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客观看待杨靖宇的抗联在东北的作用?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客观地审视一下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力求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

要理解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作用,我们必须将他们置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领土的丧失,更意味着东北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抗日联军应运而生,而杨靖宇正是这支力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的军事作用:

持续的武装斗争,牵制日伪力量: 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尽管装备简陋,兵力分散,他们依然在广袤的白山黑水间与日伪军周旋。他们的存在,迫使日本侵略者投入大量兵力用于“治安肃正”和“讨伐”作战,无法将全部精力和兵力用于其他战线,客观上起到了牵制和消耗日伪军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们更是中国正面战场以外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统治: 抗联采取的是典型的游击战术,他们熟悉地形,善于利用山林作为掩护,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的据点、交通线和军事目标。这些行动虽然在局部上可能规模不大,但却极大地打击了日伪政权的嚣张气焰,也为东北人民带来了抗争的希望。他们袭击粮库、破坏铁路、伏击日伪巡逻队,这些都是对侵略者经济和军事体系的直接破坏。
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或活动区域): 虽然东北的地理环境和日伪的严密控制使得建立稳固的、大规模的根据地非常困难,但抗联在某些地区(如长白山腹地)确实建立了一定的活动区域和群众基础,并在这些区域内组织群众、发展力量。这些区域虽然常常需要转移,但却是抗联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的政治和民族作用:

唤醒和凝聚东北人民的抗日意识: 在日伪高压统治下,很多东北人民处于麻木或恐惧之中。杨靖宇和抗联的出现,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极大地唤醒了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告诉人民,抗争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日: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杨靖宇和抗联的队伍中,也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对于打破日本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策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与朝鲜人民抗日力量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抗联的精神象征意义: 杨靖宇将军本人,特别是他最后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宁死不屈的壮烈牺牲,成为了东北乃至全国抗日斗争中的一座精神丰碑。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的后人,他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对侵略者绝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即使在战后,杨靖宇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依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重要光辉范例。

客观评价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困难与局限性: 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日伪统治的严密性、地理环境的恶劣性、外部支援的不足以及队伍内部的艰苦斗争,东北抗联在军事上并未能形成大规模的战略攻势,其力量相对分散,伤亡也十分惨重。他们的斗争更多地体现在持久的、消耗性的游击战层面。有时,为了生存,抗联也会面临弹尽粮绝、食物匮乏的困境,这给斗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抗日战争全局中的位置: 需要将东北抗联的作用放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全局中来考量。他们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其他战区也存在着重要的抗日力量。评价东北抗联,不能脱离这个宏观背景。
历史资料的辨析: 对于任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都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历史资料基础之上,并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辨析和考证。在评价杨靖宇和东北抗联时,也应如此,避免过度拔高或贬低。

总结来说, 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深远意义。他们不仅是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装先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军事行动有效地牵制了日伪力量,他们的斗争极大地鼓舞和团结了东北各族人民,他们的牺牲则成为民族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

尽管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东北抗联依然在黑暗中点燃了抗日的火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客观评价他们,就是要看到他们伟大功绩的同时,也理解他们斗争的艰辛与局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支队伍,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是东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抗日联军先后成立了11个军,编为了第一(辖第1、2军)、第二(辖第4、5、7、8、10军)、第三路军(辖第3、6、9、11军),在长期的艰苦转战过程中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块活动区域。其中坚持南满斗争的第一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魏拯民、李红光、王德泰、曹亚范、陈翰章、金日成等;坚持北满斗争的第三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夏云杰、金策、许亨植(即李熙山)、戴鸿宾、祁致中等;坚持吉东斗争的第二路军所属部队主要领导人有周保中、陈荣久、李延禄、柴世荣、崔石泉(即崔庸健)、李延平、汪亚臣、景乐亭、李荆璞等。还有著名地方领导人李范五、吴平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抗联第8军军长谢文东、第9军军长李华堂,也曾经是被日本人张榜通缉的抗日名将。然而,他们最终都叛变投敌了,其下场非常不光彩。


东北抗联的领导人中有“南杨北赵”之称,即南满有杨靖宇,北满有赵尚志。这既是彰显了杨赵二人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及重要贡献,也是日本侵略者在屡遭沉重打击后不得不痛切承认的事实。 其中杨靖宇是东北抗联中军政能力最为全面的领导人,曾得到过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在1934年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在1937年成立“准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会”时又将其列入委员名单,这在整个东北党和抗联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对杨靖宇的能力也非常清楚,称其为“大匪首”、“满洲治安之癌”、“了不起的代表人物”。而赵尚志则是东北抗联中最能打仗的领导人,其纵横北满,神出鬼没,不死不休的敢斗精神令日本人心惊胆战,头痛不已,称其是“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由于90年代一部电视剧的走红,也令日本侵略者评价赵尚志的一句话在国内广为人知,这就是“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日寇曾悬赏奖金伪币一万元张榜缉拿杨靖宇和赵尚志,甚至公开宣称二人的“一两骨头值一两金子,一两肉值一两银子”。1939年伪治安部开列的60名要除掉的所谓“根据匪情综合判断列出的有力匪首”,第一名是杨靖宇,第二名是赵尚志。


不过,当时东北抗联被日伪军分割在三块主要区域,即前述的北满、南满和吉东。北满第三路军由赵尚志领导,南满第一路军由杨靖宇领导,吉东第二路军由周保中领导。由于南满地处中国东北与朝鲜相接的腹心地带,与北满和吉东相对隔绝,无论是接受中央指示还是向外传递消息,以及与其他区联络等都很困难。因此南满的对敌斗争是相对孤立的,斗争环境最艰苦,不像北满和吉东可以经常互通有无甚至联合作战。最后的结果就是,杨靖宇的部队身陷重围,越打越少,终至失败,杨靖宇本人也壮烈殉国。而北满和吉东打剩下的部队,则能退入苏联暂避,直到苏联红军进东北时又打了回来。


东北抗联的14年悲壮抗日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同被誉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三大艰苦卓绝”时期。由于斗争环境过于艰难残酷,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1名病逝(李学福),1名逃跑(戴鸿宾),2名叛变(谢文东、李华堂),2名被误杀(景乐亭、祁致中),坚持到抗战胜利的仅有4名(李兆麟、周保中、李延禄、崔石泉)。据统计,东北抗联对日伪军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自己全盛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先后参加抗联的总人数在5万人左右,而抗战胜利后从苏联回国加上留在国内坚持的已不到千人。这是何等的百中存二,热血悲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东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参加抗日斗争的力量中包括了大量的朝鲜(族)人。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实际上是中朝联合军。”在抗联的高级将领中,朝鲜人就有李红光、金日成、金策、许亨植、崔石泉、韩浩、姜信泰(即姜健)、韩震、朴翰宗、李松坡、李敏焕等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斗争中牺牲了,幸存者后来回到朝鲜建立了政权,如众所周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以及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民族保卫相崔庸健、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金策、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兼民族保卫省副相姜健等人。其中除了牺牲的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兼政委李红光外,金日成可谓是抗联中另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朝鲜人高级将领。他先后担任了抗联第2军独立师3团政委、第3师师长,第一路军第6师师长、第2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杨靖宇牺牲后撑起了第一路军的领导重任。周保中于1941年给苏联远东红旗军联系人王新林的信中说:“金日成是南满第一路军现在唯一重要的干部,杨靖宇、魏拯民两同志牺牲以后,只有金日成能继续负起南满游击指导之责,而这个问题关乎南满全部问题。”在抗联第一路军的史料中,金日成是以敢打善战,手腕灵活,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而留名的。这个人后来能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朝鲜永远的主席”,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