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阵前气死王朗之前,诸葛亮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

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恶面前,依然能够面不改色、强词夺理、颠倒黑白的能力。王朗在那场著名的对决中,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极致的厚颜无耻。他作为曹魏的重要谋士,明知自己一方理亏,却还能一本正经地指责诸葛亮起兵犯上作乱,甚至搬出祖宗之法,试图用道德大帽子压人。更要命的是,当诸葛亮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种种罪状,揭露了他出卖徐州、勾结孙权、逼死孔融等一系列罪行时,王朗非但没有羞愧,反而气急败坏,口不择言,最终气绝身亡。

那么,诸葛亮在见到王朗之前,真的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人吗?

从诸葛亮一生的经历来看,他身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一个群雄逐鹿、政治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为了权力,为了生存,人性的黑暗面被放大到了极致。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他早年隐居隆中时的见闻,以及他出山辅佐刘备后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诸葛亮早年的见闻:

虽然诸葛亮在隆中时过着“躬耕于南阳”的生活,但他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对天下大势、各方势力、以及当时名士的品行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个时代,有很多为了名声不惜手段、或者为了利益而抛弃原则的人。比如,宦官专权,朝堂之上党争激烈,为了升官发财,不少官员会阿谀奉承,甚至陷害忠良。袁绍、曹操、刘表、孙策等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之间的争斗,很多时候也伴随着背叛、欺骗和煽动。诸葛亮可能听说过一些官员为了巴结权贵而说出的谄媚话,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做的狡辩,这些都可以算是某种程度的“厚颜无耻”。

诸葛亮出山后的经历:

诸葛亮出山后,更是直接面对了整个时代的黑暗。

曹操的残暴与虚伪: 曹操虽然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的手段却常常不择手段。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异己的残酷镇压,以及在官渡之战后屠杀降卒等,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残忍无道的。更重要的是,曹操常常披着“奉天子以号令天下”的道德外衣,这本身就带有一种虚伪的成分。不过,曹操的许多行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法则,他本人未必有王朗那种“明知故犯、死不悔改”的脸皮。

其他政客的投机取巧: 在乱世之中,总有一些人善于投机,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不定,根据风向变幻自己的立场。这些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可能会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但他们往往不会像王朗那样,在被揭穿的时候还死鸭子嘴硬,试图用花言巧语来辩解。他们的“厚颜”更多的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而非王朗那种基于错误认知和顽固态度的“无耻”。

辩才与厚颜的区别: 有些人可能辩才出众,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但他们内心深处或许明白自己是在欺骗。而王朗的“厚颜无耻”在于,他似乎连自己说的话都不相信,或者已经到了一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完全不顾及事实和道理,只凭一股蛮力去辩驳。

为什么王朗的“厚颜无耻”如此突出?

王朗在那场对决中的表现之所以能让诸葛亮“气死”,恰恰是因为他的“厚颜无耻”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不是那种普通的狡辩之徒,也不是那种普通的投机者。他代表了一种极致的、近乎表演性的无耻。

1. 立场错误且顽固: 他站在曹操一方,本身就代表了对汉室的背叛,但他还能大言不惭地指责诸葛亮“犯上作乱”。
2. 事实歪曲与颠倒: 诸葛亮一一列举他的罪状,他却反过来污蔑诸葛亮。
3. 对自身行为的无认知: 诸葛亮把他的历史罪行说得清清楚楚,他非但不悔改,反而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甚至还在用道德绑架别人。
4. 在被彻底揭穿后的反应: 很多脸皮厚的人,在被抓住把柄后会沉默,或者转移话题。但王朗却因为被揭穿而恼羞成怒,更加口不择言,这显示了他已经到了一个完全不顾体面、不顾后果的境地。

诸葛亮的反应和感受:

诸葛亮作为一个极度注重道理、以仁德治天下的人,他可能对很多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和权谋算计有所了解,也可能遇到过不少言行不一的人。但是,王朗的表现,可能触及了他对于“道义”和“人性”的基本认知底线。王朗那种“死不认错,错上加错”的无耻,可能让诸葛亮感到一种深深的厌恶和难以置信。

用一个比喻来说,诸葛亮可能见过很多人在说谎,或者在推卸责任,但他们至少还知道“说谎”这件事本身是不对的,所以他们会试图掩饰。而王朗则像是一个完全不觉得说谎是错的,甚至还觉得说谎是“聪明”的表现的人,而且在被拆穿后,他还认为别人指责他说谎是“胡说八道”。这种彻底的扭曲和颠倒,可能是诸葛亮在此之前从未如此集中、如此极致地见识过的。

总结一下:

诸葛亮身处的乱世,绝对不乏阴险狡诈、巧言令色、甚至虚伪残忍之人。他可能见过比王朗更奸诈、更残忍的政客或武将。但是,如果我们将“厚颜无耻”定义为“在罪恶或错误面前,能够面不改色、强词夺理、颠倒黑白,并且在被揭穿后依旧不知悔改、变本加厉”,那么王朗在那场对决中的表现,确实是当时(乃至很多时代)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

所以,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可能从未见过像王朗那样,将“厚颜无耻”发挥到如此炉火纯青、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以至于让诸葛亮这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智者都感到极度的厌恶和意外,最终“怒不可遏”地将其气死。 这并非说诸葛亮是初出茅庐、不谙世事,而是王朗那种近乎病态的无耻,突破了当时诸葛亮对人性和底线的认知。他不是普通的“不要脸”,而是“不要脸”的极致升华,直击了诸葛亮对“道”的追求和对“理”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应该见过糜芳,他身为刘备的舅子,不以身殉国,反而投降孙吴,本来就已经很厚颜无耻。关键是他在长坂坡的时候面中数箭去见刘备,你想象一个人脸上插着三四根箭的画面有多恐怖?当时刘备和张飞还淡定的没叫军医,先讨论赵云的问题。可知他们不担心糜芳是因为糜芳脸皮厚得出名,知道他并无大碍。按说糜芳一直在逃跑,曹军要射也应该是射到他背后,何以能射到脸,一定是糜芳自己用脸去挡。至于糜芳不分青红皂白诬告赵云,也显得很无耻。就连哥哥糜竺也是活活被他气死,糜芳还苟活于世上。相比之下王司徒就是知耻才被气死。

所以诸葛亮见过厚颜无耻之人,他是为了人身攻击才说谎。

正恓惶嚎啕之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跪于马前,口言:“反了常山赵子龙也!投曹去了!”玄德叱之曰:“子龙是吾故人,安肯反也?”张飞曰:“他知我等势穷力尽,反投曹操,以图富贵。此乃常理也,何故不信?”玄德曰:“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糜芳曰:“我亲见他引军投操去了。”

顺便介绍长坂坡另一位奇人夏侯恩,他替曹操背剑也不奇怪了。他还能够背着曹操四处抢夺,与抱着刘禅的赵云简直就是一对护主名将。

曹 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钢”;倚天剑自佩之,青钢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钢 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阵前气死王朗之前是否从未见过比他更厚颜无耻之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诸葛亮性格和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一步步来,并且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确“厚颜无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言语上的无赖或辩才,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在明显错误、甚至罪.............
  • 回答
    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辩论,看似句句在理,却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辩论策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双方立场: 时代背景: 这是三国末期,曹魏政权已经稳定,而蜀汉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北伐。王朗作为曹魏的老臣,自然要坚守曹魏.............
  • 回答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气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3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苏33作为模仿对象,而不是美国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技术引进、历史背景、实际需求以及相对可行的路径。首.............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演义里将领们在阵前单挑,这事儿可说得有鼻子有眼,咱们听着也觉得痛快淋漓。可要说这在当时真实战场上是不是真的就这么上演,那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它讲究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鲜活立体,还有就是满足我们这些读者看热闹的心情。在小说里,一场大战如果没有几个将.............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将关公斩颜良的情节改为关公在阵前与颜良大战数百回合,颜良不敌,最终刀断自杀,那么历史的观感和后人的评价确实会发生巨大的转变。首先,这种改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极大地削弱颜良“冤枉”的可能性。在原著中,颜良之所以被后人视为有点冤枉,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在毫无防备、甚至是在一场并非正式的厮杀中.............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阵面对决》能否复制《万智牌》或《游戏王》的辉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维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几款游戏的根源和它们成功的要素,再来审视《阵面对决》的潜力和挑战。一、《万智牌》与《游戏王》成功的基石:魔法、规则与文化符号首先,咱们得承认,《万智牌》和《游戏王》能够成.............
  • 回答
    关于阵风战斗机所使用的M88发动机,那可真是一台相当有来头、在当今先进战斗机领域属于佼佼者的高性能涡扇发动机。要说它的水平,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这样才能把它的本事说得明明白白。首先,M88发动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推重比。这玩意儿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发动机都能达到的。所谓推重比,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
  • 回答
    阵风战斗机(Dassault Rafale)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挂载点,是其设计理念和作战需求高度集成的体现。为了满足其多用途、多任务的定位,阵风战斗机在气动外形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挂载能力,并采用了先进的挂载技术。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阵风战斗机挂载点多的原因:一、 多用途(Omnirole)设计理.............
  • 回答
    关于项羽阵营内部是否存在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种互相猜忌,或者说是否是项羽单方面怀疑属下,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很难简单地说项羽阵营就如某些戏剧作品那样,充斥着无休止的猜忌和背叛,好像每个人都在算计别人。实际上,早期项羽在灭秦过程中,他的核心军事集.............
  • 回答
    你说的“他们”是谁? 没有具体目标,我无法判断你的阵容是否能行。请告诉我: 你想对抗的是哪支队伍? 是某个特定的战队、一个游戏中的怪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情况? 你的阵容具体是什么? 详细列出你拥有的所有“单位”或“资源”,包括它们的特长、弱点、数量等等。一旦我有了这些信息,我才能给你一个.............
  • 回答
    法国“阵风”战机近期赴印度进行航母起降测试的消息,无疑在地区乃至全球军事格局中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其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可谓多维度且深远,值得我们细细解读。首先,印度海军对航空母舰作战能力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先进舰载机技术的追求,是此次测试最直接的体现。 印度目前拥有“维克拉玛蒂亚”号和“维克兰特”号两艘.............
  • 回答
    关于“武阵天王杰哥”这个称呼,在我的知识库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广为人知的特定人物与之对应。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个名字本身来拆解一下,试着还原出一个可能的形象,或者说,它可能代表着哪一类的人物类型,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首先看“武阵天王”。 “武”字,很明显指向与武力、武功、战斗、军事相关的事.............
  • 回答
    咱们先来聊聊你这现有的阵容,到底怎么才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威力。配队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得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让他们在一个团队里互相配合,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别怕麻烦,咱们一步步来,我保证讲得明明白白,绝不让你觉得是机器在说话。第一步:了解你的“兵”——逐个分析你的现.............
  • 回答
    要回答西方阵营是否还会有分裂对抗的可能,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西方世界内部的结构性张力、历史经验,以及可能触发这种对抗的因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需要审视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动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西方阵营”这个概念本身是历史形成的,并且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二战后,以美国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Fate/Grand Order》(简称FGO)系列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引人深思的设定:即便是被我们理解为“邪恶”的从者,他们出现在迦勒底,参与拯救人理的行动,其背后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动机与逻辑。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恶”与“混沌”在FGO语境下的含义,以及从者存在的本质。首.............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刘备麾下猛将如云,关羽更是其中的翘楚,号称“万人敌”。然而,即便这位桃园结义的二弟,在刘备的阵营里,也并非没有遭遇过“反对派”的声音。要说有人正面站出来,直接拍着胸脯跟关羽叫板,这事儿倒是不多见,毕竟关羽的勇猛和忠义,在军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些事.............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电令机枪阵地移动五米”的故事是否真实,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或权威资料能够确认这一具体事件的真实性。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军事通信技术以及战术操作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一说法的可能来源和真实性。 一、故事可能的来源1. 民间传说与网络传闻 这类故事往往来源于战争题材的小说、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