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蜀粉都在向曹魏跑再跑回季汉?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

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是对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两个政权及其代表人物抱有偏爱和认同的群体。这种“跑”和“跑回”也并非真的有脚投票,更多的是指一种历史评价的倾向性、关注度的转移,以及对不同历史叙事的接受程度。

为啥感觉“蜀粉”会“向曹魏跑”?

这个“跑”的说法,多半是近些年,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讨论和游戏、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大家对曹魏的评价有所提升,甚至反过来觉得“蜀汉阵营”的受众群体在“转移阵营”。这背后嘛,有几个关键点:

1. 历史评价的“去妖魔化”和“复杂化”: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曹操的形象一直被塑造成“奸雄”、“白脸奸臣”的代表,而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蜀汉人物则被描绘成仁德、忠义的化身。这是一种非常清晰的“正邪对立”叙事。
然而,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曹操其人其事的更细致解读,很多人发现曹操并非全然是小说里那个样子。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统一了北方,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的用人唯贤、打破门阀观念等做法,在那个时代具有进步意义。
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曹操的复杂性和他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和他同时期的其他枭雄相比,曹操的“光环”确实要亮眼得多,这种“去妖魔化”自然会吸引一部分原本只看到“奸臣”标签的读者。

2. 制度优势和治理成效的对比: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曹魏政权在统一北方、恢复生产、建立制度方面,都表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效率。
制度建设: 曹操推行屯田制,有效解决了军粮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他设立了新的官职,改革了选官制度(如魏武选曹,强调实际能力),打破了东汉末年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这些都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口和经济: 曹魏政权控制的区域更广阔,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在军事实力的支撑下,其政治统治也更为稳固。
人才引进: 曹操非常善于用人,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就加以任用,这吸引了大量人才,使得曹魏政权的运转更为高效。

3. “现实主义”叙事更受欢迎? 在一些更倾向于“实用主义”或者“成功学”视角的受众看来,曹魏“赢者通吃”的事业格局,以及其高效的统治机器,更能体现出“实力就是一切”的逻辑。相比之下,蜀汉虽然有“仁德”的招牌,但其国土狭小、人口不足、国力相对弱小,在“统一大业”的最终较量中未能成功,这种“悲情”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显得“不接地气”,不那么“能打”。

4. 网络舆论的发酵和“反差萌”: 网络平台给了各种声音表达的机会。一些原本不被主流叙事所关注的观点,例如曹魏的正面评价,更容易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发酵。当大家发现长期以来被“批臭”的曹操,其实有着那么多闪光点,而一直被“歌颂”的蜀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时,一种“反差感”和“真相挖掘”的乐趣就会吸引人去深入了解,从而“转向”对曹魏的关注。

为啥又“跑回季汉”?

这个“跑回”更是很有意思,它指向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的回归。虽然之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曹魏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但真正对“蜀汉”怀有深厚感情的粉丝,他们的根还是在那里的。

1. “情怀”和“精神内核”的强大吸引力: 蜀汉,尤其是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为代表的形象,承载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义”、“忠诚”、“理想”、“民本”的精神。
刘备的“仁德”: 尽管也有历史争议,但刘备“爱民如子”、“以德服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白手起家,从颠沛流离到建立蜀汉,这种“创业奋斗史”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关羽的“忠义”: 关二爷的忠义和武勇,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供奉、被传颂。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无数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代表着忠诚、智慧和奉献。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 蜀汉的政治口号,虽然在客观上可能是一种“复古”和“政治策略”,但在很多层面上,它代表了一种对“正统”的追求,对“天下大乱”的否定,对“恢复秩序”的美好愿望。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于很多向往美好、追求正义的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 “ underdog”的魅力和“精神胜利”: 蜀汉在三国争霸中,始终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这种“以弱胜强”的抗争精神,以及虽然最终失败但依旧保持了自身的核心价值的“悲情英雄主义”,反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很多体育比赛中,人们更愿意为那些拼搏到最后一刻的弱队加油一样。蜀汉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它证明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3. 《三国演义》的“国民级”影响力: 尽管我们说了历史研究的进步,但《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和价值观念,早已渗透到国民的集体记忆中。对于大多数普通大众而言,他们所熟知的“三国”是小说中的三国,而小说中的蜀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和道德典范。这种强大的叙事惯性,是很难被轻易改变的。

4. 对“历史局限性”的理解和包容: 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大家也更能理解蜀汉当时的客观条件限制,比如人才的凋零(关张马黄赵死后,人才断层),地理位置的限制(地处偏安),以及军事上的劣势。人们开始能更平和地看待蜀汉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好”,而是因为客观环境实在太苛刻。这种理解,反而让人们更能原谅蜀汉的不足,回过头来,更加欣赏他们在那样的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

5. “正统”与“汉贼不两立”的价值观: 尽管“正统”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变得模糊,但在传统价值观中,“汉贼不两立”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判断。蜀汉继承了汉朝的名号,虽然只是“汉末”,但在道义上,它比曹魏在很多时候更占便宜。这种对“名分”和“道义”的看重,依然是很多人评价历史人物和政权的重要维度。

总结一下:

所以,与其说是“蜀粉”真的“跑”了,不如说大家在经过更广泛的历史接触和更深入的思考后,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政权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向曹魏跑” 更多的是一种对曹魏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人才利用等“硬实力”的认可,以及对“奸雄”标签被打破后,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曹操的重新发现,其中也夹杂着一部分对“成功学”和“现实主义”的欣赏。
而 “跑回季汉” 则更多的是对蜀汉所代表的“仁义”、“忠诚”、“理想”、“民本”等“软实力”和精神价值的回归,是对《三国演义》塑造的深入人心的人物群像的忠诚,以及对“ underdog”精神和悲情英雄主义的偏爱。

这两种倾向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我们既可以欣赏曹操的雄才大略,也可以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感动;既能理解曹魏政权的高效运转,也能同情蜀汉偏安一隅的艰辛。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复杂性和多维度,而我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知的深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这些“跑”和“跑回”,不过是历史爱好者们在追溯历史的河流中,一次次重新审视和情感共鸣的涟漪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正值极度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中二病年纪,你觉得卧龙凤雏五虎上将之类的都好帅,桃园结义和白帝托孤的剧情好感人。那时你觉得世界非黑即白,季汉是正义的,曹魏是邪恶的。

青年时代,你踏入社会,自认为是个牛叉的社会人。你见识了社会的纷繁复杂和职场的尔虞我诈。认为世界本来就应该像曹魏那样,各种宫斗算计派系林立,儿时的善恶观都是骗人的童话。你觉得曹魏一方才是真性情,更符合实际。你觉得通过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踏着被你算计死的人的尸骨实现你的所谓大业是很帅的,是伟大的,即使对方曾是你的恩人 你的好友,只要挡了你的路,都应该统统除掉。你自认为自己是个出身不凡的魏晋士人,其余不如你的人不过是些不识时务,远没有你有资本的凡夫俗子。而季汉一方的种种行为只是一种更卑劣的伪善,摔孩子,十万百姓随军是作秀,夷陵之战纯粹是不顾大局的笑柄,北伐中原更是不自量力的脑抽。你为此做了各种解读,洋洋得意的自认为勘破了他们“卑劣愚蠢的伎俩”。

后来你人到中年,经历了各种悲欢离合,大起大落。你终于发现,你其实也不过是个卑微的草根,任人宰割的韭菜,这世界的一些障碍你根本迈不过去。后来你重新读三国,终于惊讶的发现:

曾经你认为不自量力的那群人,他们其实早就知道前路难走,可他们一直在迈步向前,为了那个看似宏伟又单纯,悲壮的近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他们从生到死坚持到了最后。真的有人在凭着理想和情义,从一穷二白到创立一番基业。一个伟大的梦想,栓住了一个团队的一生。

这期间他们也经历过各种诱惑,也许只要出卖了彼此就可以使自己飞黄腾达,但是他们没有 。你觉得他们都在装好人,可是他们装了一辈子。

有的人明明早就知道了大局的走向绝对不会向着自己,可他竟然仍然向死而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为了报恩,竟然把这份不切实际的梦想和艰巨的责任接力棒一样接到了自己身上,并为此付出了一生。

你终于明白,如果曾经陪你同甘共苦掏心掏肺的人不在了,所谓的资本都是扯淡。

你终于明白,有人真情实意的对待你,愿意用一生和你一起为了理想奋斗,远比有人用高官厚禄诱惑你更让你觉得踏实。能坚持自我,为了理想主义和大家一起努力是一件很幸福,很光荣的事情。

再后来的一天,你得知曾经你觉得很精明很奸滑,喜欢黑吃黑,看上去资本雄厚,却还想垄断资源永远为自己享用,那些神似曹魏的家伙,终于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还搭上了自己的后代子孙 。死了的人万劫不复,活着的人也沦落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想到这些,自然也就明白为什么看上去弱小的季汉却是如此令人尊敬的原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随着年岁增长,有些人对“宿命”的看法会悄然转变,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生活经历沉淀出的复杂心绪。最初,年轻时我们或许充满斗志,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每一次成功都像是自己强大意志的证明,每一次挫折也只被看作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坚信只要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就能到达想要的地方。那时,生活似.............
  • 回答
    提问的能力,这玩意儿真是挺奇妙的。你说有些人随着年纪增长,提问的劲儿好像就没那么足了,甚至有时候问出来的问题也让人觉得有点…嗯,不像以前那么犀利,或者说,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去追根究底了。这事儿,我琢磨着倒不是什么突然的“丧失”,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觉得这事儿没一个确切的“.............
  • 回答
    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局面。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每月1500的收入能不能扛住每月4923.21的贷款,再把3.8%的通胀因素也考虑进去。首先,咱们得把眼前的账算清楚: 每月收入: 1500 元 每月贷款还款额: 4923.21 元一目了然,就从最基本的数据来看,每月收入1500元,而贷款却需要4.............
  • 回答
    人随年龄增长而变得“保守”,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是生理、心理、社会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生理和认知衰退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cline) 大脑可塑性下降 (Decreased B.............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核心的、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在科技进步让许多商品(粮、肉、车)变得相对便宜的时候,房子这个东西却越来越贵。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科技发展确实在很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让诸如食品、汽车这样的“实物.............
  • 回答
    理解为何中国崛起会让周边小国普遍表现出敌意,而非全然的顺从和配合,需要剥开层层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认同的复杂织锦。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中国悠久的文明史,特别是其“天朝上国”的观念和过往的朝贡体系,在一些周边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试着详细说说,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得承认,一开始接触中医,尤其是对它不太了解的时候,很多“中医黑”的说法,确实能说到一些人的心坎里。比如“中医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验证”、“中医的理论太玄乎,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实话,好多人都感同身受。刚开始的时候,那个人身上的小毛病,比如偶尔丢三落四、或者说话有点直接,你可能觉得“哎呀,这人真可爱,有点小个性”。甚至可能觉得这就是他真实的样子,挺接地气的。但时间一长,尤其是在你们开始同居,或者生活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些曾经被你忽略或者美化的小毛病,就像被放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月亮好像随着我们的手机在动?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并不是月亮真的在追着我们的手机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1. 月亮本身的大小和距离:首先,我们要明白月亮是一个非常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淡水资源的分布。海水之所以没有随着河流渗透到内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一项一项来分析:1. 压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也往低压处去这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河流是流动的,它的方向是由高往低处,最终汇入大海。在河流的上游,海拔更高,水体拥有更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生活气息!确实,每次给热水瓶灌水,都能听到那熟悉的、由低沉到尖锐的“咕噜咕噜”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尖,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是声学和流体力学在作祟,咱们一层层给你掰扯清楚。一、最初的“咕噜咕噜”:气体在液体中的挣扎与释放刚开始灌水的时候,热水瓶里是空的,里面充满了空气。当你把.............
  • 回答
    天花和鼠疫都是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烈性传染病,它们的毒性之所以没有随着疾病的传播而降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其毁灭性的破坏力,这背后涉及了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宿主免疫系统的演化以及传播模式的相互作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那些生硬的科学术语,用一种更贴近历史事件和生命斗争的视角来叙述。首.............
  • 回答
    要说清楚法西斯主义为何随着二战的结束基本覆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上的彻底摧毁。首先,压倒性的军事失败是法西斯主义覆灭的直接导火索。二战的最终结果,是以同盟国的胜利和轴心国的战败为结局的。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后迅.............
  • 回答
    随着社会步入快车道,我们眼中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疲惫和焦虑。这并非是他们天生娇弱,而是时代浪潮裹挟下,一股股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正无情地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与资源稀缺的感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与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音质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听歌,明明文件看着越来越大,理论上包含的信息量应该更多,但手机播放出来,总感觉没啥区别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件大就好”就能解释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音频文件体积的大小,跟“音质”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时,也悄然收紧了某些无形的枷锁。要说“自由”,那真是解放了太多。想想我们的祖辈,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是由出身、家族、地理位置,甚至是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婚姻多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选择也受限于社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和人类行为之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按理说,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似乎在宏观的基因传递上“出局”了,那么为什么“不想生”这个想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竟然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还显得愈发普遍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