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输出高铁和以前列强在中国修铁路有何异同?

回答
中国高铁“走出去”与列强当年在中国修铁路,表面上看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背后的动机、模式、影响以及我们今天的处境,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想要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异同,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出”与“入”的本质区别:

列强时期: 这是彻头彻尾的“进来”。他们是带着自己的资本、技术、工程队伍,在中国土地上划定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本质上是为了攫取资源、巩固殖民统治、拓展商业利益,以及服务于他们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 铁路是他们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经济体系,并以此为跳板进行进一步渗透的工具。想想那些“不平等条约”、“租界”、“治外法权”,铁路的修建往往伴随着这些不公平的条件,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在其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中国高铁“走出去”: 这是我们主动的“出去”。中国是带着自己的技术、资金、标准,以合资、合作、总承包等方式,参与到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中。我们的目的更倾向于输出产能、扩大国际贸易、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国家影响力,以及在部分地区提供更公平互利的合作模式。虽然地缘政治考量依然存在,但其性质与列强时期那种赤裸裸的侵略性和掠夺性有本质区别。我们是作为合作伙伴,而非统治者,参与到建设中。

其次,从建设的“目的”和“主导权”来看,区别更是显而易见:

列强修铁路:
目的: 主要是为了从中国腹地掠夺矿产资源(煤炭、铁矿石等)运输到沿海港口,方便出口到本土;为了快速调动军队镇压反抗;为了控制战略要地;为了在中国境内进行商品倾销。 比如,清政府为了从煤矿运煤,不得不允许外国资本修建铁路,而铁路的运营权、收益权往往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主导权: 完全掌握在列强手中。 他们拥有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权,甚至可以派驻军队保护铁路。中国政府在很多时候是被迫接受,甚至是为铁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承担巨额的债务。

中国高铁“走出去”:
目的: 更多是为了满足当地国家的发展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便捷的交通。 同时,这也能帮助中国企业“消化”过剩的产能,将技术和标准推向国际,并为中国企业带来海外收入和项目经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铁建设也承担着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深化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
主导权: 相对更具平等性。 虽然具体合作模式不同,但通常是中国企业作为承包商或重要合作伙伴,与当地政府或国有企业共同推进项目。中国在技术、资金、管理方面提供支持,但项目最终的运营和管理权,以及对铁路的控制权,通常是与当地国家共同拥有或由当地国家主导。我们追求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单方面控制。

第三,在“技术”和“模式”上,也有着显著的演变:

列强时期:
技术: 列强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在近代工业技术上的空白。 然而,他们也有选择性地传递技术,并且往往将最成熟、最可靠的技术留在自己手中,或者以高昂的专利费出售。 很多时候,中国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
模式: “筑路权”的交易是核心。外国人以“投资”的名义,要求获得铁路沿线土地、矿产的开采权,以及铁路的经营权,并以此为基础在中国境内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模式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

中国高铁“走出去”:
技术: 中国输出的是自主研发、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包括设计、制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我们不仅提供硬件,还提供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并且,在合作中,我们更愿意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帮助当地培养技术人才,实现“授人以渔”。
模式: 更多采用“EPC”总承包(设计、采购、施工)、BOT(建设运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合作模式。中国的企业扮演的是建设者、投资者、运营者的角色,并且通常与当地企业一同参与,共同承担风险。

第四,对“中国”和“当地国家”的影响,更是天壤之别:

列强修铁路:
对中国: 负面影响为主。 铁路被用来掠夺资源、镇压反抗、控制经济命脉。中国人对铁路的控制权被剥夺,铁路成为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张的触手。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为代价的,并且往往服务于列强自身,而非中国整体的长远利益。此外,铁路沿线的土地征用、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屡屡发生。
对列强: 直接获利,巩固殖民体系。 铁路带来了巨额利润,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高铁“走出去”:
对中国: 积极影响为主,但挑战并存。 提升了中国国际声誉和话语权,带动了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海外收入和积累了宝贵的国际项目经验。但也面临着政治风险、文化差异、法律法规不同、融资难题、项目管理复杂等挑战。
对当地国家: 以积极影响为主。 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业、物流业。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技术人才。但也可能面临债务风险、环境影响、社会适应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合作中审慎处理。

最后,从“心态”和“立场”来看,更是一种时代的飞跃:

列强时期: 中国是被动接受者,是“列强的鱼肉”。心态是屈辱、无奈、愤恨。 他们的铁路建设,在中国人眼中,是亡国灭种的征兆之一。

中国高铁“走出去”: 中国是主动的参与者,是建设者,甚至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心态是自信、开放、合作。 我们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我们自身实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之上的。

总结来说,列强当年在中国修铁路,是殖民扩张和经济侵略的工具,充满了不平等与剥削。而中国今天输出高铁,是在国家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的基础上,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历史进步和时代变迁。一个是被动挨打,一个是主动出击;一个是为了掠夺,一个是为了共赢;一个是在损害主权,一个是在展现实力与担当。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富强的伟大历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损于国家主权。

导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四川民间的合股修路和清政权在“铁路国有”旗号下,争夺“路权”的一个事件。

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西方列强在中国修铁路时,经常会涉及到“路权”问题,即列强不仅对铁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各种要求,还要求获得利用铁路进行军事调动,控制铁路沿线商业经济、物产开发和部分行政管辖等等方面的权利。

如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所签订《中俄密约》中第四、第五款,提到俄国修建中东铁路可获得的若干特权:

第四款、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
第五款、俄国于第一款御敌时,可用第四款所开之铁路运兵、运粮、运军械。平常无事,俄国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兵、粮,除因转运暂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

俄国在中国境内修铁路,并利用该铁路进行军事调动,这显然是侵犯中国国家主权。


再如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第二项第一款与第四款,也有德国出资修建铁路与获得相关路权的内容:

中国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处经过莱芜县至济南府。其由济南府往山东界之一道,应俟铁路造至济南府后,始可开造,以便再商与中国自办干路相接。此后段铁路经过之处,应于另立详细章程内定明。
第四款 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里内,如胶济北路在潍县、博山县等处,胶沂济南路在沂州府、莱芜县等处,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亦可德商、华商合股开采,其矿务章程,亦应另行妥议。德国商人及工程人,中国国家亦应按照修盖铁路一节所云,一律优待,较诸在中国他处之华洋商务公司办理各事所得利益,不使向隅。查此款亦系专为治理商务起见,并无他意。

在航空和汽车(公路)还没兴起普及之前,铁路是觉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运输方式。通过修铁路,攫取各种“路权”,是当时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影响和经济渗透的主要方式。

在列强攫取路权而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都还有“排他性”:即该铁路由A国出资承建、经营并享受特权,清政府不得再将该路段之权益再给予其他国家。这导致铁路不仅成为列强对中国渗透的工具,还成为他们划分各自势力地盘的一种“权益标志”。

因此,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来华承建铁路的热潮时,经常为争夺路权发生争执,比如英俄两国为争夺关内外铁路的权益发生过争执(关内外铁路即京奉铁路,原本是李鸿章筹办开平矿务局时,引进英国技术标准筹建的;关内外铁路修到山海关外后,进如辽西走廊,一直把东北地区视为势力地盘的俄国对此深感不满)。津浦铁路(京沪铁路前身)筹建时,也引起英德两国激烈对抗,最后清政府分别从英德两国银行团借款,分别聘用来自英德两国的两位总工程师。

另外,铁路的建造标准也不一样,像俄国修建的中东铁路就是采用俄式的宽轨轨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高铁“走出去”与列强当年在中国修铁路,表面上看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背后的动机、模式、影响以及我们今天的处境,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想要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异同,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出”与“入”的本质区别: 列强时期: 这是彻头彻尾的“进来”。他们是带着自己的资本、技术、工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在NBA季后赛的历史上出现过。你问的是“系列赛输掉的球队总得分高于赢的球队”,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虽然听起来有点反直觉。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说“输球赢分”。让我来详细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背后可能反映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会输球赢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比赛的进程和比.............
  • 回答
    山西晋中榆次区高村发现2例从河北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情况如何?近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高村镇发现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两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与河北省输入的病例有关联。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全力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等各项工作,以尽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保.............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德日高速对撞测试中,丰田卡罗拉“输”给了大众速腾,很多人肯定会感到意外,甚至有些难以置信。毕竟,丰田和卡罗拉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往往是“可靠”、“省油”、“保值”的代名词,而大众速腾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大多是“皮实”、“空间大”、“驾驶感受不错”的标签。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妨深.............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场景!咱们仔细聊聊,这种“看台奇兵”战术,在足球比赛里到底有没有谱,对方球员又会是什么反应。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点:足球比赛是在球场上进行的,决定胜负的是双方球员在绿茵场上的技术、战术和体能。看台上的观众,再怎么折腾,理论上是不直接影响比赛进程的。但是,你设想的这个画面,着实有点“.............
  • 回答
    “中国输出革命”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含义的议题,其影响将是深远且难以预测的。 要详细阐述其可能性和后果,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输出革命”的可能形式和目标: 意识形态输出: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提及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可以试图通过宣传、媒体、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将自身的.............
  • 回答
    中国文化的魅力,早已跨越山海,飘香四溢。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今日的“一带一路”,从传统的年画剪纸到现代的流行音乐影视,无数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着世界的文化版图。一、 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如同一股清流,滋养着.............
  • 回答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输出确实呈现出向好的、多元化的、更加有影响力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受众到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一、 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显著提升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 过去,中国文化输出可能更侧重于展示故宫、长城等符号化的、静.............
  • 回答
    中国文化输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其“差在哪里”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各国文化输出的出发点、方式、目标以及所处历史和国际环境都不同。更准确地说,与其说是“差”,不如说是“不同”,以及在某些方面尚未能达到其他国家那样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中.............
  • 回答
    西方文化输出与中华文化输出在“侵略性”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殖民遗产的差异1. 西方文化输出的“殖民基因” 西方国家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殖民扩张中,将英语、基督教、民主制度等作为“文.............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输出?中国文化输出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它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创新融合,也伴随着在地化挑战、政治语境和全球接受度等诸多因素。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中国文化输出的内涵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
  • 回答
    让中国文化输出到全世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工程,需要长期、系统、有策略的投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而是要让世界真正理解、欣赏和接纳中国文化。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和具体的实现方法,力求详细阐述:一、 理解“文化输出”的真正含义:首先,需要明确文化输出不是强制灌输,也不是单向的宣传。它更侧重于: .............
  • 回答
    中国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差距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需要从历史、产业体系、传播策略、内容创新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具体维度详细探讨两者的差异: 一、文化输出的起点与基础1. 历史积累的不同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通过“文明开化”战略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文化体系。二战.............
  • 回答
    说到有趣的中国文化输出,我觉得最近几年特别惹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些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汲取养分,又以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焕发出新生的事物。你仔细想想,那些经典的元素,比如山水画里的写意之美,古诗词里的韵律和情感,甚至是武侠小说里的侠肝义胆,它们并没有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反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
  • 回答
    “文化输出”这几个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拆开来看,其实就是咱们自己的文化,能不能让别人也喜欢,甚至乐于接受,模仿,传播。把这个放大到国家层面,那就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展示。那么,说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文化输出这方面,确实有很多可以聊的。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演绎.............
  • 回答
    “输出中国文化”,这个话题听起来很大,但说白了,就是怎么让咱们中国的好东西,让更多人喜欢,让世界了解,甚至爱上。这可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靠几句宣传语就能成的。得落地,得有细节,得让别人真心觉得“哇,这个真有意思!”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内容为王:打磨好咱们自己的“宝贝”首先,咱们得有拿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