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骂战中干掉村夫,当然不成问题。王司徒嘿嘿一笑,掏出一份演讲稿,心平气和的念起来:
“大中华地区魏蜀吴全体官兵,各位居民,各族同胞与海外侨胞们,大家好。
三国军阀集团强加给我们的动乱和战争已经有几十年了。
今天刘家打曹家,明天孙家打刘家,打来打去,打出个什么呢?
在场的士兵们,军官们,你们有几人姓曹,几人姓刘?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从哪里来?
都是从农民手里征发的。
兵从哪里来?
都是老百姓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到十几岁,再交给部队。
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
一年到头,春种秋收,操劳受累,十月怀胎含辛茹苦,一朝分娩拉扯成人,可是最后呢?
战场上尸横遍野,流血漂橹,家里面亲人饿到浮肿,城里的王孙豪强们吃大宴喝大酒,穿绫罗,住高楼。
一个姓杜的托梦告诉我,这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一位姓鲁的也托梦说,这仁义道德的字缝里写的全是吃人啊!
有的人,不种一粒粮,不织一尺布,凭什么一生享福?
咱们务农做工的流血流汗,为什么活的这么可怜?
种了粮食,吃不饱;
织了布,穿不上;
给他们建了城市、宫殿,自己却睡草棚,连个房都买不起;
造了纸,造了笔,孩子们却不能念书识字。
他们为了抢地盘,夺天下,传及子孙,让咱们出粮出人,流血牺牲。
你们说,这种世道正常吗?
这种朝廷,值得咱卖命吗?
咱不欠他一分一毫。
我王朗虽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但是不耻于这种黑暗世道。
我拿的每一分俸禄,都是群众劳动创造的,我只替他们说话,最开始说什么天命所归那一段就是跟你开个玩笑,逗你玩!
汉代二十四位先帝也是群众喂饱的,老夫见了他们问心无愧,理直气壮!”
一番话下来,魏蜀两军个个目瞪狗呆,那孔明、曹真已经面无人色,两眼发黑,心中直叫不好。
孔明还能说什么,想来想去只剩一句话:
“曹真大都督速诛黄巾余孽王朗,否则三国休矣!”
其实最初写的并不是上面的结局,而是:
王司徒大手一挥,一面杏黄大旗竖立起来,上书四个大字“替天行道”。此刻唢呐起,激昂的歌曲唱到:“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魏蜀两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们汇集一起,亲切的握手、拥抱、欢呼。
许多士兵喊起口号:
“天下穷人是一家!”
“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为王司徒争光!”
“为老百姓立功!”
“穷人为穷人打天下!”
“向魏军老大哥学习!”
“向蜀军好兄弟致敬!”
场面一时大乱,似黄河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
几名蜀将慌忙问道:“丞相,场面控制不住了,怎么办啊”
诸葛亮不理,只捏着羽扇,目光呆滞,仿佛魂儿被抽走一般,四轮车也不坐,踉踉跄跄只管低头走,一边走一边反反复复的喃喃自语:为了撕个逼,阶级立场都不要啦,阶级立场都不要啦……他的精神支柱碎了。
曹真大都督则藏身马屁股下面,歇斯底里的狂叫:
“诸葛丞相,快去请如来佛祖!!!”
因为太不严肃,改成上面那样。
诸葛亮:你为什么敢在此饶舌?
王朗:因为我是厚颜无耻之人。
( ´∀`)
这一段虽然是演义小说里的情节,但其实这事儿有原型。
王朗年轻时也算是誉满天下的斯文名士,文章做得好,作秀玩的溜儿。
这家伙管刑狱的时候最出名的就是从轻发落,嘿嘿……
把他在朝堂里当个景摆着很好看,私下里处一处也挺愉悦。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名士年轻时有个老相识,就是许劭的哥哥许靖许名士。
许靖就是刘备围成都时企图翻墙逃命未遂,被刘璋不予追究的那位名满天下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王朗在魏国做到三公,许靖在季汉也做到三公。汉魏两边老大,小心思意外的一致。
因为过去有交情,所以王朗后来给许靖写了不少信,鼓动蜀中人物倒戈。
按法正的评价,许靖年老色衰…呃…年老无才,但他好歹还不是傻子,对王朗的策反根本不搭理。
那边厢王朗自己倒是来劲了,于建兴元年,居然拉上华歆和陈群,几个人一起给诸葛亮写信开喷。
《诸葛亮集》: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
大概其就是写信给诸葛亮,告诉他大魏天命所归,为了你们自己好,赶快举国来降吧。
这举动很有趣,不知道是有舆论上的用意,还是真想试试装大运。
葛公对此的回应,是写了篇《正议》,一次性驳斥。
《正议》: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邪!
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衆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衆,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衆,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普通话大意:几个老不正经胡说八道,我们好人不干这种事儿。正道讨有罪,瞎啰嗦啥。
这篇答复,言辞斯文,不卑不亢,用典简明,有理有据,义正辞严。
显然比只会妄称天命所归的酸腐文章要强多了。
后来王朗等人似乎再没有给葛公写过骚扰邮件,估计是讨不到便宜,就不露怯了。
罗贯中应该就是根据这个典故,把笔战改成面杀,直接让诸葛亮骂死王朗了事。
这种根植于史实的戏剧改编,自然有作者的用意。所达到的效果与优劣,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其实我猜这也许还不是罗贯中的原创,也许早在之前民间就有这种故事流传呢。
清人毛宗岗对这个情节倒是有篇议论:“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 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从裴松之到刘知几,从杜甫到朱熹,再由罗贯中到毛宗岗,这帮尊刘派全都是罪大恶极的蜀妖。
小蜀妖毛宗岗的议论,应该能一部分的解析出大蜀妖罗贯中的用意。
其实正史里葛公的话说的还是很客气的,无非就是小小讽刺一下耆艾之齿的二三老不正经。
罗贯中写在小说里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云云,这直接就开骂了,简直是脏话啊。
两相对比之下,级数相差如此悬殊的王朗,要怎么反败为胜呢?
论文学水平,两边差不多,无非就是王朗可以更酸一些。
论学术水平,王朗这边中心思想陈旧,人家那头引经据典正道大义的,优劣明显啊。
论凶残程度,人家一个打你们五个,把你们全喷哑巴了,高下立判嘛。
在这种局势之下,王朗想赢,只有一条路可走,能稍微提高点成功率。
删号重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