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都是被金国打成了半壁江山,为何西辽的耶律大石表现那么出色,而南宋的赵构为何那么窝囊?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同样是面对强大的金国,辽国的耶律大石和南宋的赵构,一个开创了西辽,一个却被压在江南,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绝非偶然。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从个人能力、政治基础、军事实力到战略眼光,可谓是环环相扣。

咱们先说说耶律大石,他能在一片混乱中建立西辽,并且一度让西辽成为中亚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首先,耶律大石的出身和政治资本就比赵构高出不止一筹。耶律大石是辽国皇室宗亲,而且是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叔父。他有着显赫的家世,这本身就赋予了他天然的号召力。在辽国灭亡的危机时刻,他不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但他是最有能力、最有远见的那个。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王爷,在辽国后期,他就已经显露出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

其次,耶律大石的个人能力和战略眼光是关键。当金国大举南侵,辽国分崩离析的时候,很多辽国旧部都四散奔逃。但耶律大石没有选择坐以待毙或者依附其他政权,而是带着一部分忠于他的辽国旧部,辗转西行。这个“西行”本身就充满了冒险和智慧。他不是简单地想找个地方苟延残喘,而是看到了在辽国故土被金国占领的情况下,往西发展还有机会。他利用了西辽地区原本就存在的契丹、奚等民族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能够整合这些分散的民族力量,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和军事体制。他对当地的文化和民族情况有一定了解,能够因地制宜,不像一些外来者那样生搬硬套。

再者,耶律大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也给了他机会。他西行的时候,中亚地区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政权,碎裂的局势反而给了他介入和崛起的空间。他能够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姻,逐渐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能够与周边的大国——花剌子模等——周旋。他成功地将一个流亡的军事团体,打造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能够维护契丹的文化和认同感,这非常不易。

那么,再来看看赵构,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就显得那么“窝囊”了呢?这其中原因也十分复杂,而且充满了历史的无奈。

首先,赵构的登基本身就带有一种被动的色彩。靖康之变后,北宋的两位皇帝都被金国掳走,整个王朝的颜面扫地。赵构是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被群臣拥立为帝的,他继承的是一个已经濒临崩溃的帝国。相比于耶律大石在乱世中主动寻找出路,赵构更像是在烂摊子中勉强支撑。

其次,赵构的个人性格和决策失误是导致他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史书上对赵构的评价,往往是多疑、懦弱、昏庸。他为了求和,不惜牺牲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这是南宋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笔。他的求和政策,虽然暂时带来了江南的稳定,但却彻底断送了收复北方的希望,也让金国觉得南宋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在军事上,他缺乏战略眼光,也缺乏驾驭优秀将领的胸怀。

再者,南宋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也比辽国后期要差很多。北宋虽然也面临金国的威胁,但它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依然强大,只是军事上的积弊较深。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的核心精锐几乎全灭,北方的大片土地和人口都丢失了。赵构在南逃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混乱,很多原有的统治秩序和军队都被打散了。他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在江南的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并非完全没有能力,但是与收复故土相比,这种“稳定”显得苍白无力。

更重要的是,赵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战略选择也截然不同。耶律大石是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是主动的选择。而赵构是在国土沦丧后,被动地守着一隅。他选择“偏安江南”,虽然在当时有其现实的考量——金国军事力量过于强大,无法正面抗衡,江南的经济基础也相对稳固——但这种选择从长远来看,就等于放弃了北方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同时也为后来的宋金对峙埋下了隐患。他虽然也打过一些胜仗,比如宋金对峙时期的几次战争,但总体上是采取守势,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和魄力。

简而言之,耶律大石是一个在绝境中能够抓住机遇,凭借个人能力和远见开创一片新天地的领导者。而赵构,则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更多地展现出的是一种保守、多疑和缺乏决断的形象,他虽然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但其统治下的南宋,始终笼罩在“偏安”的阴影之下,无法与耶律大石的西辽在历史的评价上相提并论。一个是创造者,一个是守成者,甚至是被迫守成者,这之间的差距,自然也就显得格外明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赵构能当皇帝?

因为他爹是皇帝

为啥耶律大石能当皇帝?

因为他有当皇帝的本事

耶律大石和天祚帝的关系,略近于刘备和汉献帝,他要是没本事你根本就不会知道有这么个人。

他虽然是阿保机八世孙,但从他二十多岁还是白身这一点来看。他应该是远支庶子,也可能祖上犯过错误,被开除宗室队伍了。按辽制宗室嫡子和近支宗室,都是参见世选,基本上等于直接授官。也正是这个原因,耶律大石年轻时,苦练弓马、勤习诗书,最终以进士身份,步入辽国政坛。

在废物和野心家扎堆的辽国宗室里,突然出了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很难不受到皇帝的重视。大石先是被提拔为翰林应奉,随后外放,历任祥州、泰州等地刺史,领兵与金人作战。很遗憾,这几个州很快都丢了,如果耶侓大石能力不济,那他这个时候大概已经凉了。

或许是耶律大石领兵作战还算勇敢,耶律大石很快升任辽兴军节度使,天祚帝西逃之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了北辽政权。

后面的事件大家应该知道了:

公元1122年,大石两次击败童贯的大军;

公元1123年,大石转战山西,兵败被俘,不久后逃出;

公元1124年,大石认为辽国已不可救药,率麾下200大军(一说80)西征;

公元1125年,辽亡;

公元1129年,大石率军攻取金国的北方二营

公元1130年,金军征讨大石,被大石军击退

公元1132年,大石建立叶密城,南下征服高昌回鹘,并于同年称帝,史称西辽

公元1134年,大石收服东喀喇汗国,控制七河地区,同年出师东征故国,无所得

公元1135年,金军再征大石,为大石军所败

公元1137年,西辽征服费尔干纳谷地,并以此为基地进军河中

公元1141年,击败中亚霸主塞尔柱帝国,收服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

其实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是小地主和没落贵族出身的,这些人受过完整的教育,有文化也有能力;有贵族身份和血统,比平民百姓更容易被统治阶级接受。

同时,他们没有不努力就享受荣华富贵的条件,比大贵族更懂得努力,也更勇往直前;他们没有复杂的人脉,只能靠自己一刀一枪争功名,这磨炼了他们的能力;在成就一番事业后,也不容易沾染旧王朝的陋习,更勇于创新和改革。

十一世纪初,辽宋的宗室显贵、元勋宿将,基本都是废物。种师道兄弟名声甚大,但是十万大军打不过大石的两万人;中兴四将里,刘光世名门出身但畏敌如虎,军中人称“长腿将军”;张俊就是个投机政客,说他战五渣是在夸他;韩世忠好一点,战力可能有六。这几个人在靖康之前就是朝廷大员,但他们摞起来恐怕都比不过当时还在干连长的岳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