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语境下,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考察历史问题——特别是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问题时,不应把自己代入到整个国家,不应把国家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不是无产阶级。
换句话说,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不应为了自己的国家在一场侵略战争中攫取了利益而沾沾自喜,因为这利益不属于他。他应该为被送去前线而牺牲,却只把利益带给了统治阶级的那些无产阶级士兵流泪,也为被侵略国家的无产阶级兄弟流泪。同样,如果自己的国家在争夺利益的战争中失败,他也不应捶胸顿足。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卫国战争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在二战时期,面临法西斯,连英美苏都能结盟。马克思主义者也大都认同法西斯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敌人,值得暂时停止阶级斗争去合力对抗。
不过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卫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受侵略的国家是朝鲜,当时清朝的藩属国。这点上那位日共网友没说错。我上学那会儿教科书把甲午战争描述成日本的侵华战争,为此甚至把马关条约的内容里“承认朝鲜独立”这一条直接给删了,很不像话…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什么样。
日共还是比我们要红多了,看着真可爱。
——————————————
这两天这个问题突然又有人点赞了,稍微再补充一下。日共的政治立场是这样的:他们的敌人首先是日本统治阶级,要求废除天皇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其次,清朝,以及其他国家的剥削阶级同样也是他们的敌人,他们要与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支援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对日共来说,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朋友,中国共产党是同志。我们不应把他们与旧日本帝国同等看待。
二战中,日共几乎没有活跃,是因为他们混得比较惨,在国内几乎完全被剿灭了。只有少数日共同志在共产国际或其他国家支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比如在延安的野坂参三同志。
战争性质是会变化的。按照左翼观点,甲午战争前期是双方都不义的战争,是没问题的。清政府和日本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在侵略朝鲜。清政府方面,表现为试图把前现代的意识形态意味的宗藩关系改造为现代的,包含经济掠夺和政治从属的附属国关系,看看1882年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的条款就一目了然了,比日朝1873江华岛条约还凶。
但是,日军渡过鸭绿江后,战争性质就开始变化了,就像马克思评价普法战争的性质变化一样,清朝退出了对朝鲜的争夺,而开始了对日方掠夺的自卫。而且,从最后的马关条约看来,战争的后果是日方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另外,双方非正义,不一定意味着这就是“帝国主义战争”,因为甲午双方,不要说中国,连日本是否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左翼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左翼学术界都有很大争论。很多人,如井上清,就认为当时日本依然处在绝对主义阶段,日本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到垄断水平,恰恰是靠甲午对中朝的掠夺,或者说,帝国先于帝国主义了。
甲午战争,本质上确实是争夺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上最后缺失的东亚一环,具体表现为还在勉强主导这个体系的英帝给自己在亚洲寻一个小伙伴做帮手,中国在这场争夺中,先天不足,体量过大,内部发展极不平衡,改革积重难返,更重要的,又恰恰是帝国主义待掠夺的主要对象,自然不如日本轻装上阵,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