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蜀国在夺取西川后,没有进攻东吴呢?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少是巩固自身实力后,再伺机而动。然而,诸葛亮及其后的蜀汉君臣,却将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北伐中原,而非向东蚕食东吴的荆州之地。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制约。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蜀汉“夺取西川”这个节点。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指导下,以荆州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抚百姓,然后乃策其机变,可以破曹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夺取西川”只是实现“隆中对”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它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战略方向的改变,而是为下一步向北、向东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在有了益州这个稳固的“根据地”之后,刘备集团没有选择进攻东吴呢?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重点的根本性偏移:

“隆中对”的根本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就是推翻曹操建立的政权,恢复汉朝的统治。而当时最大的障碍,最强大的敌人,毫无疑问是盘踞北方的曹魏。曹魏占据着中原大地,人口、物产、兵力都远超蜀汉和东吴。因此,从战略全局来看,北伐中原才是实现“隆中对”目标的唯一且最直接的路径。

相较之下,东吴虽然也是潜在的敌人,但其政权性质与蜀汉一样,都是割据政权,并且在赤壁之战后,与蜀汉一度形成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虽然这个联盟并不牢固,且后来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出现裂痕,但从刘备集团自身的战略定位来看,东吴更多的是一个“可以联合的对象”,而非首要打击目标。贸然进攻东吴,不仅会破坏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将自身置于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对“兴复汉室”这一根本目标而言,并无直接的益处。

二、 现实的军事与地理制约:

1. 地理隔阂与补给困难: 从益州(西川)进攻东吴,需要翻越险峻的秦岭山脉或沿着长江水道前进。无论是哪条路线,都充满了天然的障碍。特别是如果从益州出发,绕过秦岭再向东,会经过漫长的地理距离,补给线会极其漫长且脆弱,容易被曹魏或东吴切断。而沿着长江向东,则需要突破东吴控制的荆州地区,这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军事屏障。东吴在荆州的防御体系,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已经相当稳固。

2. 兵力与国力的差距: 夺取益州,虽然让刘备集团拥有了一个独立的根据地,但其综合国力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依然处于劣势。益州虽然地势险要,但其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北方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仍然存在差距。蜀汉的兵源有限,精锐部队也经不起大规模的消耗战。如果此时倾全国之力进攻东吴,一旦战事不利,不仅会丧失刚刚获得的益州,更会使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与曹魏抗衡的能力。

3. 荆州问题造成的复杂局面: 在刘备集团夺取益州前后,荆州问题已经成为孙刘联盟破裂的导火索。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由于骄傲轻敌以及政治策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荆州被东吴吕蒙所夺,关羽也兵败身死。这次事件对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彻底断绝了蜀汉从荆州出兵东进的可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为关羽报仇,亲自率军进攻东吴,结果惨败,这恰恰印证了从益州直接进攻东吴的困难重重。

三、 政治与外交考量:

1. 维护孙刘联盟的必要性: 在刘备集团实力尚未足以抗衡曹魏之前,维持与东吴的联盟,是其对抗曹魏的重要战略手段。一旦打破与东吴的联盟,主动进攻东吴,就等于将东吴推向曹魏一边,形成“孙刘联合抗曹”变为“曹魏联合孙吴攻蜀”的危险局面。这会使蜀汉腹背受敌,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2. “兴复汉室”的政治合法性: 刘备集团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其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继承汉朝正统之上。进攻东吴,这样一个同样是汉室宗亲建立的政权,在道义上和政治宣传上都站不住脚。而北伐曹魏,则是名正言顺地推翻篡位者,收复失地。

四、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与实际操作: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抚百姓,然后乃策其机变,可以破曹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步骤。这个步骤是循序渐进的,并且将“结好孙权”放在了“破曹辛”之前。

在夺取益州后,诸葛亮更倾向于巩固益州,发展国力,为北伐中原做准备。他认为,只有先削弱或消灭最强大的敌人曹魏,才能最终实现统一。进攻东吴,即使能取得一定的进展,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蜀汉积弱的局面,反而可能将有限的国力消耗在内耗之中。因此,尽管荆州失陷让刘备集团损失惨重,但诸葛亮仍然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北伐。他主持蜀汉政务期间,虽然曾积极推动联吴抗曹,但在失去了荆州之后,他更关注如何通过发展内部经济、训练军队来积蓄力量,为北伐创造条件。

总结来说,蜀汉在夺取西川后,没有进攻东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战略重点明确: 根本目标是北伐中原,推翻曹魏。
军事与地理不利: 进攻东吴面临地理障碍、补给困难以及东吴自身的防御力量。
国力悬殊: 蜀汉整体国力无法与曹魏或东吴相抗衡,贸然进攻东吴风险太大。
政治与外交需要: 需要维持与东吴的联盟,避免两线作战。
“隆中对”的战略步骤: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先北后东,或至少是与东吴保持合作,共同对抗曹魏。

当然,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恰恰是打破了“隆中对”中“外结好孙权”的前提,试图以武力解决与东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这从反面印证了当时蜀汉君臣选择不主动进攻东吴的战略智慧。他们更清楚自己的实力和所处的时代,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向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蜀汉清楚要打倒的敌人是北方曹氏,孙权即便是敌人最多属于次要敌人,是可以拉拢共同对方北方的力量。拉拢次要敌人,攻击主要敌人,这个战略能有啥问题。况且三家体量就摆在这里,联手自保也是基本的生存需求。

孙权最初也这么想,后来吕蒙认为联盟没有存在的必要,吴人完全可以凭自己打刘备、曹操两家,劝孙权背盟乃至为曹操效命。孙权本来对曹操称臣,劝曹操篡汉称帝,恰好曹操挂了,于是恢复信心擅取襄阳和曹丕翻脸,然后被教做人,明白自己没有一打二的能力。待刘备和曹丕两波伐吴,孙权已完全明白一家打两家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能挡得住一次不代表每次都挡得住,蜀汉为了北大计,决定大局为重,于是两家为了生存所需重新联盟。

错误得到矫正,时光也一去不返,蜀汉实力被大幅度削弱,吴人北伐扩张不给力是传统艺能,除非诸葛亮能活得久些多打几波,不然联盟北伐真没啥前途可言。

蜀汉想灭吴也好,吴人想灭蜀汉也罢,大前提都是成功削弱北方,不然就是渔翁得利的格局。可惜刘备集团明白这个道理,孙权集团却没这个胸怀。若无诸葛亮主持大局,蜀汉集团直接和孙权翻脸死磕,两家大概率都要提前被曹氏所灭。

这就是自寻死路,吴国的存在基本决定了联盟这事儿的上限不会高,下限特别低。若以两家的生存发展为衡量标准,两个刘备集团成功削弱北方的概率最大;两个孙权集团彼此互阴提前灭国的概率最大;一刘一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在夺取西川,也就是益州后,并未立即挥师东进攻打东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表面上看,孙吴与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潜在敌人,按理说应该趁着自身实力尚存,且曹魏新近经历官渡之战的创伤(虽然这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但其后的几次重大战役如赤壁也让曹魏实力受到影响),应该与东吴联手夹击曹魏,或者至.............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咱们好好聊聊,为啥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蜀汉基业,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关节太多了。当然,要说最大的转折点,那必然是荆州之失。你想啊,三国鼎立,是个什么局面?魏国坐拥北方,地广人多,兵强马壮,这是天然优势。吴国守着江东,富庶之地,水军天下无双,也是一方诸侯。而蜀汉呢?偏安一隅.............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蜀汉政权末年,糜芳、士仁这两位曾经的元老级人物,竟然会在国家危难之际倒戈投敌,这无疑是让很多人感到错愕和不解的。要深入剖析这件事,咱们得掰开揉碎了,从当时蜀汉的政治生态、人事结构,以及糜芳、士仁个人的情况等多方面来聊聊。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糜芳和士仁在刘备集团起家初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维度:普通民众的视角和选择。确实,从单纯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蜀汉在后期面对曹魏的压力时显得捉襟见肘,其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说蜀汉老百姓在亡国之前就“北投曹魏”,这其中的原因和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投曹.............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不妨从蜀汉、曹魏、东吴各自的历史背景、建都理念以及地理人文环境来聊聊为何成都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蜀汉印记,而洛阳(曹魏)和建邺(东吴)在这方面则相对淡薄。蜀汉与成都:深厚的“一体化”根基蜀汉之所以能给成都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与它本身的建立基础和政权性质有.............
  • 回答
    蜀汉末年,当邓艾率领魏军兵临成都城下之际,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却未能像它过往那样,以坚韧的姿态抵御强敌。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政治、军事、人心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严峻的战略态势与孤立无援首先,从整个战略格局来看,蜀汉已经进入了风烛残年。自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虽然倾力北.............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三国时期熠熠生辉的兄弟,分别在蜀汉和东吴担任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是名垂青史的“卧龙”,运筹帷幄,鞠躬尽瘁;一个是权倾朝野的东吴名臣,深谋远虑,辅佐三代君主。他们所在的诸葛家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疑是顶尖的政治家族之一。然而,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魏晋南北朝,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却.............
  • 回答
    讲到蜀汉为啥对马超不重用,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刘备不信他”就完事儿,背后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我说啊,这几个方面都得往里头瞅瞅:一、马超自身出身与身份上的“微妙”首先得明白,马超跟刘备那帮子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不是一路人。刘备他们是桃园结义的老兄弟,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那是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误区。蜀国(蜀汉)恰恰是汉朝历史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蜀汉是汉朝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由刘备建立的政权,它继承了汉朝的正统性,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曹魏、东吴共同构成了汉末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格局。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说蜀国(蜀汉)不算汉朝历史,其实反过来说.............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视角,涉及到王朝更替、正统论的演变以及不同政权在评价前朝时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北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性,而南宋却承认,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仔细辨析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论述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二帝并尊”这个概念在蜀汉和北宋两个情境下的不同含义和影响。 蜀汉的“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