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面对德国,为什么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而斯大林硬碰硬?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历史上的两个关键转折点,也是理解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袖不同执政风格和时代背景的关键。简单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而斯大林则是在“保卫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概念在两个时期有很大区别。

要详细讲,我们得把时间和背景拉开来看。

一、 列宁的处境:《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与生存的危机

要理解列宁,必须明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

国家濒临崩溃: 1917年的俄国,经历了两次革命,沙皇倒台,临时政府摇摇欲坠。一战仍在继续,俄国军队士气低落,已经打到崩溃边缘。国内民生凋敝,饥荒、混乱、反革命势力蠢蠢欲动。
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性危机: 布尔什维克党是以“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赢得民心的,但当政后,立刻就面临如何实现这些承诺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和平”,更是许多士兵和民众最迫切的愿望。
革命的孤立: 列宁深信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希望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能接应他们。但现实是,其他国家的革命并未如期爆发,布尔什维克反而成了欧洲的“异类”,四面楚歌。
德国的强大与勒索: 当时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在一战中占据优势。面对俄国主动提出的停战,德国抓住了这个机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

为什么列宁选择屈辱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1. “保留火种”的战略考量: 列宁的核心目标是“保留革命政权”。他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俄国无力继续战争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打下去,不仅无法赢得胜利,反而可能葬送刚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德国军队可以轻易地深入俄国腹地,推翻布尔什维克。因此,他宁愿割让大片土地、支付巨额赔款,也要换取喘息之机,让革命政权得以生存。他曾说:“为了保卫苏维埃俄国,为了让布尔什维克不至于丧失根据地,为了让我们的工人和农民能够集会并巩固政权,我们必须签订这个和约。”
2. 时机未到: 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胜利是世界革命的信号,但时机尚未成熟。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还需要时间来酝酿和爆发。在等待这一刻到来之前,俄国必须积蓄力量。签订和约,就是为这种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3. 内部的分歧: 即便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是否签订和约也存在巨大分歧。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战争”,认为和约是出卖革命。但列宁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最终说服了大部分同志,包括托洛茨基(他最初主张“不战不和”)。列宁认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内的权力,而不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与强大的德国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代价是巨大的: 俄国失去了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四分之三的工业以及近三亿卢布的赔款。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屈辱。但对于列宁来说,这是在极端困境下,为了革命的未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二、 斯大林的时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国家利益的权衡

斯大林继承列宁的衣钵,但他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与列宁截然不同。

国家实力对比的巨变: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国力相比列宁时期有了显著增强。虽然依然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防卫能力。
国际形势的险恶: 20世纪30年代,欧洲法西斯主义势力迅速崛起,特别是纳粹德国,其扩张野心和军事实力令人担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这使得苏联更加孤立,并面临来自东西两线的潜在威胁。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斯大林深刻认识到,与法西斯德国的冲突是迟早的事。问题在于何时以及如何应对。他需要为苏联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

为什么斯大林选择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1. 争取时间备战: 这是斯大林签订条约的最主要原因。他深知苏联在军事上尚未完全准备好与德国开战。条约的签订,至少可以暂时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让苏联能够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加强国防建设。斯大林希望利用这段时间来弥补与德国在军事上的差距。
2. 避免孤立和战略缓冲: 当时,英法等国对苏联并不信任,未能形成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来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相反,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反而使得苏联更加孤立。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将德国矛头指向苏联的企图,并为苏联争取了战略纵深,至少能推迟战争的爆发。
3. 实际利益的交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非完全是单方面的屈辱。条约包含一个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使得苏联能够收回此前在一战后失去的一些领土,例如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三国(尽管后来这些土地的命运极其复杂)。对斯大林来说,这是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争取到的一些实际利益,并且为苏联的战略布局争取了空间。
4. 对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斯大林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信任,认为他们可能在关键时刻牺牲苏联的利益来换取与德国的和平。因此,他决定自己来与德国进行谈判,以最符合苏联利益的方式处理与德国的关系。

与列宁的不同之处:

目标差异: 列宁是为“保卫革命的火种”,愿意付出极大的代价来维持政权;斯大林是为“国家整体利益”,在评估实力后,争取最佳的战略时机和空间。
时代背景: 列宁面对的是一个战败、内乱、濒临崩溃的俄国;斯大林面对的是一个刚刚完成初步建设、国力有所增强,但面临强大外部威胁的苏联。
“硬碰硬”的语境: 斯大林并非没有“硬碰硬”过。例如,他对国内的反对派毫不手软,在外交上也曾采取强硬姿态。但面对纳粹德国的崛起,他选择了更为精明的战略算计,而不是像列宁那样在生存危机中选择直接的屈辱妥协。他的“硬碰硬”更多体现在他后续的备战和对时机的把握上。直到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才真正展现出“硬碰硬”的决心,领导苏联打赢了那场残酷的卫国战争。

总结来说,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以退为进”,是为了在绝境中保住革命的幼苗,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斯大林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则是“战略缓冲”,是为了在实力尚不足以正面抗衡时,为国家争取宝贵的备战时间和避免最坏的战略局面。这两种选择,都是在各自特定历史条件下,领袖们根据自身对国家和革命命运的判断所做出的决策,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战略智慧和时代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时过境迁,底气十足了嘛,人不能刻舟求剑,人要与时俱进,动态看问题。1919年与1939年,隔20年了。

2000年中国人均GDP才多少,现在多少?苏联那时也一样。

人的因素更是这样,一次大战结束后几年投胎的人,二次大战初又能打仗了,太残酷了,真可怜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