一个,就是巨资呆滞的法国。所以德俄关系这件事上不是威威不上心,也不是威威存心要骗尼基,是他从手段上就没别的办法,要借钱又没有别的门路。最后残被法国打脸看笑话,不过好歹赚了一笔利息差,皇帝也是作了贡献的。

user avatar

德国拿啥去支持俄国打败日本?

俄国一败在制海权丢失,德国是能替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去守住旅顺,还是能替第二太平洋舰队打下苏伊士运河缩短航程?法国好歹还有个海防给第二太平洋舰队修整,德国有啥?青岛吗?

俄国二败在陆战失利,德国陆军难不成能超时空传送到旅顺去替俄国陆军打仗?

俄国三败在补给不畅,德国甚至还在俄国西面,真就打算超时空传送呗?或者去接管俄国铁路调动发挥一下德国时刻表的艺能?

俄国四败在财政破产,外加民怨沸腾;德国是有钱给俄国放贷款还是德军可以进入俄国替沙皇镇压起义?就算德国敢去俄国人敢收吗?

你德啥都没有,拿头去支援俄国啊。再说了俄国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就是波罗的海舰队,驻守首都圣彼得堡的舰队防得主要对象不就是德国人?如果德国没有支持俄国的话沙皇敢把这支舰队派远东去?

事实就是即使德国支持了,俄国还是打败不了日本。

至于俄国最后为什么投入了英法怀抱,很简单,俄国缺钱,英法有钱,德国没有,更有甚者德国还有一大堆工业品等着倾销,还拒绝免关税进口俄国粮食。即便不提法国还有庞大的殖民地多少能给俄国的远东利益提供一点帮助,以及地缘上看俄国离德国近而离法国远,单就德俄两国经济针锋相对成这样,法俄经济却高度互补,俄国倒向法国也就是早晚的事。

另外提一句,对俄农产品关税的支持者之一就是大吹特吹《再保险条约》的俾斯麦;反倒是废除条约的卡普里维尝试过降低关税修补德俄关系。一边订条约,一边火上浇油,不知道这条约纸送给俾斯麦擦屁股他嫌不嫌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