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为什么南宋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

回答
同样是中原王朝的南迁,南宋之所以能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而南明却仅坚持了十几年,其背后是 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王朝继承的合法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南宋的优势: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延续

南宋之所以能延续一个半世纪(1127年1279年,虽然早期建炎三年迁都临安算1129年开始稳定,但整体延续了152年),得益于其南迁后一系列相对稳固的建国基础和策略:

1. 相对完整的政治和军事班底:

精锐部队的保存: 虽然北宋的军事力量在靖康之变中遭受重创,但仍有一部分精锐部队,尤其是由岳飞、韩世忠、张浚等名将率领的军队,在南渡过程中得以保存并集结。这些军队虽然不是全部,但足以形成南宋初期的军事骨干。
完整的官僚体系: 北宋虽亡,但其庞大而成熟的官僚体系并未完全崩溃。大量的官员跟随南渡,他们懂得如何组织政府、管理财政、维持秩序,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保障。与南明不同,南明政权是仓促建立,缺乏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官员。
明确的统治合法性: 赵构(宋高宗)作为北宋皇室的直系后裔,其继位天然具有合法性。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如对北宋二帝的营救问题),但总体上,赵构的统治得到了大部分官僚和民众的认可,为稳定政权奠定了基础。

2. 强大的经济基础:

富庶的江南地区: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而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人口稠密。这为南宋提供了强大的财税支持,使其能够维持庞大的军队和政府开销。
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 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海上贸易极为繁荣,为国库带来了巨额收入。这种经济实力是支撑其长期对抗北方政权的关键。
相对完善的财政制度: 尽管经历了战乱,南宋政府在财政税收、盐铁专营、市舶司管理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的制度,能够有效地将江南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和政治实力。

3. 有效的军事和防御策略:

长江天险: 南宋的疆域虽然缩小,但北方的黄河以南,长江一线是天然的地理屏障。南宋朝廷能够利用长江的险峻地形,构建坚固的防线,抵御北方骑兵的进攻。
海权优势: 临安濒临大海,南宋得以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海军不仅可以用于防御海岸线,还可以用于海上贸易,并能在必要时进行战略转移和物资补给。
长期消耗战: 南宋虽然军事上难以收复中原,但依靠长江天险和经济实力,能够与金朝、元朝进行长期的消耗战。虽然经历了多次战败和割地赔款,但其军事力量并未被彻底摧毁,得以不断重整。

4. 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早期):

初期集权: 在南宋建立初期,宋高宗虽然在一些人事和政策上摇摆不定,但总体上能够压制内乱,稳定朝局。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出现,也一度激发了高昂的抗金士气。
后期政治斗争的成熟: 尽管南宋后期政治斗争激烈(如秦桧专权、党争等),但这些斗争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政治体制内进行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导致政权迅速瓦解,反而有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极端政治。

5. 历史经验的借鉴:

北宋灭亡的教训: 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使得南宋统治者在对待军事和边防问题上,比南明更加警惕和重视。

二、 南明的悲剧:内耗与外部压力下的迅速衰亡

相比之下,南明政权的迅速覆灭(1644年1662年,除去台湾郑氏的延平郡王府,明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基本在1662年结束),则是一系列致命的缺陷造成的:

1. 仓促建立的政权,缺乏合法性和凝聚力:

多头并立,合法性模糊: 明朝灭亡后,虽然涌现了多个“南明”政权,如福王(弘光)、鲁王(隆武)、唐王(永历)等,但这些政权之间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继承关系。各个政权都试图争夺正统地位,内斗不休,削弱了整体实力。
缺乏强大的中央权威: 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弘光政权或永历政权,其对全国的控制力也极为有限。各地拥兵自重,军阀跋扈,中央政府形同虚设。这与南宋初期能够相对集中地组织力量形成鲜明对比。

2. 军事力量的薄弱和分崩离析: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和满洲入关,已经导致明朝军队主力损失惨重。南明政权在建立时,缺乏一支能够与清军抗衡的精锐部队。
军事指挥混乱,内斗成性: 军队将领之间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例如,弘光政权时期,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的专权导致军心涣散;隆武政权时期,郑芝龙拥兵自重,对抗清军的决心不坚。
对外部力量的过度依赖与不信任: 为了对抗清军,南明政权有时会依赖农民军残余力量(如李岩部)或地方武装(如李定国部),但又常常因不信任而互相猜忌,导致合作破裂。

3. 经济基础的薄弱和资源枯竭:

战乱频仍,经济凋敝: 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使得江南等原先的富庶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衰退,民生凋敝,导致税收收入锐减。
缺乏稳定的财政来源: 尽管南明政权也试图恢复税收,但由于战乱、地方割据和统治区域不稳定,无法形成像南宋那样的稳定财政收入。海上贸易的恢复也远不如南宋时期。
江南士绅的离心离德: 相较于南宋时期士绅对王朝的拥护,明末清初的江南士绅已经对明朝统治失望,很多人选择观望或与清朝合作,导致南明政权难以获得来自士绅阶层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4. 地理和战略的局限性:

江南地区已非绝对安全: 虽然南明初期也试图依仗江南地区,但与南宋不同的是,清军(尤其是其水师)已经能够跨越长江南下,且其军事力量更具侵略性和战略灵活性。南宋还能依靠长江天险,南明则很快失去了对长江以南的控制。
缺乏有效的战略退守空间: 当清军攻势强劲时,南明政权缺乏像南宋那样能够长期坚守的战略纵深和地理优势。

5. 政治腐败和士气低落:

权臣当道,贿赂公行: 南明政权时期,仍然充斥着像马士英、阮大铖这样的昏聩权臣,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导致政局黑暗,士气低落。
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 南明政权的领导者和官员普遍缺乏前朝遗臣那种拯救社稷的理想和决心。更多的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挣扎,缺乏能够激发全民抗争精神的旗帜。

6. 外部政治环境的差异:

金朝和元朝的性质: 金朝虽然是女真族建立的,但其统治者也学习并吸收了中原文化,与南宋的战争虽然残酷,但后期也有一定的接触和博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其强大在于其骑兵的冲击力和广阔的战略空间,但其统治方式和对汉文化的态度与满清有所不同。
清朝的统治策略和效率: 清朝在入关后,采取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统治策略,能够迅速吸纳汉族官员和技术人才,并且其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更强,能够更有效地对付明朝残余势力。

总结来说,南宋的延续是建立在相对完整的国家机器、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凝聚的政治力量之上,它能够进行一场持久的防御战。而南明则是在明朝灭亡的废墟上仓促建立,政权合法性不足,政治军事高度分裂,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外部强大的清军压力,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迅速覆灭。 南宋的经验在于“稳”,在于能够利用现有优势逐步建立起一个能够长期存在的政权;而南明的教训则在于“乱”,在于内部的瓦解和对外来侵略的无力抵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比较南宋和南明各自面临的内外情况,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简单来讲,就是南宋远强于南明,而金又弱于满清。


第一,就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而言,南明无法与南宋相较。靖康之变后,金兵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子孙全部掳走,而宋高宗赵构是唯一的漏网之鱼,由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所以他可以利用自己法统上的优势,将宋室南方半壁江山统一组织起来,对抗金国,终使赤县神州不致全部陆沉。反观南明则不然,崇祯皇帝及其继承人一再错过南迁的良机,使得南明政权在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严重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统一性。


弘光帝继位,是南明各派势力暂时妥协的结果,其地位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性,很快就导致了南明内部的党争和分化,以至于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竟以“清君侧”为名,顺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良玉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最终导致了弘光政权的迅速失败。之后的南明皇帝的法统比之弘光帝更加不足(也就是血缘更加疏远,更缺乏号召力),以至于几个南明小朝廷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击,终被清朝各个击破,彻底覆灭。


第二,与满清政权相比,金国的实力远远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汉化程度上。满清与明朝对抗数十年,(在皇太极时)已经意识到满清政权要定鼎中原,需要汉族士大夫的合作,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所以满清政权入关后能很快建立起与北方官僚汉族地主的合作,并得以迅速南下对付南明。反观金国则不然,女真兴起得非常迅速,其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辽,又在转瞬间灭了北宋,这些凭借的是军事实力的强大,这种短期内在军事上的顺利使得女真人根本意识不到汉化的必要,在夺取中原后,仍然沿袭女真人落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因而招致了北方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女真人不得已,只得扶持一个汉人的伪政权,这与辽太宗灭亡后晋后遭到中原汉人激烈反抗,被迫撤出中原的原因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北方汉人的激烈反抗(如王彦领导的八字军等),使得女真人需要时间和精力来逐步巩固自己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无法全力南下对付南宋。女真人开始大规模汉化是在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之后开始的,类似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


也许有人会说,后来女真不是也完成了汉化吗?为什么始终搞不定南宋呢?没错,女真人后来也逐渐实现了汉化,但是从女真灭亡北宋到汉化完成之间存在三四十年的的时间差,这就给了南宋政权以喘息之机。待到南宋政权巩固之后,女真即使能够全力南下,也再难有便宜可占,这点可以参考东晋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维持住半壁河山的往事。


永嘉南渡后的东晋政权,在初期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门阀士族专权甚至叛乱(如王敦之乱,又如桓温图谋篡逆)和流民帅的武装割据问题(如苏峻之乱),若此时北方胡人南下,东晋政权就会有倾覆之虞;然而此时北方各个胡族政权互相对立争斗,如前后赵之争,前燕与前秦之争等等,它们自顾不暇,自然无力南下对付东晋,待到苻坚在王猛的辅助下,逐步统一北方时,东晋政权已经实现了内部门阀士族的平衡(也就是上游荆湘的龙亢桓氏与下游徐豫陈郡谢氏的势力平衡,甚至团结一致,相互策应),并解决了流民帅问题,所以面对稳定而团结一致的东晋政权,民族融合尚未完成的前秦自然不能成功。


第三,南明与南宋相比,存在一个农民军的变量。北宋政权是女真消灭的,所以后来的南宋政权自然是视女真为不共戴天的仇敌,全力抗击女真;而明朝亡于所谓的流寇—李自成农民军,这就决定了南明政权对满清的态度偏向与合作,幻想以割让一部分土地,联合清朝消灭流寇,以报君父之仇,所以南明政权与农民军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对立,大大削弱了抗清力量。(至少初期是这样,至于后来南明意识到满清征服全中国的野心,逐渐与农民军联合,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且是为时已晚)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是吴三桂的例子,由于李自成非常的失败,致使吴三桂与大顺王朝彻底决裂。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决定向关外的清朝借兵,注意这个词,是借兵而不是投降清朝。为此,吴三桂以割地为条件,请求清朝出兵支援。具体见下面这封他写给多尔衮的信:


王(指多尔衮)之威望,我向来甚为景仰。然遵照春秋之义,我不能与清朝交往,否则我要背负私通清廷的罪名。人臣之谊,请王谅解。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据守于边关。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何我京东地上,兵力不足,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实为难得之时也。乞念我这位亡国孤臣的忠义之言,挑选精兵,从中协、西协入关,我也将率军从山海关出发,约定在京师外会合,共讨流贼。事成之后,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封信我们可以看出吴三桂的态度,他以明朝辽东总兵的身份,代表明朝,提出裂地以酬,以换取清朝出兵支援,而不是投降清朝,所以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至于后来吴三桂降清,那是因为李自成步步紧逼,多尔衮又野心勃勃,明确表示只有在吴三桂投降的条件下才会出兵相助,吴三桂被逼无奈,只得投降清朝。想想石敬瑭以割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得到了契丹的武力支援,再看看吴三桂,不得不说,三桂命苦啊!(纯属玩笑)


第二个例子。无独有偶,南明弘光政权也欲以割让山海关外土地为条件,联合满清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可惜,与吴三桂一样,他们都低估了满清大辫子的野心。


第四,就人才这一方面,南明远不如南宋。首先看领导人,宋高宗不怎么出色,但比弘光帝要好,这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虽然屈辱求和,但还知道巩固政权,以图实现划江而治,而弘光帝继位后,不思巩固尚不稳定的政权,却纵情声色,坐视朝臣内斗,既不能驾驭文官,更不能控制武将。


文官方面,两者相当,南宋固然有秦桧、汪伯彦、黄潜善之流误国;而南明东林党于明朝存亡之秋,不团结一致,巩固政权以图规复神州,却与马士英等拥立“功臣”内斗不止,徒损南明元气,与秦桧之流之误国,实无分别。


最后,我们再看看武将方面。南宋与北宋恰好相反,南宋虽然缺乏名相,但名将却有不少,就南宋初期而言,有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反观南明,其可用之将可谓寥落,史可法忠勇可嘉,气节不输文天祥,却非将才。握有武力的左良玉骄横跋扈,不听调遣,反而图谋顺流东下,夺取政权,其所作所为比之东晋王敦,犹有过之。其余的不提也罢。南明缺乏可用之将才,当然也与先前明朝长期对抗流寇和满清大辫子,军事人才损失严重有关,如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皆可堪一用,然而他们或死或降,无一人为南明所用。这与南宋的情况大不相同,宗泽、岳飞、韩世忠之流在北宋末年已经崭露头角,又辗转为南宋所用,终使神州不至全部陆沉。


所以,南明无法成为第二个南宋,是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资料

央视纪录片 《公元一六四四》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

《读通鉴论》第十三卷(晋成帝)第十四节,王夫之

user avatar

宋朝是急性破伤风,截肢仍能存活;明朝是癌症晚期,手术也已经回天乏术了~

user avatar

看完南明史,你就会奇怪他们居然还坚持了十几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