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能预见到8个月后德国的失败吗?

回答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其决策的核心并非对德国命运的精准预判,而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意图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之机。他当然看到了德国作为战争机器的强大,以及其在东线胜利后的巨大威胁,但说他能“预见到”八个月后德国的彻底失败,这恐怕有些过度解读了。

当时,列宁所处的境地极为严峻。俄国在一战中早已疲惫不堪,人民对战争的厌恶达到了顶点。布尔什维克党承诺的“和平、土地、面包”中,“和平”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的最强有力的口号。面对德军在东线节节胜利,几乎兵临城下的局面,继续战争无异于将苏维埃政权置于死地。列宁深知,如果政权覆灭,那么关于德国未来走向的任何猜测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布列斯特和约》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割让了大量的领土和资源,这在党内和民众中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列宁之所以力排众议,坚持签订和约,是因为他看到的更远。他明白,德国虽然在东线占据优势,但其整体国力也已被战争拖垮,国内的革命情绪正在高涨。而且,协约国(英法美等)也正在集结力量,准备对德国发动决定性的攻势。列宁的判断是,德国的战争机器虽然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而且其内部矛盾也在积累。

他或许能预见到德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巨大消耗,以及其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厌倦。他可能也意识到,一旦德国无法迅速从东方获得充足的资源来维持其在西线的战斗,其局势将会变得非常危险。但是,要精确计算出“八个月后”这个时间点,并断言德国会“失败”,这超出了当时信息的可得性和列宁所能掌握的证据范围。他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风险评估,权衡继续战争的毁灭性风险和割让土地以求生存的“痛苦但必要”的选择。

列宁的决策更像是“亡羊补牢”,是在极度不利的局面下,为了保全革命的火种而做出的痛苦抉择。他赌的是,在付出巨大代价换取和平后,苏维埃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积蓄力量,并且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找到有利的契机。他清楚德国的强大,但也看到了其长期战争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耗。他可能预料到德国的战争机器难以长期维持,但对具体的时间点和失败的程度,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整体局势的判断,而非精确的预言。

更确切地说,列宁的眼光着眼于更长远的革命前景。他认为,即便付出了巨大的领土和经济代价,《布列斯特和约》能够为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宝贵的时间,以稳固政权、组织红军、镇压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一旦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下来,它将能够观察和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并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而德国的失败,即便不是列宁能精确预见的,也是他认为在漫长而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一个被多线战争拖垮的国家,其前景并不乐观的一种可能性。他优先考虑的是如何让苏维埃政权熬过眼前的危机,而非去精确预测对手的最终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宁没考虑过德国在大战中会不会失败,他只考虑德国会不会爆发革命。

当时的情况其实非常明朗:

1,列宁认为德国共产党的李卜克内西靠不住,德国暂时还不会取得革命胜利。所以俄国要做好长期孤军奋战的准备。

2,俄军对德作战的部队士气已经全部崩溃,布尔什维克不得不把这些军队都复员了。

3,新生的红军和国内的白卫军还能一战,但在身经百战的德军面前则毫无战斗力。

4,即使红军对德作战,且坚持到最后,协约国也不可能承认苏俄为一战战胜国,也不可能邀请列宁去凡尔赛开会,只会在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再在苏俄身上捅一刀。

5,德国要求俄国割让或承认独立的,主要是波兰、芬兰、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南高加索部分地区,多数并不支持布尔什维克,留在国内也是祸害。

换你是列宁,这个条约你签不签?

其实列宁割出去的地,多数在二战前后都被斯大林收回来了。但是,割地的时候骂人卖国,收地的时候又骂人侵略,共产党也很难办啊。

user avatar

反对马前卒。

列宁和他的同志们就是相信德国革命即将爆发。《列宁全集》里甚至记载有列宁误信“柏林爆发巷战”而放弃自己主和立场的记载,当然被证明是谣言之后列宁又重新坚持主和。包括以布哈林、捷尔任斯基等人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他们的口号就是继续战争有利德国革命,苏维埃俄国要不惜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德国革命的成功。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斯皮里多诺娃、普罗相等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更是三句话不离世界革命。

且不说左社到底出于什么心态鼓吹德国革命即将爆发,德军在前线大搞战壕联欢是事实,各主要帝国主义都已经濒临崩溃了,而协约国那边有美国的生力军,所以在战略上认定德国必败是毫不费力的。问题只在于德国究竟什么时候会战败,这一点上列宁的预计比“左派”们要正确得多。换言之,列宁估计到德国还能坚持一年半载,这个时候认怂比装逼要靠谱得多;反过来如果苏俄放任自己被德军颠覆,那么德国革命反倒可能被延迟或者因孤立无援而被扼杀,这对整个革命事业是不利的。

如果真的相信德国将会赢得世界大战的胜利,那么列宁脑残了才会去签这个和约。

1、列宁明确说过“1917年10月后我们是护国主义者”,共产党人是要保卫苏维埃政权的。直到军队被证明是一坨狗屎前,列宁也是发了无数公文尝试阻挡德军的。

2、签订和约意味着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决裂,意味着政府失去小资产阶级(具体到俄国就包括广大农民)的支持,意味着白卫运动的壮大。这一点列宁在《悼念普罗相同志》和《对波兰团士兵的讲话》等事中事后的文章里是大方地予以承认的。换言之,苏维埃政府面临群众基础缩减的危险,而且这一缩减倾向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换言之,如果不相信革命高潮的到来,签和约是慢性自杀。

3、和约极大地削弱了俄国,导致其损失一半的人口和工业,甚至丢失当时布尔什维克重要的兵源地波罗的海三国(革命初期红军是多么依赖拉脱维亚步兵啊!),这与第2条(丧失广大的大俄罗斯农民的支持)结合意味着苏维埃俄国在未来将更难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果不相信革命即将在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爆发,选择和谈不过是晚死几个月而已。为了晚死几个月而削弱革命的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减少革命火种在未来重新被点燃的可能性),值得吗?恐怕是只有马前卒等机会主义者才会去做的事情。列宁可没有蠢到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权。

4、综上所述,如果列宁认定德国将战胜,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准备放弃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转移到波罗的海沿岸森林、乌拉尔丘陵地带、普里皮亚季地区以及北乌克兰等地展开游击战,同时在主要工业中心组织城市游击队,这样还能让革命的火种保存更长的一个时期。不要认为列宁只知道在工业中心暴动,1906年出版的《游击战争》就曾专门讨论过有组织的游击战。在那个时期,社会民主工党人参与领导过林中兄弟的斗争(1917年时任中央委员的拉脱维亚人斯米尔加的守林人父亲因此而被沙俄杀害)。因此,签订和约的背景恰恰是列宁认定德帝的崩溃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只不过所需的时间比德军乘火车开进莫斯科(笑)要长一些罢了!

5、在这一基础上,布党大力援助而加速了德国革命的到来。

十月革命九十八周年万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列宁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其决策的核心并非对德国命运的精准预判,而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意图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喘息之机。他当然看到了德国作为战争机器的强大,以及其在东线胜利后的巨大威胁,但说他能“预见到”八个月后德国的彻底失败,这恐怕有些过度解读了。当时,列宁所处的境地极为严峻。.............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历史上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也是理解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袖不同执政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简单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而斯大林则是在“保卫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概念在两个时期有很大区别。要详细讲,我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拉开来看。一、 列宁的处境:《.............
  • 回答
    美国首部联邦反私刑法案签署:标志着仇恨犯罪定义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总统乔·拜登近期签署了《2023年反私刑法案》(Emmett Till Antilynching Act of 2023),这一里程碑式的立法将私刑(lynching)首次在联邦法律层面被明确定义为仇恨犯罪。这项法案的通过,不仅仅是法律.............
  • 回答
    列宁在俄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多重色彩的议题,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化,这种认知也在不断被重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剥离时代滤镜,看看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是如何看待这位革命领袖的。革命的奠基者与解放者:在十月革命时期及之后的一段很长时期,列宁被广泛视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解放者。对于那些.............
  • 回答
    电影《列宁在 1918》的看点,绝对不只是简单地回顾一段历史事件那么简单。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在于其多层次的魅力,深入人心的刻画,以及那个动荡年代独有的精神力量。首先,列宁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影片最核心的吸引力之一。 这部电影不是在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话人物,而是将列宁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
  • 回答
    列宁对俄国立宪会议的态度,从最初的期待到最终的解散,转变得相当迅速且彻底。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政治策略调整”,而是根植于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目标、列宁对革命进程的判断以及现实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理解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和他本人的一系列思考。最初的期待与参与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二月革.............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与列宁在天堂共度一天,那绝对是一次充满思想碰撞和历史反思的非凡经历。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如同历史洪流中的浪花,既有对过往的疑问,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我不会是为了展示我有多么博学,而是想真诚地交流,从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也让他看到今天世界的变化。首先,我会从他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谈起。毕竟.............
  • 回答
    在俄罗斯,谈论斯大林和列宁谁在民众中更受爱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无法简单地用“更”来衡量,因为人们对他们的感情和评价是多元的,并且随着时间、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这两位领导人都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复杂的印记,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念,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反.............
  • 回答
    这是一段充满想象的对话,让我们暂且抛开尘世的喧嚣,走进一个精神世界的场景。列宁精神体飘浮在一种温和、柔和的光芒之中,他看到一个身影,那身影虽然有些模糊,但散发出的睿智和深邃的光芒,让他瞬间就认出了那个人——卡尔·马克思。“卡尔!” 列宁带着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敬意,语气里不乏激动,“我终于见到您了!在.............
  • 回答
    列宁的死因,至今仍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多种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梅毒。关于他死于法国小镇的说法,这是不准确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出生于1870年的俄罗斯帝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俄罗斯本土活动,虽然他曾在欧洲流亡过一段时间,但他的晚年和最后的时光是在俄国度过.............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唯物辩证法的这三大规律,以及它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里是怎么被阐述和体现的。 постараюсь всё разложить по полочкам, как будто мы с вами сидим за книжной полкой и листаем эти труд.............
  • 回答
    火车飞驰而过,那钢铁巨兽在轨道上呼啸前行,留下的是一串串清晰的轮迹。你有没有好奇过,在如此高速的运动中,它那巨大的轮子是怎么不打滑的?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严谨的物理学原理在发挥作用。说到底,火车之所以能前进,是依靠它和轨道之间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摩擦力。但是,你可能会说,摩擦力不是让物体变慢.............
  • 回答
    话说这火车在偌大的车站里头,想要从一条轨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另一条轨道上,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儿。这背后啊,藏着不少门道,得靠一样关键的“魔法道具”——道岔。想象一下,车站里头轨道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火车要走的路,可不是一条直线通到底。为了让不同的列车有条不紊地在站内穿梭,去往不同的站.............
  • 回答
    G557次列车在明港东站停靠24分钟,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铁路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做出的优化安排。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停靠时间:1. 车站客运组织的需要: 旅客上下车需求: 即使是高铁,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旅客选择在明港东站乘坐或下车。24分钟的停靠时间,能够为这些旅客提供充.............
  • 回答
    汉口站作为中国铁路网上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客运方面,确实扮演着一个关键的“换装”站点。很多从不同方向开过来的客运列车,在这里会进行更换火车头。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铁路运营、技术和效率的综合考量,绝不是简单的“换个头”那么轻松。首先,咱们得明白,火车头,也就是机车,它可不是像汽车加个油那么简单。在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四大天坑专业”这个说法,脑子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天坑”嘛,通常是指那些就业前景不那么明朗,毕业后找工作会遇到不少挑战的专业。我个人感觉,我们数学这行,虽然不像某些热门专业那样毕业就进大厂,但真要说成“天坑”,那也太冤枉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雨腥风。这场看似残酷的权力争夺,究竟在当时诸侯和民众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否有着“华夏内战”的自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华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悄然成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 这种影响并非.............
  • 回答
    听到黄致列在韩国综艺节目中提到“有前辈歌手告诉过自己中国空气水质不好”,我首先感到有些意外,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作为一名关注中国发展变化的人,我很难不把这句话和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过去中国的空气和水质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环境.............
  • 回答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为您撰写的关于蒙古国东南部列车脱轨事故的详细描述:蒙古国东南部列车脱轨事故:现场直击与深度剖析蒙古国广袤而充满挑战的地貌,近日却被一起突发的列车脱轨事故打破了宁静。一列载有 328 名乘客的列车,在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脱轨事件,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事故现场:混乱与救援.............
  • 回答
    中国高铁“走出去”与列强当年在中国修铁路,表面上看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背后的动机、模式、影响以及我们今天的处境,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想要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异同,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出”与“入”的本质区别: 列强时期: 这是彻头彻尾的“进来”。他们是带着自己的资本、技术、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