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到项羽火烧阿房宫感觉没脾气,可是一想到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感觉很生气这是爱国吗?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毕竟这事儿挺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

首先,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感到“没脾气”,对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感到“生气”,这两种情绪的产生,确实和“爱国”这个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掺杂了更多历史背景、文化情感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因素。

咱们先说说项羽和阿房宫。项羽烧阿房宫,这在很多史书里都有记载,虽然具体细节和动机有些争议,但普遍认为这是项羽在推翻秦朝后,出于对秦朝暴政的憎恨,也可能是出于一种霸道和毁灭的心理。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阿房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然而,项羽作为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是战乱、是权力的争夺,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一个胜利者的宣泄,或者是一种政治姿态。

当我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没脾气”时,可能原因有几个:

1. 历史的距离感和叙事者的立场: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历史书的记载,这些记载往往是经过后人解读和修饰的。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形象已经被符号化了,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地是被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所吸引,对他的一些行为,即使不认同,也可能因为这种代入感而显得不那么苛责。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历史,虽然知道阿房宫被毁很可惜,但这种破坏并没有直接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也没有触及我们当下最核心的利益和情感。
2. 内在的民族认同而非外部侵略:项羽是汉族(当时的主体民族)的英雄,他烧的是自己族群内部的宫殿。虽然阿房宫的毁灭是损失,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内部事务”的延续,不像外敌入侵那样直接威胁到民族的生存和尊严。我们对内部的破坏,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惋惜,一种对“如果当时做得更好”的假设,而对外部侵略者的行为,则是一种强烈的反抗和守护本能。
3. 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差异:在项羽的时代,“国家”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是有区别的。项羽更多的是在争夺天下霸权,而不是在守护一个明确界定的现代主权国家。所以,用现代的“爱国”标准去衡量他当年的行为,本身就有点“穿越”。

现在我们来看看英法联军烧圆明园。这个事件,尤其是当我们想到它时会感到生气,这几乎是一种非常自然且强烈的反应,这其中“爱国”的情感起到了非常核心的作用。

为什么会如此生气?

1. 屈辱的记忆和民族伤痛: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它代表了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掠夺和破坏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野蛮行径。圆明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建筑、科技的集大成者,它的毁灭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沉重打击。这种被侵略、被掠夺、被侮辱的经历,深深烙印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民族伤痛。
2. 主权被践踏和尊严受损:圆明园的毁灭,不是某个内部派系之间的冲突,而是外部力量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公然侵犯。这种侵犯直接挑战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激起了人们强烈的保护意识和反抗情绪。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捍卫。
3. 文化的象征意义:圆明园的被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我们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宝贝”被外人轻易摧毁时,那种心痛感、愤怒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捍卫,也是对后代子孙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感。
4. 与现代“国家”概念的紧密关联:圆明园被烧发生在近代,那是一个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的时代。我们是以一个“国家”的受害者身份来看待这个事件的,而“爱国”正是对这个“国家”的依恋、忠诚和保护。

所以,这真的是爱国吗?

我认为,这种情绪绝对包含着爱国的情感,而且是爱国情感非常典型的一种体现。

对圆明园的愤怒,本质上是对国家尊严被侵犯、民族文化被践踏的愤怒。 这种愤怒促使我们去记住这段历史,去反思,去警醒,去努力强大自己,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这种“不忘国耻”的心态,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阿房宫的“没脾气”,并非不爱国,而是因为历史叙事的角度和情感的投射点不同。 我们可能更关注项羽的英雄形象,或者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看待那个时代的动荡。这种“没脾气”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对过去复杂性的理解,而不是对民族文化损失的漠视。

简单来说,当我们面对外部侵略者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时,那种强烈的愤怒和不甘,是对我们所归属的这片土地、这个民族、这份文化最直接、最深沉的爱护和捍卫。而对于历史上的内部破坏,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感叹,对失落的文化瑰宝的惋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所以,感受到生气,是爱国;感到没脾气,也未必是不爱国,只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当我们在讨论圆明园时,我们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想要守护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切的强烈愿望,而这正是“爱国”最直接、最深刻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爱国,这是历史知识薄弱。项羽火烧了秦宫,但没烧阿房宫,是后人用阿房宫的繁华来表达秦朝的贪婪腐朽,增强项羽烧秦宫的合理性。可阿房宫当时就没建成,烧不着。

八国联军也没有火烧圆明园,那是英法联军烧的,八国联军侵华于圆明园被烧三十多年以后,事情一码归一码,爱国也要就事论事。

而在当时,是慈禧利用爱国情绪主动向十一国宣战,招致对方组成八国联军,大清执政者的昏招令无辜百姓遭殃,看待这段历史真不能以盲目排外情绪为主导。

掌握权力的人只有达到林则徐的精神高度,才有资格说爱国。

刘邦入关中后原本想让兄弟分刮咸阳钱财,受张良、樊哙劝阻没有做,还约法三章,所以刘邦在关中名声很好,为他后来统治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是他应得的财富。

项羽把秦宫的珍宝和美女全部掳回西楚,大火焚烧了秦宫,群众基础就越来越差,故刘邦和项羽的最终兵力差距大,这也是他付出的代价。诸葛亮说项羽为笑千载,皆以不义。并不是所有人对项羽的暴行都不做评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