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楚汉战争从刘邦定三秦到项羽乌江自刎共四年,如果用五个字来形容这场战争的话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会打仗并不等于会玩政治,正面作战只是统一天下手段之一,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我就在这里给你简单分析一下。
一、灭秦以后,项羽撕毁先前约定,没有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封为汉王。由此失信于诸侯。
二、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义帝好歹为天下共主,项羽杀之如草芥,由此失信于天下。
三、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项羽扣着韩王成不放,最后将韩王成杀害在彭城。这一愚蠢操作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千古谋圣——张良,直接推回汉营。在其后的楚汉对垒中,张良屡出奇策,让刘邦在战略上完全压制项羽。
四、分封不均,各地诸侯纷纷叛乱。项羽的分封略显儿戏,他似乎没有考虑过战略平衡这个问题。此次分封的最大后遗症是有实力、有能力的诸侯与将领均对其分封不满,尤其是游击神将——彭越没有得到分封。这个彭越后来就成为了楚营后勤补给线上的噩梦。甚至他自己的封地都处于“三战之地”,毫无稳定的后方基地。
五、过于迷信武力,轻视其他诸侯。终项羽一生,他没有像样的盟友,几乎都在单打独斗。刘邦屡屡利用这个弱点,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在项羽的眼中,只有战术没有战略。他喜欢打仗,而且喜欢玩大规模机动野战,他在战斗上面对刘邦无一败绩。但是在战略上,他的地盘是越打越小,胜仗越多反而越被动。
六、识人用人之能跟刘邦比差太远,韩信、陈平都是由楚转汉的。可以说,项羽手下武将没有人能超过韩信,谋士无人能敌张良、陈平。
项羽和刘邦都是王,王的胜负要看是否实现战略目标。
彭城之战后,刘邦的战略目标是以自己为饵,牵制项羽主力,而让韩信为首的另一只部队迂回攻下其他诸侯国。
对刘邦而言,战略目标有三个必须同时完成才算胜利:一是自己不被项羽打死或抓住,二是项羽主力始终被自己粘着,三是迂回大军能够胜利。
这三个战略目标,刘邦不但全部完成,还超额给了韩信极大的援助(灭赵时刘邦带军攻下赵国都城,灭齐时把最精锐的曹参灌婴两军团支援给韩信)。
而对应下来,项羽的战略目标就只有一个,在汉军迂回完成前打死或者抓住刘邦。项羽当然没有完成,甚至连彻底击败彭越,占领齐国这些次一级战略目标都没达成。
战略目标一个也没实现,世界上哪有这种胜利。项羽作为王,自彭城大战后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最后彻底失败的。
这个事儿以前说过。原因是司马迁玩了点文字游戏。
人家是专业文学家,搞这点小动作忽悠人是很容易的。
举个例子:
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彊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塞王欣亡入楚。
这一段出自司马迁写的《高祖本纪》。
我照着写了一段:
时希特勒方战于苏,闻美军来,令在苏诸将守而勿退。自以精兵西来,击之阿登。美军崩,巴顿杀数人而不能止,马斯河为之不流。德军乃谕美军降。美军降者甚众。会天寒,希特勒引兵还,艾森豪威尔仅以身免。
很简单啊,只写楚军胜利,特别是在高祖本纪里绘声绘色地写“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拼命添加刘邦失败的细节,就可以了。一般这种“某水为之不流”的细节,经常出现在胜利方的传记里,但是司马迁却写在失败方的传记里。你觉得这是客观还是不客观?
还有这句:
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
改成二战,就是这样的:
希特勒虽闻美出,既已连苏兵,欲遂破之而击美。罗斯福以故得劫五大国兵,遂入诺曼底。
这段儿的精髓有两处。第一处,用“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把刘邦得入彭城写成了捡漏儿,写成了刘邦是在项羽有意安排下才入的彭城。一下就把刘邦的战略格局降到项羽以下了。第二处,是“劫”。刘邦联盟五诸侯共同攻楚,按照正常写法应该是“盟五诸侯”,但是司马迁写的是“劫”。司马迁一个文学家,他不知道劫和盟在政治上是完全相反的吗?
我们可以对比这样一个例子:
武王伐纣,不期而会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这也是司马迁写的。
按照司马迁的写法,他要是想褒奖刘邦,就该这样写:
高帝伐楚,不期而会洛水之上五诸侯,皆曰楚可伐矣,遂入彭城。
这样大家一看就知道,项羽已经失尽天下人心,众叛亲离,该要灭亡了。刘邦是以顺诛逆、用正克邪,标准的正义模版。
结果他司马迁在这里的关键字上来了个“劫”。
这五诸侯(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殷王司马卬)又不是都在洛阳,刘邦是怎么劫来的?
这明明就是盟!
罗斯福“劫”五大国,这像话吗?明明是罗斯福“盟”五大国。我们一说就是盟国怎么样盟国怎么样,谁说“劫国”啊?
放现在,这样写二战史,妥妥的法西斯余孽。
读这样偏见性极强的史书,读出项羽百战百胜、刘邦屡战屡败,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就是司马迁想要读者得出的结论。
然而我们只要对一对时间,就会发现项羽根本就不是百战百胜了。
举个例子,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一战破秦,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那么请问,项羽在此之后花了多久,才整军入关呢?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6年的十二月,次年十二月,项羽才进关中。这段时间项羽在干什么?在与章邯所部秦军决战。有人会说,刘邦就是趁此机会进入的关中。说得好像是刘邦捡了项羽的便宜。但是实际情况呢?在此期间,章邯向秦廷求援,赵高不许。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已经打过来了。刘邦在当年八月就打进了武关,十月干掉了秦廷。楚国当时的战略安排,刘邦西进攻击秦廷,项羽北上救赵,这本来就是相互配合的两路大军。这边有进展,则那边压力减轻;那边有进展,则这边压力减轻。你说刘邦占项羽的便宜,项羽也占刘邦的便宜。你说刘邦先入关为王占便宜,我还说项羽先得天下兵占便宜呢。要不然鸿门宴上为什么是项羽主导呢?什么话都紧着项羽说,自然是项羽有利。
在刘邦干掉秦廷之后,十一月,项羽干了什么?他坑杀了已经投降几个月的秦军降兵,然后十二月才开始入关。这就有个问题,秦军都投降了几个月了,项羽为什么还在打仗呢?人家刘邦的时间和项羽的时间是一样的,刘邦一路下来早就打完了,项羽还在那坑杀降卒呢。刘邦在关中都治理一两个月了,项羽打那些亡国的秦地还要那么久。他究竟有没有那么顺?
后来项羽去打齐国,也是说连战连捷,把齐国打败了。只是齐国一直在暴动所以才没撤走。按照这个说法,齐国早就没有正规主力了。那这事儿就奇怪了,后来韩信攻齐的时候,还要偷袭齐国历下军。请问项羽打齐国的时候,齐国到底怎么输的?胡宗南打延安那种输法吗?
项羽的胜利总是很可疑,刘邦的胜利总是被贬低。但是项羽赢着赢着就开始打柏林保卫战,刘邦输着输着就输到了柏林战役。
在事实无法造假的前提下,唯一的可能就是历史记载不可靠。
项羽是一流的将帅,二流的政治,三流的用人。
看项羽和刘邦,拿最近美国的大选来说,川普不牛吗?以一己之力杀入白宫(巨鹿之战),执掌两院(分封天下),而后怼天怼地怼空气,未尝一败。可是呢,班农出走(陈平),范增反目(博尔顿),各方势力,畏而不敬。天下有变(新冠疫情对应垓下之战)则皆反叛。空有铁粉七千万(对应项羽恐怖的战斗力),各方围剿下(封杀,弹劾,银行停止贷款),回天乏力!
像不像?
项羽就是业务能力太强!人家拐弯抹角,阴谋诡计,拉帮结伙搞了半天,都不如他正面一波硬杠。久而久之,他就对政治,权谋都特别轻视。对标特朗普,人家鼓动投票的本事独步天下!所以也是啥都正面怼,对权谋,政治也极为轻视(博尔顿爆料,他从来不好好听白宫团队的报告,更喜欢自己说)。最后也是败于权谋和政治。
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业务能力不是军事才能,而是用人和政治,而项羽的技能点显然搞反了。短期需要军事才能的特殊时期会取得重大成功,但是时间一长,时局一变就不能长久。颇有些类似当年中国搞的一堆少年班的神童,国家给予厚望,他们也表现不俗,但是最后都泯然于众生。
如果再往更宏大的方面来类比,今天的中美像不像当时的汉楚。灭秦(苏联解体)以后,项羽独霸天下,刘邦分封在鸟不拉屎的地方(排除在美国核心盟友之外),外围被章邯等人包围(三岛链),项羽东征西讨,未尝一败(南联盟,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但是越打敌人越多,越打朋友越少,打着打着赢着赢着,发现刘邦竟然跟自己有一战之力了。这边刘邦出关,广结朋友(一带一路),对项羽部下也许以重利(RECP和中欧投资协定),天下皆知刘邦仁厚而项羽暴戾,开始对项羽离心离德。但项羽依旧战力非凡,所以都在观望……
这么看,大概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李德胜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其实为战争定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说评价战争胜负的不应该是明面上的胜负,而应该是要看你的政治目的有没有达到。用这个标准来看,小布什以后的这些战争基本上没有达到美国的政治目的。而项羽在与刘邦开战前发动的几场战争也基本是这个状态。
与之相对应,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都是极为经典的战例。两场战争,基本上完全实现了政治目的。以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攻入新德里,俘虏尼赫鲁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可是那样以来,中印将陷入持久战,最终会拖垮中国,还是要失败。结果不会比日本侵华要好!反过来,日本侵华就是典型的政治跟着军事走,结果越胜利就越失败。
而美国这些年的失败就是它仗着武力强大而在战前未对战争的影响进行充分分析的结果。现在的美国,也很像天下无敌的项羽,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偏偏在最关键的点上,水平一般。
项羽是募兵制,刘邦是全面征兵制加全员预备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