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难道没有意识到刘邦的正面拖延,侧面迂回包抄的战略吗,还是意识到了却未能有效应对?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战略上的盲点所致。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项羽并非完全的“愣头青”。在军事指挥上,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和胆略。他懂得集中优势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敌人。彭城之战,刘邦数路进攻,项羽率精锐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追击,一天之内连克刘邦三座城池,将刘邦打得狼狈不堪,这无疑是他军事才能的巅峰展现。他能打出这样的漂亮的歼灭战,说明他对正面强攻的战术是了然于胸的。

然而,刘邦的战略,说到底并非正面硬碰硬的决战。刘邦清楚,在正面战场上,他难以与项羽的精锐骑兵和个人勇武匹敌。因此,他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消耗战”、“拉锯战”,以及最关键的“战略欺骗”和“围点打援”的变种。

刘邦的“正面拖延”:

这里的“正面拖延”并非完全的消极防御。刘邦的部队,在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下,虽然整体作战能力不如楚军,但他们更擅长利用地形、积攒后勤、以及分散兵力进行牵制。例如,在项羽主力在北方征讨其他反叛势力时,刘邦会派遣韩信在侧翼牵制,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同时自己则在关中巩固地盘,积攒实力。

这种“拖延”的目的是:

1. 争取时间: 刘邦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他需要时间来发展经济、招募兵马、稳固后方。每一次项羽忙于其他战事,他就能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
2. 消耗项羽: 楚汉相争,项羽的兵力虽然精锐,但其后勤补给始终是短板。通过不断的拉锯和小的战役,刘邦可以消耗项羽的兵力,使其疲惫,也让项羽的后方得不到安宁。
3. 分散项羽兵力: 项羽的强大在于其集中兵力时的摧枯拉朽。刘邦若与之正面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刘邦会主动挑起一些分散性的战斗,迫使项羽不得不分散兵力去应对,从而削弱项羽主力的锐气。

刘邦的“侧面迂回包抄”:

这才是刘邦战略中最具威胁,也最让项羽难以应对的部分。这是一种“围点打援”的升华,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1. 韩信的北伐: 韩信,被誉为“兵仙”,他在北方的成就,是刘邦战略的关键一环。韩信以一支孤军,却能连克赵、魏、燕、齐等国,建立起强大的北方根据地。这不仅为刘邦赢得了巨大的战略纵深,更重要的是,他让项羽的后方时刻面临威胁。项羽虽然拥有强大的正面战斗力,但他无法忽视后方的动荡。
2. 彭城之败后的战略调整: 尽管彭城之战项羽大获全胜,但刘邦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迅速调整战略,将主力北撤,集结兵力,同时利用项羽回师灭掉另一路反叛势力的机会,再次控制了关中。更绝的是,他派周勃、灌婴等人去攻击项羽的后方,摧毁其粮道,迫使项羽不得不回师救援。
3. 垓下之围: 最终将项羽逼入绝境的垓下之战,正是刘邦“正面拖延”和“侧面迂回”战略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刘邦的大军在正面与项羽对峙,消耗其兵力;另一方面,韩信、彭越等人的部队从侧翼迂回,形成了对项羽军队的合围。最后,刘邦更是采取了“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术,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士气。

项羽未能有效应对的原因:

1. 思维模式的僵化——“兵贵神速,以力制胜”: 项羽的军事思想深受春秋战国时期“速战速决”、“勇猛无敌”的传统影响。他习惯于正面冲击,用强大的武力和冲击力来瓦解敌人。对于刘邦这种“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策略,他似乎有些不适应,甚至不屑于去深入分析。他更关注的是眼前的战场,而不是长远的战略布局。
2. 对后勤和战略纵深的忽视: 项羽虽然勇武,但在战略层面,他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建立稳固战略纵深的认识,远不如刘邦。他更依赖于精锐部队的士气和个人的勇武,而忽略了长期战争中,粮草、兵源、后方稳定的重要性。当刘邦的部队从侧翼扰乱他的后勤,切断他的粮道时,项羽的处境就变得十分被动。
3. 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 项羽的能力很强,但他过于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及自己部队的战斗力。这使得他在战略上,往往倾向于自己能够通过一战解决问题,而忽视了通过复杂的战略部署来达成目标。当他的正面冲击无法一举歼灭刘邦时,他就陷入了被动。
4. 对刘邦的低估: 项羽可能从一开始就低估了刘邦的韧性、政治手腕以及他身边优秀谋士(如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的作用。他看到的更多是刘邦军队的溃败,而忽视了刘邦本人在政治上、外交上,以及战略层面上的不断成长和调整。
5. “四面楚歌”的战略误判: 即使在垓下,项羽也未能完全理解刘邦军队的部署。他误以为汉军只有正面部队,而忽略了迂回包抄的侧翼力量。他未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包围,并且汉军已经做好了彻底消灭他的准备。

总而言之,项羽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刘邦在进行一些“迂回”的行动,他甚至在局部也进行过反击。但问题在于,他没有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刘邦“正面拖延”的真正目的——消耗、牵制、积蓄力量;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刘邦“侧面迂回”所带来的致命威胁——切断后勤、孤立主力、形成合围。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未能跟上时代战略思想的变化,他过于沉溺于自己强大的个人能力和正面作战的经验,而忽视了背后支持战争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刘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一种更加“无赖”但却更有效的战略,最终一步步地将这位不可一世的霸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首先要归咎于现存《史记》的戏剧性记载。即便如此,也能看出项羽在战略上完全被刘邦调动,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头受气,往南无法击败刘邦于宛城,往西无法攻克汉军于巩县,往东无法击灭彭越,只能在刘邦限定的战场内不断转进

楚汉战争号称4年,实际上刘、项直接交战时间不满3年。在汉二年4-5月彭城之战、京索之战后,刘邦在汉三年4-6月最困难,熬过这3个月,战场主动权就完全落在刘邦手上。

汉二年5月刘邦在京索大破楚军,双方战线维持在荥阳以东。6月刘邦回关中,淹废丘,章邯自杀。8月刘邦又屯荥阳,以韩信攻魏。9月韩信灭魏后请兵,刘邦又分3万人给韩信。

根据《汉书》的汉三年时间表

  • 10月,刘邦、韩信、张耳南北夹击灭赵。11月以随何劝说英布,但英布不敌龙且。12月英布投奔刘邦,之后不知何时,项羽开始侵夺汉军甬道。
  • 4月,项羽围荥阳,刘邦请和,以陈平反间范增。
  • 5月,刘邦留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以纪信为替身后跑出荥阳,项羽杀纪信。不就周苛杀魏豹。刘邦西至成皋,经函谷关,入关中,听从辕生建议,改走武关,进军宛城,项羽南下宛城,刘邦避战。同月,彭越渡睢水,进攻下邳,斩杀薛公。项羽留终公守成皋,东击彭越,刘邦乘机北上,击破终公,屯兵成皋。
  • 6月,项羽击走彭越,回师西进,克荥阳,杀周苛、枞公后,前往成皋。刘邦提前撤出成皋,北渡黄河,收回韩信的汉军,以张耳守赵地,韩信为相国,用赵兵进攻齐国等。项羽得成皋后,企图西进,但无法攻克巩县。
  • 7月,刘邦收回韩信汉军后,据说大振。
  • 8月,刘邦屯小修武,听从郑忠建议,以卢绾、刘贾率2万余人,从白马津渡黄河入楚地,配合彭越袭击楚军粮草,在燕县以西击破楚军,克睢阳、外黄等17城。
  • 9月,项羽留曹咎守成皋,再次东击彭越。刘邦以郦食其说动齐王,双方讲和。

根据《汉书》的汉四年部分时间表

  • 10月,韩信突袭齐国,项羽以龙且救齐。刘邦挑衅曹咎,曹咎怒渡汜水,被半渡而击,曹咎等在汜水自杀。刘邦夺回成皋,屯广武,进围钟离眛于荥阳以东,而项羽东进夺回10余城后,闻曹咎死,又向西回师,与刘邦在广武一带对峙,项羽派人射伤刘邦。
  • 11月,韩信、灌婴破楚军,杀龙且,虏齐王田广。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本传为夏天,不过史记月表也为11月),不久刘邦回关中。
  • 之后暂且不表

以上时间表,楚汉岁首为10月。时间顺序按照《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与之相同,《史记楚汉月表》周苛、魏豹等人的死亡时间矛盾,为徐广吐槽皆不同。

  • 神奇之一,汉三年5月,刘邦以纪信为替身跑出荥阳后,西回关中,然后这成皋落到了项羽手中,后以终公把守,但问题是荥阳还在刘邦手上,由周苛等人把守,难道是项羽不攻荥阳,而是先追击刘邦后夺取的?
  • 神奇之二,汉三年5月刘邦出荥阳,经成皋,回关中,再往东南走武关,至宛城,与项羽对峙,再北上击破终公,夺回成皋。刘邦居然走了一个三角形路线,路途长达1000多公里,刺激的是刘邦是在1个月内完成的,平均每天至少行军七八十里路,还要与项羽宛城对峙,考虑到时间紧迫,有可能刘邦还是贴身尾随项羽至成皋,再击破终公。
  • 神奇之三,汉三年6月,项羽走彭越,回师荥阳,杀周苛等人,进围成皋,刘邦与腾公跑出成皋后,《史记项羽本纪》又来了一句“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项羽是怎么围城的?划水还是看戏?然后项羽企图西进,结果被巩县汉军阻挡,这诸将都从刘邦渡黄河了,项羽能克成皋,居然克不了成皋以西20多公里的巩县?是哪位汉将把守巩县的?
  • 神奇之四,汜水之战骚操作,刘邦先前出成皋,北渡黄河,得韩信军大振,是在黄河北岸,而曹咎在黄河南岸的成皋,双方隔黄河,刘邦是怎么挑衅曹咎的?而曹咎大怒,居然东渡汜水,还带着金银珠宝,怎么像跑路一样?汉军又是怎么跳过黄河,对汜水楚军半渡而击的?难道是刘邦早就渡过黄河,还是刘邦一边挑衅一边渡河?

这一段时间,战术上刘邦似乎被项羽打的很惨,但在战略上项羽完全被刘邦调动,5月刘邦出荥阳,回关中绕个三角形,走武关到宛城,项羽就屁颠屁颠跑过来,结果项羽拿不下宛城刘邦。彭越进攻下邳,项羽被迫东进救火,刘邦又回到荥阳、成皋。6月项羽回来,刘邦与诸将北渡黄河,项羽克成皋,结果西面的巩县却无法攻克。

然后以上这样的操作在8月-10月,换种方式再来一遍,刘邦让刘贾、彭越等人袭击东面,项羽留曹咎后前去救火,刘邦击破曹咎,项羽赶回,双方继续在荥阳以北的广武对峙。

4-6月间,刘邦战术完全可以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八个字来概括,3个月后,7月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落在刘邦手上。

  • 5月,刘邦行程:为荥阳-成皋-函谷关-关中-武关-宛城-叶县-成皋,一个三角形又绕回来,1个月走1000多公里
  • 6月项羽进围成皋,结果刘邦先出成皋,然后诸将也陆续出成皋,项羽不知道在干吗,往西在巩县被汉军阻挡
  • 10月汜水之战,曹咎带着全部金银珠宝东渡汜水,像提桶跑路一样

user avatar

无敌阳谋说的就是让项羽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但是项羽也不得不跳!!!一个项羽单挑汉初三杰+刘邦+彭越+英步+等等,即便知道汉营的战略又如何?

汉营的“正面相持,侧面迂回包抄”大战略是由刘邦居中把控,“汉初三杰”来策划、支持、执行的。

首先,张良的“下邑之谋”直接给这个战略定了主调:

一、拉拢九江王英步,从南面给项羽以战略威胁。

二、笼络彭越,袭扰项羽大后方,掏肛战术十分奏效。

三、重用韩信,让其独当一面,开启北伐。

总的来说,谋圣的“下邑之谋”编织了一张铺天盖地的项羽包围网,让刘邦自彭城惨败后陷入战略被动的境地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

其次,萧何的后勤补给十分出色: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样样顶尖,十分有效地支持了前方战略战术的实施,敢问项羽有这样的后勤大总管吗?

最后,韩信的北伐有如天神下凡,锐不可当,其兵仙的雅号名不虚传:

韩信被称为“兵仙”,能让他成仙的是他的“智”,可以说韩信是秦汉四百年来的第一智将。他带兵打仗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权”与“谋”的作用,不论何时都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可以说,刘邦能如此之快的问鼎天下,韩信北伐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灭魏之战:此战的精髓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此战中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 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灭赵之战:此战的战术方法是背水列阵鼓舞士气,调虎离山巧占敌营,前后夹击全歼敌军。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术配套十分完美,丝丝入扣,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军彻底崩溃。在这一场战役中,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潍水之战:这一战是极其经典地巧妙利用客观环境创造出“半渡而击”的条件,这时的韩信临场指挥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仙”级。在潍水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没有半渡而击的条件,但是韩信可以自己创造)。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垓下决战: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纵观韩信所指挥的大小战役,他率领偏师北伐,场场打的都是灭国战,场场得胜,并且在战术战法上场场不同。可以说,韩信对兵法的运用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不论何种条件下,他都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最完美的方式赢得战争。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完全不存在上限,如果当年刘邦敢放手,楚汉战争完全没必要打这么久。

综上所诉,项羽除了在“军事作战”这个单科上能够跟汉营一较高下,其他方面短板太过明显。刘邦对项羽的胜利,是汉营对楚营整体性的碾压,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军事上的问题。

user avatar

其实项羽早就发现,但是又没办法。

1.项羽的个性

韩信评价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项羽是个失败者,所以进不了武庙。

当然,项羽进不了武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是一个王,也就是一个头头,所以进不了武庙。

尽管项羽是个失败者,但是项羽身上赋予了更多的英雄气概,以及匹夫之勇的美。

项羽的美很凄美、传唱至今的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在垓下被汉军联合部队包围,兵少粮尽,四面楚歌,出逃基本无望的情况下,项羽想到身边的虞美人和乌骓马常年跟随自己在一起,身为一代霸王,却不能给自己最爱的人、最爱的马以美好的未来。《垓下歌》好像进了中小学课本,传唱至今。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依然是个英雄,是个率性的英雄。

司马迁写史记,项羽太过牛逼,或者司马迁对项羽太过佩服,把项羽写进了“本纪”。“本纪”那可是记载帝王的,项羽没有做过皇帝,只做过短期的“西楚霸王”,还是自封的,司马迁还是把他写进了“本纪”。

之后的各种文学作品很偏好的项羽这种悲情人物。类似很偏好李广而嫌弃卫青、霍去病一样。

2.项羽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彭城之战开始,项羽就兵力不足。刘邦之所以能占领彭城,就是项羽全部的军队去突突齐国。而齐国他能打下来,但是不安分。

同时刘邦所谓的56万大军其实刘邦没多少兵,都是其它诸侯的的。

项羽对于其它诸侯也想用兵,可惜深陷正面战场。让项羽最难受的是彭越这个游击战大师。

另外项羽有分兵搞钳形攻势,或者分兵去对付兵仙韩信。

比如刘邦占领赵国后,项羽曾几次派兵试图去砍赵国,但都不行,弄得损兵折将。

项羽也派龙且去打韩信(齐国)救,最后龙且被韩信弄死了。

龙且一死,项羽被迫派使者跟韩信谈判,试图三分天下。

上面的措施,尤其是派大将龙且跟韩信对砍,足以说明项羽认识到了刘邦的包抄战略。

user avatar

因为刘邦那就谈不上正面拖延,一年内被项羽打崩了 3 次,每次交战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不说,期间项羽还抽空去问候了彭越几次,韩信攻赵时,项羽就派楚奇兵北上攻打了韩信,韩信灭齐时,项羽又派龙且进行了次援齐。所以,这算得上拖延么?就像上面提到的,韩信的举动,项羽其实也注意到了,也付出行动了,然后么.......

项羽一夺成皋:记载的比较隐晦,项羽围荥阳,纪信替死,刘邦出荥阳至成皋,然后就是项羽令终公守成皋了。

(汉三年)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
(汉三年)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
(汉三年五月)...汉王出荥阳,至成皋...羽使终公守成皋

项羽一夺荥阳:项羽使终公守成皋后就去攻打彭越了,汉军趁机拿下成皋,项羽听到后就先拿下了荥阳。

(汉三年五月)羽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
(汉三年)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

项羽二夺成皋:项羽拿下荥阳后接着就带兵攻打了成皋,打的刘邦带着夏侯婴逃到韩信处,之后就是非常有名的修武夺兵,刘邦夺了韩信兵马令其攻打齐国。

(汉三年六月)遂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刘邦)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楚遂拔成皋

刘邦得了韩信军后就给了卢绾、刘贾两人二万人,让他们去帮助彭越烧楚军粮草,项羽于是令曹咎守成皋,自己去打彭越了。哦,对了因为韩信此时拿下了齐国,项羽就派了龙且救齐了,然后,成皋就被刘邦拿下了,项羽收复完失地后,赶回来时同样军广武与汉军相持。然后,龙且就被韩信击杀了。

(汉三年八月)汉王得韩信军,留止,使卢绾、刘贾....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
(汉三年九月)羽闻之,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羽引兵东击彭越。
四年冬十月,韩信用蒯通计,袭破齐...项羽闻韩信破齐,且欲击楚,使龙且救齐。
(汉四年冬十月)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眜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汉四年)十一月,韩信与灌婴击破楚军,杀楚将龙且,

项羽失去了龙且,失去了那部分楚卒,而那部分楚卒最终还成了汉军的一部分,而韩信以及关中兵的持续输入,彭越对楚军粮食的断绝,基本上让此时的楚军已经失去如汉三年那样击败汉军的能力(当然,实际上按李左车的话:从韩信拿下燕、齐开始楚汉的均势就已经被打破,龙且算意外收获,进一步巩固了汉这方的优势)。

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汉四年十一月)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汉四年一月)王张耳始,故赵将...关中兵益出
(汉四年)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如果说汉三年的项羽,只要他想,他就可以一个月内拿下刘邦。那么汉四年的项羽就是...刘邦只要不出来,不跟项羽野战之类的,项羽哪怕耗费一年的时间也拿不下刘邦了,所以整个汉四年就一直僵持着,直到韩信攻打项羽,直到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直到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鸿沟协议,直到....然后刘邦就再次被项羽教训了。只能说项羽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常的强悍,但是通过对比汉三年及汉四年的项羽,基本上也可以知道,楚军本身的强悍对项羽而言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成的,算得上是互相成就吧。

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五年冬十月)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

除了汉四年十月派龙且支援齐国外,项羽还曾直接派兵攻打过韩信,时间点大概在汉三年十月到汉三年六月之间,大致就是井陉之战后,项羽派楚奇兵北上攻赵,韩信、张耳一边对付楚奇兵,一边收复得而复失的城邑以及其他城邑,一边给刘邦输送兵马。从韩信同时能进行三线操作来看,项羽的这次派兵并未对韩信造成威胁,更别说干扰、破坏韩信北伐的战略了。

楚数使奇兵度河击赵,王耳、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卒佐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