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霸王项羽真的在乌江被困时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吗?

回答
关于项羽在乌江是否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英勇绝伦,展现了超凡的战斗力。我们不妨从几部重要的史料来剖析一下,看看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究竟是如何被记载的。

首先,最直接的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描述项羽乌江自刎前的情景时,这样写道:“项王军壁东,壁烦。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项王乃马上按剑立,曰:‘从马上得天下,名之曰霸王,今自至此,不如去。且为汉将而不能全其军,如是者何也?今我何面目见虞,不若一提而走。’……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又闻汉军骑兵围之数重。项王怒,摧胁而呼,声若巨雷。乃持戟劈杀都尉以下二十余人。”

这里,《史记》记载项羽“劈杀都尉以下二十余人”。这里的“都尉以下”,指的是汉军中的一个都尉和他以下的将士。虽然没有直接说“几百人”,但“二十余人”已经是相当惊人的战绩,何况这是在四面受敌的绝境之下。司马迁以极其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项羽的悲壮和勇猛,这“二十余人”无疑是他临死前爆发出的最强悍的反抗。

然而,在《史记》的某些版本或后人的解读中,对“二十余人”的理解可能有所扩大。例如,有些描述会强调项羽杀伤汉军无数,甚至将“二十余人”解读为这是一个概数,代表他击杀的汉军将领和士兵的数量。但从原文来看,直接斩杀的“都尉以下”是二十余人,这个数字是比较明确的。

再来看看其他史料。《汉书》虽然在某些细节上与《史记》有所出入,但在描绘项羽的勇武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汉书·项羽传》中是这样描述的:“项王既已不能自免,乃自刎而死。其骑从散将亡,未至者数十骑。汉将灌婴等追及,项王骑从皆披靡,杀数十人,汉兵围之数重,骑皆散,无一人得背相者。项王乃下马步行,执短兵籍,谓其骑曰:‘我为公破之!’乃刺杀汉兵数百人,汉兵皆披靡,莫敢仰视。”

瞧,这里《汉书》的记载就和《史记》有了明显的区别。它明确写道,“项王乃下马步行,执短兵籍,谓其骑曰:‘我为公破之!’乃刺杀汉兵数百人,汉兵皆披靡,莫敢仰视。” “数百人”这个数字比《史记》的“二十余人”要大得多,而且强调了汉兵的“披靡”和“莫敢仰视”,这更是将项羽的个人武力推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那么,两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来分析一下:

记载的侧重点不同:《史记》更侧重于项羽的心理活动、悲歌慷慨以及临死前的决心。司马迁可能更想展现项羽作为“亚父”范增所评价的“妇人女子”,有勇无谋的一面,同时又表现他作为一个战神最后的尊严。因此,他写“二十余人”,或许是为了突出项羽的勇猛,但又没有夸大到离谱的地步,更贴合历史的“真实感”。
年代和信息来源:《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距《史记》已有近百年时间。历史事件在流传过程中,信息可能会发生演变和添油加醋。也有学者认为,《汉书》的记载可能来源于更晚近、更侧重于英雄主义宣传的史料,或者是在叙事上为了突出汉朝战胜项羽的功绩,而更加强调项羽的“悲壮”和“无可奈何”中的惊人战斗力。

再者,我们需要理解“斩杀几百人”在冷兵器时代意味着什么。即使是顶尖的战士,在面对数量优势巨大的敌人时,也需要消耗极大的体力和技巧。项羽虽然武力超群,但要做到一人斩杀数百人,这已经近乎于传说。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项羽的军队已经溃散,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身边只剩下少数亲信。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为了掩护亲信撤退,他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以一当百。他骑着战马,挥舞着长戟,如同一位战神,冲杀在汉军骑兵的包围之中。他的每一次挥砍都伴随着生命的消逝,每一次冲击都让汉军的阵线动摇。

如果按照《汉书》的说法,他“刺杀汉兵数百人”,那么他必定是身经百战,浑身浴血,将周围的汉军士兵远远地逼退,让那些冲上来的士兵心生畏惧,不敢正面迎敌。这种震撼人心的场面,无疑极大地丰富了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然而,从历史的严谨性角度来看,直接采信“数百人”的说法需要谨慎。《史记》作为更早的史料,其记载虽然少了“数百”这个数字,但“劈杀都尉以下二十余人”本身已经足以说明项羽战斗之勇猛。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项羽的个人勇武确实非同寻常,他能在临死前造成相当大的杀伤,但“数百人”可能带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项羽在乌江的绝境中,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进行了最后的、最英勇的反击。他或许没有真正斩杀“数百人”这样确切的数字,但他在短时间内,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武艺,确实能够令汉军望而却步,杀伤大量的士兵。而“数百人”这个数字,更像是后人为了歌颂他的英勇,将他的壮烈事迹加以放大,以彰显这位末代英雄的传奇色彩。

总而言之,关于项羽在乌江是否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史料存在差异。《史记》记载他“劈杀都尉以下二十余人”,而《汉书》则记载他“刺杀汉兵数百人”。虽然“数百人”的说法更具传奇色彩,但“二十余人”已经足以证明项羽的非凡勇武。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项羽以一种无可匹敌的姿态,向整个汉军展示了何为真正的勇士,即便是在绝望之中,他依旧是那个令敌人胆寒的霸王。所以,与其纠结于一个精确到个位的数字,不如去感受那份在历史长河中依然 pulsating 的英雄气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司马迁写这段,是听他女婿家讲的。


司马迁无儿,有女一人,嫁与杨敞。这杨敞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情还真和老婆有关:

明年,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淫乱,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宣帝即位月余,敞薨,谥曰敬侯。子忠嗣,以敞居位定策安宗庙,益封三千五百户。

昌邑王是否真的昏庸淫乱不谈,不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司马迁的女儿真是不简单,看问题十分透彻。

杨敞的曾祖,叫杨喜,高祖封赤泉侯。这位就更厉害了,灌婴手下亲手杀项羽并抢得遗体的五人之一。

《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史记.灌婴传》上说项羽被手下士兵所杀。原文是: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樊郦滕灌列传》: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
《史记》、《汉书》如出一辙地记载:“灌婴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就是说灌婴所率数千骑中有五位勇士一齐冲上去,丛戟攒击,斩杀了项羽。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的事实,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得到了证实。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赤泉侯杨喜: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后从灌婴共斩项羽~侯~千九百户‛。
《元和郡县图志》: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

所以啊,《史记》中为什么对此战的记叙那么明确又那么有戏剧性和画面感,惜字如金之中为什么会有“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种当时“卒”级别小人物的精细描绘。当然是因为杨喜把这事当成老子最大的功绩,按家族传说那么一代代传下去。司马迁和杨家定亲以及日后亲家聚会的时候,杨家人几盅酒下去,开启了吹牛模式:“我们老爷子当年如何如何。”司马迁就顺便把这珍贵史料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今天《史记》的样子。

有一点浪漫主义的元素是肯定的,没有才不正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和写历史的人搞好关系,娶了独生女儿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即使普通人和运动员的差距那都不一定是你能想象得到的水平了,更何况人家是天生神力,征战无数,被逼到生死边缘的西楚霸王

user avatar

网球比赛要打到2小时的。最长4小时也可能。

足球能跑2小时的。

NBA能打4场的。一个黑人选手对付4-5个普通人毫无问题。


项羽盔甲枪肯定都是最好的,杀人是有技巧的。项羽又是有名的猛将。杀人只要重伤几乎就是死。

而且项羽把人马四分,带甲又无法认出来专门对付他。


对于项羽来说,杀一人(对手是普通士兵,不是大将),可能只是网球选手的一两下对抗,不会高过取得一分。所以杀百人以上是完全可能的。(杀汉将就只有个位数)


一般的人不会这样成果,很大是因为盔甲没这么好。(他受伤不少,十余创,但是甲好,不受影响)


明末战争,很多是大将+家兵一冲阵,几十个人就决定战争的胜利了。

user avatar
  • 新界记者:那个怪物杀了几百人,幸亏我跑得快。
  • 新界机构:你确定吗?会不会有偏差?
  • 新界记者:我也不清楚,大概是杀了几百人吧。
  • 新界报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徒手杀死了几百人。


说白了,古代史料里,很多战场上的细节描述,就是这么被史官记载下来的。在古代,这种基本上靠路人在现场,用肉眼数人头,事后靠回忆来计算出来的杀人数量,有多少准确度和可信度呢?

何况在战事后,古代又没有法医来验尸检测,尸体在生前是谁杀的。在金庸武侠小说里,独孤求败能否拿把剑在战场上杀几百人?如果独孤求败不能,能否得出:

  • 项羽战力>独孤求败战力?

戚继光在他的兵书里,压根就没有给这种勇将以施展空间,他写道,战场上打仗【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注1)。

就是说在战场上,军队列阵而战,刀枪毗邻,本方勇将难以施展。换句话说,敌方勇将踏入军阵,也是像遇上刺猬一样,无处施展。

(注1)戚继光: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拿法。兵岂易言哉?

而像枪法,戚继光说了一通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抢很牛逼【变幻莫测,神化无穷】,但是话锋一转到了战场上【施之於行阵,则又有不同者】(注2)。个人武艺到了战场上,都要化繁为简。

(注2)戚继光:夫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盖有之矣,或秘焉而不传,传之而失其真,是以行於世者卒皆沙家、马家之法。盖沙家竿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其用惟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施之於行阵,则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乱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於奔溃。兵法曰:气盈则战,气夺则避是已。今将六合之法并二十四势绘录於后,以广其所传云。

现在来看史料,按照《史记》的记载,项羽命令所有人【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光项羽本人就【杀汉军数百人】(注3),那么问题出来了,怎么验证这数百人都是项羽杀的?靠肉眼观测统计吗?

司马迁在差不多100年后写《史记项羽本纪》,能够做到的,无非是采集到过去在现场汉军的留给后世的口口传说了,但这种传说的杀死数百人,有多少可信度就存疑了。

(注3)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再说,项羽下马步行杀数百人,在体力上就是个严重的问题,现代视频里,日本的町井勋和机器人比试刀法,砍静止状态的竹席1000次就气喘吁吁,而UFC的格斗高手们打了十几分钟,就精疲力尽。人类在肾上激素爆发下的持续时间,是有限度的。

何况,古代的兵器可不是什么瑞士军刀的级别,兵器对砍出现个缺口都是正常的,多砍几下就弄不好就废了,而哪怕敌人的出血多了,沾手上就会打滑,连兵器都拿不稳。当场砍倒1个人,那这个人是不是立马死了,万一没有死,被项羽身边骑士补刀,这杀死人是否算在项羽身上?

楚汉时期,还有1位勇将,就是刘邦身边的樊哙,樊哙一辈子打下52县,但一辈子身经百战才斩首176人(注4),项羽1战就杀死数百人,难道项羽1个人 PK 100个樊哙?

(注4)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樊哙)益食邑千三百户,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司马迁写《史记》,可能有2种写法:

  • 第一种可能,司马迁难以从官方搜集到项羽资料,于是就采集100年后对项羽的各种传说,对项羽进行抒情,成就杀死数百人的夸张描述,然后记载在《史记》里。
  • 另一种可能,就是司马迁看到了汉将的官方数据,比如樊哙这样,可以严格计算斩首数的报功数字,一辈子斩首176级,也记载在《史记》里。

而以记载来看,项羽杀数百人也算不得什么。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1个人【独驱数千人】(注5),追着数千人砍。岳飞1个人面对【合众五十万】,说了一句【吾为诸君破之】,便【大败】50万敌军(注6)。

刘裕当斥候,遇上数千人,但有人目击刘裕1个人追着数千人砍;岳飞在800人面前,展示1个人大破50万人。这些都是史料记载的,但这种数字,你相信吗?

  • 刘敬宣和麾下援军看到刘裕追杀数千人,这肉眼观测的数字是否真实呢?
  • 岳飞部下800人,要是众口一词,主帅岳飞真的杀败50万人,是否该相信呢?
(注5)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注6)宋史岳飞传: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飞曰:“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之。

项羽肯定是罕见的勇将,但项羽杀死几百人,无非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项羽的勇武,进行了文学性质的夸张。

我不是历史工作者,但史料看的太多了,对史料里的这种夸张的兵力或斩首数字,就会嗤之以鼻。

大内义兴:袁术有哪些势力,以至于敢称帝?

大内义兴:诸葛亮穷兵黩武,为什么还在蜀国官员及百姓中有那么高的威望?

大内义兴:为什么刘表活着的时候,孙家没把荆州打下来?

user avatar

那64赞的高票也是逗,脱离常识瞎喷,还心虚关评论,我是手无缚鸡之力,我还跑不过博尔特呢,但我知道没人能比马跑的快,项羽同理,维加斯那个拿M249在制高点往人堆偷袭扫射才打死50人,拿冷兵器砍瓜似的几百个,骑马与砍杀里不作弊都不可能,你当是三国无双?

“汉骑追者数千人”“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一个人就杀了汉军的10% ,还是步战,还是灌婴从秦地招募的精锐骑兵?即使到了南北朝发明灌钢法,锻造的兵器也经不起几百人的肉体骨骼和兵器碰撞。我真不知道洗地的各位是怎么想的。

––––––––––––––––––––––––––––––––––––––––––––––––––––––––––––

“我没见过,所以不存在”,我是没见过,但我知道有个东西叫人体极限,我知道冷兵器有多容易崩口卷刃。

––––––––––––––––––––––––––––––––––––––––––––––––––––––––––––

看见一个拿抗战期间刺死27个鬼子论证的,简直是在印证我的观点,这已经是近年来能找到的战场近战杀人极限了,而且是有战友协同的情况下才杀27个,你告诉我史记里的几百个可能吗?

还有个拿张桃芳说事的,且不说热兵器比冷兵器高出多少个量级的杀敌效率,人家是在上甘岭期间32天内毙敌214名,平均每天毙敌6.68名。项羽拿着冷兵器在一个钟头内杀掉了一个现代神枪手一个月的杀敌量,我感觉你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

看评论区就知道知乎现在用户素质已经多接近贴吧,戾气重还反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项羽在乌江是否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英勇绝伦,展现了超凡的战斗力。我们不妨从几部重要的史料来剖析一下,看看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究竟是如何被记载的。首先,最直接的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描述项羽乌江自刎前的情景时,这样写道:“项王军壁东,壁烦。项王乃.............
  • 回答
    话说那楚霸王项羽,何等英雄了得!叱咤风云,横扫六合,二十岁出头就敢单挑秦军百万,鸿门宴上更是威风凛凛,差点就一统天下。可就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时运不济”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说项羽他本人,身上有股子“霸王气”,.............
  • 回答
    “西楚霸王”项羽:一位悲剧性的英雄的评价项羽,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被后人誉为“西楚霸王”。他以其无双的武勇、赫赫的战功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成为了无数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中的常客,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讨论和评判。要评价项羽,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后,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而不称皇帝,这一举动确实引发了后世许多的解读。其中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说法,便是认为项羽此举是为了恢复秦朝以前的列国分封秩序,甚至是带有某种“复古”的政治理想。要细致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项羽的个人背景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语境来深入分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楚汉相争,刘邦面对项羽将自己的父亲(刘老太公)绑起来要挟的危局,说出了“分一杯羹”这样一番话。如果我是刘邦,身处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会这样做:第一步:表面妥协,稳住项羽,争取时间在刘老太公被绑架的当下,我最首要的目标是确保父亲的安全。项羽此举是赤裸裸的恐吓和试探,他知道刘邦“孝”名在外,以此来逼迫刘.............
  • 回答
    “咎由自取”这个成语确实与楚汉时期项羽帐下的曹咎有关,但并非因为他不听命令出战,而是源于他在战场上的 otro 致命失误。事情发生在项羽率军与刘邦在彭城展开大战的时候。当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威名赫赫,但后来在战场上犯了轻敌的错误,给了刘邦喘息和壮大的机会。在彭城之战前,项羽的军队虽然精锐,.............
  • 回答
    楚汉战争,这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转折点,每当提及,总会让人忍不住去推敲那如果二字。倘若项羽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斩杀了刘邦,历史的画卷又将如何展开?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能否成为一代明君,缔造一个比刘邦更为繁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项羽的性格与能力。项羽是.............
  • 回答
    关于项羽为何在分封诸侯时,只给了自己西楚这么一块地方,而未能多给自己封些土地,甚至看起来不如后来刘邦的封国大小,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项羽的政治理念、他的决策失误以及他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一、 历史背景:秦末的天下格局与分封制的渊源首先,我.............
  • 回答
    如果项羽真的如历史所设定的那样,将汉朝击溃,并最终统一了中原,那么他最初的权力核心班子,也就是楚的“初代领导班子”,其构成必然会是他长期征战生涯中,最倚重、最信任的那些人。这不仅仅是实力和战功的体现,更是项羽个人性格和战略考量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项羽的性格特点。他是个极富个人魅力、勇猛无双的.............
  •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并非.............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倘若项羽或韩信,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将,能够在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继承王位那一年,出现在当时的楚国,他们能否扭转乾坤,挽救楚国走向灭亡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46年,秦国已经统一六国的势头不可阻.............
  • 回答
    彭城之战后,若项羽能审时度势,与刘邦达成和解,并推举刘邦为汉王,而非直接称帝,那么西楚的霸业或许能延续,但这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远非一句“保存”可以轻易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项羽当时所处的局面。彭城之战刘邦惨败,损失惨重,但这也恰恰是项羽展现其政治智慧和军事余威的绝佳机会。如果项羽能抛开一时的.............
  • 回答
    史记中记载的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这确实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史书给出的数字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但项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缘由:一、兵力质量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史记中提到的“五十六万.............
  • 回答
    穿越时空回到楚汉争霸,要帮助项羽夺取帝位,绝非易事,这需要对历史进程、人物性格、战略战术乃至当时社会各方面有深入的认知,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项羽赢得战争,更是要让他坐稳帝位,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以下是我设想的具体策略,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原则:扬长避短,规避致命错误,建立稳.............
  • 回答
    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突围后于乌江自刎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项羽的结局盖棺定论。垓下之围:历史的转折点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垓下。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汉军的胜利非偶然: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集结起如此强大.............
  • 回答
    要说项羽(项籍是他的本名)这个人,尽管史书上细细一数,他确实败绩不少,甚至可以说命运多舛,但为什么他却能给人留下“百战百胜”的强大印象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掺杂着个人能力、时代背景、宣传造势以及后来人对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本人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那种能够以.............
  • 回答
    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确实经历了一段“三年不鸣”的时期,这并非他无所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深谋远虑。这段时间里,他并非像传言那样只是沉溺享乐,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日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整顿内政,巩固统治基石庄王刚即位时,楚国经历了先王的权力更迭,朝堂之上难免存在一些盘根.............
  • 回答
    问到楚王是哪一代“被绿”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绿”字就能概括的,因为它涉及到的是春秋时期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阴谋和国家兴衰,主角是那位光芒万丈的楚庄王,以及他身边那位声名狼藉的权臣——孙叔敖。事情要追溯到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庄王这位君主,初期还算得上励精图治,但一度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史称“三年不鸣”.............
  • 回答
    在《左传·文公十二年》中记载的“楚武王荆尸”的故事里,“荆尸”并非一个固定、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而是指楚武王死后,身体因某些原因(故事中暗示的是身体的僵硬、难以安葬)而被视为“荆棘”一样难以处理的尸体。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荆尸”的意思,我们需要结合故事的背景和当时的语境来理解:故事背景:楚武王与晋国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