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南北朝,为什么南宋失去襄阳就立即灭亡了,而蜀汉和吴国压根就没占据过襄阳?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地理战略的关键节点。咱们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点,南宋灭亡时,它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了,和蜀汉、吴国(三国时期)根本不是一回事。南宋是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蜀汉和吴国是三国时期(184年280年)仅存的两个政权。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实力对比、地缘环境都有天壤之别。所以,直接拿它们来对比“失去襄阳”的影响,有点像拿现代战争去比冷兵器时代,前提都不一样。

但我们可以从战略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襄阳对南宋如此重要,以至于失去它就意味着“立即灭亡”,而蜀汉、吴国没有襄阳也照样存在。

襄阳,南北朝历史上的“咽喉”

要理解襄阳的重要性,首先得知道它的地理位置。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地处汉江流域,是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扼守着连接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有“天下之冲,历代之郡”之称。

对于南宋来说,襄阳简直就是它的“北大门”。

1. 战略屏障作用: 南宋政权建立在北方被金朝(后来是蒙古)占领之后。宋朝皇帝逃到南方,偏安一隅。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南下扩张,他们的主要进攻方向,或者说最便利的进攻方向,就是通过汉水流域,跨越淮河,直抵江南。
襄阳与金、元的地缘关系: 当时金朝和后来的蒙古帝国盘踞在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要南下攻击南宋,最好的路径就是沿着汉水,通过襄阳,然后向东越过淮河,攻打南宋的核心区域。
“襄樊战线”的战略意义: 在宋朝与金、元对峙的漫长岁月中,襄阳和它对岸的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区)构成了南宋最北边、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北方军队就能长驱直入,直逼南宋的陪都(如江陵)甚至是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2. 兵源和物资的集散地: 襄阳不仅是军事上的防御前哨,也是南宋在北方前线能够集结兵力、调动物资的重要基地。一旦失去襄阳,南宋在北方还能抵抗的据点就寥寥无几了,整个北方战线的防御体系就会土崩瓦解。

为什么南宋失去襄阳就“立即灭亡”?

南宋失去襄阳,最直接的一次就是蒙古灭宋。

襄阳的长期围困与陷落: 蒙古军队在忽必烈的主导下,对襄阳进行了长达近六年的围困(1268年1273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著名的围城战。襄阳守将吕文焕顽强抵抗了多年,但最终还是在1273年陷落。
战略态势的颠覆: 襄阳的陷落,意味着蒙古军队成功打开了南宋最坚固的北方门户。此后,蒙古军队兵分两路,一路顺江而下,攻占了南宋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另一路则沿着长江继续西进,肃清宋朝的残余势力。
“立即灭亡”的原因:
政治和军事核心的失去: 襄阳的失守,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陷落,它意味着南宋在北方最重要的战略屏障被摧毁,守住襄阳就是守住北方,保卫长江,而失去了襄阳,宋朝的战略纵深荡然无存,再也无法有效组织起大规模的抵抗。
信心和士气的崩溃: 襄阳是南宋最后一块具有战略意义的北方阵地,它的陷落,对南宋朝廷和军民的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它宣告了南宋在军事上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连锁反应: 襄阳一旦失守,长江防线也变得难以维系。蒙古军队通过汉江溯流而上,或者直接通过已占领的襄阳地区南下,都可以轻易地跨越淮河,威胁江南腹地。失去了襄阳,南宋就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迅速被蒙古灭亡。

蜀汉和吴国为什么没占据过襄阳也存在?

这是个关键所在。蜀汉和吴国,它们所处的时代和地缘格局,和南宋完全不同。

1. 三国时期的地缘政治: 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魏、蜀、吴三个主要政权。
魏国: 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实力最强盛。它的大本营在洛阳和长安。
蜀汉: 占据了益州(今四川盆地),易守难攻。它的“咽喉”是汉中。
吴国: 占据了江南地区,以建业(今南京)为首都。

2. 襄阳在三国时期的归属与战略位置:
三国初期,襄阳一带(荆州大部分地区)是曹操和刘备、孙权争夺的焦点。刘备集团曾一度占据荆州大部,包括襄阳,但后来在关羽失荆州时,被孙权夺走大部分。
但蜀汉始终未能长久占据襄阳,也从未真正以襄阳为核心进行北伐。 蜀汉的战略重心是“北定中原”,但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主要的进攻方向是经由汉中出秦川(关中地区),而不是从四川翻山越岭去攻打襄阳。而且,就算蜀汉占据了襄阳,它也面临着来自北方的曹魏强大兵力,难以形成稳固的战线。
吴国曾短暂占据襄阳(在刘备势力衰退后),但其主要战略方向是北上长江,与魏国争夺淮南地区。 襄阳对于吴国来说,虽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据点,但并非其生存和扩张的“生死命门”。吴国最核心的战略屏障是长江天险,只要守住长江,就能保住江南的统治。同时,吴国也并非完全不与魏国争夺荆州,但它更侧重于在沿江地带与魏国交锋。

3. 核心差异:南宋面临的是统一的、强大的北方骑兵(蒙古)的全面南下,而三国时期,各国之间是势力均分,互相牵制。
南宋 vs 蒙古: 蒙古是全国性、统一性的力量,其军事力量特别是骑兵优势,使得它能够通过汉水流域直接威胁到江南腹地。失去襄阳,意味着南宋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无法阻挡蒙古骑兵的快速推进。
三国时期: 魏国强大,但它要攻打蜀汉,通常是出秦川;要攻打吴国,主要是在淮南方向。蜀汉和吴国之间也有矛盾,但它们也需要互相提防魏国。如果蜀汉丢了襄阳,它还有汉中作为腹地,仍然可以继续抵抗魏国。如果吴国丢了襄阳,它还有强大的长江防线作为依托,不至于立即灭亡。

总结一下:

南宋失去襄阳就立即灭亡,是因为襄阳是其“北大门”和战略生命线,是抵挡北方强大力量南下的最后屏障。它的失陷直接导致了南宋整体防御体系的崩溃,士气瓦解,最终被统一的蒙古王朝迅速消灭。

而蜀汉和吴国,它们的战略重心和地缘环境与南宋不同。蜀汉以汉中为依托,吴国以长江为屏障。襄阳对它们而言,是争夺的战略要地,但不是像对南宋那样,一旦失去就意味着政权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能够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稳固的地理屏障和相对平衡的战略态势。

所以,这不是“同样是南北朝”的问题,而是“不同朝代在不同历史时期遇到的不同战略挑战”的问题。襄阳在不同时代,扮演的角色和承载的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口就来,南宋怎么就“失去襄阳立即灭亡”了?

完颜宗弼攻宋时,于1134年春由伪齐军拿下襄阳等地,5-7月岳飞收复襄阳、打赢了清水河之战和邓州之战。

窝阔台攻宋时,于1236年3月拿下襄阳、4月打到荆门、10月都打到黄冈了,但孟珙于江陵之战、次年10月黄州之战两次击败蒙军,进而在京襄之战后的1239年4月收复襄阳。

至于三国时期,蜀汉和孙吴是积极北伐的(孙权227-241、诸葛亮228-234和姜维238-262),曹魏以防守为主,又有司马氏篡权(淮南三叛251-258)的影响,但司马氏篡权成功后很快就一统(263-280)了。


孟珙设计的防御体系是【襄阳-江陵-鄂州(武汉)】三大重镇纵深防御,此外再重点加强钟祥、安陆等要冲:


忽必烈攻宋时,于1267年8月开始攻打襄阳、至1274年2月攻降襄阳,六年内,南宋在襄阳战场投入了15万兵力(水师5万)、蒙元在襄阳战场投入了17万兵力(水师7万)。

除了守城战,双方还围绕着襄阳进行了虎尾洲、万山堡等水陆野战。蒙元围城打援重创宋军,在襄阳之战后,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连下江陵、鄂州等重镇要冲。

所以不是不守,而是精兵打没了、士气不行了,没有能力守住。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了,襄阳的位置根本不是必须守,南朝没有襄阳但继续活蹦乱跳的多了去了。

就是南宋自己,丢襄阳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孟珙对襄阳两占两弃。岳飞也是准备北伐了才去收复的襄阳。孟珙、岳飞的防御核心都在长江一线,一个在荆州,一个在鄂州。

南宋灭亡的那次,是吕文焕带了只规模很大的军队去了襄阳,被包围以后,舍不得丢弃这只军队,宋蒙决战不得已在襄阳展开,襄阳那叫“被重要”了。

然后南宋实际上在襄阳被围城打援,主力部队为了救援襄阳遭到了重大损失,导致后面战局一发而不可收拾。

南宋就不该守襄阳,该去守长江的。

————————————

襄阳的问题我在别的回答里都讨论过了,这里我再简单说一遍。

襄阳临汉水,然后引汉水做护城河,还有樊城在汉水北互为犄角,在平原城市里确实是利于防守的,但襄阳不是不好守,问题是不好救。襄阳北边就是中原大平原,进攻方后勤压力不大,所以如果救援到不了,襄阳迟早被围死。

但问题就是襄阳并不利于南朝进行救援。一个是襄阳位置孤立突出,汉水上游易被北朝控制,南朝援军增援方向只有汉水下游一条路。第二是汉水太浅太窄,既不能阻挡北朝陆军强行跨江,也不利于南朝的水军作战。北朝军队可以利用大量岸滩工事、夹江工事,削弱南朝的水军优势。

以上两点在宋蒙襄阳之战中表现非常明显。

不要抬杠说长江守不了,实际上南宋守长江的时候守的好好的。孟珙、岳飞在防御阶段也是在守长江沿线的要点。

从历史上看,在中段地区,守长江的不守襄阳的南朝多了去了,不止南宋一家。真正去把襄阳打成决战的,也就南宋灭亡这一次。非要把成功案例看不见,非要吹捧失败案例是多么高明,那我也没办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