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粮价肉价车价相对便宜了,但是房价却更贵了?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核心的、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在科技进步让许多商品(粮、肉、车)变得相对便宜的时候,房子这个东西却越来越贵。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科技发展确实在很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让诸如食品、汽车这样的“实物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对于人们收入而言)下降了。

想想看,农业科技的进步,比如 উন্নত育种技术、化肥农药的精准使用、大型机械化收割,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养殖业也一样,科学的饲料配方、疾病防控、集约化养殖,使得肉类生产更加高效。汽车制造方面,流水线生产、机器人自动化、新材料的应用,都让造车的成本降低,所以我们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性能更好的汽车。

那么,为什么房子就成了例外呢? 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分析:

第一,土地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粮食、肉类,虽然也需要土地,但它们是“消耗品”,通过技术可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而房子,是“固定资产”,它占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土地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在人口聚集的城市,优质的、交通便利的土地更是稀缺资源。

即使科技能让我们建造更高、更密集的建筑,但土地的总量是恒定的。当人口持续向城市集中,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供应无法同步增加时,土地的价值自然会水涨船高,直接推高了房价。想想看,你买的不仅仅是房子本身,更包含了它所处的那个地段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属性和功能不同:

粮食、肉类: 它们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耗品。人们对其需求的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口增长的制约。当生产能力远超基本需求增长时,价格就难以大幅上涨。
汽车: 汽车虽然在很多国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它不是生存必需品。人们的购买力提升了,确实会买车,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汽车是可以根据经济状况调整购买决策的。而且,汽车更新换代快,旧车会折旧,其价值相对更容易受到市场供求和生产技术的影响。
房子: 房子满足的是居住需求,这同样是基本需求。但更关键的是,在很多社会经济环境下,房子还被赋予了投资和财富储存的功能。人们购买房产,不仅仅是为了住,更是为了保值增值,是为了获得抵御通胀的手段,甚至是为了家庭的代际传承。当房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时,其价格就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货币政策、投资者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其使用价值。

第三,金融属性和货币供应:

与粮价、肉价、车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紧密相关不同,房价的上涨很大程度上也与金融市场和货币供应有关。

货币超发/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或者信贷环境宽松时,大量的资金就会寻找投资出口。房地产由于其“稀缺性”、“保值性”和“易变现性”,常常成为吸引资金的热门领域。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有限的房产,自然会推高价格。
信贷杠杆: 银行贷款使得人们可以借贷购买房产,这放大了市场的购买力。在房地产繁荣期,更容易获得贷款,会进一步刺激需求,推高房价。
投资属性被放大: 当人们普遍认为房价只会涨不会跌时,就会产生“羊群效应”,大家争相入市,进一步支撑了房价上涨的预期。

第四,建设成本和土地成本的相对提升:

虽然科技能降低某些建筑材料的生产成本,但土地成本却在不断上升。此外,人力成本、环保要求、建筑安全标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如交通、教育、医疗)的投入,这些都会成为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些成本并不像流水线生产上的原材料那样容易被科技大幅度削减。

想想看,建造一栋高楼,除了钢筋水泥,还有土地的“使用权出让金”,这笔费用是开发商购地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笔钱最终会转嫁到房价上。

第五,社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住房的需求持续增加。而城市的土地开发是有上限的。
社会对住房的“刚需”与“投资”的双重叠加: 在很多国家,住房被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具备居住的基本属性。但同时,由于其投资属性,也成为了很多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当这两重属性叠加,需求弹性就变得很小,价格自然难以回落。

第六,政策和市场预期:

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例如限购、限贷、税收)会对房价产生影响,但其效果往往是复杂且滞后的。同时,市场对于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期也会显著影响当前的购买行为,形成“追涨杀跌”或“预期稳定”的循环。

总结一下:

粮价、肉价、车价之所以相对便宜,是因为科技发展直接作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并且这些产品更多是消耗品,其需求增长相对平稳。

而房价之所以更贵,是因为:

1. 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硬约束,无法通过科技“生产”更多土地。
2. 房子不仅是居住品,更是重要的投资品和财富储存工具,其价值受到金融、货币和市场预期的多重影响。
3.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聚集带来了持续增长的需求,而城市土地供应有限。
4. 建设成本(尤其是土地成本)的相对上涨和城市配套的投入也推高了基础成本。
5. 金融属性的放大和货币供应的增加为房价提供了支撑。

所以,你看到的科技发展让生活更便利、更便宜了,但房价的上涨,更多的是一种对稀缺资源(土地)的“定价”,以及一种社会财富分配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体现,而非简单的生产技术革新所能解决的。这背后是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对于人们的收入而言,房价根本没有变贵。而是变得便宜了很多。

相对于原材料价格而言,房屋的制造价格也没有变贵。虽然钢筋水泥一斤很便宜,建筑施工的利润还是很低的。

贵的仅仅某些地段,是一些有更多发财机会、更容易进入高层阶级、有更多政府给的好处和特权的地段。这些好处,包括医疗、交通、教育、社会保障等。

或者说,贵的是进入上层阶级的机会。社会越稳定,对阶级的竞争就越激烈。富裕和上流阶层都聚集在大城市,他们当然会把各种有利于他们的机会都聚集在城市:教育,医疗,媒体,基础设施,社会资讯,政策特权。你只有住在上等阶级身边,才可以分一杯羹。

如果你看看中国大多数的县级以下小镇,就会发现房价真的很低。无论是甘肃宁夏,还是山东吉林。

如果你看看那些村级的房子,你会发现村里到处都是空房子,很多乡村就空落落的剩下几个留守的老人和小孩。

一个普通程序员一年的工资就可以在这样的村里买一座大院子。甚至可能买2坐大院子,你可以称之为别墅。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村庄,有很多这样的荒废的农家院子。

现在的上海房价算高吗?其实并不高。你看看中华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徐志摩这种月收入高达六百大洋的富二代,虽然收入比普通工人高30倍,房租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即使鲁迅这种月收入400大洋的有钱人,也买不起上海好地段的房子,而是租房子住。

而现在,你看看上海的城区面积大了7倍,房子总面积至少大了十几倍,这么多房子,都被人买走了。这十几年进入上海的外地人就有一千多万,大部分都买房子了。

那些精英程度远远低于鲁迅和徐志摩的当代上海人,也都买得起上海的房子。

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地皮最贵的是一亩地300多万大洋。而当时的北京通州(也就是现在的中国首都)平均地皮价格是每亩地4元,也有人以3元一亩地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上海租界比北京通州高了将近一百万倍。——并不是上海的地更适合种高粱玉米,而是因为租界的各种政策、法规、特权能带来很多好处。

为什么别的重要东西价格变得非常低,比如说粮食?因为粮食是可以运输的,东北的大米运到上海一样可以吃。如果东北大米运到上海租界,每公斤大米收地皮租用费一千元,大米也会变得很贵的。

繁华地区的房子不是居住刚需,而是资产保值刚需、投资增值刚需、社会地位炫耀刚需、中产阶级避免资产缩水焦虑刚需、避免自己和后代落入低层阶级刚需、竞争优质婚姻伴侣刚需。总结起来一句话:贪婪刚需。

真正的生活刚需,是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任何一个中国人,随便找个废弃山村住下来,去那些退耕还林或者荒废已久的山头种点庄稼,根本饿不死。或者学学梭罗,每年到城里工作一个月,然后回到乡下住一年。当然,也可以在城里工作一年,然后回家歇十年。你挣的钱,肯定够花的,毕竟大米才2块5一斤。

交通的发达、互联网的发达,把可以运输的东西变得不值钱。技术的发达,可以提高生产率。

而那些不能通过汽车、快递来运输,不能通过工厂批量生产的地理位置,国家不愿意普及给大家的特权,才会成为抢夺的珍稀资源。

房价从来不贵,贵的是跟房子捆绑在一起的机会和特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核心的、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在科技进步让许多商品(粮、肉、车)变得相对便宜的时候,房子这个东西却越来越贵。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大前提: 科技发展确实在很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让诸如食品、汽车这样的“实物.............
  • 回答
    网传清华大学电子系2020年春季《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挂科率高达30%,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尤其是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这个现象如果属实,绝非空穴来风,它可能折射出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本身的难度和教学方式上寻找原因。课程难度与学生基础的“剪刀差”: 《概率论与.............
  • 回答
    谈到小米 11 取消随机附送充电器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小米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响应科技环保号召”。这话说得挺漂亮,也确实是个大趋势。你想啊,现在手机更新换代这么快,但很多人的充电器其实还能用,或者家里已经备了不止一个。如果每台新手机都送一个充电器,那积少成多,确实也是个不小.............
  • 回答
    “科研搞好了,工作随便找”——这句话,咱们做科研的,大概率都听过,尤其是刚入坑的时候,导师、师兄师姐,时不时就会抛出这句话,像是给迷茫的我们打的一剂“定心丸”,又或者是一种“终极KPI”。这话听起来挺绝对,好像只要你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论文一篇接一篇,成果一项项,毕业了就能直接被各大公司抢着要。但仔.............
  • 回答
    理解为何中国崛起会让周边小国普遍表现出敌意,而非全然的顺从和配合,需要剥开层层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认同的复杂织锦。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中国悠久的文明史,特别是其“天朝上国”的观念和过往的朝贡体系,在一些周边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试着详细说说,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得承认,一开始接触中医,尤其是对它不太了解的时候,很多“中医黑”的说法,确实能说到一些人的心坎里。比如“中医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验证”、“中医的理论太玄乎,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大实话,好多人都感同身受。刚开始的时候,那个人身上的小毛病,比如偶尔丢三落四、或者说话有点直接,你可能觉得“哎呀,这人真可爱,有点小个性”。甚至可能觉得这就是他真实的样子,挺接地气的。但时间一长,尤其是在你们开始同居,或者生活交集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些曾经被你忽略或者美化的小毛病,就像被放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月亮好像随着我们的手机在动?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并不是月亮真的在追着我们的手机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1. 月亮本身的大小和距离:首先,我们要明白月亮是一个非常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淡水资源的分布。海水之所以没有随着河流渗透到内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一项一项来分析:1. 压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也往低压处去这是最直观的一个原因。河流是流动的,它的方向是由高往低处,最终汇入大海。在河流的上游,海拔更高,水体拥有更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生活气息!确实,每次给热水瓶灌水,都能听到那熟悉的、由低沉到尖锐的“咕噜咕噜”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尖,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是声学和流体力学在作祟,咱们一层层给你掰扯清楚。一、最初的“咕噜咕噜”:气体在液体中的挣扎与释放刚开始灌水的时候,热水瓶里是空的,里面充满了空气。当你把.............
  • 回答
    天花和鼠疫都是历史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烈性传染病,它们的毒性之所以没有随着疾病的传播而降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保持其毁灭性的破坏力,这背后涉及了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宿主免疫系统的演化以及传播模式的相互作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那些生硬的科学术语,用一种更贴近历史事件和生命斗争的视角来叙述。首.............
  • 回答
    要说清楚法西斯主义为何随着二战的结束基本覆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上的彻底摧毁。首先,压倒性的军事失败是法西斯主义覆灭的直接导火索。二战的最终结果,是以同盟国的胜利和轴心国的战败为结局的。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在盟军登陆西西里后迅.............
  • 回答
    .......
  • 回答
    随着社会步入快车道,我们眼中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疲惫和焦虑。这并非是他们天生娇弱,而是时代浪潮裹挟下,一股股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正无情地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与资源稀缺的感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与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音质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听歌,明明文件看着越来越大,理论上包含的信息量应该更多,但手机播放出来,总感觉没啥区别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件大就好”就能解释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音频文件体积的大小,跟“音质”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时,也悄然收紧了某些无形的枷锁。要说“自由”,那真是解放了太多。想想我们的祖辈,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是由出身、家族、地理位置,甚至是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婚姻多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选择也受限于社会.............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和人类行为之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按理说,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似乎在宏观的基因传递上“出局”了,那么为什么“不想生”这个想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竟然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还显得愈发普遍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随便一个人都会三四国语言,现在人都这么厉害吗?”——这句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得看是“哪里”的“随便一个人”了。当然,这不代表咱们普通人不行,只是这门槛,高低差异还是挺明显的。话说回来,你这句话点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比较”和“惊叹”。确实,咱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