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应对夷陵之战承担怎样的责任?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联吴抗曹”的国策,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正确选择。然而,在刘备亲自伐吴之前,孙权已经对蜀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诸葛亮未能及时察觉到孙权从“盟友”转变为“敌人”的根本性转变,对吴国的战略意图判断存在迟滞。
误判吴国不会主动进攻: 在刘备出兵伐吴的决策过程中,虽然有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提出异议,但其核心意见似乎更多是担忧蜀汉国力不足以同时对抗曹魏和东吴,而不是直接劝阻刘备伐吴。这反映了他可能低估了孙权的决心和吴军的实力,认为吴国在遭受曹操进攻时,不会主动对蜀汉发起大规模攻势。然而,事实证明,孙权抓住刘备亲征的空档,派兵占据了蜀汉的许多要地,并最终发动了夷陵之战的反击。

2. 对刘备伐吴策略的间接影响:

未能有效制衡刘备的个人意愿: 夷陵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是关羽失荆州,刘备因此勃然大怒,决心御驾亲征,一雪前耻。作为丞相,诸葛亮肩负着辅佐君主的责任。尽管他可能理解刘备的情绪,但他未能有效运用其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去说服刘备采取更稳妥、更具战略性的方式来应对吴国,例如通过外交手段、暂避锋芒或集中力量对付曹魏等。
对“攻取东吴”战略的默认或不坚决反对: 虽然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是否直接参与了伐吴战略的制定存疑,但作为丞相,对于国家重大军事行动,他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如果他认为刘备的伐吴策略是错误的,他应当以更坚决的态度提出反对意见,甚至通过其他方式来影响决策。在一些史料(如《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等)中提到诸葛亮曾对刘备伐吴表达过“吴,虎狼之国,不可信也”的担忧,但似乎未能完全阻止刘备的行动。这可能说明他在劝谏时不够强硬,或者被刘备的决心压倒。

二、 资源调配与后勤保障层面

1. 后方稳定与防御的责任:

未能为刘备的远征提供足够有力的后盾: 诸葛亮坐镇后方,负责蜀汉的内政和后勤。刘备亲征,相当于将国家的最精锐力量几乎全部带走。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后方的稳定,并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夷陵之战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暴露了蜀汉后方支持的不足。
对后方防御的重视程度: 在刘备亲征期间,留守后方的重要任务是防御,尤其是防备可能来自曹魏的进攻。诸葛亮在后方留有部分兵力,并进行了防御部署。但鉴于蜀汉兵力单薄的现实,以及他未能预见到吴国会如此猛烈地反攻,后方的防御力量和准备可能存在不足。

2. 战争资源的调动与管理:

未能提供充足的补给: 夷陵之战是一场耗时较长且消耗巨大的战役。诸葛亮作为后方总管,对前线物资的调动负有责任。如果前线缺粮、缺器械等,那么诸葛亮的后勤保障工作就存在问题。虽然他尽力维持,但蜀汉本身的国力和经济基础有限,在长期作战中难以与东吴抗衡。
对前线部队状况的掌握: 诸葛亮作为丞相,也需要对前线部队的整体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士气、装备、补给线等。虽然前线指挥官是刘备和各级将领,但诸葛亮作为战略层面的人物,也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并为刘备提供建议。

三、 战后重建与善后责任

1. 迅速收拾残局,稳定局势:

承担战败后的政治与军事责任: 夷陵之战的惨败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和人才,也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诸葛亮作为丞相,必须承担起收拾残局的重任,稳定朝野人心,重新部署防御,并评估战败的后果。
实施有效的补救措施: 在战败后,诸葛亮迅速赶往永安,稳定了刘备临终前的局面,并得到了刘禅的托孤。随后,他开始着手恢复蜀汉的国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调整与东吴的关系: 诸葛亮立即派遣使者邓芝出使东吴,修补与孙权的盟约,重新确立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向。这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
加强内部建设: 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增强军队实力,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吸取教训,调整战略: 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诸葛亮深刻认识到蜀汉国力的局限性,以及与东吴、曹魏作战的复杂性。这促使他更加谨慎地制定战略,更加注重稳固后方和积蓄力量。

总结诸葛亮的责任: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并非直接的决策者或指挥者,但作为蜀汉的二号人物和实际的政治军事领袖之一,他负有以下几方面的责任:

1. 战略判断的失误: 未能准确预判孙权的战略意图,对吴国实力和决心存在低估。
2. 对君主劝谏的不足: 可能未能用更强硬或更有效的方式劝阻刘备亲征,或者对伐吴的错误性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无法改变刘备的最终决定。
3. 后方支持的责任: 虽然尽力而为,但后勤和兵力支持上的不足,也是战役失利的原因之一。
4. 战后的弥补与担当: 在战役失利后,他迅速承担起责任,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稳定了蜀汉的局势,并成功地调整了国家战略,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重要提示:

史料的局限性: 关于诸葛亮在刘备伐吴决策过程中的具体言行,史料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是间接的推测。例如,《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记载,刘备“初,备欲发兵伐吴,亮谏曰:‘吴,虎狼之国,不可信也。且君意已决,臣不敢违命,但恐有损无益。’”这段记载表明诸葛亮是表达了担忧的,但其担忧的程度以及是否足以阻止刘备,则可以讨论。
君臣关系与权力结构: 即使诸葛亮有异议,刘备作为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在君主制的政治体制下,臣子的责任是在进谏之后,执行君主的命令。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最终还是支持了刘备的决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定位: 诸葛亮一生的奉献精神是他最重要的标签。即使在夷陵之战中存在可以商榷之处,其在战后迅速恢复蜀汉国力并为北伐事业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和责任担当。

总而言之,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的责任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刘备的决策、蜀汉的国情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他作为丞相,既承担了战略规划上的失误,也承担了后方支持的责任,更在战后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挽回危局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没劝住刘备去打孙权,算是武侯职业生涯的一个遗憾吧。

问题1,劝了吗?劝了,这是一定的。尽管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季汉以隆中对为纲领,这种违背战略纲领的事情,在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看来是要不得的,所以一定会劝。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他劝了,但力不从心。

问题2,劝住了吗?没有,事实在那里。

问题3,力劝了吗?没有,这也是一定的。

没有的原因1,孙权不想和刘备大动干戈,派出的外交官是诸葛瑾。直接牵扯到家事,不好劝。劝过了是僭越,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品格清高的人,国事家事必须分的很清。刘备对诸葛瑾的劝说很愤怒,那么你是帮主公说话还是帮哥哥说话?本身就很难办。

没有的原因2,如果真是要死要活的那种力劝,主公不听我的我就死给你看,正史一定有记载,没记载肯定就是没这样。况且武侯这种人,理智当先,肯定不是这样的冲动分子。

没有的原因3,诸葛亮当时的职位是,总政负责人,军事参谋。军事上你可以给意见,但是做决策的是刘备,刘备打孙权,除了给关羽报仇,也有想抢回荆州的意思。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即使力劝,也不一定能拦住刘备。诸葛亮觉得打孙权不是时机,违反战略,但是从刘备的发兵意图,道义上劝不住,目的上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此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他力劝。

没有的原因4,刘备此前打下了荆州3郡,打下了益州,汉中打跑了曹操,信心爆棚,可不是隆中对的时候了。一个武将信心爆棚的时候,一个文官想劝住是很难的,诸葛亮很明白。

没有的原因5,他没想到会输的这么惨。武侯的战略眼光,肯定知道是打不动的,即使能局部获胜,刘备那2把刷子能把东吴灭了?开玩笑。最可能的结果是,打1-2年战略相持,无利益放弃。如果可以开天眼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他一定会死劝。

没有的原因6,个人猜测,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这句话的意思本身就不是说法正在了就能劝住刘备,后面也说了,劝不住也不至于输这么惨。这句话的意思,我个人理解是,法正要在,他和法正可以一起劝。作为刘备集团的2个最高军事参谋,一起劝有可能劝住的,他自己结合上面多种原因,基本劝不住。所以某些网文理解,这句话是刘备重视法正不重视诸葛亮,或者法正地位比诸葛亮高,纯心扯淡。

最后,结论,没有力劝的动机,劝住很难,劝不住正常,没劝住略有遗憾。至于打了败仗,武侯表示,这锅俺不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关羽之死,无疑是蜀汉政权一次沉重的打击,而对于诸葛亮而言,这其中所牵涉的责任,并非一言可以蔽之。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关羽镇守的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战略的关键所在。荆州不仅是连接益州与北方曹魏的重要屏障,更是未来北伐的出川通道。诸葛亮将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此关键的军事重任,托付给.............
  • 回答
    你提到的高晓松关于诸葛亮的小妾的说法,确实是他在节目中聊到过的一个话题。不过,需要澄清的是,高晓松并没有明确说过“诸葛亮应该有很多小妾,至少有一个”,而是 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推测诸葛亮作为一位地位显赫的男性,拥有小妾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很大。关于“家里,妾啥得啥的”这句话,其出处可能.............
  • 回答
    聊起诸葛亮,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是“智慧”。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聪明”这个层面,那就未免过于肤浅了。诸葛亮身上,值得我们深入品味的,远不止这一点。首先,是他那份超凡的远见与战略眼光。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他能凭借一己之力,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出三分天下的蓝图,这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看到.............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在《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辩误》一文中提出“兄”是指李严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我们详细梳理田余庆先生的论证过程以及他所依据的历史证据和逻辑推理。田余庆先生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重要性首先,要理解田余庆先生这一观点的价值,需要知道它挑.............
  • 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然人们普遍称他为“军师”,但若论实际的官职,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刘备创业初期,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军师”表明了他作为军事谋划者的角色,而“中郎将”则是一个带有实权的军事指挥官头衔。在当时的曹魏、孙吴以及蜀汉内部,官职体系是层层叠叠的,一个“中郎将”已经.............
  • 回答
    在历史的舞台上,王朗与诸葛亮从未真正有过正面的骂战,更遑论“干掉”对方。他们的主要交集发生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并且那场著名的骂战以王朗的“气死”告终。然而,如果我们要进行一次虚构的推演,让王朗在骂战中“干掉”诸葛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构思。这里的“干掉”并非指物理上的消灭,而是指在舆论、心理.............
  • 回答
    关于曹操和诸葛亮为何喜欢将计策藏于锦囊,待大将临阵打开,这背后有着相当多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故弄玄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现象,尝试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名帅的深层用意。1. 临阵应变的复杂性与将领的局限性首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在古代尤其如此。没有即时通讯,指令传达的效率很低.............
  • 回答
    “给我弄个网站吧”——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直接,却常常像一块突如其来的滚石,让很多程序员们的心头瞬间蒙上一层阴影。它太笼统了,太模糊了,像是扔给一位建筑师一句话:“给我造个房子吧!”。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需要被深入挖掘、细致梳理的复杂需求。作为程序员,我们不是凭空变出网站的魔法师,而是需要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演义》和正史中对诸葛瞻和姜维关系的描绘,以及历史背后的复杂性。简单来说,诸葛瞻和姜维“应该”关系很好,从许多角度来看,他们是天然的盟友和接班人关系,但历史的齿轮却没让他们有太多交集,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存在微妙的隔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 一、 理想化的关系.............
  • 回答
    先秦诸侯国的国名翻译成英语,需要兼顾历史的准确性、文化的可理解性以及音译的规范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翻译原则、方法和常见的翻译案例,希望能帮助您理解其中的复杂性。核心原则:1. 音译为主,意译为辅: 大部分国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这是最常见和最权威的做法。但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或广为人知的诸侯.............
  • 回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漫长而阴沉的黑夜。对于那些潜藏在国民党统治区,肩负着秘密使命的地下交通站的同志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他们生命中一个阶段的终点。那么,那些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鲜血和汗水织就生命线的人们,战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很难用简单的一两.............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三家分晋,这桩足以撼动周天子权威的大事,问周王应不应该封三家为诸侯,这可真是一个牵扯到礼法、道义、现实与长远利益的复杂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节骨眼上。晋国,那可是周朝开国以来,诸侯国中地位最尊崇、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从周初的“春秋五霸”到后来的晋文公称霸,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人心生疑虑的问题。明明是自家孩子争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原神》的成功本该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谈资,可为何评论区里却常常能看到一些不那么“振奋人心”的声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的成功,在很多层面,确实是值得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