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蜀汉如果取得完胜,三国的走向会如何?之后刘备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有多高?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

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

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领。

收复荆州大部分地区指日可待: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正是关羽失荆州,而刘备此次亲征,便是要夺回失地。如果大胜,吴军在荆州的前线主力将被摧毁,刘备完全可以趁势北上,收复南郡、襄阳、樊城等关键城池。荆州一失而复,不仅是战略上的巨大补充,更是士气上的巨大鼓舞。失去荆州对蜀汉来说是致命伤,而重新掌握荆州则能让他们重新获得北伐曹魏的战略纵深。
蜀汉实力得到极大恢复和增强: 夷陵之战的失利,导致蜀汉精锐损失惨重,白帝城托孤的阴影也挥之不去。如果胜利,不仅能挽回损失,还能缴获大量兵马器械,补充兵源,让本来就人口和经济相对薄弱的蜀汉喘息一口气,甚至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刘备集团的元气将得到极大恢复。
孤立曹魏,形成新的战略态势: 蜀汉与东吴虽然有联盟关系,但本质上是相互提防。如果蜀汉在夷陵大胜,吴国将实力大损,短期内无力再对蜀汉构成威胁,甚至可能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更紧密地依附于蜀汉。这样一来,曹魏将独自面对一个实力恢复、士气高昂、并且拥有荆州战略要地的蜀汉。东吴的牵制作用消失,曹魏的战略压力将空前加大。

之后刘备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有多高?

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如果刘备能完胜夷陵,他的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但仍然面临重重挑战,并非板上钉钉。

有利的方面:

1. 战略主动权彻底掌握在蜀汉手中: 如上所述,荆州的关键城池收复,蜀汉的战略纵深得以恢复。从“西守汉中,东顾荆州”的被动局面,转变为“可以从荆州和汉中两个方向同时对曹魏施压”。
2. 士气和人心极大振奋: 刘备集团经历过长坂坡、赤壁等艰难险阻,他们对这种“逆境求生”有天然的韧性。夷陵一胜,将极大提振蜀汉上下和天下人心,让人们看到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希望并未熄灭,甚至更加炽烈。
3. 诸葛亮的北伐将更具可行性: 诸葛亮之后的北伐,虽然竭力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包括后勤补给、兵力不足等。如果夷陵大胜,蜀汉经济得到恢复,人口有所增长,甚至能从荆州获得新的兵源和补给线,那么诸葛亮实施大规模北伐的条件将更加成熟。他可以从汉中和荆州两个方向同时出击,分割曹魏兵力,增加成功的几率。
4. 对东吴的制约力增强: 即使东吴没有被彻底击垮,但元气大伤的吴国在战略上将更加被动。刘备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东吴施加更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迫使其在与曹魏的对抗中,更倾向于配合蜀汉。

不利的方面和潜在的挑战:

1. 蜀汉自身实力的根本限制依然存在: 蜀汉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小民寡”。即使在夷陵取胜,人口和经济上的差距与曹魏相比依然巨大。曹魏拥有北方广袤的土地、庞大的人口和成熟的经济体系。蜀汉的兵源补充、粮草供应始终是短板,这是地理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不是一场胜利就能完全弥补的。
2. 曹魏的潜在反扑: 曹魏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可能扮演了渔翁得利的角色,但其整体实力依然是最强的。一旦蜀汉露出疲态,或者曹魏看到机会,他们依然会发动强有力的攻势。而且,曹魏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威胁(如北方游牧民族)也会影响其对蜀汉用兵的决心和能力。
3. 东吴的潜在反击和离间: 即使吴军在夷陵惨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蜀汉在后续的扩张中表现出过于强势的姿态,对东吴构成实质性威胁,吴国也可能为了自保而背水一战,或者与曹魏进行某种程度的勾结。更现实的是,吴国可能会利用蜀汉在北伐中的消耗,伺机在荆州或其他地方进行反攻。
4. 刘备的寿命和继承人问题: 夷陵之战发生在刘备晚年,如果他在此役后不久就病逝(正如历史上的那样),那么蜀汉的未来就取决于其继承人,尤其是后主刘禅的能力。虽然诸葛亮会全力辅佐,但没有刘备这样的领袖人物,蜀汉的凝聚力和战略执行力可能会打折扣。
5. 北伐的难度依然极高: 即使有了战略优势,曹魏的防御工事、关中地区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以及曹魏将领的军事能力,都使得北伐的难度依然是摆在蜀汉面前的巨大挑战。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设想,是以荆州和益州为两翼,辅以北方的军事行动来达成。即使荆州收复,其核心目标仍然是对抗曹魏,统一天下,这条路依然漫长而艰险。

总结一下: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完胜,那么蜀汉的命运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一统天下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幅度提高”。他将拥有更稳固的战略基础,更充足的士气和更灵活的战略选择。诸葛亮的北伐将更有成功的可能,蜀汉或许能更早地对曹魏形成致命打击。

然而,即便如此,蜀汉也无法完全摆脱其“国小民寡”的根本性劣势。曹魏强大的国力依然是最大的障碍,东吴的潜在威胁也需要警惕。刘备自身的寿命和继承人的问题,同样是悬在蜀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可以说,夷陵之战的完胜,会把蜀汉从“希望渺茫”的绝境拉回到“有可能成功”的轨道上,但距离真正的统一天下,仍然需要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天时地利的配合。这场胜利,会是蜀汉复兴的关键一步,但不是终点。它会为诸葛亮的北伐创造更好的条件,但能否最终摘取胜利的果实,还需要看后来的具体执行和更多偶然因素。

那如果真的赢了,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也许我们看到的不是司马氏最终统一三国,而是蜀汉汉贼刘备,以其“仁德”之名,最终实现“兴复汉室”的壮举。当然,这只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想象起来,总是带着那么一丝令人扼腕的浪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又把妹子强塞了回去。

大汉多了个吴王兼国舅,吴壹勃然大怒,到东吴和孙权比试武艺,孙权被当场击毙,东吴群臣归顺刘备,南北朝对峙提前开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夷陵之战,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就像一块怎么也磨不平的石头,搁在蜀汉的喉咙里,沉甸甸的,让人反思。说它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这话说得太绝对,又好像也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错误。最直观的,就是蜀汉丢了刘备,丢了好多精锐,这仗打得太惨烈了。你想啊,好不容易打.............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刘备倾尽国力,意图为关羽报仇,却最终惨败。要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绝非易事,需要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自身优势的极致发挥。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细致剖析指挥夷陵之战,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路径。一、 战略层面:以退为进,避免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