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王朗和华歆怎么没出仕东吴,如果没被曹操挖走,他们能在吴国建立后得到什么位置?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王朗

早年经历与曹操的交集: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一带)人。他是汉末名士,早年便以才学名动一方,曾担任会稽太守。在曹操占据兖州、徐州一带后,会稽太守的位置并不稳固,尤其是当时孙策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而王朗这位会稽太守,最终还是被孙策所灭,本人也因此归降了孙策。这是王朗早年与江东(也就是后来的东吴)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一度是江东的官员。

为何从东吴转投曹操: 历史记载,王朗在归降孙策后,并未得到重用,或者说,他当时对孙策的统治并不认同,或者说,他对孙吴的未来并不看好。更关键的是,曹操在攻打濡须口时,王朗是作为孙权阵营的一员出场的。而正是这次濡须之战,王朗有机会“说降”了曹操一方,但同时,在战后,他却选择了离开孙权,投奔了曹操。这个“投奔”的过程非常关键。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被曹操挖走”了。更准确地说,是在特定时期,王朗自己选择了更为倾向于曹操阵营。可能是因为对孙吴政权的长期发展感到疑虑,也可能是曹操的势力和政治理想更符合他的期望,又或者是他在孙吴那里没有找到施展抱负的空间。

如果没被曹操“挖走”: 假设王朗在归降孙策后,没有选择投奔曹操,而是留在了东吴,那么他在吴国建立后,会获得怎样的地位呢?
政治上的起点: 王朗毕竟在会稽太守任上,有一定的行政经验,而且他本人又是名士,在士林中有一定声望。如果他留在孙权麾下,很可能继续担任郡守一类的职务,或者被召入幕府,成为谋士一类的角色。
孙权对名士的态度: 孙权这个人,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像王朗这样的名士。他会给足面子,给足地位。如果王朗没有投曹,而是坚定地留在东吴,孙权很可能会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比如,在东吴后期,随着政权的稳定,会设立更多的官职,比如州牧、刺史、或者朝廷的尚书、侍中等。以王朗的才学和声望,担任这些职位的可能性都非常大。他有可能成为东吴某个重要州郡的太守,甚至成为负责具体政务的尚书,类似于后来的陆逊、顾雍那样的角色,只是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可能不如陆逊。
潜在的挑战: 当然,也要看到当时东吴内部的派系和权力结构。江东本土士族,如陆氏、顾氏、朱氏等,本身就有深厚的根基。王朗作为外来(虽然是扬州人,但早年是在其他地方任职)的名士,要完全融入东吴的权力核心,也需要时间。但他毕竟是名士,孙权愿意给机会,他也有可能凭借才干获得高位。

华歆

早年经历与曹操的交集: 华歆,字子鱼,也是扬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一带)人。他与王朗相似,也是汉末时期的名士,早年担任阳都令。后来,在曹操占据青州、徐州之际,华歆也先后归附了曹操。他对曹操非常忠诚,是曹操阵营中重要的文官。

为何未出仕东吴: 华歆的经历与王朗略有不同。王朗是先在孙策那里露过面,然后才去了曹操。而华歆似乎是一开始就坚定地走向了曹操。原因同样在于对当时天下局势的判断和个人政治选择。曹操集团当时在北方势力最为强大,政策上也推行屯田制,招揽人才,吸引了大量士人投靠。华歆可能是更看好曹操统一天下的前景,或者在曹操那里得到了更符合他期待的重用和礼遇。他为曹操效力,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士人的事件上,表现出了忠诚和某种程度的“果决”(当然,也因此背负骂名)。

如果没被曹操“挖走”: 如果华歆同样没有选择投奔曹操,而是留在江东,在吴国建立后,他能获得什么位置?
政治上的起点: 华歆早年也是官员,有行政经验。在孙吴集团中,虽然他不是江东本土大族出身,但如果他能展现出才干,同样会被重用。
可能的职位: 和王朗类似,华歆也可能在孙权治下担任重要的文职官位。他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比如尚书、侍中,也可以被派往地方担任郡太守。考虑到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他可能更适合在稳定时期从事治理工作,而非需要激烈军事斗争的岗位。如果孙权需要一位能够处理政务、管理地方的官员,华歆是合适的人选。他也许会成为类似于东吴后期财政、户政方面的官员,比如担任类似度支尚书的职务。
与孙吴政权的契合度: 华歆的仕途更像是典型的北方士人依附于中央集权政权,而东吴政权虽然也招揽人才,但其核心权力始终掌握在江东士族手中。华歆能否完全融入东吴的权力体系,或者说他是否愿意完全融入,都是未知数。但孙权用人的原则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才华,都有机会。

总结一下他们的选择和可能的前景:

选择的根本原因: 王朗和华歆没有出仕东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站队。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人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对不同势力领导者才能、政治抱负以及发展前景的判断。曹操在当时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士人。而王朗和华歆,经过权衡,最终选择了曹操阵营。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完全被动地被“挖走”。

未出仕东吴的直接结果: 这也意味着他们在东吴的早期发展机会被错过了。当孙吴政权逐渐稳定并走向成熟时,他们的政治舞台已经在了北方曹魏政权。

如果留在东吴的设想: 如果他们没有选择曹操,而是留在了孙吴,凭借他们的才学和名望,都有可能在东吴建立后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们可能会成为孙吴政权中重要的文官集团成员,参与国家治理,在朝廷或地方担任要职。孙权善于笼络人心,尤其是那些有才华的名士,他会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相应的尊重。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测。三国时期人才的命运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政治格局、个人选择、机遇巧合等等。我们只能说,如果他们的人生轨迹有所不同,他们是有可能在东吴政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而且以他们的名士身份和才能,很可能会得到孙权比较器重的对待。但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他们的名字更多地被我们与曹魏政权联系在一起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下的手机可以联通异次元空间,正好收藏了一段华歆在吴国发展的平行世界里的三国志。

《吴志三嗣主传》:綝令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亮。亮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其出。亮被发徒跣行,泣曰:“歆公,不能复相活邪?”綝大怒。乃废亮为会稽王,后鸩杀之。







原文:

《后汉书伏后纪》: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辩论,看似句句在理,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辩论策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双方立场: 时代背景: 这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已经稳定,而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北伐。王朗作为曹魏的老臣,自然要坚守曹魏.............
  • 回答
    王朗之所以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并且认为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王朗本人的立场和政治考量,以及对“才”的评价标准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王朗的立场和身份首先,要理解王朗的评价,必须知道他的身份。王朗是曹魏阵营的重要谋臣和政治家。他的.............
  • 回答
    在历史的舞台上,王朗与诸葛亮从未真正有过正面的骂战,更遑论“干掉”对方。他们的主要交集发生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并且那场著名的骂战以王朗的“气死”告终。然而,如果我们要进行一次虚构的推演,让王朗在骂战中“干掉”诸葛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构思。这里的“干掉”并非指物理上的消灭,而是指在舆论、心理.............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一同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论战。您觉得王朗说得有道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角度,也恰恰说明了《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的巧妙之处。要理解为什么您会觉得王朗说得有道理,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王朗的立场与论点: 忠诚于汉室的立场: 王朗作为.............
  • 回答
    王朗劝降诸葛亮,这桩事儿,要说诚意有多大,那可得从几个层面看,而且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琢磨,不能光看他嘴上说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朗当时是什么身份?他是曹魏的官员,而且是东吴俘虏过来的,刚投降曹操不久。这时候诸葛亮是什么角色?是蜀汉的丞相,是刘备的肱骨之臣,更是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之一。两人.............
  • 回答
    “哎呀呀~,这是什么情况?这位老爷爷,您这是怎么了?是肚子不舒服吗?还是说……哦哟,您怎么就这样倒下了呀?难道是气得说不出话来了吗?真是的,明明只是说了一些奇怪的话而已,用不着这么激动吧?哎呀呀~,好可怜的样子,您刚才还在趾高气扬地说着些什么呢,现在却变成这样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安慰一下呢。不过.............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诸葛亮骂王朗的话,出自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并非真实史料。在这段著名的情节中,诸葛亮在一次战役中遇到王朗,对其进行了一番痛斥,导致王朗羞愤而死。那么,诸葛亮骂王朗的话是否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情节中的“道理”分析: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骂王朗的话可以被视为具有“文学.............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
  • 回答
    说起王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怕不是那个在诸葛亮嘴炮下肝吐血的《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但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可不是那么好“喷”的。他是个十足的实干派,官运亨通,也是个有眼光、有远见的士族代表。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被演义“歪曲”了的王朗。王朗,字景兴,出生在东海郡(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南部沿海一带)。这.............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千古奇谈,也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一段情节。王朗这个角色,书中描写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年老时专营财利,晚年出仕”,可以说是标准的文弱书生,政治军事才能平平,又有些迂腐古板。面对诸葛亮这番凌厉的智辩和言辞攻击,他根本招架不住,最后被活活气死。那么,如果让王朗来反驳,并且.............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和王朗这场著名的辩论,那可真是《三国演义》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桥段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口舌之争,更是一次智慧与胆识的巅峰对决,甚至可以说是策略与心理战的极致展现。诸葛亮登上阵前,面对的是曹操百万大军,而对方主帅阵营里,站着那位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著称的老臣王朗。这场景本身就带着几分戏剧性,一.............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公元214年,汉中之战如火如荼,曹操挥师北上,意图彻底收复失地。然而,就在蜀汉形势最危急的关头,一股意想不到的暗流却在洛阳悄然涌动。彼时,汉献帝刘协,这位在风雨飘摇的汉室中挣扎求存的傀儡皇帝,却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清明。仿佛有什么古老的力量在他的血脉中苏醒,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智慧.............
  • 回答
    王晶与邱淑贞的婚姻关系在娱乐圈中颇具话题性,两人因合作电影《情深深雨濛濛》相识,后于1997年结婚。这段婚姻中,王晶对邱淑贞的宠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事业上的扶持与共同成长 创作合作:王晶作为导演,与邱淑贞在《情深深雨濛其实》《情深深雨濛濛》等作品中多次合作,两人在影视创作上形成默.............
  • 回答
    王毅会见布林肯时强调“台湾问题若处理失误,将对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破坏”,这句话释放了多重复杂且重要的信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中方对台湾问题的极高重视和红线明确表态: 战略核心地位: 这句话最直接的信号是,中国将台湾问题置于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位置。它不是众多双边议题中的一个.............
  • 回答
    王毅应约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电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外交事件,其中包含多方面值得深入解读的信息。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此次通话的背景和时机: “应约”: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说明是乌克兰主动提出进行此次通话。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乌克兰主动与中国进行高层接触,本身就传.............
  • 回答
    “王婆拉皮条,不怕武松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它来源于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王婆的角色和动机: 职业身份: 王婆是阳谷县的媒婆,以介绍男女结合为业,其中也包括一些不正当的交易。她是一个精明的、以利益为重的市井小民。 拉皮条的目的: 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