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难道没有意识到刘邦的正面拖延,侧面迂回包抄的战略吗,还是意识到了却未能有效应对?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战略上的盲点所致。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项羽并非完全的“愣头青”。在军事指挥上,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和胆略。他懂得集中优势兵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敌人。彭城之战,刘邦数路进攻,项羽率精锐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路追击,一天之内连克刘邦三座城池,将刘邦打得狼狈不堪,这无疑是他军事才能的巅峰展现。他能打出这样的漂亮的歼灭战,说明他对正面强攻的战术是了然于胸的。

然而,刘邦的战略,说到底并非正面硬碰硬的决战。刘邦清楚,在正面战场上,他难以与项羽的精锐骑兵和个人勇武匹敌。因此,他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消耗战”、“拉锯战”,以及最关键的“战略欺骗”和“围点打援”的变种。

刘邦的“正面拖延”:

这里的“正面拖延”并非完全的消极防御。刘邦的部队,在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下,虽然整体作战能力不如楚军,但他们更擅长利用地形、积攒后勤、以及分散兵力进行牵制。例如,在项羽主力在北方征讨其他反叛势力时,刘邦会派遣韩信在侧翼牵制,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同时自己则在关中巩固地盘,积攒实力。

这种“拖延”的目的是:

1. 争取时间: 刘邦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他需要时间来发展经济、招募兵马、稳固后方。每一次项羽忙于其他战事,他就能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
2. 消耗项羽: 楚汉相争,项羽的兵力虽然精锐,但其后勤补给始终是短板。通过不断的拉锯和小的战役,刘邦可以消耗项羽的兵力,使其疲惫,也让项羽的后方得不到安宁。
3. 分散项羽兵力: 项羽的强大在于其集中兵力时的摧枯拉朽。刘邦若与之正面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刘邦会主动挑起一些分散性的战斗,迫使项羽不得不分散兵力去应对,从而削弱项羽主力的锐气。

刘邦的“侧面迂回包抄”:

这才是刘邦战略中最具威胁,也最让项羽难以应对的部分。这是一种“围点打援”的升华,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1. 韩信的北伐: 韩信,被誉为“兵仙”,他在北方的成就,是刘邦战略的关键一环。韩信以一支孤军,却能连克赵、魏、燕、齐等国,建立起强大的北方根据地。这不仅为刘邦赢得了巨大的战略纵深,更重要的是,他让项羽的后方时刻面临威胁。项羽虽然拥有强大的正面战斗力,但他无法忽视后方的动荡。
2. 彭城之败后的战略调整: 尽管彭城之战项羽大获全胜,但刘邦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他迅速调整战略,将主力北撤,集结兵力,同时利用项羽回师灭掉另一路反叛势力的机会,再次控制了关中。更绝的是,他派周勃、灌婴等人去攻击项羽的后方,摧毁其粮道,迫使项羽不得不回师救援。
3. 垓下之围: 最终将项羽逼入绝境的垓下之战,正是刘邦“正面拖延”和“侧面迂回”战略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刘邦的大军在正面与项羽对峙,消耗其兵力;另一方面,韩信、彭越等人的部队从侧翼迂回,形成了对项羽军队的合围。最后,刘邦更是采取了“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术,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士气。

项羽未能有效应对的原因:

1. 思维模式的僵化——“兵贵神速,以力制胜”: 项羽的军事思想深受春秋战国时期“速战速决”、“勇猛无敌”的传统影响。他习惯于正面冲击,用强大的武力和冲击力来瓦解敌人。对于刘邦这种“以柔克刚”、“以慢打快”的策略,他似乎有些不适应,甚至不屑于去深入分析。他更关注的是眼前的战场,而不是长远的战略布局。
2. 对后勤和战略纵深的忽视: 项羽虽然勇武,但在战略层面,他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建立稳固战略纵深的认识,远不如刘邦。他更依赖于精锐部队的士气和个人的勇武,而忽略了长期战争中,粮草、兵源、后方稳定的重要性。当刘邦的部队从侧翼扰乱他的后勤,切断他的粮道时,项羽的处境就变得十分被动。
3. 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 项羽的能力很强,但他过于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及自己部队的战斗力。这使得他在战略上,往往倾向于自己能够通过一战解决问题,而忽视了通过复杂的战略部署来达成目标。当他的正面冲击无法一举歼灭刘邦时,他就陷入了被动。
4. 对刘邦的低估: 项羽可能从一开始就低估了刘邦的韧性、政治手腕以及他身边优秀谋士(如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的作用。他看到的更多是刘邦军队的溃败,而忽视了刘邦本人在政治上、外交上,以及战略层面上的不断成长和调整。
5. “四面楚歌”的战略误判: 即使在垓下,项羽也未能完全理解刘邦军队的部署。他误以为汉军只有正面部队,而忽略了迂回包抄的侧翼力量。他未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包围,并且汉军已经做好了彻底消灭他的准备。

总而言之,项羽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刘邦在进行一些“迂回”的行动,他甚至在局部也进行过反击。但问题在于,他没有从战略层面去理解刘邦“正面拖延”的真正目的——消耗、牵制、积蓄力量;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刘邦“侧面迂回”所带来的致命威胁——切断后勤、孤立主力、形成合围。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未能跟上时代战略思想的变化,他过于沉溺于自己强大的个人能力和正面作战的经验,而忽视了背后支持战争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刘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一种更加“无赖”但却更有效的战略,最终一步步地将这位不可一世的霸王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首先要归咎于现存《史记》的戏剧性记载。即便如此,也能看出项羽在战略上完全被刘邦调动,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头受气,往南无法击败刘邦于宛城,往西无法攻克汉军于巩县,往东无法击灭彭越,只能在刘邦限定的战场内不断转进

楚汉战争号称4年,实际上刘、项直接交战时间不满3年。在汉二年4-5月彭城之战、京索之战后,刘邦在汉三年4-6月最困难,熬过这3个月,战场主动权就完全落在刘邦手上。

汉二年5月刘邦在京索大破楚军,双方战线维持在荥阳以东。6月刘邦回关中,淹废丘,章邯自杀。8月刘邦又屯荥阳,以韩信攻魏。9月韩信灭魏后请兵,刘邦又分3万人给韩信。

根据《汉书》的汉三年时间表

  • 10月,刘邦、韩信、张耳南北夹击灭赵。11月以随何劝说英布,但英布不敌龙且。12月英布投奔刘邦,之后不知何时,项羽开始侵夺汉军甬道。
  • 4月,项羽围荥阳,刘邦请和,以陈平反间范增。
  • 5月,刘邦留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以纪信为替身后跑出荥阳,项羽杀纪信。不就周苛杀魏豹。刘邦西至成皋,经函谷关,入关中,听从辕生建议,改走武关,进军宛城,项羽南下宛城,刘邦避战。同月,彭越渡睢水,进攻下邳,斩杀薛公。项羽留终公守成皋,东击彭越,刘邦乘机北上,击破终公,屯兵成皋。
  • 6月,项羽击走彭越,回师西进,克荥阳,杀周苛、枞公后,前往成皋。刘邦提前撤出成皋,北渡黄河,收回韩信的汉军,以张耳守赵地,韩信为相国,用赵兵进攻齐国等。项羽得成皋后,企图西进,但无法攻克巩县。
  • 7月,刘邦收回韩信汉军后,据说大振。
  • 8月,刘邦屯小修武,听从郑忠建议,以卢绾、刘贾率2万余人,从白马津渡黄河入楚地,配合彭越袭击楚军粮草,在燕县以西击破楚军,克睢阳、外黄等17城。
  • 9月,项羽留曹咎守成皋,再次东击彭越。刘邦以郦食其说动齐王,双方讲和。

根据《汉书》的汉四年部分时间表

  • 10月,韩信突袭齐国,项羽以龙且救齐。刘邦挑衅曹咎,曹咎怒渡汜水,被半渡而击,曹咎等在汜水自杀。刘邦夺回成皋,屯广武,进围钟离眛于荥阳以东,而项羽东进夺回10余城后,闻曹咎死,又向西回师,与刘邦在广武一带对峙,项羽派人射伤刘邦。
  • 11月,韩信、灌婴破楚军,杀龙且,虏齐王田广。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本传为夏天,不过史记月表也为11月),不久刘邦回关中。
  • 之后暂且不表

以上时间表,楚汉岁首为10月。时间顺序按照《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与之相同,《史记楚汉月表》周苛、魏豹等人的死亡时间矛盾,为徐广吐槽皆不同。

  • 神奇之一,汉三年5月,刘邦以纪信为替身跑出荥阳后,西回关中,然后这成皋落到了项羽手中,后以终公把守,但问题是荥阳还在刘邦手上,由周苛等人把守,难道是项羽不攻荥阳,而是先追击刘邦后夺取的?
  • 神奇之二,汉三年5月刘邦出荥阳,经成皋,回关中,再往东南走武关,至宛城,与项羽对峙,再北上击破终公,夺回成皋。刘邦居然走了一个三角形路线,路途长达1000多公里,刺激的是刘邦是在1个月内完成的,平均每天至少行军七八十里路,还要与项羽宛城对峙,考虑到时间紧迫,有可能刘邦还是贴身尾随项羽至成皋,再击破终公。
  • 神奇之三,汉三年6月,项羽走彭越,回师荥阳,杀周苛等人,进围成皋,刘邦与腾公跑出成皋后,《史记项羽本纪》又来了一句“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项羽是怎么围城的?划水还是看戏?然后项羽企图西进,结果被巩县汉军阻挡,这诸将都从刘邦渡黄河了,项羽能克成皋,居然克不了成皋以西20多公里的巩县?是哪位汉将把守巩县的?
  • 神奇之四,汜水之战骚操作,刘邦先前出成皋,北渡黄河,得韩信军大振,是在黄河北岸,而曹咎在黄河南岸的成皋,双方隔黄河,刘邦是怎么挑衅曹咎的?而曹咎大怒,居然东渡汜水,还带着金银珠宝,怎么像跑路一样?汉军又是怎么跳过黄河,对汜水楚军半渡而击的?难道是刘邦早就渡过黄河,还是刘邦一边挑衅一边渡河?

这一段时间,战术上刘邦似乎被项羽打的很惨,但在战略上项羽完全被刘邦调动,5月刘邦出荥阳,回关中绕个三角形,走武关到宛城,项羽就屁颠屁颠跑过来,结果项羽拿不下宛城刘邦。彭越进攻下邳,项羽被迫东进救火,刘邦又回到荥阳、成皋。6月项羽回来,刘邦与诸将北渡黄河,项羽克成皋,结果西面的巩县却无法攻克。

然后以上这样的操作在8月-10月,换种方式再来一遍,刘邦让刘贾、彭越等人袭击东面,项羽留曹咎后前去救火,刘邦击破曹咎,项羽赶回,双方继续在荥阳以北的广武对峙。

4-6月间,刘邦战术完全可以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八个字来概括,3个月后,7月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落在刘邦手上。

  • 5月,刘邦行程:为荥阳-成皋-函谷关-关中-武关-宛城-叶县-成皋,一个三角形又绕回来,1个月走1000多公里
  • 6月项羽进围成皋,结果刘邦先出成皋,然后诸将也陆续出成皋,项羽不知道在干吗,往西在巩县被汉军阻挡
  • 10月汜水之战,曹咎带着全部金银珠宝东渡汜水,像提桶跑路一样

user avatar

无敌阳谋说的就是让项羽明知道前面是个坑,但是项羽也不得不跳!!!一个项羽单挑汉初三杰+刘邦+彭越+英步+等等,即便知道汉营的战略又如何?

汉营的“正面相持,侧面迂回包抄”大战略是由刘邦居中把控,“汉初三杰”来策划、支持、执行的。

首先,张良的“下邑之谋”直接给这个战略定了主调:

一、拉拢九江王英步,从南面给项羽以战略威胁。

二、笼络彭越,袭扰项羽大后方,掏肛战术十分奏效。

三、重用韩信,让其独当一面,开启北伐。

总的来说,谋圣的“下邑之谋”编织了一张铺天盖地的项羽包围网,让刘邦自彭城惨败后陷入战略被动的境地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

其次,萧何的后勤补给十分出色: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样样顶尖,十分有效地支持了前方战略战术的实施,敢问项羽有这样的后勤大总管吗?

最后,韩信的北伐有如天神下凡,锐不可当,其兵仙的雅号名不虚传:

韩信被称为“兵仙”,能让他成仙的是他的“智”,可以说韩信是秦汉四百年来的第一智将。他带兵打仗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权”与“谋”的作用,不论何时都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可以说,刘邦能如此之快的问鼎天下,韩信北伐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灭魏之战:此战的精髓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此战中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 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灭赵之战:此战的战术方法是背水列阵鼓舞士气,调虎离山巧占敌营,前后夹击全歼敌军。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术配套十分完美,丝丝入扣,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军彻底崩溃。在这一场战役中,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潍水之战:这一战是极其经典地巧妙利用客观环境创造出“半渡而击”的条件,这时的韩信临场指挥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仙”级。在潍水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没有半渡而击的条件,但是韩信可以自己创造)。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垓下决战: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纵观韩信所指挥的大小战役,他率领偏师北伐,场场打的都是灭国战,场场得胜,并且在战术战法上场场不同。可以说,韩信对兵法的运用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不论何种条件下,他都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最完美的方式赢得战争。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完全不存在上限,如果当年刘邦敢放手,楚汉战争完全没必要打这么久。

综上所诉,项羽除了在“军事作战”这个单科上能够跟汉营一较高下,其他方面短板太过明显。刘邦对项羽的胜利,是汉营对楚营整体性的碾压,绝对不是一个简单军事上的问题。

user avatar

其实项羽早就发现,但是又没办法。

1.项羽的个性

韩信评价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项羽是个失败者,所以进不了武庙。

当然,项羽进不了武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是一个王,也就是一个头头,所以进不了武庙。

尽管项羽是个失败者,但是项羽身上赋予了更多的英雄气概,以及匹夫之勇的美。

项羽的美很凄美、传唱至今的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在垓下被汉军联合部队包围,兵少粮尽,四面楚歌,出逃基本无望的情况下,项羽想到身边的虞美人和乌骓马常年跟随自己在一起,身为一代霸王,却不能给自己最爱的人、最爱的马以美好的未来。《垓下歌》好像进了中小学课本,传唱至今。

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依然是个英雄,是个率性的英雄。

司马迁写史记,项羽太过牛逼,或者司马迁对项羽太过佩服,把项羽写进了“本纪”。“本纪”那可是记载帝王的,项羽没有做过皇帝,只做过短期的“西楚霸王”,还是自封的,司马迁还是把他写进了“本纪”。

之后的各种文学作品很偏好的项羽这种悲情人物。类似很偏好李广而嫌弃卫青、霍去病一样。

2.项羽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彭城之战开始,项羽就兵力不足。刘邦之所以能占领彭城,就是项羽全部的军队去突突齐国。而齐国他能打下来,但是不安分。

同时刘邦所谓的56万大军其实刘邦没多少兵,都是其它诸侯的的。

项羽对于其它诸侯也想用兵,可惜深陷正面战场。让项羽最难受的是彭越这个游击战大师。

另外项羽有分兵搞钳形攻势,或者分兵去对付兵仙韩信。

比如刘邦占领赵国后,项羽曾几次派兵试图去砍赵国,但都不行,弄得损兵折将。

项羽也派龙且去打韩信(齐国)救,最后龙且被韩信弄死了。

龙且一死,项羽被迫派使者跟韩信谈判,试图三分天下。

上面的措施,尤其是派大将龙且跟韩信对砍,足以说明项羽认识到了刘邦的包抄战略。

user avatar

因为刘邦那就谈不上正面拖延,一年内被项羽打崩了 3 次,每次交战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不说,期间项羽还抽空去问候了彭越几次,韩信攻赵时,项羽就派楚奇兵北上攻打了韩信,韩信灭齐时,项羽又派龙且进行了次援齐。所以,这算得上拖延么?就像上面提到的,韩信的举动,项羽其实也注意到了,也付出行动了,然后么.......

项羽一夺成皋:记载的比较隐晦,项羽围荥阳,纪信替死,刘邦出荥阳至成皋,然后就是项羽令终公守成皋了。

(汉三年)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
(汉三年)五月,将军纪信曰:“事急矣!臣请诳楚,可以间出。”
(汉三年五月)...汉王出荥阳,至成皋...羽使终公守成皋

项羽一夺荥阳:项羽使终公守成皋后就去攻打彭越了,汉军趁机拿下成皋,项羽听到后就先拿下了荥阳。

(汉三年五月)羽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
(汉三年)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

项羽二夺成皋:项羽拿下荥阳后接着就带兵攻打了成皋,打的刘邦带着夏侯婴逃到韩信处,之后就是非常有名的修武夺兵,刘邦夺了韩信兵马令其攻打齐国。

(汉三年六月)遂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刘邦)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楚遂拔成皋

刘邦得了韩信军后就给了卢绾、刘贾两人二万人,让他们去帮助彭越烧楚军粮草,项羽于是令曹咎守成皋,自己去打彭越了。哦,对了因为韩信此时拿下了齐国,项羽就派了龙且救齐了,然后,成皋就被刘邦拿下了,项羽收复完失地后,赶回来时同样军广武与汉军相持。然后,龙且就被韩信击杀了。

(汉三年八月)汉王得韩信军,留止,使卢绾、刘贾....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
(汉三年九月)羽闻之,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羽引兵东击彭越。
四年冬十月,韩信用蒯通计,袭破齐...项羽闻韩信破齐,且欲击楚,使龙且救齐。
(汉四年冬十月)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眜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汉四年)十一月,韩信与灌婴击破楚军,杀楚将龙且,

项羽失去了龙且,失去了那部分楚卒,而那部分楚卒最终还成了汉军的一部分,而韩信以及关中兵的持续输入,彭越对楚军粮食的断绝,基本上让此时的楚军已经失去如汉三年那样击败汉军的能力(当然,实际上按李左车的话:从韩信拿下燕、齐开始楚汉的均势就已经被打破,龙且算意外收获,进一步巩固了汉这方的优势)。

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汉四年十一月)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汉四年一月)王张耳始,故赵将...关中兵益出
(汉四年)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如果说汉三年的项羽,只要他想,他就可以一个月内拿下刘邦。那么汉四年的项羽就是...刘邦只要不出来,不跟项羽野战之类的,项羽哪怕耗费一年的时间也拿不下刘邦了,所以整个汉四年就一直僵持着,直到韩信攻打项羽,直到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直到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鸿沟协议,直到....然后刘邦就再次被项羽教训了。只能说项羽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常的强悍,但是通过对比汉三年及汉四年的项羽,基本上也可以知道,楚军本身的强悍对项羽而言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成的,算得上是互相成就吧。

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五年冬十月)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

除了汉四年十月派龙且支援齐国外,项羽还曾直接派兵攻打过韩信,时间点大概在汉三年十月到汉三年六月之间,大致就是井陉之战后,项羽派楚奇兵北上攻赵,韩信、张耳一边对付楚奇兵,一边收复得而复失的城邑以及其他城邑,一边给刘邦输送兵马。从韩信同时能进行三线操作来看,项羽的这次派兵并未对韩信造成威胁,更别说干扰、破坏韩信北伐的战略了。

楚数使奇兵度河击赵,王耳、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卒佐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有点措手不及的问题,但别慌!面试官这么说,不见得是完全否定你的能力,更多的是想看看你怎么看待自己,以及能否从看似“简单”的项目中挖掘出亮点。关键在于如何展现你的价值,而不是陷入“我的项目不简单!”的辩解。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尝试的应对策略,我尽量用最自然、最实在的方式来跟你聊聊:1. 深.............
  • 回答
    这个问题在游戏行业里绝对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对于应聘者来说,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直接把前公司的项目拿来当自己的作品,说实话,这不是个好主意,而且一旦被发现,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为什么不能直接拿前公司项目充数?首先,我们得明白 HR 或技术面试官要看你的作品,是为了什么? 评估你的能力.............
  • 回答
    确定冬季奥运会哪个项目“难度最大”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难度”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比如技术要求、体能消耗、心理压力、受伤风险等等。不同的项目在这些方面各有侧重,所以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要尝试从 综合难度 的角度来探讨,以下几个项目经常被认为是极具挑战性的: 高山滑雪 (A.............
  • 回答
    科目二,这一个让无数新手司机又爱又恨的“坎”。每次提到科目二,大家脑子里闪过的画面可能都是一连串的考试项目,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直角转弯、曲线行驶、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那么,在这几个“魔鬼”项目中,到底哪个最让人“头秃”呢?在我看来,科目二最难的项目,非“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莫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游泳项目里有很多纪录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甚至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说最难破的,我觉得还得是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在2009年罗马世锦赛上创造的男子200米蝶泳世界纪录——1分51秒51。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他的400米混合泳或者其他一些听起来.............
  • 回答
    400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跑道项目,很多人认为它是田径项目里最“磨人”、最“折磨人”的存在。这不像100米那样是一次纯粹的爆发,也不像长跑那样考验耐力和持久力,400米,它夹在两者之间,玩弄着身体的每一个极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它是一个对身体负荷要求极为苛刻的“半程.............
  • 回答
    现在这年头,想靠着一身本事,空手套白狼似的白手起家,确实比过去难上好几倍,尤其是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你想想,以前那些成功的案例,很多都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或者抓住了某个产业发展的初期机会,那时候竞争没现在这么激烈,信息也没现在这么透明,稍微有点门道就能赚到钱。可现在呢?一、 市场饱和,竞争白.............
  • 回答
    中国能否像F35项目那样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技术、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诸多因素。尽管美国自己在F35项目上也面临着巨额开销和技术挑战,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类似合作的难度和考量点,与美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合作开发的模式与F35项目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F.............
  • 回答
    项羽率先攻打齐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潜在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攻打齐国的决策:一、 战略背景与项羽的处境: 彭城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更具人格魅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维度,比如领导能力、个人品德、对属下的态度、演讲能力,甚至是对外在形象的塑造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项羽和刘邦,看看他们在人格魅力的不同表.............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争议不休,很难简单地用“妇人之仁”或“政治智慧”来概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既有项羽个人性格和认知局限的体现,也有当时政治局势和信息传递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的观点分析: 心.............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项羽年轻时学剑不成,却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临死前还能杀死百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剑术实用性的诸多猜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项羽的战场表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的剑法仪式感多而实用性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项羽.............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声悲叹,回荡在垓下战场,也萦绕在无数后世人的心头。项羽在乌江自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对于他是否应该自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事实、项羽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后世的评价。一、 乌江自刎.............
  • 回答
    刘邦称帝后,对于昔日强大的对手项羽,评价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并非简单地将项羽定义为“敌人”,而是融合了尊敬、警惕、甚至一丝惋惜的情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言论和事迹来体现,其中最为人熟知且能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是他在宴会上与大臣们的对话。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功与失败、人生选择的经典范例。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场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哲学思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像项羽那样坚守道义、宁死不屈,最终英雄式地千古流芳,还是应该像刘邦那样灵活变通、能屈能伸,最终获得实际的胜利?刘.............
  • 回答
    千古悲风起,霸王何处寻?—— 审视项羽的真实面貌史书上,项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奇人物。然而,评价项羽,绝不能止步于那些激昂的诗句和战场的辉煌。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其一生跌宕起伏,功过是非交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才能勾勒出他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从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