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什么人才能提出这种问题……你要说是诸葛烤鱼、张飞烤鱼这种我是没话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建康一直并立而存的双子座,耀眼的明星;邺城更是霸府之都。稍微了解过都城制度史的都知道曹魏的单一宫城制、建中立极对后世的影响吧,随便上几段资料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
今汉魏洛阳城太极殿的发掘,解决了这一历史谜团。不仅在考古材料上确认了北魏太极殿是在曹魏始建的太极殿基础及格局上的恢复重建,结合史料也印证了曹魏洛阳城已是一座“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由此追溯到了“居中”宫城的源头。
我18去瞻仰了两次汉魏洛阳城遗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魏太极殿的开创地位和对后世都城的深远影响。其创造的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自3世纪30年代的曹魏洛阳都城开始,之后的西晋都城洛阳城、东晋和南朝都城建康城、北魏都城洛阳城、东魏和北齐都城邺南城,以至7世纪初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和10世纪中开始的北宋西京洛阳城,正殿皆称为“太极殿”,宫城均为“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正如《初学记》记载:“历代殿名或沿或革,惟魏之太极,自晋以降,正殿皆名之。”对这一沿承关系作了具体解读和直接诠释。再之后的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虽然主殿不再称“太极殿”,但“居中”的宫城形制却一直得到了沿用和发展。
与此同时,虽然自宋代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正殿不再称“太极殿”,但在东亚的日本这种制度却仍在延续,无论7世纪末的藤原宫,还是8世纪以降的平城宫、难波宫、恭仁宫、长冈宫、平安宫,“大极殿”的名称一直在延续,这显然也是受到曹魏始创的太极殿影响。从上述意义来讲,曹魏时期确立的太极殿制度和“居中”宫城形制,既是中国古代“居中”文化传统的滥觞,更影响了后世中国及东亚地区上千年的宫室制度以及建筑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文化面貌的一个新时代。
考古汇: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再到中轴对称的坊市制都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形制演变史上,曹魏时期的都城规划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邺北城中轴对称的规划格局对后世都城发展影响深远,而曹魏洛阳城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形制,以及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宫城制度,更是后世都城建设争相模仿的范本。
妹尾达彦:魏晋洛阳城的宫殿区是以正殿太极殿为中心的,太极殿是中原王朝蔑称南朝建康为“岛夷”并借以标榜自己独承正统的重要舞台,也是举行大朝会等王权礼仪的关键场所。东晋南朝在继承汉魏晋洛阳宫殿名称、形态、位置的同时,依据《周礼》等儒家经典对宫殿区的建筑群大兴修缮,创造出了足以与华北宫殿相媲美的古典的、华丽的都城。这一意图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梁武帝改造建康的指向,即与北魏孝文帝的洛阳城相对抗。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营造新太极殿之际(502年完成),曾实地考察了魏晋洛阳城的太极宫遗址和南朝齐时建康的太极宫,从而建造了当时最古典、最具典范性的太极殿。
2011年12月,佐川英治主持召开了“六朝建康和都城研究”的研讨会(主办·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础研究(B)《利用最新考古调查及礼制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都城史的新研究》,东京大学法文一号馆),对先行的建康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在这次研讨会上,佐川指出了建康城的独特性,即与北魏洛阳不同,建康没有设立南北中轴线,而是以宫城为中心向四面呈辐射状扩散,这一见解可谓洞悉了中国都城史上六朝建康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六朝建康的位置》)。另外,户川贵行讨论了建康城中作为皇帝私生活空间的意义(《东晋南朝建康城中皇帝的私人空间》)。小尾孟夫论述了既往研究较为缺乏的建康城和墓葬区域的关系(《六朝建康的墓域和都市空间》)。王志高利用考古学资料,总结了现阶段六朝建康研究的成果(《考古资料所见之六朝都城建康城》)。张学锋提出了建康都城区复原的最新方案(六朝建康城研究二题)。总之,这次研讨会成功地揭示了建康研究的现状。
不去讨论曹魏对洛阳和孙吴对南京(建康)的影响有多大,单论季汉对成都的影响。
简单地说,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国民间流行文化中,《三国演义》是流传最广的那几部之一,而《三国演义》是以季汉政权为“主角”的,曹魏是反派,孙吴则是配角。站在官方视角,关羽的人设是勇武和忠诚,诸葛亮的人设是智慧和忠诚,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而这两位也都是季汉的重臣。
再讨论一下当代,或者说得更窄一点,改革开放后的大陆。基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在民间本来就有历朝历代积攒下来的国民度,而它的电视改编版在1994年开播(后来还有无数次的重播)正好赶上了中国电视普及而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间窗口,因此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以我一个四川人的回忆来说,哪怕是三国电视剧播出之后,成都的形象也没有立即转为“三国之城”,非本地人听说过的成都景点一般包括了武侯祠、青羊宫、杜甫草堂、文殊院、天府广场、大熊猫繁育基地等;青城山、都江堰、三星堆等郊县景点通常不被认为是成都的;而金沙博物馆、大慈寺等地方都还没开发。这些地方里面,也就一个武侯祠和季汉相关而已。成都市其他和季汉有关的地方可能就要算南一环的衣冠庙和金沙附近的黄忠村(现在的黄忠路),但这些都只是地名而已,没留存什么可以供后人凭吊的建筑。
再往后就是武侯祠的崛起了。2003年李春城主政成都,开始主打文化和旅游行业(“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就是那一年推出的),而武侯祠博物馆当时正好是野心勃勃(有一种说法是它的负责人跟党政领导们关系很好),于是它一方面对内加强了导览服务,另一方面对外合并了南郊公园,开发成了园林区和锦里。在那之后,成都(尤其是武侯祠一带)跟三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强。而且不仅是成都,省内一些和三国历史有关的地方都开始搞类似的文旅开发,例如张飞曾经镇守的阆中和姜维曾经镇守过的剑阁,两地各自还附会了一些食物历史上去,例如剑阁的豆腐干和阆中的“张飞牛肉”,关于后者我还写过一条答案:张飞不是卖猪肉的吗,为啥叫张飞牛肉呢?。
所以简单地说,季汉对成都的影响,固然有历史的因素,但更多地还是在于当代人在三国变成流行文化之后进行的开发。至于为什么成都强于洛阳和南京,除了后两者本身在大众认知的三国史中不是主角之外,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李春城的成都市决策层很会利用大众传播技术来营造品牌了。
南京是六朝古都,就相当于人里里外外穿了六件。还是客气的说法,其实不止。最外面光鲜套装,大明。一件一件扒:宋、齐、梁、陈、东晋。太平天国这种背背佳都不算啊。全扒掉,剩下最早的一件:哦,孙吴。
洛阳就更不得了,海龙的帽子,狐絮的领子,那叫一个阔气。这扒起来就费劲了,皮裤套棉裤,棉裤套毛裤,中间还夹着灯绒裤。光内裤就多少层,腰线上一翻跟扑克牌一样,当间找到曹魏那件都不容易。
成都,蜀汉的内裤明晃晃就在那里,一目了然,光鲜夺目。你说王建呢?那种顶多算个袖套。什么前蜀后蜀谯蜀,袖套围脖餐巾,也就这个水平。相形之下,蜀汉就太重要了!硬核。
对只穿了内裤的人来说,内裤的影响力一定比西装革履者来得大,其中道理是不言自明的。非强调这条内裤是貂丁,是CK,是CK的貂丁,固然尊崇荣耀,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