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庄王在一鸣惊人前的三年里干了什么?

回答
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确实经历了一段“三年不鸣”的时期,这并非他无所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深谋远虑。这段时间里,他并非像传言那样只是沉溺享乐,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日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整顿内政,巩固统治基石

庄王刚即位时,楚国经历了先王的权力更迭,朝堂之上难免存在一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和积弊。他深知,没有稳固的内部统治,任何宏图伟略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他将首要精力放在了整顿朝政上。

观察与试探群臣: 庄王并没有急于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观察和了解朝中的百官。他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让臣子们陈述政见、观察他们在朝堂上的表现、甚至设置一些小考验,来辨别哪些是忠诚有才之士,哪些是尸位素餐之辈,哪些又是暗藏祸心者。他很少直接发号施令,而是通过一些看似随意的提问或评价,巧妙地试探臣子的忠诚度和能力。这种“潜心观察”比激进的打压更能让他了解到真实的朝野状况。
改革与任命贤能: 在摸清了朝堂的底细后,庄王开始着手调整官制,任用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才。他并不拘泥于出身和资历,更看重实际才能。据说,他对大臣的考察极其细致,哪怕是一个微小的举动,都能被他捕捉到并加以分析。例如,在任命某个职位时,他可能会先让候选人在一些小事上表现,从而判断其性格和办事能力。他尤其重视那些能够提出切中要害、有建设性意见的臣子,并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制定法律与规范: 为了规范朝政,提高行政效率,庄王也开始着手修订和完善楚国的法律条文。他明白,清晰的法律是稳定国家秩序的基石。他让臣子们就现有法律的利弊进行讨论,吸取经验教训,并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增删。这使得楚国的法律更加完善,也为臣民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发展民生与经济: 庄王深知,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富庶的民生。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提高粮食产量。他还关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他们有能力休养生息。虽然这些措施可能不像战争那样引人注目,但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他可能亲自巡视农田,询问农户的收成,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协调解决。

二、 战略筹谋,蓄势待发

在稳固国内的同时,庄王也没有放松对外部局势的关注。他清楚地知道,楚国地处南方,面临着中原各国强大的竞争压力。

研究兵法与战术: 庄王并非文弱书生,他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花时间钻研历代兵书,学习孙子、吴子等名家的军事理论。他会与将军们讨论作战方案,分析各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他可能还会亲自校阅军队,了解士兵的训练情况和武器装备。
了解周边国家: 他详细了解当时中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以及他们的盟友关系和潜在威胁。他分析各国的长处和短处,为日后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制定周密的计划。他可能会派遣细作,收集各国情报,确保自己对外部世界了如指掌。
培植亲信与掌握军权: 在这段时间里,庄王也着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尤其是军权方面。他信任那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并逐渐将军中的重要职位交由他们担任。他并非直接干预军队的日常操练,但会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他对军队的掌控力。

三、 形象塑造,以退为进

“三年不鸣”的说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庄王个人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示弱于人: 在旁人看来,这三年里庄王似乎无所作为,甚至有些昏聩,这恰恰符合了庄王的“韬光养晦”。当别人认为你不足为惧时,你就可以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这种“低调”反而让他避免了不必要的纷争和攻击。
麻痹对手: 他的“不理朝政”也起到了一种麻痹对手的作用。其他国家可能因此轻视楚国,放松对楚国的警惕,为庄王日后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总而言之,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的“三年不鸣”,并非是消极怠惰,而是一段充满智慧和战略性的时期。他如同一个高明的棋手,在落子之前仔细审视棋盘,精心布局,积蓄力量。这段时间的积累,为他日后“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不鸣”,恰恰是为了积蓄一声惊天动地的“鸣”;他的“不问政”,恰恰是为了掌握更强大的政治力量。这是一种深沉的智慧,也是一种非凡的远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字,忍!

他可不是说真的当上国君,先享受个三年,然后突然幡然悔悟奋发图强,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他是实在无奈,只要苟且偷生三年,等到时机成熟,再一展雄风啊!!

说楚庄王为什么忍,原因需要上推到楚成王。关系是这样的:楚成王是楚穆王的爹,楚穆王是楚庄王的爹。 也即,楚成王是楚庄王的爷爷。

楚成王的爷爷是楚武王。楚武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第一代有为之君,开疆扩土功不可没。

楚武王的爷爷是楚若敖,也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人物。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楚若敖在位的时候,时间刚刚进入东周。

关键的问题就出在楚若敖身上。楚若敖除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留下了众多子嗣。其中有未来的楚厉王(楚成王的父亲),还有一个贤人,叫斗伯比。斗伯比没有继位为君,因此他就以父亲的谥号“若敖”为氏,他的这一支家族也就称为若敖氏。同样的,和斗伯比同父同母的几个兄弟也都为斗氏,同样也是若敖氏的大家族成员。这一支家族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了楚国国内一支不小的势力。

斗伯比是楚武王侵略江淮诸多姬姓国家的关键人物,多次给楚武王出谋划策,也因此,若敖氏家族的地位也就得到了巩固。其中,斗伯比的兄弟斗祁成为了楚武王的令尹(相当同时期其他国家的上卿、执政,军政一把手)。

这样显赫的若敖氏家族,在斗伯比的率领下,逐渐成长为楚国的头号家族。在楚武王、楚文王相继去世之后,斗伯比依然健在。当时,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弑楚文王太子而立楚成王为国君,自己掌握了国家大权,成为了令尹。子元掌权的时候也正是春秋时代开始的时候,因为他的骄横跋扈,楚国上下都对其不满,但都无可奈何。最终,有斗氏家族的斗班杀掉了这个重臣。当然,斗班也是若敖氏家族的。

因为令尹子元的骄横和诸多不法行为,在子元死后,楚国国力很衰微,正是需要一个牛人成为令尹的时候。斗伯比的儿子——斗谷于菟因为蒙受父亲的功勋,正式成为了令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令尹子文。同样,令尹子文还是若敖氏家族的。在令尹的位置上,子文兢兢业业,成语“毁家纾难”说的就是他在刚当上令尹的时候,散尽家财帮助国家走出困境。令尹子文实际上是楚成王得以北上争盟的最大推手,他也是楚国历史上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任令尹。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污点,也因为他的功勋,在若敖氏家族最衰落的时候,也不至于完全被灭亡殆尽。

因为令尹子文功勋卓著、势大权重,整个楚国国内,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和若敖氏家族抗衡了,包括楚王在内。楚国几乎是唯若敖氏是从。前后出现的人物,除了屈氏家族的屈匄和管仲打了一下交道,几乎全部都是若敖氏在把持楚国。

当一支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也是它逐渐树敌的时候。其中重要的敌人是蒍氏家族。当时,不仅国内由若敖氏家族把持政权,国际形势也开始逐渐偏向楚国。齐桓公的霸业经过葵丘会盟之后,开始走过高潮,走向低谷。北方的晋国还暂时是脱离中原阵营的一个国家,而唯一组织楚国称霸的就是齐桓公的余威。此时的楚国,战略方向在淮水一带,主要的目标是以徐国为首的淮夷部落。过程很成功,楚国的疆域又扩大了不少。

到齐桓公去世,令尹子文和楚成王都看到了机会,准备北上正式称霸,在诸多战役中,郑国、鲁国首先服从,因为宋襄公扶立了齐孝公作为齐国国君,宋、卫联盟形成了对楚国的一股抵抗力量。但很快,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打败了。一系列的过程中,若敖氏家族中的成氏家族走上了前台,掌门人是成得臣,也就是子玉。令尹子文辅佐了楚成王几十年,也老了,是时候想想退位的事情了。于是,就把令尹的位置交给了同族的子玉。

还是若敖氏在掌权,只不过换了个人而已,甚至还有说法是子文和子玉就是亲兄弟,成氏只是斗氏的分支而已。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

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顿而还。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叔伯曰:“子若国何?”对曰:“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这就是子文让出令尹职位的全过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国家大权就这样交接完毕了。

当年,国内来了一个客人。名叫公子重耳。他和楚成王聊啊聊,令尹子玉听出不对劲了。

《国语 晋语四》: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

子玉是聪明人,他听出来,这个公子重耳是个干大事的,回国后十有八九就是做国君,到时候晋国会成为楚国的大敌。

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完全有利于楚国了,中原地区的国家尽数成为楚国的属国,不从属楚国的,只有秦、齐、晋三个国家而已。齐国正在诸子争立的内乱当中,秦国,那个时候还没有太多发言权。天下的诸侯表面上服从楚国,实际上都盼望着晋国出兵振兴霸业,成功攘夷。而当时的晋国国君晋惠公并不是一个有为之君,全天下的目光都落在了流亡在楚国的公子重耳身上!

这个道理,不光北方表面上服从楚国的诸侯明白,公子重耳自己也明白,令尹子玉也明白,于是他劝谏楚成王,趁机杀了公子重耳!

楚成王没有答应。

首先,这不符合国际规则啊,人家就是个流亡的落魄公子,凭啥没理由把他杀了?这于情于理不合适啊。

但是,这个理由明显站不住脚。因为楚成王是什么人?他是个敢在会盟的时候抓国君的人,是个出入郑国国门敢明目张胆要美女的人,他想杀人,只要能杀,还会在意什么国际规则?

原因在于,楚成王正在下一盘棋,一盘很大的棋局。

于是,公子重耳顺利引渡到了秦国,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回国,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在国内励精图治,克重农桑,帮助周王室平定王子带之乱,开拓疆土。全天下的诸侯国,好像看到了希望。于是,最“只是表面上服从楚国”的宋国,首先反叛楚国,投入了晋国的怀抱。鲁国玩了一下小聪明,一边和晋国交好,一边和楚国交好,不管谁赢了,他都没事。齐国、秦国都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晋国的阵营。其他国家也都在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正是楚国霸业遇到危机的时候啊,楚成王根本没有任何借口不出兵了,于是,他派遣令尹子玉带兵,围攻宋国,杀鸡给天下的诸猴看。

出兵的时候,有个小插曲。还记得前面的蒍氏家族么?他们和若敖氏同样是楚国国内的一支力量。

《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蒍贾只是一个年轻孩子,竟然在出兵的时候,声称令尹子玉,若敖氏家族的掌门人,要打败仗。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令尹子玉当然私下里听到这话了,可他不能发作,他默默地记下了这笔账。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投入怀抱的诸侯,已经是晋侯的公子重耳(也即晋文公)不能坐视不管,在狐偃、先轸的鼓动下,晋文公编制三军,全军出征,在先轸的谋划下,降服了卫国和曹国两个最服从楚国的国家,而后,大军坐等在卫国境内,守株待兔。

令尹子玉这边宋国还没有拿下,另一边曹国和卫国都被晋国征服了。令尹子玉是个高手,而且是绝世高手,他写信给晋文公,说,哎呀,咱们不如做个交易,你放了曹国和卫国,我放了宋国,这样天下岂不太平?

晋文公本来不想答应,可是一想,不对啊,如果不答应,天下大乱,如果答应了,天下太平,这责任全在我啊。

先轸也是个高手,他可以和子玉玩一玩,他说,咱们不能表态,先把那个使者抓了,然后私下里告诉曹国和卫国,要让他们复国,同时分割他们的部分领土划给宋国。

楚成王在国内捕捉到了这些动静,他派了申地的长官去告诉子玉,让他撤兵。晋国国力强大,人心所向,不能正面交锋啊!

子玉当然不能答应,这可不光是他子玉的事情,而是若敖氏家族的脸面,他不能丢啊!何况,子玉还没遇到过什么对手。他不信一个新兴国家晋国能打败楚国。

于是,在晋文公假惺惺地退避三舍之后,城濮之战爆发了。过程省过不表,结果大家都知道:楚国战败,令尹子玉自杀。蒍贾的预言应验了,若敖氏家族拿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只是,令尹子玉自杀的很离奇: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

《左传 文公十年》:

初,楚范巫矞似谓成王与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强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惧而辞曰:“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王使为工尹......



子玉死亡的过程大概是,战败没脸,想要自杀了,死了之后,楚成王派来的使者说,你不要死啊!来晚了。同时,斗宜申也要自杀,使者赶过来,你不要死啊!刚好赶上了,活了一条命。

至此,楚成王下完了这盘棋。线索很清晰:楚成王要借晋文公的手间接除掉子玉。城濮之战,战败事小,但若敖氏在国内权大势重,已经是尾大不掉了,必须要灭其威风。结果很明显,子玉死了,但是若敖氏却依然心向楚成王。因为斗宜申在楚成王的保护下活了下来。楚成王晚景很凄凉,被自己的太子杀了。若敖氏的子上甚至还在其中帮助过楚成王。斗宜申甚至还想过杀掉这个弑君自立的不肖子孙楚穆王,只是失败了。楚穆王时期和若敖氏家族的关系很紧张。

等到楚穆王去世,楚庄王上位。若敖氏家族把楚庄王视为不肖子孙楚穆王的余孽,时时刻刻打压!

楚庄王初立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左传 文公十四年》:

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梨及叔麋诱之,遂杀斗克及公子燮。


楚庄王初立,楚穆王的重臣子孔、潘崇想袭击淮夷的群舒,结果国内若敖氏的斗克外带上公子燮竟然在国都内裹挟楚庄王,袭击子孔。好在子孔还有点本事,坐住了阵脚,才让这起政变失败。

可见,在这场政变中,楚庄王就像一个小孩子,被带来带去,成为了国内政治斗争的砝码。政治斗争,一方是若敖氏,一方是其他家族外加楚王本人。说来说去,就是因为若敖氏是高权重,楚穆王得位不正,造成了若敖氏对楚庄王的敌视态度。楚庄王如鲠在喉,不得不隐忍。隐忍。

于是,才有了《史记 楚世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这不是享受,而是无奈。这是政治上不得志的郁郁国君。“日夜为乐”,难道他真的很快乐?

到了楚庄王三年,机遇来了。首先,楚国出现了饥荒,戎人和庸人先后起兵讨伐楚国,麇人也趁势起兵,楚国突然间,别说北上争霸了,连国家都要出危险了。

《左传 文公十六年》:

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声音:

楚人谋徙于阪高。

接下来,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住。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

点“反对”加“没有帮助”的人是蒍贾,也就是先前城濮之战前吹丧师号,成为若敖氏眼中钉的蒍贾。可以想见,那些主张迁都的,不乏有若敖氏的子弟。

楚庄王欣然同意了蒍贾的意见,怒而出师,再运用正确的谋略,会同秦国和巴国,顺利灭亡了华南古国庸国,其余诸国也都再次服从楚国。经过这一次经历,国内都看到了楚庄王的潜力,而若敖氏则看到了危机。

此后,楚庄王不断侵伐北方,取得了一些效果。若敖氏则一直被冷落。如此,如果若敖氏慢慢失势,也不妨为一种平稳降落的方法。实际上楚庄王没准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此时的若敖氏家族族长是斗越椒,他是令尹子文的侄子,子文的弟弟子良的儿子。

当初,斗越椒刚出生,令尹子文一看他的长相,吓了一跳,赶紧劝告自己的弟弟,快把这个孩子杀了,长得跟老虎一样,声音和豺狼一样,这孩子以后掌权的话是要灭亡我们若敖氏啊!

这种耸人听闻的话子良当然不会信,就没有杀。令尹子文十分在意,临死之前特地嘱咐。没想到,最终还是出了乱子。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斗般是楚国的令尹,斗越椒是楚国的司马,蒍贾已经不是少年了,是楚国的工正。他看不惯若敖氏的专权,率先发难,谋杀了斗般。估计这件事做得很隐秘,因此他没有受到处罚。斗越椒于是上任成了令尹,蒍贾则做了司马。斗越椒记得当年他诅咒令尹子玉,还清清楚楚地知道,他谋害了斗般。斗越椒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他成为令尹之后,就立刻抓捕了蒍贾并把他杀死。斗越椒知道,蒍贾的后台就是楚庄王。索性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动国家级别的叛乱,进攻楚庄王。

结果都知道,楚庄王胜利了,赢得有惊无险,若敖氏随之被灭亡。只留下了一个叫斗克黄的人,因为出使齐国幸免于难。他是令尹子文的孙子,楚庄王就留下了他。

至此,春秋初期的楚国第一大家族若敖氏烟消云散,楚庄王心无旁骛北上争霸,在公元前597年取得了霸业。这当然和他在在位最初三年的隐忍不发有关系了!

另外欢迎大家关注家师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林屋读书(linwudushu),文史作家林屋公子创办。

我们的宗旨是大众、新锐、趣味,热点知识化,知识娱乐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确实经历了一段“三年不鸣”的时期,这并非他无所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伺机而动的深谋远虑。这段时间里,他并非像传言那样只是沉溺享乐,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日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整顿内政,巩固统治基石庄王刚即位时,楚国经历了先王的权力更迭,朝堂之上难免存在一些盘根.............
  • 回答
    关于项羽在乌江是否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英勇绝伦,展现了超凡的战斗力。我们不妨从几部重要的史料来剖析一下,看看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究竟是如何被记载的。首先,最直接的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描述项羽乌江自刎前的情景时,这样写道:“项王军壁东,壁烦。项王乃.............
  • 回答
    楚国,一个在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南方强国,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更有着渴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纵观春秋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楚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登上霸主之位,这其中,楚成王更是背负着未能实现家族夙愿的遗憾。那么,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让楚国在问鼎霸主之路上屡屡受挫,让楚成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人有点绕。很多人提到“西楚霸王”,第一反应就是,西楚不是在东边吗?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江东,那不就是东边吗?为什么不是“东楚霸王”呢?咱们得一步步捋清楚。这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格局,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首先,得明白“西楚”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项羽的崛起,离不开他叔叔项.............
  • 回答
    屈景昭三家在楚国,那可是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存在。要说为什么楚王出兵要问过他们,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楚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来掰扯。屈景昭三家,那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屈景昭三家,就是楚国历史上最显赫、最有权势的三个贵族家族。这三个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往往与楚国国君有着密切的关.............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关于“隰有苌楚”在上古是否真的读作“列巴咕当死了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文献或语言学证据支持这种说法。这句“列巴咕当死了哈”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戏谑或者基于某种民间演绎的说法。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以及“隰有苌楚”在古代的实际读音可能是什么.............
  • 回答
    李云龙和楚云飞在各自的抗日战争体系中,关于谁“更属于嫡系”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细致解读,并且这个解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嫡系”这个概念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中,并不总是那么清晰的界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嫡系”在这个语境下通常包含的几层含义: 政治背景与权力来源: 谁的背后靠山更硬?.............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不过既然我们坐在这里聊这个问题,那我们就一起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安心的证据。首先,咱们得承认,要100%地“证明”自己不在一个精心设计的虚假世界里,这事儿难度系数绝对是五颗星。毕竟,谁能说得准呢?但咱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审视,尽量找出点端倪来。第一招:寻.............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
  • 回答
    哈哈,看到这个问题真是太亲切了!我就是那个用过楚门吉他,而且身边师兄们也好多都在弹的家伙。来来来,坐稳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不“AI”味儿十足,全是咱们玩琴人的实在话。首先说句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被师兄们安利的。当时刚进大学,想学吉他,什么都不懂,就看谁的琴看起来顺眼、好听。结果发现,校园里用楚门吉.............
  • 回答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言论的内容、动机、影响、以及演员本人和公众的回应。一、 言论内容的具体情况与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被曝光.............
  • 回答
    楚汉战争,一场波澜壮阔的王朝奠基之战,其关键并非仅仅是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的决断。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最为关键的节点,那便是“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很多人会将焦点放在鸿门宴,认为那本是刘邦一举歼灭项羽的绝佳机会。然而,鸿门宴的失败,固然让刘邦险.............
  • 回答
    在《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里,那句贯穿始终的“祝你早安,午安,晚安”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语,它承载着影片最核心、最深沉的寓意。这句话,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楚门人生被精心设计、被他人窥视的本质,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真实与虚假、自由与囚禁的深刻思考。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无疑是一句标准的问候。在现实生活.............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军事实力在诸侯争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楚国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舞台上,“申息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记载的战役或部队番号,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体,用来指代以申(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息(今河南信阳一带)为中心的楚国军事力量,它们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以“王”自居,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举动,因为“王”的称谓在周朝体系中是周天子独享的最高封号。然而,在实际的外交场合,楚国的称谓会根据其交往对象和当时的政治格局而有所不同,并非一成不变。面对周天子:当楚国君主与周天子会面时,即使楚国自称“王”,在名义上,他们仍旧是周天子的臣属。因此.............
  • 回答
    屈楚萧这次的“黑料风波”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被扒出来的东西,性质可不是一般的“粉丝脱粉回踩”那么简单。从他在豆瓣和微博的几个小号里流出的内容来看,他这个人的人设算是塌得彻底,而且是那种塌得有点令人不适的类型。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件事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屈楚萧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