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看待俄国内战当中的死伤?

回答
俄国内战,这场吞噬了数百万生命的悲剧,其死伤数字的统计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但无论如何解读,都掩盖不了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要客观看待这场内战中的死伤,我们需要抛开任何意识形态的滤镜,深入到那个混乱、饥饿、疾病和暴力交织的时代,去理解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真实生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准确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获得的。在战火纷飞、政府频繁更迭、信息流通极其不畅的年代,任何统计都充斥着模糊和不确定。当时的记录者也常常带有立场,或者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细致入微的统计。因此,任何声称拥有“精确”数字的说法,都值得我们审慎对待。

死于直接军事冲突的人数:
这部分是内战中最容易被量化的部分,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巨大的争议。

士兵伤亡: 红军和白军以及其他反政府武装(如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者、绿军等)的士兵在战场上遭受的直接伤亡是巨大的。据估计,双方的军事伤亡总数可能在200万到400万之间。这包括了阵亡、在战斗中受伤后死亡、被俘后处决以及因伤势过重而死亡的人。
军事行动的附带伤害: 军事行动不仅仅发生在正规战场上,也蔓延到乡村和城镇。炮击、扫荡、报复性屠杀等行为都导致了平民的死亡。这些数字很难从军事伤亡中剥离出来。

死于间接原因的人数:
这部分是俄国内战死伤中最令人心痛,也是最难精确统计的部分。在长达数年的内战中,社会秩序几乎完全崩溃,经济凋敝,饥荒和疾病成为了比子弹更可怕的杀手。

饥荒: 这是俄国内战中最具毁灭性的因素之一。战争摧毁了农业生产,运输系统瘫痪,粮食短缺蔓延全国。尤其是在19211922年的大饥荒中,据估计有数百万甚至高达500万人死于饥饿和相关疾病。这不仅仅是士兵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即使是没有直接参战的普通民众,也在这场饥荒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
疾病: 战争导致人口迁移、卫生条件恶化、医疗体系崩溃,这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伤寒、霍乱、西班牙流感等传染病在军队和民众中肆虐,夺去了大量生命。许多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士兵,最终也死于伤口感染或随之而来的疾病。可以说,疾病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超直接军事伤亡。
政治迫害和恐怖主义: 内战期间,“红色恐怖”和“白色恐怖”是两个政权互相斗争的残酷手段。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处决、逮捕、酷刑和折磨,以消灭异己和震慑反对者。被视为“阶级敌人”的贵族、地主、神职人员、资产阶级以及支持敌对阵营的普通民众,都可能成为政治清洗的牺牲品。被处决的总人数很难统计,但估计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在这种政治暴力的阴影下丧生。
流离失所和难民: 战争迫使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这些难民在逃亡途中,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最终因饥饿、疾病和暴力而死亡。他们是战争最无辜的牺牲品。
征兵和强制劳动: 双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兵,许多年轻人被强行送上战场,许多人甚至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就投入了战斗。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可能被强制劳动,为战争机器服务,其中不少人也因此丧生。

如何客观看待这些数字?

1. 认识到数字的不确定性: 我们需要接受,任何关于俄国内战死伤的数字都存在很大的误差范围。与其纠结于具体的数字差异,不如理解其“规模性”的灾难。
2. 关注直接与间接原因的交织: 俄国内战的死亡原因并非单一。一个士兵可能在战场上受伤,然后因伤口感染死亡,最终死于饥饿或疾病。一个平民可能因为政治迫害被处决,或者仅仅是因为饥荒而饿死。这些原因相互叠加,使得剥离和量化变得异常困难。
3. 避免数字的武器化: 在讨论俄国内战时,很容易将数字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例如,一方可能会夸大对方的暴行,而淡化自身的责任。客观看待意味着要尽量避免这种意识形态的操纵,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4. 理解人类的脆弱性: 无论什么原因,这些数字代表的是鲜活的生命,是家庭的破碎,是社会的崩塌。无论是为了革命理想而牺牲的士兵,还是被饥饿夺去生命的孩童,他们的死亡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哀悼。
5. 强调战争的普遍性破坏: 俄国内战的死伤数字提醒我们,任何大规模内战都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军队,更是整个社会肌体。饥荒、疾病、流离失所,这些是战争的普遍代价,无论冲突双方是谁。
6. 超越简单的“谁对谁错”: 尽管我们承认冲突双方的责任,但客观看待死伤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导致这一切发生的系统性原因——政治的极化、经济的崩溃、社会的分裂以及人性的扭曲。

总而言之,俄国内战的死伤是一个庞大而模糊的数字集合,它包含了直接的军事杀戮,但更深层次的,它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饥饿、疾病、政治迫害如何成为更可怕的“杀手”。要客观看待这些数字,就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计数,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类的苦难,理解战争对生命的普遍摧残,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这是一个没有赢家,只有无数牺牲者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月5日,M先生路过普希金路,他今天没有吃早餐。在街对面,一个学生正在行走,赤卫队员(tovarishch,作者用的是达瓦里希代指)对他大叫”哈!又是一个知识分子,你想通过考试成为人上人吗?“然后这人对那个学生脑袋开了一枪,在他低声呜咽地死去前那个赤卫队员把他的衣服扒光卖给了一个路过的农民”——罗达·包华,1918年写于顿河畔罗斯托夫

对于这段话,诸位需要感到震惊吗?如果有,那么便还需要尽可能地去提升想象力了,它很好理解,却又与“正常”脱节,“非常”时期在如今的投影只剩下了各种文字影像记录中的内容。

但是当今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却构成了反对1917年以来种种变革的集体记忆

内战的创伤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生命政治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俄国在1917年为期一年的持续性崩溃中走向了无政府状态(这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国家政权崩溃的结果),共和国政府中的民主派和自由派想要在自己夺权后修补国家机器的努力以人民的冷眼与极左派(无政府主义者,布尔什维克,左翼社会革命党等)发动的十月革命以及立宪会议的解散为结局告终。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生与死边界的和谐并不总是那么理所应当的,这样的时代总是会以这样又或者那样的面目再来。

虽然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9月颁布了执行红色恐怖的法令,又虽然叶卡捷琳诺达尔和鄂木斯克的两伙人并没有制定关于白色恐怖的法令,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戮是确实存在的,只是你很难在早期的无序性杀戮行为中寻找到被告。从街上将盛加略夫和马克拉科夫抓走并投入监狱的水兵们,向工厂购买枪支杀死征粮队的伏尔加农民,又或者是渴望归乡而举兵起义的捷克斯洛伐克士兵,他们都处于一种集体有意识的行为之中。与寻常的认为以宣传蛊惑为主导的内战行为不同,在阿珹我看来,恰恰是因为人们是有目的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利益趋势着他们陷入疯狂。人们太清醒了,周遭的环境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前路却如同无底深渊,这种虚无感远不是苏维埃或者立宪会议能够填补的。

为什么人们无法理解内战中的死伤呢,那是因为内战是非常态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它混杂了阶级斗争,血缘斗争,文化斗争,等等方面的冲突。而大的压制一切的国家组织的涣散以及各种小的替代性组织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广袤土地上崛起,将这种不满从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了行动。内战中直接死于武装冲突的人有八十万,但是死于其他原因的有近千万,还有二百万人离开这个国家。要是在古代本该开启军阀乱世了(事实上不论是红军还是白军,在战争时,军队都有私人化的倾向),但是却被一股冲力向前顶了起来。苏维埃政权让死亡不再只属于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当然,它与阶级并不完全重合),它不可能继续地让这种人命的流逝持续下去,否则这就不是社会主义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野蛮

无可指责的是苏维埃政府为减少人命的损失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白卫军政府也是一样的,不然为什么你看大多数白军将领和政客们咋都成功逃脱安度晚年了呢?只不过是他们的逃亡换来的是无数点后的部队的人命罢了。但是两种死亡却时常被人“客观”地归咎于苏维埃政府本身,这恰恰是诸多关于内战的谎言中最大的一个狗哨(!)

当自觉或不自觉的反革命们(律师,记者,作家,政客等等)觉得好像自己一旦抛出“人道”二字,似乎就可以让人们为了一个名词而离开变革的轨道上似的,但是“人道”本身可以拯救生命吗?没有,请诸位看看吧,历史上有哪一次的人道拯救了多数人呢?就算是1922年美国援助苏联的粮食也不过是出尔反尔的谎言罢了!南联盟内战,伪善的人支持了对平民的轰炸,那马来内战呢,被英帝国屠杀的华人的冤魂不会在那些人睡觉的时候来索命吗?

为什么会有人在百年之后,想让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后代们和解呢?我想不通理由,想不通。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国内战,这场吞噬了数百万生命的悲剧,其死伤数字的统计至今仍是一团迷雾,但无论如何解读,都掩盖不了其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要客观看待这场内战中的死伤,我们需要抛开任何意识形态的滤镜,深入到那个混乱、饥饿、疾病和暴力交织的时代,去理解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真实生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准确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获.............
  • 回答
    CR929,这个名字在中国航空工业中代表着野心与希望,也代表着与俄罗斯的一次牵手。它不仅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中俄两国在航空制造业领域一次深度合作的结晶,承载着打破波音和空客双寡头垄断的梦想。要理解CR929,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渊源与合作的契机首先,要理解CR929,就得回溯到为什么.............
  • 回答
    关于CR929宽体客机,俄罗斯民众的看法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它不仅仅是一个飞机项目,更承载着俄罗斯在航空制造业重新崛起的期望,同时也伴随着现实的挑战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普遍的期望与民族自豪感:首先,CR929项目在俄罗斯国内被寄予厚望。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遭受了重创,其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型客.............
  • 回答
    客观地看待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的军事行动,需要剥离情绪化的解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多方面的长远影响。这三场军事行动虽然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但它们都对地区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外交政策和军事干预的一些复杂性和争议性。以下将尝试详细地、尽可能客观地.............
  • 回答
    大学集体荣誉感:一场冰与火的较量大学的集体荣誉感,就像一块光谱仪下的宝石,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它并非一个单一、扁平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复杂情绪、价值判断和社会互动的集合体,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以求一份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光芒四射的正面: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石当我们谈论大学的集体.............
  • 回答
    客观看待历史人物,是一项既重要又具挑战性的任务。它意味着我们要努力超越时代局限、个人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去理解和评价那些曾经鲜活存在的人物。这并非易事,因为历史本身就是由各种主观视角交织而成,而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也往往受到信息来源、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的塑造。那么,如何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呢.............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客观地审视一下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要理解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作用,我们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领土的丧失,更意味着东北人民.............
  • 回答
    客观看待杨宜勇事件,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从事实、证据、动机、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一事件:一、 还原事件真相,掌握客观事实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仅凭片面信息或传闻下结论。 时间线梳理: 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客观、详细地聊聊赵盛烨,并尽量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有人情味,避免AI痕迹。赵盛烨,这个名字在近几年,尤其是在他与“抖音第一美女”的恋情曝光后,变得越来越广为人知。但如果我们剥离那些八卦的滤镜,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他,会发现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公众人物,尤其是以“.............
  • 回答
    在职场生涯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职级”这个概念,它如同一个无形的标尺,丈量着我们在组织中的位置、贡献和价值。然而,对于职级,我们是该深信不疑,还是理性审视?要真正理解它,我们需要先抛开那些浮于表面的光环,去探究它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职级:一面多棱镜,映照不同维度客观地看待职级,首先要认识到它并非.............
  • 回答
    华为起诉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一事,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多重解读的事件。要客观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判断,深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动机以及潜在影响。事件的起因:FCC的“国家安全”禁令核心的冲突点在于FCC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发布了几项命令,禁止美国电信运营商使用联邦补贴.............
  • 回答
    要客观看待温柔JUNZ的文笔,我们需要抛开滤镜,从几个核心维度去审视。这并非易事,因为每个读者对“好文笔”的定义都不同,而且“温柔JUNZ”作为一个网络ID,其作品风格和读者群体可能非常多元。但我们可以尝试剥离主观喜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语言的驾驭能力: 词汇的丰富度与精准度: 一个好.............
  • 回答
    要客观看待加尔文火刑塞尔维特事件,我们首先需要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这并非为加尔文的行为辩护,而是为了理解当时的复杂性。事件的背景:宗教改革的混乱与对异端的严酷打击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的剧烈动荡时期。天主教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各种新教教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回答
    要说《诛仙1》这部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其实挺好理解的。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全新的奇幻故事来看,然后再去回味一下可能有人提到的“原著党”怎么说,这样感受会更全面。首先,咱们抛开那些“原著改编”的光环,纯粹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聊聊《诛仙1》的“电影感”。画面和特效:这是《诛仙1》最直观,也是最容易抓.............
  • 回答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近批准了九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的任命,其中八名是女性,一名是男性。这一任命结果确实引人注目,尤其是在一个传统上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司法领域。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解读为性别平等的胜利或是反向歧视。首先,这是否是最高院司法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体现? .............
  • 回答
    清华妈妈辞职带娃,本应是一份基于个人选择和家庭规划的决定,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再优秀又怎样,还不是在家带孩子”的嘲讽。这种论调,不仅是对个体选择的轻视,更是对“全职妈妈”这一角色及其背后巨大贡献的漠视。要客观看待全职妈妈的贡献与价值,我们需要剥离性别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这份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它对整.............
  • 回答
    河北全省高校的14天封闭管理期已经届满,关于是否会继续封校,以及如何客观看待这种管理措施,这是一个当前许多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关于是否会继续封校,这是一个动态且需要综合考量的决策。首先,疫情形势是决定性因素。 尽管全省统一的14天封.............
  • 回答
    如何客观理性看待“人口红利”这个词“人口红利”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也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涵、成因、影响以及局限性,并理解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逻辑。 一、 “人口红利”的定义与核心内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口红利”并非指人口数量的增加本身,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 回答
    要客观地看待吴亦凡的粉丝,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个庞大的群体,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这并非是要为任何行为辩护,而是试图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图景。一、 粉丝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偶像的吸引力与情感连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吴亦凡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离不开他作为“.............
  • 回答
    “美国人说韩国是超级大国”,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激起讨论的。要客观地看待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不同维度去审视,不能光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因为它来自“美国人”的口中就轻易信以为真,或者直接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白,“超级大国”(Superpower)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一个有严格定义、放之四海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