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刘备只损失了5万左右的军队,蜀汉为什么从此一蹶不振?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中有所出入,但普遍认为,刘备此次出征,带去了约七八万的兵力。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导致这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吴将陆逊的火攻之下,“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兵,望风而溃”,蜀军“死者万余,降者数千”,更有“陆逊令兵士尽搜杀,凡死者不下十万”。虽然“不下十万”这个数字可能带有夸张成分,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汉的主力军队在夷陵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仅是士兵的生命损失,更包括了大量的将领和经验丰富的老兵。

失去的是精锐,而非普通士兵

你可能要说了,士兵数量可以补充,但关键在于,蜀汉损失的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他赖以起家的那批骨干力量。这些人跟着刘备经历了长期的征战,从颠沛流 离到占据益州,他们是蜀汉政权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权的灵魂人物。这些老兵不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刘备有着深厚的忠诚和信任,是凝聚蜀汉军心士气的关键。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人,蜀汉的军事力量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甚至可以说比当初创业时还要艰难。

人才凋零,青黄不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除了普通士卒,还有一批非常重要的将领。比如蜀汉名将黄权,在撤退时被吴军包围,为了掩护主力撤退,他选择了投降东吴,最终客死他乡。还有吴班、张南等将领也在此战中阵亡。这些人都是刘备身边得力的干将,他们的牺牲,让蜀汉在军事指挥和人才储备上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失去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军官,就如同一个大公司失去了众多部门经理和骨干技术人员。新的年轻将领需要时间来成长和积累经验,而蜀汉当时面临的局势已经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时间了。人才的凋零,意味着蜀汉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在战略指挥和战术执行上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夷陵之战的失败,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次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刘备虽然被称为仁君,但他晚年的战略失误,尤其是贸然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暴露了他性格中冲动和缺乏审慎的一面。这次失败,让他在蜀汉内部的威望受到了影响,也让本就相对狭窄的蜀汉政治舞台变得更加不稳定。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争是刘备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虽然有报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攻取东吴来壮大蜀汉的实力,打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果呢?一场惨败,不仅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反而将自己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战略方向的迷失

从长远来看,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刘备“联吴抗曹”战略的破产。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的战略空间就已经非常有限了。失去了荆州这个连接蜀汉和中原的战略要地,蜀汉想要北伐曹魏,就必须依靠东吴的配合,至少也要在中原战场上与东吴形成某种程度的默契。然而,夷陵之战的惨败,彻底打破了这种可能性。

战后,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几乎破裂,双方互相猜忌。东吴为了防御曹魏,需要稳固的边界,而蜀汉的北伐,对东吴来说反而可能带来战略上的风险。就这样,蜀汉失去了北伐的最大依靠和最有可能的战场。失去了北伐的出路,蜀汉只能固守益州,而益州地势险峻,资源有限,长期来看,难以与富庶的北方相抗衡。

对后续北伐的影响

虽然诸葛亮后来重新调整了战略,提出了“隆中对”的改进版,致力于蜀汉的国力恢复和北伐。但是,夷陵之战留下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诸葛亮北伐,每次都面临着兵力不足、粮草困难、以及东吴不配合的困境。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都是夷陵之战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可以想象,如果夷陵之战蜀汉获胜,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灭掉曹魏,但至少能稳固与东吴的联盟,甚至可能收复部分荆州地区,为北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然而,事实却是,蜀汉在政治、军事、人才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那以后,它就再也没有真正恢复过元气。

总结一下,夷陵之战蜀汉的“一蹶不振”,并非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损失,而是多方面的连锁反应:

军队精锐损失殆尽: 失去的是经验丰富的士兵和将领,而非普通补充兵。
人才青黄不接: 军事指挥和人才储备出现巨大断层。
政治威望受损: 刘备个人形象和蜀汉内部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战略方向破产: “联吴抗曹”的战略彻底破产,北伐出路被堵死。
国力恢复艰难: 经济和人口消耗巨大,后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所以说,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蜀汉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从此以后,蜀汉虽然还在坚持,但再也回不到鼎盛时期,最终走向了衰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犹记得去年给基友讲夷陵之战的时候,我讲道:刘备方面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是五万人左右。而陆逊兵力可以确定是五万人

基友吓了一跳:才这么点?

三国演义里有几个经典的数字梗,其中一个是蜀国的复制人技术非常发达。在夷陵之战刘备出动了七十五万,几乎全军覆没。然后没过几年,诸葛亮征孟获又出动了五十万人,两者几乎没有重叠,加起来就是一百多万人,已经超过了蜀汉投降时的总人口94万人……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或者衍生产品后,再看三国志及衍生分析成果里实际的数字就会产生“就这”的感觉。实际上五万军人在平地上扎好营寨真的就要散开方圆上百里。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本就只有一州之大,连年战争也是消耗巨大,总人口不过百万上下。而出动了五万人,被斩获过万,伤兵怎么也得是这数字的两三倍,那么除了黄权那边之外伤亡基本是扩散到全军的级别。三四万的死伤,放在一百万人里,那基本是每五户人家里就有一家的人经历过夷陵的伤痛,几乎每个人都有夷陵之战受伤或战死的亲友,放在今天是可以考虑年年鸣笛的大事件(但是考虑到跟东吴的关系,肯定还得淡化)

但是夷陵之战的损失其实要比单纯的数字概念要大的多,因为这里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老兵,不少部队的历史可能是可以上溯到徐州那边,新野那边的老部队,是由百战老兵一路传承下来的,在汉中拼过命的精锐部队。而夷陵之战,(向)宠营特完,这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说向宠没怎么经历大战,安然撤退了。但我个人怀疑这话的意思是除了向宠营之外,南岸其他营的建制全崩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整个军队就几乎要从头再建一遍了。

同时,老兵的建设也不只是人,还有配套的设备,有大量的军粮,器械,甲胄,扎营用的帆布,木料,战鼓等等,都不是凭空蹦出来的,都是一点点生产并装备的,光是记账和配发过程都能累死人。你打赢了,只需要补充损耗的部分。你被打崩了,这些就全没了,等到重建军队的时候,这种东西通通要从头生产一遍。

最最恐怖的是,刘备这次是计划把吴属荆州全拿回来的,军队班子里有大量的高级将领和高级文官。被一把火烧死了七七八八,连马良这种重臣都战死了,另外还有一大片优质文官跟着黄权投了魏,封侯的不计其数。其他战死将领虽然几乎都没有记载,但是个个职位都不低。其中有个叫张南的,他有一定可能性是原本曹操手下的将领张南(因为曹操手下那个张南神秘失踪了,时间对得上,而且蜀张南职位很高,应该是领军很久了,有可能是带部曲投了刘备所以有这个地位)。这些人不可能是夷陵之前从大头兵里提上来的,必然是刘备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提拔的优质军官,然而由于夷陵的惨败,他们带着自己的列传永远消失在了长河之中。

想象一下刘备给诸葛亮托孤的时候是什么个状态吧(以下全为艺术渲染,内容十分扯淡,领会精神即可)。

刘备问诸葛亮,朕快不行了,刘禅交给你,我们当年共同发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还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吗?

诸葛亮说,夷陵之战损失实在巨大,要补充的兵源物资太多了,短时间内断不可能恢复,只能先以小沛营为主,新野营为辅,另选……

刘备:这俩营的番号已经没了

诸葛亮:那只有以葭萌营为基础……

刘备:老兵序列除了向宠营之外都没有了。

诸葛亮:……向宠果然本性淑均,晓畅军事啊

刘备:向宠颇有能

诸葛亮:那么只有从头编练精兵了,当以马良主政,冯习张南主军,欲复其军势只需……

刘备:三人无一生还

诸葛亮:天杀的……l……天杀的……陆逊!

刘备:皆朕之过,皆朕之过也!孔明,朕将刘禅寄托于你,能复大汉江山否?

诸葛亮:臣……臣唯有……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谓刘备托孤时埋伏刀斧手这说法是有多可笑?夷陵之战前,刘备连失荆州,上庸,关羽麾下几万精兵也是损失殆尽,然后夷陵一把梭哈输了个精光,老兵死伤惨重,可能大量成建制崩溃,物资除了烧掉的全成了吴军的战利品,高级军官大量战死,高级官员或战死或投魏,益州已经是一个烂出天际的烂摊子。但是兴复汉室的口号还得喊,跟曹魏的关系永远不可能缓和,必须你死我活,这个益州除了诸葛亮谁乐意接?但是诸葛亮真就接下来了,后来还给司马懿打得畏蜀如虎,这是何等的强大啊

user avatar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林总在听说阻击部队损失后大为痛心,大有不值之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兵都是经历过长征的百战之兵,说玄幻一点子弹都躲着走,对于军队构造意义不言而喻。在后期敌后根据地创建中,也正是这一波老兵手把手教出了一支又一支革命武装,即使在装备不足只能拿冷兵器凑数时,也能根据自身情况而选择最可靠的斗争方式,这就是老兵的作用。

夷陵之战后,损失的不仅仅是战兵,还有刘备集团文物官员的迅速陨落,依靠流官对抗益州士族是诸葛亮干了一辈子的事,如果夷陵之战的损失没有那么大,局面会好很多,还有荆州的丢失导致季汉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前进基地,基本盘只剩益州,天生就是个割据政权的基本盘。综上,夷陵之败几乎打断了季汉的脊梁骨,三魂七魄也散了一半,诸葛亮花了快十年才勉强收拾了残局,在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孙十万,一己之力断了曹刘两家的天下一统之梦,实属带聪明

分割线———————————————————

我发现很多人都特别支持十万啊,我其实也没觉得他多差劲,只是他拉垮的地方过于拉垮导致他的闪光点就没有那么突出了。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过去人们对他的评价其实不算低,但是在刘备曹操两位同时代的人物之下,除去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统一渴望,对于偏安鄙夷以外,还有就是孙权的形象似乎是往胸无大志上靠的,这在传统价值观里是不受待见的。但是呢,能做到把父辈基业守住,甚至有所开拓,在古往今来的二代里面并不多见,毕竟不是谁都能像刘备一样白手起家,人们总喜欢英雄,但是更多时候练普通人也做不好,北社会毒打以后,发现躺平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孙权在那个时代相对来说就是“躺平”的那一位,比同时代所有大佬的结局都要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变革,进而带来对历史重现审视的角度吧

user avatar

这五万,是精英部队。是刘备一路以来兜兜转转,积攒出的老家底。

新募的兵,身材高大,健康强壮,服从指挥,遵守纪律。

可是他不懂洗脚的重要性,不懂得该喝什么样的水,不懂夜里该躺在军帐里的什么地方才安全,也不懂面对骑兵时不能转身而逃,更不懂战场的残酷,真到打仗时,一个个都腿软,不临阵脱逃已经是最大的训练成果。短兵相接,他们有时胡乱挥刀砍掉了敌人的脑袋,反而能把自己恶心得原地呕吐。

黄巾军几乎是一群老百姓cos出的部队,经常几万十几万地被团灭,原因何在?种了一辈子地的人,你叫他去打仗?你怎么不让他去竞选美国总统?

自夷陵之战后,蜀汉的步兵都新选自巴蜀之地,士卒战斗力很差,导致诸葛亮都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军事实力。

人就是人,经验就是经验,军事家除了少数的天才,都是要经过大小战斗磨砺而出的,士卒当然也是一样。新募之兵,不堪一用。总有人好奇,为什么封建王朝无法不停地爆兵,反正壮丁足够,当然应该产出无穷无尽的部队,但他们最后会发现,能打硬仗的永远只是那几支有名号的部队。

李云龙手下必须得有张大彪,张大彪手下一定还有张小彪,张小彪手下一定还有张微彪,张微彪手下一定还有张不彪。张大彪张小彪张微彪张不彪全阵亡了,你给李云龙几个师,他也不敢打太原。

更何况蜀国人口本就不够,可以直言,这5万人的损失已经到了灭国的地步。

user avatar

军改前陆军兵力170万,加上武警接近300万。

野战部队却不到百万。


比如蜀汉不算民夫有十万大军。扣除各地驻军,以及后勤部队,还有多少野战部队?

打完之后几乎没有机动部队,敌人入侵,都只能让边军硬抗而无机动部队支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全歼陆逊,这个假设性的情景,无疑会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仅是蜀汉政权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牵动整个天下格局,影响魏、吴两国未来战略的关键。一、 蜀汉的短期辉煌与战略收缩首先,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并且陆逊及其麾下精锐部队被全歼,那么蜀汉将迎来短暂但辉煌的喘息之机。 士气空.............
  •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