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说法?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过剩,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国力强大的国家,即帝国,为了扩张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自然会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

“非正义战争”: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正义战争通常是指被压迫阶级或民族反对压迫阶级或民族的解放战争。而由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侵略战争,则被视为非正义的。

日本共产党为何持有这样的观点?

日本共产党,作为日本的工人阶级政党,其意识形态深深植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这个理论框架出发,他们看待这两场战争的方式会与官方历史叙事或更温和的民族主义叙事有所不同。

1. 对战争经济根源的强调: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18941895): 当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源和市场相对有限。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满洲)因其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日本扩张势力的重要目标。战争的导火索是围绕朝鲜的控制权,但这背后是日本试图在东亚建立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以与西方列强竞争。日本共产党认为,这场战争并非是为了“国家独立”或“文明传播”,而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获取海外利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日俄战争(19041905): 这场战争更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俄国也正积极向远东扩张,试图获得不冻港和铁路权益,在满洲和朝鲜与日本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其目标是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成为东亚的支配者,并进一步挤压俄国的势力。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东北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是“分赃不均”或“抢地盘”的冲突。日本共产党认为,无论是日本还是俄国,都是为了各自的帝国主义扩张而战,从根本上说,都是非正义的。

2. 对战争受害者的视角:
日本共产党在分析战争时,通常会关注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被侵略国家的民众和本国普通劳动者。
对中国而言: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巨额赔款加剧了人民的苦难,也导致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瓜分。日本共产党会强调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对俄国而言: 日俄战争虽然日本获胜,但战争也给俄国国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加速了1905年俄国革命的到来。
对日本本国而言: 战争的成本巨大,无论是经济消耗还是人员伤亡,最终都是由日本的劳动人民承担的。日本共产党会指出,普通日本民众并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实际利益,反而成为统治阶级对外扩张政策的牺牲品。

3. 阶级分析与反战立场: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来看,战争是由统治阶级(资本家、军国主义者)发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扩大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战争的牺牲品。
因此,日本共产党将这两场战争定性为“非正义战争”,也符合其一贯的反战和反对帝国主义的立场。他们认为,真正的解放战争是人民争取自身权益和民族独立的斗争,而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

4. 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
这两场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日本共产党将这两场战争视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起点,并由此引申出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批判。他们认为,日本至今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历史,与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有着直接关联。

这种说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战后反思与和平主义: 这种说法在日本战后深刻的反思浪潮中得到了加强。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包括共产党,都致力于揭露日本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以阻止历史的重演。
与主流叙事的差异: 这种说法与日本国内一些主流的、侧重于“日本崛起”或“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历史叙事有所不同。主流叙事有时会淡化战争的侵略性,强调日本的现代化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对当前日本外交政策的潜在影响: 这种对历史战争性质的定性,也影响着日本共产党对当前日本外交政策的看法。他们倾向于批判任何形式的军事扩张和干涉主义,并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可能存在的辩论点:

当然,对于“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说法,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或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正义”的定义: “正义”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不同立场和意识形态会有不同的解读。一些人可能会从更纯粹的国家利益或生存竞争角度来理解这些战争,而将其视为“必要之恶”或“生存之战”。
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事件往往是多方面的,难以用单一的标签来完全概括。例如,在日清战争中,日本国内也有支持和平的声音,也有民众反对战争。此外,当时东亚国际格局的复杂性,列强环伺的背景,也使得战争的动机和后果更加难以简单评判。
对民族解放的复杂性: 虽然从帝国主义角度看是侵略,但对于被侵略国而言,战争也可能触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改革的渴望。当然,这并不等同于支持战争本身,而是对战争后果的另一种观察。

总结来说, 日本共产党将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定性为“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是基于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批判。他们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扩张下的市场和资源争夺,以及战争对被侵略国人民和本国劳动者造成的伤害。这种观点体现了日本共产党一贯的反战、反帝国主义的立场,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解读虽然可能与一些主流历史叙事存在差异,但它提供了理解日本近代史和其政治光谱的一个重要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考察历史问题——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问题时,不应把自己代入到整个国家,不应把国家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不是无产阶级。

换句话说,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为了自己的国家在一场侵略战争中攫取了利益而沾沾自喜,因为这利益不属于他。他应该为被送去前线而牺牲,却只把利益带给了统治阶级的那些无产阶级士兵流泪,也为被侵略国家的无产阶级兄弟流泪。同样,如果自己的国家在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失败,他也不应捶胸顿足。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卫国战争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在二战时期,面临法西斯,连英美苏都能结盟。马克思主义者也大都认同法西斯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敌人,值得暂时停止阶级斗争去合力对抗。
不过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卫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受侵略的国家是朝鲜,当时清朝的藩属国。这点上那位日共网友没说错。我上学那会儿教科书把甲午战争描述成日本的侵华战争,为此甚至把马关条约的内容里“承认朝鲜独立”这一条直接给删了,很不像话…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什么样。

日共还是比我们要红多了,看着真可爱。


——————————————

这两天这个问题突然又有人点赞了,稍微再补充一下。日共的政治立场是这样的:他们的敌人首先是日本统治阶级,要求废除天皇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其次,清朝,以及其他国家的剥削阶级同样也是他们的敌人,他们要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支援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对日共来说,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朋友,中国共产党是同志。我们不应把他们与旧日本帝国同等看待。

二战中,日共几乎没有活跃,是因为他们混得比较惨,在国内几乎完全被剿灭了。只有少数日共同志在共产国际或其他国家支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比如在延安的野坂参三同志。

user avatar

战争性质是会变化的。按照左翼观点,甲午战争前期是双方都不义的战争,是没问题的。清政府和日本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在侵略朝鲜。清政府方面,表现为试图把前现代的意识形态意味的宗藩关系改造为现代的,包含经济掠夺和政治从属的附属国关系,看看1882年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条款就一目了然了,比日朝1873江华岛条约还凶。

但是,日军渡过鸭绿江后,战争性质就开始变化了,就像马克思评价普法战争的性质变化一样,清朝退出了对朝鲜的争夺,而开始了对日方掠夺的自卫。而且,从最后的马关条约看来,战争的后果是日方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双方非正义,不一定意味着这就是“帝国主义战争”,因为甲午双方,不要说中国,连日本是否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左翼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左翼学术界都有很大争论。很多人,如井上清,就认为当时日本依然处在绝对主义阶段,日本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到垄断水平,恰恰是靠甲午对中朝的掠夺,或者说,帝国先于帝国主义了。

甲午战争,本质上确实是争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后缺失的东亚一环,具体表现为还在勉强主导这个体系的英帝给自己在亚洲寻一个小伙伴做帮手,中国在这场争夺中,先天不足,体量过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改革积重难返,更重要的,又恰恰是帝国主义待掠夺的主要对象,自然不如日本轻装上阵,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