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国内战中农民的遭遇?

回答
俄国内战期间,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最令人揪心的一部分。他们夹在红军、白军、以及各种地方武装之间,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要理解农民的遭遇,需要将他们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沙皇时期,俄国农民就已经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是核心,虽然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的个人身份,但土地所有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农民仍然在为购买赎身费或租金而挣扎,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依然普遍。这导致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对土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地主阶级的怨恨。

当内战爆发时,这种深层的不满就成为了引爆点。最初,很多农民对布尔什维克的“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能够将土地分给他们,结束长期的土地短缺和不公。在革命初期,一些地方的土地重新分配确实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暂时巩固了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支持。

然而,随着内战的全面展开,情况急转直下。为了支撑战争机器的运转,布尔什维克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对农村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典型的就是“余粮征集制”。这项政策规定,国家要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绝大部分粮食,包括用于自家消费和来年播种的种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许多地区,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几乎全部被征走。这不仅仅是剥夺了他们的财产,更是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根本。当他们声称需要留一点粮食时,通常会遭到严厉的镇压。征粮队往往由城市工人或不信任农民的士兵组成,他们对待农民的态度,有时比旧时地主还要粗暴。农民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红军,这种反抗往往是以悲剧告终。许多农民因此被处决,村庄被烧毁。

“战时共产主义”不仅是粮食的征集,还包括对其他农产品的强制征收,以及对农村商品经济的破坏。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这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农民宁愿毁掉多余的粮食,也不愿将其交给国家,因为他们知道这只会招致更多的征收和麻烦。

与此同时,白军的出现也并未给农民带来好日子。白军的军事行动常常对农村地区造成洗劫和破坏。虽然白军的一些领导人提出过某种形式的土地改革承诺,但他们的主要支持者往往是地主和旧贵族,这使得农民对他们的承诺普遍持怀疑态度。而且,白军的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补给,他们也会从农民那里强行征收或抢夺粮食和牲畜。对于农民来说,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在很多时候都意味着被剥夺。

更复杂的是,内战期间还涌现出大量的第三方武装力量,比如马赫诺领导的无政府主义军队。这些力量在特定区域内控制着农民,他们或许会许诺给农民更大的自由和自治,但他们的军事活动同样会给当地带来动荡和破坏。农民在这种多方势力的拉扯下,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的生存状况变得极端艰难。许多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饥荒,这是由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战争的破坏以及征兵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共同导致的。农村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家庭因此陷入绝境。

反抗是普遍的,虽然很多反抗是被残酷镇压的,但也有一些形成了气候。例如,在坦波夫地区爆发的“安东诺夫起义”,就是由不满“余粮征集制”的农民发起的,这场起义规模庞大,一度让苏维埃政权感到威胁。但最终,起义还是被以极其血腥的方式镇压,整个地区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总而言之,俄国内战中农民的遭遇,是一部充满悲剧和无奈的史诗。他们渴望土地和更好的生活,却被卷入一场血腥的内耗之中。布尔什维克的激进政策、白军的军事行动,以及战争本身的破坏性,共同将农民推向了深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这场战争对俄国农村社会造成了长期而深刻的创伤,其影响延续了数十年之久。他们不是抽象的政治力量,而是活生生的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而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田大师真是睁眼说瞎话篡改历史

俄国粮食产量6000万吨,余粮收集制征集216万吨,只占4%(实际上四舍五入是3%左右)。

这是哪朝的仁政?在我国三十税一也是圣人出黄河清了,恁毛子配钥匙吗。

俄国粮食产量6000万吨,是1913年的数据,1917年还有6000万吨?1919年1月(颁行余粮收集制的月份),打了一年多内战还有6000万吨?反正新经济政策之前的统计,苏俄粮食产量只有2200-3000万吨,用腰斩都不足以形容产量的滑坡了。

(ps,一般算粮食产量时,土豆地瓜都是除以5计入产量,田大湿居然等价换算,可见对农业无知到何等地步,居然还在大谈农民问题)

这里先科普一下粮食征收比例的正确计算方式:

1918年10-12月征收量+1919年1-10月征收量:1918年粮食产量=1918/1919年度农业税率

1919年1-12月征收量:1919年产量,属于鬼才计算,大概以为1月份地里能长庄稼吧。

我们可以看到1916年10月-1917年3月,粮食征收数量时比较平稳的。1917年10-11月也比较正常,1917年12月,内战正式爆发的第一个月,粮食征收数量出现断崖式下跌。然后1918年全年征收数量惨不忍睹。

显然,因为1918内战,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出售粮食的意愿也降低了,所以红军未能征收到足够的粮食,所以1919年1月宣布余粮征集。

但是呢,因为1月份是冬天,农民不可能原地变出粮食来,你再怎么刮也交不了多少了,所以显得1919年1-10月农民交的粮食不多。

他把1919年全年征收量合在一起计算,得出余粮收集后农民负担反倒轻了的神论,完全规避了1918年10月-1919年10月,农民缴纳了相对于1918年产量相当高的粮食的事实。

1919年10月-1920年3月,这一年度我们可以看到粮食征购数量同期直接翻了一倍,这固然有红军控制区变大的因素,但这也是余粮收集制真正大发神威的年度。正因如此才导致绿军起义。

所以不知道他是真傻还是装傻

此外,要考虑到1918年红军控制区是农业最贫瘠的俄罗斯北部,粮食主产区乌克兰和南俄是白军控制区。

红军控制区,就那气候,有6000万吨产量?美国闻之落泪,加拿大直呼不可战胜(也算农业强国的加拿大,现在的粮食总产量也就五千多万吨),红军控制区这冻土层亩产万斤,真真是堪比五饼二鱼的神迹。

国内资料不太好检索,我估计北俄内战时粮食总产量能有500万吨/年就不错了。

而且余粮收集制之前农民不上税?余粮收集制是加征,而且是冬天征收的。农民秋天收获,留完口粮和种粮,其他的粮食大都卖掉交税或者消费掉了,然后冬天开始余粮收集。

你说收集到的是啥?有些人是不是以为农田和工厂流水线一样天天往外冒粮食?

1921年的统计,白军黑军横行的乌克兰,粮食播种面积相比于1916年下降3.6%,红军控制的俄罗斯下降了25%,白俄罗斯下降21%。(参见《历史的启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的农村经济》)

真有道是“烧杀抢掠白匪军,轻徭薄赋征粮队”

田大师就相当于崇祯说三饷的额度是一亩地只收三厘银子,你们农民一年就交三厘银子的税,为什么要造反?

你道他是个左壬,实际上他好一个杨嗣昌再世。

对俄国农民的问题,列宁全集里写的清清楚楚,有兴趣的自己去看,我懒的贴原文里,有空放在评论区里,这儿就说结论:

不要拿中国斗地主的事,脑补俄罗斯的情况。

你以为俄罗斯富农地主是坐拥大量土地,不事生产,然后剥削广大佃农贫农的食利阶级。

并不,农奴制改革后是地主富农租种贫农的地。

因为俄国收税收的是现钱,衣食住行也都是要现钱,贫农靠种地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必须去打工赚现钱,所以就把土地都租出去了。

而且贫农不是没地,南俄的贫农一户七八十亩地,但因为役畜较少,种不过来,也促使贫农出租土地,自己出去打工。而地主和富农的役畜多,基本每户都有五六百亩地。

这一进程在斯托雷平改革后大大加快,俄国用各种苛捐杂税逼迫贫农甚至部分中农离开土地,因为操之过急,斯托雷平创业未半就被boom了。但这并不妨碍富农成为粮食的主要生产者。

所以《列宁在1917》里,跑去威胁列宁不种地的是富农。而列宁说你要不交粮食就强迫你交,你要反抗就消灭你。因为是当时种地真的富农和中农是主力,你把地分给贫农,贫农缺乏技术和役畜,他们也种不了那么广大的土地,三五年之内不会有什么产出的,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余粮收集。

到俄国内战时,俄国农村贫农、中农、富农比例大概是6:3:1,贫农里还分失地农民和有地有一匹马的,大概各占一半左右。

布党在农村组建的贫协,主要成员就是失地农民,大概是30%。考虑到战争影响,农民大量破产,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到50%左右(列宁的原话是“无地及迅速破产的农民”)。

这个情况糟嘛,挺糟的,贫富差距大吗?挺大的,但你直接对另外50%采取不合作就消灭的态度,不粗暴吗?肯定粗暴。

反对布党的农民有多少呢,反正绝对数量是不少,不然列宁不会说“千百万怀有偏见的农民”,1919-1920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和“小生产者的涣散性斗争”。

所谓的“还乡团”,不是某些小鬼想象的一小撮地主富农,是一大波地主富农甚至中农贫农。1919年余粮收集,直接剑指所有“小生产者”,有地的都可能跳反。

但反对布党不代表他们支持白军,他们虽然不待见布党的土地纲领,但白军没纲领,没纲领自然也谈不上动员农民。

所以当时农民中又出现了无政府主义者黑军,和农民自卫部队“绿军”。

俄国内战时的农村,大概就是30%-50%的失地农民,和城里工人一道,干翻了另外各怀心思的70%-50%。

这一过程以现代人视角来看残忍而血腥,绝不是某高赞说的那样,白军德军轮番欺压老实巴交的农民,然后红军来了翻身得解放这样浪漫主义。

白军来了,烧杀抢掠。

农民抄起家伙,谁进村就砸烂丫的头,干掉了好些个白匪散兵游勇。

红军来了,把贫农发动起来,开始执行分地,中农富农部分跳反。

余粮收集了,征粮队带枪征粮,反抗的直接搭枪卡突突(会像某高赞说的那样苦口婆心的劝?谁有那个耐心),部分贫农跳反加入有产者组织的黑军或绿军,大肆屠戮农村的苏维埃组织。

那红方就好欺负了?直接动用重武器平叛,躲进深山老林的,毒气弹伺候。

正如另一个高赞说的,这种普遍的暴力才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列宁的理论贡献可不是统一战线,而是列宁式政党的强组织力。

以农民为核心的革命路线能不能成功?我不敢说绝对不行,但历史上并没人把各路农民、旧军官、哥萨克、民族分离主义者拧成一股绳,他们甚至还在互相攻伐,于是红军车翻了对面的乌合之众。

但平心而论,内战后俄国农村确实是一度更平均了,因为贫农,中农,富农的比例在新经济政策后变成了1:6:3(也可能为3:6:1,记不太清楚了)。这些中农富农,很多都是退伍的红军,回到家乡分到了地,经过多年经营成为了中农富农。

然后农业集体化,富农以及相当一部分中农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这就是为何苏联的农业政策总被人批评过于粗暴的原因,他并不是团结多数,反对一小撮,一点点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是运用城市的强制力量,团结一半人(甚至可能都没有一半),干翻另一半人。

内战中的贫农干翻了富农,自己成为了新的富农和中农,然后过了10年,自己也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挖土豆了。

因为人均挨了重拳,所以农民很伤,就成为了农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user avatar

当我们在讨论内战时的农民问题时,常常以一种单向的视角来审视问题,那就是沿用了原先的管理者视角来看待农民的处境,分析他们的行为,但恰恰是这种视角模糊了内战中农民的遭遇以及他们的行为逻辑,因为以小共同体为单位的农民问题不可能用一种社会化的阶级视角来看待(当然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进攻则不用考虑那么多,就如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进攻不需要理由一样),农民与俄国社会其他的群体的互动是双向的,同时一些农民本身的行为也一样给他们的农民同行们造成了痛苦,指出这一点就能够发现农民是俄国内战中的重要组成,但是却又是消极参与的部分。

农村秩序的重构

俄国农民(或者说世界普遍性的)本身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思考,俄罗斯帝国虽然在最后的岁月中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普及了一些乡村教育,但是依然有半数以上的俄国人是文盲;公社并没有完全的解体,除去那些工业密集地区外,俄罗斯的北方、伏尔加、高加索以及西伯利亚依然遍布着各种的传统社区,他们与世无争,只在默默履行着自古以来的臣民义务。

但是世界大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国家总动员以及革命之后的复员将原本稳定的社会搅动得鸡犬不宁,更加要命的是内战爆发之后的二次动员加剧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这使得农村呈现了两个特征:

第一是军事化

第二是暴力化

第一点很好理解,那就是军事组织技术由原本的常备军专属流入了民间,许多农民在战时学习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知识,在西部国境的战斗也让他们见识到了现代化的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得到了高度组织性,在复员后乡村中出现了大量的退伍兵组织,即前线士兵联盟,这些组织起初是一种经济互助性的,但是在复员后续工作中,农村中的这种组织就迅速帮派化了,他们懂得使用现代武器武装自己,以连排单位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领地,对于任何过路的军队都是异常危险的。

同时在20世纪初兴起的农村合作社运动让非官方的群体可以参与粮食贸易,但是直到1917年都影响较小,在此不多谈。(不过很多合作社运动的领导人以个人身份保留了影响力)

第二点是由于粮食问题和和平问题引发的。我们知道内战波及了俄国大部分的领土,内战中双方的正规部队都在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实力,而对于很多中立地区采取了过火的行为,这让农民感受到了威胁,从而采取反制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与财产,这种暴力行为层出不穷,它不仅是贫农对富农,地主的战争,也是本地人和外来户的战争,更加是农民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战争,这种暴力是双向的,多层次的,往往存在一个相互报复的过程,直到某一方宣布放弃为止。

以上的两点综合起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由于俄国的商品粮区都在战线拉锯地区,所以这种矛盾演变为了一种无意识串联的战争。

农民与内战双方暴力互动的逻辑

与作为俄国农民阶级先锋的社会革命党拥有明确的全国性纲领主张不同,支持他们的农民本身并没有超脱于自己社区的政治意识。农民也许会与“反革命分子”作战,惩罚“富农”,或报复布尔什维克“强盗”、“叛徒”。然而,正如红白双方的当局抱怨的那样,各种农民游击队、自卫军的行动本质上不是出于意识形态,甚至不是出于政治动机,而是单纯的覆盖以意识形态外衣的经济行为。在这一点上,全世界的农民在先天性上并没有区别。

用一种投机性的民粹主义来描述可能更加准确。具体表现于立宪会议的选举,以及全俄农民联盟和农民苏维埃对待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态度,这些组织由农村中具有显著智识和财富优势的人进行代表,以地方诸侯们为例子,如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市长A.阿列克谢耶夫斯基、雅库特人民政府主席P.库里科夫斯基、北方临时政府主席N.柴可夫斯基等等,他们都是社会革命党或者其他温和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人,很少有来自自由派或者反动派的人担任农民代表的。他们能够大胆地进行许诺俄国庞大的农民群体以光明、平等的未来,而农民们则是回报以消极的选票支持,只要这些进城的代表们不派遣军队来进行粮食垄断就行。

临时政府和立宪会议困死在大城市后,上述的很多农民领袖们逃离了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社会主义者的汪洋大海,来到了我刚刚说到的产粮区,那里是他们的传统票仓。但是和预想不一样,农民们参与人民军的兴趣寥寥,社会革命党只能依靠那些不满对德国停战的旧军官和哥萨克来充实军队,虽然在社会革命党的组织下伏尔加河一度拥有近十万的与布尔什维克作战的部队,但是在缺乏外援和农民中立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不得不撤离这里。

农民们在面对前来征兵的官员是不会有好感的,不管是任何一方,1918年8月科穆奇开始的动员令遭到强烈抵制的原因就在这里,但当人民军溃败,红军前进时,农民们又积极地组织了起来,以村庄为单位组建了地域性的联盟进行阻拦。在农民武装密集地区的地方拉锯就是这样的结果,红军和白军都需要面对充满敌意想要缴自己械的农民自卫军。不过相比红军,白军更加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白军虽然很不愿意看到大量不受控制的民兵存在,但是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在红军第6、7集团军面前只能去支持失控的农民部队。

虽然农民的行动带有功利性,但是他们依然受到内战各方的政治影响

由于内战双方都经常发生对敌方控制区的暴力袭击,农民游击队的暴行也是对敌人或其家人在对手手中遭受的侮辱和掠夺进行报复的一种方式。游击队很可能对俘虏的敌军士兵极其残忍,以阻止他们的对手对自己的家乡进行类似的袭击。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游击队没有试图掩盖他们的暴力行为,而是经常吹嘘他们所实施的暴力的原因。可悲的是,这只会促使战争另一方的报复越来越残酷。

对贫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农民来说,掠夺前线另一边的邻居们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此外,游击队活动还获得了政府的军粮和财政补贴,而战时的政府严重依赖农民志愿军。因此,在内战期间,基层暴力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交易,这无疑有助于肇事者为自己辩护。对游击队来说,食物资源的匮乏是杀害战俘或敌方同情者的重要动机。正如白方的卡累利亚志愿军向他们的指挥官解释的那样,当他们自己的村庄处于饥饿边缘时,不可能“浪费宝贵的食物来喂饱敌人”。尽管军官们试图介入,但卡累利亚游击队经常屠杀他们所有的俘虏。

我们看出这种相互伤害的劫掠活动都是那些想要当兵吃粮的人所为,而真正的富户是他们的赞助人,这些农民武装会去抢劫那些没有防御力的人,不论贫富,阿尔汉格尔斯克政府试图挽回一落千丈的民望,试图制止这种混乱局面,但是于事无补。这就是白军一方的农民武装的逻辑,那么红方一边呢?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同样混乱,但是遮盖了政治性的行为。

1918年9月,什切尼科夫在布尔什维克防御阵地的中心科特拉斯组建了自己的部队。到了10月中旬,在皮涅加山谷已经驻扎了大约150名装备有机枪的士兵。在意外地获得了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运来的大量粮食以供该地区居民过冬后,什切尼科夫的部队成为该地区无可争议的主人。该部队司令部随意使用粮食资源和军事强制力来确保其统治地位,成立了穷人委员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分配粮食,并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该地区忠于布尔什维克政府。但在后来的一次布尔什维克省委会议上,一名参与会的直言那里没有举行任何选举,苏维埃代表只是“由部队指挥官任命的”。他还承认,只是凭借自己的判断力[从人群中]处决了一些毫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人。

在战时状态下,大家都越来越愿意利用暴力来解决当地传统的农村竞争关系。最终,这些地方性的争吵和冲突与国家认可的恐怖活动相重叠他们一起制造了螺旋式的、经常是不加区别的暴力,被广泛称为红白恐怖。

粮食专政

月经问题,我不想多谈了,这实际上应该归类为一个经济贸易问题。

PS:当在分析问题时应该以微观的地域视角进行分析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你是一个俄国农民。

沙皇没了,俄国动乱了,战争的创伤撕裂着每一个人,这个时候:

保皇党来了,你献出了你的粮食,因为你害怕保皇党的马刀。

德国人来了,你献出了你的牛羊,因为你害怕德国人的步枪。

白匪军来了,你献出了所有,还看着他们拉走了你的小女儿,你依旧不敢动。

现在,红军来了,他们说的口干舌燥,可你突然胆气盛了起来,你决定什么也不交,因为一群一百年后吃的满嘴流油的中国网民教你,自由无价,尊严至上,坚决反对侵犯人权的布党!你还打断了儿子的腿,因为他鬼迷心窍,说不能再当奴隶任人宰割,妄想加入什么红军,没说的,必须打断腿。

至于前面几拨人么?不好意思,我中国网友眼神不好。至于更前面你受到沙皇和地主老爷的压迫,那我中国网民眼神就更不好了,我们看不见。

user avatar

果然点名喷我,但我回复反驳之后就把我屏蔽了。

@海阔天清人和

也不知道咱俩谁睁眼说瞎话

=============

1617年俄国征收的粮食18年的7倍19年的4倍 如果19年都算强取豪夺 不知道1617年算什么。



你先看看俄国内战前到底产量是多少 13年俄国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加一起就有8500万吨

内战时期没有产量 但我估算算上马铃薯有5 6000万吨有什么问题

还有布党最初控制的中部和北部,莫斯科周边难道粮食都不产吗 而且内战到了19年布党已经打下乌克兰,别再偷换概念了。

布党在农村组建的贫协,主要成员就是失地农民,大概是30%。考虑到战争影响,农民大量破产,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到50%左右(列宁的原话是“无地及迅速破产的农民)“。

难为你说了句实话,你知道不知道49之前的中国,完全无地农民也达不到30%。这也是一些历史发明家说中国土地比较平均没有尖锐的阶级矛盾的论据,但实际怎么样估计你也清楚。到了俄国这里一半农民没地,在你看来这阶级矛盾不尖锐,你自己信吗,

不要拿中国斗地主的事,脑补俄罗斯的情况。
你以为俄罗斯富农地主是坐拥大量土地,不事生产,然后剥削广大佃农贫农的食利阶级。
并不,农奴制改革后是地主富农租种贫农的地。
因为俄国收税收的是现钱,衣食住行也都是要现钱,贫农靠种地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必须去打工赚现钱,所以就把土地都租出去了。
而且贫农不是没地,南俄的贫农一户七八十亩地,但因为役畜较少,种不过来,也促使贫农出租土地,自己出去打工。而地主和富农的役畜多,基本每户都有五六百亩地。
这一进程在斯托雷平改革后大大加快,俄国用各种苛捐杂税逼迫贫农甚至部分中农离开土地,因为操之过急,斯托雷平创业未半就被boom了。但这并不妨碍富农成为粮食的主要生产者。
所以《列宁在1917》里,跑去威胁列宁不种地的是富农。而列宁说你要不交粮食就强迫你交,你要反抗就消灭你。因为是当时种地真的富农和中农是主力,你把地分给贫农,贫农缺乏技术和役畜,他们也种不了那么广大的土地,三五年之内不会有什么产出的,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余粮收集。

一战之前俄国人均耕地不过10市亩 平均亩产不超过120斤,所谓俄国地广人稀地多少人,实际上并不成立。俄国人均耕地面积也就和49之前的东北差不多,农业水平比我们的关内地区要好一些,但也有限。如果你说的这套理论成立,那我们当年在东北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把地分给贫农并没有出现是无法耕种的情况。

你这才是在脑补,


=================================


反叛分子的恐怖行为也影响到公社社区和集体农场。农民们所担心的作为一个可能的未来,是他们愤怒的另一个对象。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恐惧深深植根于农民的思想中。“共产主义的兴起”在农村遭到洗劫和毁灭。例如,在秋明州Ялуторовского县的Красногородской乡,一个200人的公社被摧毁,Ишимском县“曙光”公社有60名成员的成员被叛军处决。 [Известия Тюменского губернского 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и губкома РКП(б). — 1921. — № 351.с. 2]
有报告称,起义分子杀害了流离失所的农民,其中许多人是穷人,他们支持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权,并加入了该党。布尔什维克通过向其他农村公民提供农村产品和工具、牲畜,为重新安置的穷人提供了真正的机会。移民,或者有时本地人被称为“经营不善的穷人”。[Хейфец К. Белый бандитизм // Былое Сибири. — 1923. — № 2.с. 86]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村庄里,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很小。然而,根据农民的观点,这些移民的不动产的来源被认为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西伯利亚人对共产党人的这种行为持敌对态度。“非自己的”农民补充了叛军敌人的“黑名单”。例如,在Красноярском Ишимского县的一个村庄,有多达200名成年和儿童移民被杀。 [Померанцев П.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Сибири на внутреннем фронте (борьба с восстаниями в тылу за 1920-1922) //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 Сибири. — 1923. — № 3-4., с. 90]在Орловской 和 Ялуторовского县Омутинской乡的也看到了类似的反叛活动。

看这些所谓农民起义者的行为眼熟吗。

中国的解放战争里有个组织叫还乡团,你说俄国革命的时候会不会有这样的组织。

中国的封建势力会起来疯狂反扑,俄国的封建势力难道会坐以待毙吗

如果你把解放战争里还乡团,还有中南西南的剿匪都算成农民起义的话,效果就和布党镇压所谓农民起义是一样的了。


一普特约等于16.38公斤 19年征收量132361千普特 大约等于216万吨

当时俄国粮食总产量大约在5000万到6000万吨这样。 征收数量也就占总产量的4%。

传说中的横征暴敛。

user avatar

俄国经济人口工业集中在两个城市群。而俄国农村又地广人稀,用于出售的粮食比例大。所以控制两个城市的势力,只要控制周边农田,就可以养活两个城市群的人口。

再加上市民阶级的扩张时间足够长,大多市民并没有一个“农民爷爷”。所以如果农民搞“种粮食警告”,工人阶级并不介意把他们图图了然后建立国营农场恢复粮食供应。

另外俄罗斯农民和中国农民不同,绝大多数扔中国都是“大地主”水平了,所以他们更类似于红脖子,天然的保守派。欧洲的革命家几乎都把农民当做是大反派,如法国“革命家”们禁止农民拥有选票,以免把国王又双叒叕给选回来。

近代及古代,中国几乎没有纯正的“城市人口”,大多在城里有宅子的,乡下也有地。除了极少数商业城市和北京,纯“城市人口”几乎都是贫民。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城镇人口已经多于农村人口。再加上新城市人对农村的感情越来越淡,势必会发生改变。如认为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是“特权阶级”“既得利益”、支持大农场的声音越来越大(虽然农民在中国仍然有政治正确加持,但舆论对日韩农协、香港新界农民的态度有目共睹)。未来很有可能走法国和苏联/俄罗斯的老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国内战期间,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最令人揪心的一部分。他们夹在红军、白军、以及各种地方武装之间,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要理解农民的遭遇,需要将他们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沙皇时期,俄国农民就已经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是核.............
  • 回答
    关于泽连斯基总统表示将由乌克兰公民通过公投来决定在俄乌谈判中的妥协内容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国内民众的情感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战略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表态背后的意图和可能的效果: 国内合法性与民意基础的巩固: 泽连斯.............
  • 回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关于乌克兰公民投票决定在乌俄谈判中妥协内容的表态,是一个具有深刻政治、法律和社会意义的举措。理解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泽连斯基表态的背景和动因 战争的残酷性和谈判的复杂性: 俄乌冲突已进入长期化、消耗战阶段。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经济破坏和社会创伤,使得.............
  • 回答
    俄国内战,这场吞噬了数百万生命的悲剧,其死伤数字的统计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但无论如何解读,都掩盖不了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要客观看待这场内战中的死伤,我们需要抛开任何意识形态的滤镜,深入到那个混乱、饥饿、疾病和暴力交织的时代,去理解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真实生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准确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获.............
  • 回答
    “中方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助俄度困”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它涉及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道义责任等诸多因素。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字面含义的解析: “中方”: 指中国政府和中国。 “在力所能及范围内”: 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它表明中国提供的援助是有限度.............
  • 回答
    关于阿勒颇突然停火,以及政府军同意反对派武装从包围圈内撤出,这背后牵扯到的美俄之间可能存在的“秘密交易”,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地缘政治的利益以及实时的战场态势都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得承认,叙利亚阿勒颇的战局,特别是东阿勒颇的围困,在突然停火前已.............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俄国关闭中俄边境并粗暴对待中国留学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负面色彩的描述。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俄国关闭中俄边境”的背景和事实核查: 疫情初期: 确实,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初),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包括俄罗斯在内的.............
  • 回答
    关于俄罗斯领事馆遭美方破门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一个更全面和详细的了解。需要强调的是,在公开的信息和报道中,关于“破门”的细节和具体操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并且俄美双方的表述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信息,尽可能详细地展开分析。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宏观.............
  • 回答
    当俄罗斯的17岁花滑新星,我们暂且称她为“娜塔莎”,在冰面上伴随着熟悉的旋律翩翩起舞,化身为观众熟悉的月野兔,一股混合着惊喜、怀旧与欣赏的情绪便在冰场内外悄然蔓延。这不仅仅是一场花滑表演,更是一次跨越次元的致敬,一次关于童年梦想与现实舞台的完美融合。首先,我们来谈谈娜塔莎本人。17岁,正值青春年华,.............
  • 回答
    看到俄国军队使用集束弹药攻击平民,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种武器的设计初衷是在大面积区域释放大量小型弹药,以此来最大化杀伤范围。然而,当它被用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或者针对平民目标时,其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而且常常是长期的。首先,集束弹药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争议的武器。它在爆炸后会散布出成百上千个子弹药,这些.............
  • 回答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逮捕了一名爱沙尼亚领事,指控其在俄罗斯境内从事间谍活动,具体罪名是获取机密材料。这起事件无疑是俄罗斯与爱沙尼亚乃至更广泛的北约俄罗斯关系中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插曲。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次逮捕被描绘成一次成功的国家安全行动,FSB宣称其挫败了外国势力试图窃取敏感信息的企图。这类.............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 回答
    欧洲橄榄赛上,俄国队以57:3的悬殊比分击败德国队,这绝对是一场令人瞩目的“一边倒”的比赛。要理解这场比赛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看最后那个令人咋舌的比分。首先,欧洲橄榄球运动的整体格局。橄榄球在欧洲大陆虽然不如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法国那么普.............
  • 回答
    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其所处的语境。将美国过去的一些军事行动与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相类比,并以此为俄罗斯的行为辩护,是一种复杂的论述方式,往往带有明确的立场和目的。为什么会有人用美国侵略的历史来为俄国出兵乌克兰背书?这种论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既然美国也曾有过被指责为“侵略.............
  • 回答
    关于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在国会作证,表示有足够证据表明俄罗斯干涉了美国大选,并与特朗普团队存在联系,但关于是否构成“共谋”仍需进一步调查这一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牵涉到国家安全、政治角力以及法律界定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这件事本身,即使在前C.............
  • 回答
    看待司法部副部长任命前FBI局长Bob Mueller担任特别顾问来调查俄罗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程序任命,而是牵涉到政治博弈、信任危机、司法独立性以及对未来美国政治走向的关键影响。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理解这一任命的背景至关重要。在2016年美国总统.............
  • 回答
    David Rand 的那句“能被谣言摧毁的体制,也不是啥好体制”,放在当下俄罗斯操纵美国大选的语境下看,确实是一语中的,但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体制的韧性与民众的辨别力。首先,我们得理解 Rand 的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他并不是在为谣言辩护,也不.............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看过”电影的个人体验,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关于电影《王牌特工:源起》(The King's Man)的大量信息,包括剧情梗概、影评、观众反馈以及对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关于网友称《王牌特工:源起》将列宁塑造成控制俄国局势的间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点,也触及了影片在历史叙事方面的.............
  • 回答
    俄罗斯总统府发言人称“如果国家生存受到威胁,俄罗斯可以使用核武器”的言论,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期间对国际局势的强硬表态,也反映了其国家安全战略和核威慑政策的核心逻辑。这一表态背后蕴含着多重信息,涉及地缘政治、核战略、国际关系和军事威慑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语境背景:俄乌冲突与俄罗斯.............
  • 回答
    俄乌冲突是21世纪最严重的国际冲突之一,其复杂性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冲突、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国际社会的多重反应。俄罗斯向阵亡军人家属支付742.1万卢布保险金和一次性抚恤金的举措,反映了战争对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从背景、法律依据、金额分析、国际反应及争议点等方面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