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和蜀国同样二帝并尊的北宋不承认蜀国是正统,同样面北称臣的南宋承认蜀国是正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视角,涉及到王朝更替、正统论的演变以及不同政权在评价前朝时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性,而南宋却承认,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仔细辨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论述逻辑。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帝并尊”这个概念在蜀汉和北宋两个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和影响。

蜀汉的“二帝并尊”: 蜀汉时期,刘备自称汉中王,后称帝;刘禅继位后继续称帝。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父子作为汉献帝(曹魏控制下)的宗室,名义上是延续汉室正统。但当时的曹魏已经掌握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蜀汉则偏居一隅。所以,蜀汉内部的合法性来源和对外承认是存在复杂性的。

北宋的“二帝并尊”: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柴氏政权。虽然赵匡胤取代的是后周,但后周本身是继承了后晋、后汉、后唐、后梁等一系列中原王朝的政权,其中不少政权是五代时期混乱政权,其正统性本身就存在争议。更重要的是,北宋建立时,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依然存在。而北宋的“二帝并尊”更多地是指其内部君主 succession,而非“并尊”两个并存的政权。当然,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这才是真正的“南北二帝并尊”,但这是后话,并且与北宋自身对其他政权的评价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北宋为何不承认蜀汉正统:

北宋作为后晋、后汉、后唐、后梁这些五代政权的继承者,在确立自身合法性时,有其特定的政治和历史考量。

1. 继承的链条和正统的逻辑: 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其统治基础是五代中最后一代的后周。虽然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从政治正统性的角度看,后周被视为“合法”的继承者。北宋的建立是在取代后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延续,而不是一个全新的、与中国历史脱节的政权。

而蜀汉,虽然宣称继承汉室,但其在中原丢失、偏安一隅、且被曹魏(后来的西晋)所灭的事实,使其在当时的政治评价中,很难被视为一个完整、成功的、能够代表华夏文明主流的政权。更何况,蜀汉的灭亡,在后世的史家看来,是“汉贼”之争的一个结局,而非一个合法政权的自然终结。

2. “大一统”的政治诉求: 北宋自建立之初,就有着统一中国的强烈政治诉求。它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要统一中原。在这种“大一统”的政治目标下,它需要一个清晰、连贯的正统叙事,来证明自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统治权。承认蜀汉的正统,意味着承认了三国时期中国分裂的事实,并且某种程度上,将那个偏安一隅、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放在了和中原政权同等的地位,这与北宋要构建的统一王朝叙事并不契合。

3. 史学评价的影响: 晋代之后,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代表的史学著作,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评价。陈寿虽然是蜀汉出身,但其在晋朝为官,并且在写《三国志》时,将魏(曹魏)作为正统来写,将蜀汉置于“季汉”(蜀汉)的位置。这种以魏为正统的史学观点,在宋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史学共识,并且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判断。北宋作为继承晋宋以来的官方史学传统,自然也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评价。

4. “面北称臣”的政治地位: 北宋与蜀汉最大的不同在于,蜀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重心和统治范围都在南方(益州),而它所面对和对抗的曹魏以及后续的中原政权,都是“面北”的。而北宋,虽然最终灭亡于金朝(北方),但在其建立和存续期间,其政治和文化重心始终在中原地区,它才是那个“面北”的、与北方政权抗衡的政权。蜀汉在历史上是被南方政权(蜀汉)对抗北方政权(曹魏)的情况,这与北宋自身的政治地理和战略定位是不同的。

那么,为何南宋会承认蜀汉的正统呢?

南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次“偏安”和“南渡”,其建立的基础是在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方重新建立的政权。这种处境与蜀汉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也因此,南宋在评价蜀汉时,更容易产生共情和认同。

1. 共情与同情: 南宋政权是在北方失陷后建立的,面对强大的北方政权(金朝,后来的蒙古),其生存状况和政治地位与当年的蜀汉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南宋统治者和士大夫群体,更容易从蜀汉身上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在他们看来,蜀汉虽然灭亡,但其坚持汉室正统、抵御外敌的“忠义”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2.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利用: 南宋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它需要构建一套能够支持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历史叙事。承认蜀汉正统,有助于强化一种“汉室正统在南方”的理念。这就像是为自己当前“偏安江南”的处境寻找历史上的先例和支持。通过肯定蜀汉,可以间接抬高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论证“汉祚南移”并非首次,也并非不可接受。

3. 政治斗争的需要: 在南宋时期,也存在着“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争论。主战派往往会强调先辈的“忠义”精神,引用历史上的例子来激励士气,驳斥那些主张投降或屈服的论调。承认蜀汉正统,就是主战派常用的一个历史论据,用来论证即使在劣势下也要坚持抵抗,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正统”。

4. 士大夫阶层的史学观念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大夫阶层对历史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在南宋时期,对三国历史的评价,尤其是在士大夫群体中,开始出现对蜀汉“仁义之师”的推崇,而对曹魏的“篡汉”行为则多有批判。这种评价的转变,也促使南宋官方在官方史书或政治论述中,更容易接受蜀汉的正统地位。

总结一下,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正统,而南宋承认:

北宋: 基于继承后周的“大一统”政治诉求,遵循晋朝以来以魏为正统的主流史学观点,并且其政治重心和地理位置与蜀汉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选择不承认蜀汉的正统。
南宋: 由于自身“偏安江南”的处境与蜀汉相似,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和同情。同时,为了构建“汉祚南移”的历史叙事,支持自身合法性,并在政治斗争中进行论证,从而选择了承认蜀汉的正统。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处境下的政治选择和历史解读,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对错问题,而是对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应用和阐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汉是仅次于西汉和东汉的第三汉。尽管蜀汉是非常有名的,更不用说西汉和东汉两个帝国了,与西汉和东汉两个帝国相比,即使与曹魏和东吴的同时代相比,他们的实力也令人赞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视角,涉及到王朝更替、正统论的演变以及不同政权在评价前朝时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性,而南宋却承认,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仔细辨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论述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帝并尊”这个概念在蜀汉和北宋两个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和影响。 蜀汉的“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蜀汉和西夏,同为三国时期或之后的小政权,一个渴望光复汉室,一个则是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蜀汉北伐次数虽多,却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灭亡,而西夏却能屹立近两百年呢?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番。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历史问题,涉及到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实力以及关键人物的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曾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都曾占据蜀地(巴蜀),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蜀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条件 蜀地的天然屏障: 蜀地.............
  • 回答
    蜀国文学:三国时期的一抹别样色彩,为何不及建安文学?要评价蜀国文学,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哪个时期的“蜀国”。如果将范围限定在三国鼎立时期,那么蜀国的文学作品确实无法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建安文学相提并论。然而,这并非蜀国文学本身毫无价值,而是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才结构以及文学发展重心存在着.............
  • 回答
    要说魏、吴、蜀三国中,为何魏国和吴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显得比蜀国更为激烈和复杂,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建国基础、统治模式到权力结构的差异,都深刻地影响了各国政治斗争的走向。一、 蜀国的政治基础与权力结构:天然的“一极化”相较于魏吴,蜀国的政治斗争烈度相对较低,其根源在于蜀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天然“一极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
  • 回答
    蜀汉和东吴之所以未能联手北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层面的分歧,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更有历史遗留问题的羁绊。虽然在某些时期有过短暂的合作(如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战略设想),但真正意义上、能够长期有效运作的联手北伐却从未实现。以下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原因:一、战略目标与根本利益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如果只看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的名称,再稍微了解一点地理,就会觉得魏国“天下十三州占其九”的说法,似乎和它实际表现出来的领土规模不太匹配,总让人觉得它应该比蜀汉和东吴大得多,大到不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魏、蜀、吴三国在领土面积上,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悬殊,甚至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误区。蜀国(蜀汉)恰恰是汉朝历史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蜀汉是汉朝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由刘备建立的政权,它继承了汉朝的正统性,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曹魏、东吴共同构成了汉末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格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蜀国(蜀汉)不算汉朝历史,其实反过来说.............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