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有多强大或者有别的什么理由,在被灭亡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惯性”和“过往的荣耀”上。虽然楚国在名义上仍然是五大强国之一,但其内部的衰败迹象已经相当明显。政治上,王权不振,权臣专横,党派林立,国家治理效率低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日渐减弱。经济上,虽然土地肥沃,但征税不公,百姓负担沉重,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长期的战乱,经济状况并非蒸蒸日上。军事上,虽然依旧拥有一部分精锐部队,但与秦国相比,其军事制度、训练水平、武器装备以及将领的战术素养都存在明显差距。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军事和国家机器,其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那么,为什么在楚国已经衰落至此的情况下,灭亡之后,仍然会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深入人心的预言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这是对楚国过往辉煌的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在人们的心目中,楚国曾经是那么强大,那么有韧性,它曾经抵挡住了无数次外敌的入侵,甚至一度威胁到中原各国。这种强烈的历史记忆,使得人们难以接受它如此迅速地走向灭亡。因此,这种预言也寄托了人们对楚国复兴的渴望,一种不甘心和怀念。

其次,“亡秦必楚”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秦国统治的普遍不满和反抗情绪。秦国统一六国,虽然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朝的统治严酷,赋税沉重,徭役繁重,法律严苛,加上对六国故地的压迫和文化上的排斥,使得被征服的六国人民,尤其是曾经的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对秦朝怀有深深的怨恨。这种不满情绪,需要一个象征性的载体来表达,而楚国,作为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强大国家,其代表性自然就非常强。

再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预言也体现了人们对“有能力挑战并推翻暴政”的某种期待。秦国统一天下后,其统治并非坚不可摧。虽然短时间内秦国兵强马壮,但其高压统治下的社会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时机,这种统治就一定会被打破。“楚虽三户”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它暗示了即使是最弱小的群体,只要拥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方向,也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楚国作为曾与秦国长期抗衡的国家,其遗民和文化影响力仍然存在,这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反抗力量的想象空间。

最后,这个预言也可能是一种民间对政治格局的一种朴素判断。秦国统一虽然是历史潮流,但其统治的稳定性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人们通过观察历史的规律,或者通过一些零星的事件,可能会推断出谁更有可能成为推翻秦国统治的力量。而楚国,因为其庞大的体量和曾经的实力,即使在灭亡后,其残余力量和影响力,仍然是人们能够想到的潜在的挑战者。

总而言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非是对楚国末期真实军事实力的准确描绘,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记忆、文化象征、民众情绪以及对未来变革的某种期待的综合反映。它表达了一种不甘心,一种对旧有秩序被打破的希望,以及对反抗精神的一种赞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为何有“亡秦必楚”一说,其实田余庆先生在《说张楚》一文中有过相关解释:即战国末年,楚国国力强大,冠于六国,因此楚国在东方影响力极大。秦末陈胜打出张楚旗号,而关东沸腾,楚国号召力可见一般。

战国末年,时人常有言及楚国强大之语。如《战国策·楚策》虞卿谓魏王曰:“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战国策·秦策》中记载顿弱面见秦王赢政时,曾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议。虞卿说楚国“天下无敌”,时间是在前245年。顿弱说“纵成则楚王”,是在前237年。两事均发生在长平之战后。这说明在当时人眼里,战国末年唯楚有实力与秦国争天下,至于鹿死谁手,则主要取决于合纵、连横的态势。

楚国虽然在楚顷襄王时期丢失鄢郢,伤了元气,但毕竟幅员辽阔,其剩余版图仍然占据天下几乎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楚国并非是地广人稀之国。它在淮河以北的土地相当富有。特别是楚国在战国后期利用五国伐齐的契机吞并了富庶的淮泗地区,从而整合了小半个华北平原,导致它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实力与战国中期相比,不降反升。战国晚期的楚国版图,相当于汉初韩信的楚国外加英布的淮南国。二国的城池(县)数量加起来在二百左右,几乎三倍于齐地。战国末年的楚国之体量可见一斑。这就是“纵成则楚王”的物质基础。

秦灭楚的过程也证明楚的确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庞然大物。一般认为秦灭楚之战始于公元前225年。不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之语,说明在前230年至前225年之间(即秦灭三晋及燕期间),秦楚即已多次交兵。前225年,秦以李信领兵二十万伐楚,正式揭开灭楚之战序幕。然而李信在楚军反击下失利。史书记载说楚军为了追击秦军,曾“三日三夜不顿舍”。战国时代的军事常识是“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因此行军三昼夜而不顿舍在正常情况下是很可能引起军队崩溃的。但楚军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击败了秦军,说明楚军的组织度很高,战斗力很强。此役后“荆兵日进而西”,开始反攻秦国。秦始以王翦为将,领兵伐楚。王翦之兵号称六十万,史载“空秦国甲士”,表明秦为了灭楚,压上了全部机动兵力。楚国亦“悉国中兵以拒秦”。此次战役的规模有可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的长平之战。秦楚对耗至前223年左右,秦才利用楚军东归的机会击败楚军主力。整个灭楚之战前后历时三年,是秦灭六国过程中,耗时最长,出动兵力最多的战役。

秦能灭楚,说明战国末年的楚国的整体实力还是弱于秦。但从战争的过程来看,秦对楚也没有碾压性优势。细思极恐的是,是役秦军主力被长期牵制在楚国,如果此时齐国趁机集合三晋残余势力反击秦国,那么秦国的统一大业有可能就此夭折。可见秦灭楚之凶险。也说明楚只要能与其他一二国真正同心协力抗秦,是很有可能翻盘的。秦末六国残余势力群起反秦,而以楚为纵长,互相没有大的扯皮,不过三年间就能灭秦,就有力证明了这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楚国在战国末期的实力,如果单论国土面积和人口,依旧是庞大的。楚国历经多年发展,疆域辽阔,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南方沿海,拥有丰富的物产和相对密集的人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曾是雄视一方的霸主,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然而,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强大”更多地体现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倘若项羽或韩信,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大将,能够在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刚刚继承王位那一年,出现在当时的楚国,他们能否扭转乾坤,挽救楚国走向灭亡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46年,秦国已经统一六国的势头不可阻.............
  • 回答
    这可不是简单地“楚国和秦国打了个来回”就能概括的。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赵、魏两国的迅速衰落,其实是整个战国大势下,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赵国: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悲歌赵国在战国初期,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在军事上能与秦国一较高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国,虽然都带有“楚”这个字,但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确且重要的区别,更像是历史的传承与演变,而非同一概念的简单重复。要理解它们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形态以及最终的命运。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封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都是雄霸一方的大国,但要说谁更强盛,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其强盛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战国中期到晚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楚国的综合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强于赵国,但赵国在某些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崛起势头,尤其是在军事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楚汉战争,一场波澜壮阔的王朝奠基之战,其关键并非仅仅是某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人心向背以及关键人物的决断。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最为关键的节点,那便是“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很多人会将焦点放在鸿门宴,认为那本是刘邦一举歼灭项羽的绝佳机会。然而,鸿门宴的失败,固然让刘邦险.............
  • 回答
    战国风云,楚国群雄逐鹿,论明君之强弱,惠王、悼王、肃王、宣王,这四位君主各有千秋,但若要论及对楚国发展的影响力、治国之道以及最终的成就,我们不妨一一细数,探究一番。首先,我们来看楚惠王。 惠王在位时间较长,是楚国从春秋走向战国过渡时期的重要君主。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势力。 对.............
  • 回答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像北方诸侯那样,大规模地向南方相对“空白”的区域扩张,而选择与中原的强邻争斗,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白”地带的性质。今天我们看到的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区,在战国时期并非完全.............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桩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齐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符合当时的道义,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礼崩乐坏、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从齐国、楚国以及其他相关方的立场去审视。齐国攻楚的“借口”:召陵之盟与“诸侯之约”齐国发动这次针对楚国的军.............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楚国,一个在春秋时期声名赫赫的南方强国,拥有辽阔的土地、丰富的人力和物力,更有着渴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然而,纵观春秋近三百年的风云变幻,楚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登上霸主之位,这其中,楚成王更是背负着未能实现家族夙愿的遗憾。那么,究竟是什么根本原因,让楚国在问鼎霸主之路上屡屡受挫,让楚成王.............
  • 回答
    要说活在楚国是什么体验,那可得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像如今咱们这日子,穿得暖吃得饱,有事儿没事儿遛遛弯,这事儿在楚国,那可是天差地别。首先,这地儿,那叫一个“大”。 楚国,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方巨擘,国土辽阔,简直是无边无际。你如果是个普通百姓,可能一辈.............
  • 回答
    屈景昭三家在楚国,那可是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存在。要说为什么楚王出兵要问过他们,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楚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来掰扯。屈景昭三家,那是什么来头?简单来说,屈景昭三家,就是楚国历史上最显赫、最有权势的三个贵族家族。这三个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往往与楚国国君有着密切的关.............
  • 回答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虽然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商鞅变法虽令其本人身死,但其推行的政策却在秦国扎下了根基,成为秦国崛起的基石;而吴起在楚国变法,虽然初期颇有成效,却因其惨死而导致改革迅速夭折。要探究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政治背景、改革内容、执行方式以及个人命运等.............
  • 回答
    春秋时期,楚国作为南方的大国,其军事实力在诸侯争霸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楚国纵横捭阖的外交与军事舞台上,“申息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有明确记载的战役或部队番号,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体,用来指代以申(今河南南阳一带)和息(今河南信阳一带)为中心的楚国军事力量,它们在对外征战中发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