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阵营是否像电视剧中那样互相猜忌,还是项羽单方面怀疑属下?

回答
关于项羽阵营内部是否存在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种互相猜忌,或者说是否是项羽单方面怀疑属下,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之间存在不少差异。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很难简单地说项羽阵营就如某些戏剧作品那样,充斥着无休止的猜忌和背叛,好像每个人都在算计别人。实际上,早期项羽在灭秦过程中,他的核心军事集团是相当有凝聚力的。像项氏家族的直系成员,如项庄、项伯,以及早期追随他的猛将,如范增、龙且、季布、英布、彭越(早期曾依附)等人,他们在一起经历过无数生死搏杀,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项羽本人勇猛无双,战功赫赫,这本身就是一种凝聚力。在战场上,他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这让他赢得了属下的忠诚和敬畏。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项羽分封诸侯,以及他与刘邦之间政治和军事上的较量日益激烈,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项羽的疑心,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的表现,是历史记载中比较突出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鸿门宴。在那里,项伯确实是出于对刘邦的某种“故交之情”或者说看重刘邦的潜力,主动通风报信,这本身可能就让项羽阵营中的某些人感到不适,或者至少是认为项伯的行为不够“忠诚”。而范增,作为项羽的“亚父”,他对刘邦的警惕性非常高,力主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但项羽最终却因为一时的犹豫和对刘邦的轻视而放过了他。这固然是项羽个人的判断失误,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在项羽内心深处,对于如何处理对手,可能并没有一个绝对坚定的策略,或者说他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这种“摇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疑虑。

更进一步来看,当项羽把都城定在彭城,而不是选择关中,这本身就显得缺乏长远政治眼光,也让许多追随他的将领们觉得不甚明智。而且,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并没有采取更有效的制约手段,比如确保对关中地区的直接控制,而是把重要的战略要地分封给那些本就不服从他统治的人,比如分封英布为九江王,又把秦故地的土地分封给项氏宗亲和其他一些他认为可靠的将领。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是为了安抚和酬劳,但从政治角度看,缺乏对权力中心的稳固经营。

当项羽与刘邦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是经过多次拉锯战后,项羽的军事优势逐渐被刘邦的政治和后勤所消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跟随项羽的将领,或者因为对项羽的领导方式感到不满,或者因为看到了刘邦一方的崛起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出现了动摇甚至投靠刘邦的情况。比如英布,后来就反叛了项羽,投奔了刘邦。季布虽然因“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而闻名,但最终也逃亡,后才被刘邦招降。彭越更是多次在项羽与刘邦之间摇摆,最终坚定地站在了刘邦一边。

这些个别属下的“背叛”或者“投靠”,固然有他们自身利益的考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项羽个人某些行为激化矛盾的结果。项羽的性格以勇猛、刚愎自用、好杀戮而著称。他对部下的奖惩,虽然有时很慷慨,但也有严苛甚至残暴的一面。他的“无道”,例如坑杀秦降卒,屠戮阿房宫,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他失去了民心和部分士族的同情,也可能让一些本就心怀异志的属下找到了借口。

因此,笼统地说项羽阵营“互相猜忌”或许有些夸张,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史书中详细记载有多少人是出于“猜忌”而互相陷害。但说项羽“单方面怀疑属下”,也并非完全准确。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项羽本人固然有猜疑心,尤其是在形势不利的时候,他会怀疑属下的忠诚,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对局势不稳的反应,而非他主导的系统性猜忌。而他的属下,在经历了秦末乱世,面对着复杂的政治局面和项羽多变的领导风格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有些人因为对项羽的某些政策或行为不满,或者看到了更好的前途,而选择了离开或投靠另一方。

所以,与其说是阵营内部“互相猜忌”,不如说是在项羽缺乏稳固的政治策略、个人性格又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了部分核心成员的离心离德,以及在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压力下,人才的流失。这种状况,虽然可能不如电视剧那样戏剧化地表现为“人人自危”,但确实反映了项羽阵营在后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内部的不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当时的很多历史背景,史记避而不谈,所以人们很难理解当时人物的一些观点。

像这个陈平认为项羽猜忌属下、上下相互疑忌的观点,缺失了背景就无法理解。

在这里首先澄清一个问题。人心隔肚皮,上下级之间有意见分歧、有本位主义,以及因此产生的隔阂、敌对情况,都是正常的。并不是所有的异议都属于相互猜忌。相互猜忌是其中矛盾特别深刻的状态,往往会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公开的叛服不定的重大事件。

现在我们来看当时实际发生而司马迁含糊过去甚至反向记载的情况。

司马迁明确记载,项梁通过拥立楚怀王,联合各路楚军,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楚军。司马迁明确记载,项梁死后,项羽并未接管楚军。接管楚军的是楚怀王。楚怀王甚至可以决定楚军的分配。这说明以楚怀王为核心的楚国政权已经初步组建起来了。

这是基本背景。

接下来的事情,是楚怀王制定攻秦战略。楚怀王在这个时候,起到了真正统帅的作用,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傀儡。

后来楚怀王失去权力,只是因为他的根基比较浅,一旦发生军队被篡夺的情况,就无法再像过去的稳固王国里的君王一样,依靠国家基本盘、紧急动员军队屏障自己,所以才失去了权力。

我们看司马迁的记载,印象最深刻的,是项羽要争夺刘邦西入秦的军事统帅地位,争夺不成,才加入了北救赵的方向。这个事件记载的比较浅表化。看起来好像是项羽因为性格原因失去了复仇机会。实际情况应该完全不同。楚怀王为了控制军队,需要减弱项梁系的权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权力分配问题。

最关键的是,楚怀王的朝廷按理说应该是项梁势力影响巨大的场所,但是朝议的结果,是刘邦独当一面西入秦,项羽跟随卿子冠军宋义北救赵。那么这个结果就应该是项梁系博弈之后的最佳成果,而且他们也可以接受这个成果。其实我面对这个情况想到的一个很微小的可能,是与历史记载恰恰相反:让项羽跟着宋义,并不全部都是在削弱项羽,而是同时也有培养项羽的意图。因为项羽当时还很年轻,宋义又是曾经的令尹。言传身教,察言观色,这是让项羽看前辈怎么做,很典型的带你学的方式。这种高层政治博弈关系,双方之间既要争权夺利,又要长期共存,应该是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的状态。后来项羽直接下手杀人,事儿办得比较绝,是诸多政治手段之一,但并不符合政治常态。

项羽争权失败的表面原因,是刘邦宽厚而项羽残暴。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北救赵的时候,项羽是主要的战将却又不是名义上的统帅。那么实际关键因素,就是楚怀王政权并不打算让项羽独当一面。场面上说什么理由,只是因为项羽具有什么特质,就将这个特质定性为不达标的特征。他残暴,就说残暴不适合领军。他要是宽厚,就会说宽厚不适合领军。他有什么,什么就不对。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项羽通过兵变,杀了宋义,并追杀了宋义的儿子,夺得了军队。随后项羽率军北渡河,并破釜沉舟,既切断了部队离散的可能,又迫使部队与秦军决战。北救赵的楚军并不都是项家军,他们是有可能南下投奔楚怀王的,也有可能观望不进的。所以破釜沉舟的关键点,是“绝路”。

这一招极其狠辣。

这一招的本质,是裹挟楚军北上。

这就是典型的裹挟。楚怀王无法判断楚军为什么全员北上,只能认为项羽掌握了全军。所以楚怀王只能承认项羽的统帅地位。这种承认无论是真是假都已经失去意义。因为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楚怀王并没有力量控制项羽。

然而即便是计策这样狠辣,楚怀王这样无力,项羽也仅仅是短暂控制了楚军。

不是说别人控制不了你就能控制得了。

在巨鹿之战中,英布率先渡河冲击秦军,为接下来打赢开了好局。司马迁记载说,诸侯膝行仰视,尊崇项羽。这事儿挺奇怪的,为什么不是尊崇英布?这记载看起来像过家家一样。就当是真的吧。反正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权力分配上来说,项羽和诸侯组建了联军,就可以凭借联军的名义对抗楚怀王的命令,同时又用楚怀王的名义来影响联军的方向。

我们看司马迁的记载,会认为宋义的长时间滞留导致项羽入关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入关。那么耽误这点时间其实差别不大。而且刘邦在入秦的时候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不能说,你耽误时间就影响进度,别人耽误时间就不影响进度。要真是这样,那只能说别人比你强。

项羽一直到西入秦,都只是楚怀王任命的北路军统帅。

到了项羽也西入秦的时候,刘邦已经打下了咸阳。这个时候,项羽动员联军,攻下了刘邦军驻守的函谷关。

司马迁记载说,项羽动员全军的理由,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三句话,两句有问题。第一,“沛公欲王关中”。先入关者王之,是楚国朝议的决议,这不可以作为攻击刘邦的理由,我们不能据此说刘邦私心太重、违背公义。公义本来就是让他来干这个的。第二,“使子婴为相”。且不说用子婴为相是否有问题,刘邦倘若为王,用谁为相都是他自己的事。何况子婴刚刚继位,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历史罪行可谈。这也谈不上用人不当。只有第三句,有那么一点问题。本来,刘邦先入关,就该为王,珍宝尽有之也不算什么问题。只不过灭秦是诸侯联手之功,一点战利品不给,情理上不对。

但是我认为这里面真正动员联军的,就是这句“珍宝尽有之”。

没有人对灭亡了的秦国感兴趣,但是有人对灭亡了的秦国的“无主”珍宝感兴趣。

这个看法并不是凭空推断的。因为后来联军就是抢了关中才走的。

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自己就在鸿门宴一段上记载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封府库而待将军”。而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理由也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我们可以看到战和的关键转折点:

当初要战,项羽联军得到的情报是刘邦要尽得珍宝;

现在要和,项羽联军得到的情报是刘邦没有抢劫珍宝。

项伯张良的地下运作,被很多人翻来覆去的研究,但是这些私人关系没有意义。项伯原来的目的,仅仅是拉走张良,并不准备救刘邦。后来救刘邦,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看起来很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看起来很充分的理由,就仅仅是“珍宝还没有被抢”。

很多人以为办事要靠关系,其实关系可以新建。办事需要的是关键节点取得一致。不一致是办不了事的。

无论是事情转换节点,还是前后事态发展,都证明项羽联军的核心目标仅仅就是珍宝。

我之前就分析说,整件事情的关键点,就在于秦地的财富没有通过抢劫转化为刘邦军的私财。因为这个关键点,所以联军要抢劫财富,攻击有战斗力的刘邦军就毫无意义,攻击没有战斗力的秦地民众才有意义。所以刘邦放弃抢劫秦地,才避免了反秦联军内讧。

蒋介石的部队喜欢抢劫屠杀苏区民众,而讨厌追击进攻红军,一个很不起眼的微小细节就是苏区民众富庶有钱,而红军战斗力强同时没有浮财。所以蒋介石的白匪军热衷于屠杀强奸民众,将民众卖为奴隶妓女,但追击红军时就三心二意。白匪军这个无法无天的特点在没有理想的武装集团中总会反复呈现出来。

一般人以为的联军,是项羽统治下严整有序的精锐军。其实和国民党新军阀差不多,军纪败坏。而且项羽也并不是真正的领袖。他仅仅是名义上取得了指挥权,并不能真的使臂使指的指挥联军。

司马迁的记载也误导了我们。在鸿门宴一段,他记载说: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项羽这个时候不可能称王。张良贵族出身,修养那么好,犯不了这种低级错误。并且,张良在刘邦问应该怎么办的时候非要打这个岔,打得非常奇怪。《留侯世家》里面张良就没有这个说话打岔的习惯。他是这样做的: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刘邦问我要办什么事,该让谁办。张良直接说该让谁去,让谁办。

这句话在这只有一个用处,就是称赞项羽,和整件事其实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记载里刘邦先后说了两次“为之奈何”,看起来就好像硬加了一段对白。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司马迁记载历史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写的历史读起来就像话剧。

我不是怀疑他记载的历史有问题,而是怀疑当时已经发明具有联网直播和储存功能的摄像机了。

当然,有人会说司马迁记载刘邦的失误,是秉笔直书。但是我很想知道,项羽下令抢劫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个事儿有谁秉笔直书了吗?就连项羽坑杀降卒都是因为降卒有过错,为什么项羽打内战就是刘邦有过错呢?刘邦就是据关自守了,他有什么错吗?理性客观公正只用在一方身上,那你肯定不是理性客观公正啊。

你管这个叫秉笔直书?你莫不是黎曼几何学迷糊了,直线曲线分不清了?

就入关这个事儿来说,项羽指挥下的联军,属于典型的“兵以利动”。

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战国策》是这样写的:“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司马迁自己是这样写的:《史记·郑世家》:“语有之:‘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所以,“项羽军”因为利益而来,在抢劫了关中之后,就面临着“利尽则散”的危机。

并且,司马迁自己也是知道这个规律的。

知道你不写?

历史上,项羽直接在关中主持了分封。

这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项羽顶天了也只是楚国上将军、联军统帅,他有什么权力分封?

司马迁也不敢说项羽的权力合法性来源,而只是把话倒着说: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这个记载很怪。

刘邦将五诸侯灭楚,这是真事儿。项羽灭秦了吗?他将的是五诸侯吗?我怎么觉得这是把刘邦的事儿写到项羽头上了。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这也是刘邦做的事。刘邦平定天下,然后分封诸侯。这是刘邦做的事情。可是项羽在时,天下本来就是分裂成诸侯国的。项羽做的事情是“重分天下,再封王侯”。

这里面只有“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是项羽办的真事儿。

而且,是先“政由羽出”,然后再“号为霸王”。并不是先“号为霸王”,再“政由羽出”。

项羽分封,没有合法性。

这里面只有对刘邦的分封是合法的。因为只有这一个分封,司马迁明确记载说,是项羽请示了楚怀王,然后楚怀王回复说“如约”,然后封为汉王的。

换言之,只有对刘邦的分封,是根据他们当时名义上的君主楚怀王的命令执行的,其他都是项羽自作主张。

刘邦以汉王为名,并且消灭项羽以后继续以汉为号,在法理上都是成立的。特别是此举避免了用秦为号,各方面都很合理。

项羽在联军面临着利尽则散的危机时,先是为了抢劫动员联军入关作战,又为了抢劫放弃与刘邦交战,最后又肆意分封,破坏了“五诸侯”的原有体系,强行赋予诸侯联军将领获得王侯地位,回去和诸侯征战。他的整个行动,都建立在“以利合”的基础上。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项羽阵营相互猜忌,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情况了。

在项羽阵营,所有人都是反贼。

对于项羽的下属来说,下克上是项羽亲身示范过的事情。对于项羽的下属来说,防范自己的下属是极其必要的事情。对于项羽的下属来说,防范项羽对他们的猜忌是极其必要的事情。对于项羽的下属来说,反叛项羽也是极其必要的事情。

这样一个来源复杂而经历了项羽纯以利合的调教之后组成的乌合之众,相互猜忌再正常不过了。

在分封完成之后,项羽接下来又花了几个月时间,杀了义帝。

可以说,西楚无论是国际同盟关系还是国家内部关系,都已经分裂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利尽则散。分封是项羽对手中权力的最后一次运用。而且是超范围运用。用完之后,分崩离析。

英布作为项羽巨鹿之战的关键将领,最后是怎么背叛项羽的?是因为“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在项羽取得彭城大捷的情况下,英布选择抛弃胜利的项羽,支持失败了的刘邦……

这事儿就“真”到了这种地步:

你赢了所以我要反对你。

这事儿就有趣到这种程度:项羽要是没有取得彭城反击战的胜利,被迫带兵逃到齐国或者淮南继续带着诸侯抵抗刘邦,没准儿还能赢……

当然,也有可能直接被砍了脑袋送给刘邦。

这就是项羽办的事儿:

因为你赢了所以你输了,上下猜忌到了这种地步。

项羽起家就是反。项家遭到秦朝追捕,项梁带着他托庇于会稽郡。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然后会稽郡守看天下大势,决定反秦,邀请项梁为将。项梁就杀了会稽郡守自立。项羽在这次政变中,堵着郡守家的门杀了一百多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这事儿就办得这么绝:

庇护项梁并且重用他的结局,就是被项梁杀死一百多口。

历史上都说曹操因为误会而错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只是一个历史传说的故事,不见得是真的。但是项梁项羽干的是真事儿。

并且司马迁对此很赞赏。

这可真是侠义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桓楚后来跟着宋义一起北上,在项羽杀死宋义以后,就回去报告楚怀王了。此后就没有了记载。有人说他追随项羽征战一生,也不知道从哪“听说”的。在项羽杀死宋义的局势下,地位名气曾经与项梁相当的桓楚离开项羽,这就是政治站队。从情理上来说,先杀宋义再杀桓楚,项羽就甭打算接着打仗了。从情理上说,桓楚要是支持项羽,要么就留在楚军出谋献策统率军队,要么就出使怀王然后为项羽主持后路。但是历史上就简单记载了一句他还报楚怀王,此后就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那么实际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是桓楚决心与楚怀王共进退,所以和楚怀王身边的整个系统一起,被司马迁从历史上抹去了。

项羽阵营的内部矛盾,甚至要大于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

司马迁在记载历史的时候,一味合理化和推崇项羽的所作所为,其实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项羽的推崇和同情,和项羽的行动完全都对不上。

项羽真正的本事,是他少年英锐,闯出了一片天空。这股子闯劲儿是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但是,他同时也极度自私,任意妄为,有太多不值得欣赏的地方。

所谓“谗谄奔竞之徒幸进”,项羽这个统治集团,就印证了“幸进”二字。

user avatar

诸侯背楚向汉,只有一个原因:

诸侯相信项羽缓过手来一定会把他们扬了,也一定能把他们扬了。

但诸侯不太相信刘邦会把他们扬了,也不相信刘邦有本事把他们扬了。

你们说司马迁写小说,那高帝本纪灭项后依然无岁不战,战到只剩一个异姓王,然后你们又说白马之盟不作数。

话都让你们说了。

user avatar

如果项羽胜了;可能就是刘邦怀疑韩信,猜忌萧和,重用小舅子吕泽,不识人才冯无择……

失败的一方,缺点永远会被无限的放大

user avatar

这话要是别人说出来可以信。

要是陈平说出来,百分百不能信。

陈平是个阴谋家,最擅长的就是猜忌。

利用猜忌寻求利益最大化。

要是他反投项羽阵营,刘邦数次夺韩信兵权,他会向项羽说,刘邦善于怀疑属下。

陈平为什么投奔刘邦阵营。

他给的借口是,项羽给他交代的事没办好,他担心项羽杀他,这是谁猜忌谁。

陈平猜忌项羽,而不是项羽猜忌陈平。

陈平投奔刘邦的时间点是什么?

刘邦已经打下关中地区,项羽深陷齐地,刘邦带几十万大军准备偷袭项羽老家。

局势明眼人一看就是刘邦方面强,最著名的墙头草魏王豹看刘邦强也转投刘邦,彭城之战后刘邦弱,墙头草魏王豹也转投项羽。

彭城之战后陈平为什么不转投项羽,因为这次转投项羽,项羽真的会杀他,不用猜忌。

陈平起初投奔项羽,也是看项羽当上诸侯上将军,要发达了,才去投奔项羽。

刘邦死前让陈平去杀樊哙,陈平看刘邦要死了,吕后要发达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就不听刘邦的话,没有杀樊哙。

项羽阵营的将领是否互相猜忌,这个没有史料留存,因此不得而知,只能凭空想象。

刘邦阵营的互相猜忌却是有史料留存。

陈平投奔刘邦后,周勃、灌婴就猜忌陈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史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项羽阵营内部是否存在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种互相猜忌,或者说是否是项羽单方面怀疑属下,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解读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很难简单地说项羽阵营就如某些戏剧作品那样,充斥着无休止的猜忌和背叛,好像每个人都在算计别人。实际上,早期项羽在灭秦过程中,他的核心军事集.............
  • 回答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之众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遭受如此惨败之后,刘邦的阵营不仅没有因此土崩瓦解,反而继续吸引着人才的加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项羽与刘邦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人才在乱世中的考量。项羽的.............
  • 回答
    项羽率先攻打齐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潜在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攻打齐国的决策:一、 战略背景与项羽的处境: 彭城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更具人格魅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维度,比如领导能力、个人品德、对属下的态度、演讲能力,甚至是对外在形象的塑造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项羽和刘邦,看看他们在人格魅力的不同表.............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争议不休,很难简单地用“妇人之仁”或“政治智慧”来概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既有项羽个人性格和认知局限的体现,也有当时政治局势和信息传递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的观点分析: 心.............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项羽年轻时学剑不成,却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临死前还能杀死百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剑术实用性的诸多猜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项羽的战场表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的剑法仪式感多而实用性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项羽.............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声悲叹,回荡在垓下战场,也萦绕在无数后世人的心头。项羽在乌江自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对于他是否应该自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事实、项羽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后世的评价。一、 乌江自刎.............
  • 回答
    刘邦称帝后,对于昔日强大的对手项羽,评价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并非简单地将项羽定义为“敌人”,而是融合了尊敬、警惕、甚至一丝惋惜的情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言论和事迹来体现,其中最为人熟知且能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是他在宴会上与大臣们的对话。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功与失败、人生选择的经典范例。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场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哲学思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像项羽那样坚守道义、宁死不屈,最终英雄式地千古流芳,还是应该像刘邦那样灵活变通、能屈能伸,最终获得实际的胜利?刘.............
  • 回答
    千古悲风起,霸王何处寻?—— 审视项羽的真实面貌史书上,项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奇人物。然而,评价项羽,绝不能止步于那些激昂的诗句和战场的辉煌。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其一生跌宕起伏,功过是非交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才能勾勒出他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从草.............
  •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提到项羽,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盖世英雄,还是那个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而亡的悲剧枭雄?无论哪一面,项羽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到底姓什么呢?项羽,姓“项”。是不是觉得有点绕?为什么不直接叫“项羽”就行了?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称呼和我们今.............
  • 回答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如果单从战略角度看,放过刘邦无疑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之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尝试理解项羽当时的想法:一、 政治考量与“分封天下”的思维惯性当时,虽然项羽已经成为.............
  • 回答
    关于《项羽本纪》中“项羽以一当百”的说法,这的确是历史文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这究竟是真的存在过的奇迹,还是文学上的夸张渲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以一当百”的字面解读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得理解“以一当百”这几个字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否就一定是字.............
  • 回答
    项羽在乌江自刎,你说这是“让百姓太平,结束了战争”,是一种“大义”,并且疑问为什么“没人提这个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拆解一下你提出的“让百姓太平,结束战争”这个核心论点。从结果上看,项羽自刎后,刘邦最.............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争霸之路,可谓是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前期,项羽凭借其勇猛无敌的战力,几乎是以碾压的姿态,将刘邦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却发生在垓下,这场决定汉朝江山归属的关键战役中,刘邦的兵力竟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何此前一直压着刘邦打的项羽,到了最后关头,反而兵力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