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一战争,齐国攻打楚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立得住脚,是否符合道义?

回答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桩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齐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符合当时的道义,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礼崩乐坏、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从齐国、楚国以及其他相关方的立场去审视。

齐国攻楚的“借口”:召陵之盟与“诸侯之约”

齐国发动这次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其直接导火索是所谓的“召陵之盟”。这个盟约,在史书的记载中,主要是由晋国主导,联合了鲁、卫、宋、郑、曹、邾、滕等一系列中原国家,共同商讨如何应对日益强大的楚国。楚国当时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黄河以北,对中原诸国的生存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齐国方面,对于这次召陵之盟,其立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维护中原秩序与自身利益: 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虽然在晋国崛起后,其霸主地位有所动摇,但它依然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力量。楚国的北上扩张,无疑会挤压齐国的战略空间,并可能威胁到齐国在中原的影响力。因此,参与或发起联合行动,共同遏制楚国的扩张,符合齐国维护地区平衡和自身利益的考量。

2. “诸侯之约”的约束力: 召陵之盟,名义上是“诸侯之约”,意在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楚国。齐国作为盟约的参与者,声称是为了执行盟约,维护“诸侯共同的约定”,这是它最主要的“合法性”来源。在那个时代,虽然强权横行,但“名义”和“道义”仍然是各国争取国际认同的重要手段。一个以“维护盟约”为名义的战争,至少在表面上比赤裸裸的侵略更具说服力。

3. 对楚国“僭越”的指责: 齐国还可能以楚国“僭越”为借口。在春秋初期,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楚国作为一个南方国家,其势力逐渐北上,与中原诸国的政治文化圈产生摩擦。如果楚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符合周礼、挑战周天子权威的行为,齐国就有可能将其包装成“违礼犯上”的罪名,以此来号召其他诸侯联合讨伐。

“借口”是否立得住脚?

从道义的角度来看,齐国以“维护诸侯之约”为名,共同对抗一个扩张势力的盟主,在当时的语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绝对站得住脚,更谈不上完美的道义。

支持的一面:
集体安全: 楚国的扩张确实对中原诸国构成了普遍威胁,形成一种“唇亡齿寒”的态势。召陵之盟旨在联合起来抵御共同的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集体安全的理念。
维护既有秩序: 楚国北上,客观上是在挑战当时的势力格局,齐国联合其他国家,可以被视为维护现有区域秩序的一种尝试。

质疑的一面:
“盟约”的真实意图: 盟约的形成往往是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晋国作为这次行动的主要推动者,其目的是削弱楚国,巩固自身在华北的地位。齐国参与其中,固然有自身利益,但“维护盟约”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用以掩盖其地缘政治的真实考量。
道义的相对性: 在春秋时期,“道义”往往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即便是“诸侯之约”,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被曲解或选择性执行。齐国是否真正是为了“诸侯的共同利益”,还是为了将自身的影响力投射到楚国势力范围,或者借机削弱楚国以减轻对自身的压力,这很难一概而论。
“师出有名”的包装: “师出有名”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原则,即使是战争,也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齐国提出的“维护盟约”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接受的理由之一。但这个理由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计算和权力斗争。

更详细的分析:

要深入理解,我们还需要考虑几个关键点:

1. 晋国的角色: 晋国在春秋中后期逐渐崛起,成为中原地区最有实力的国家。召陵之盟很大程度上是晋国主导的,目的是为了遏制楚国的扩张,巩固晋国的霸权。齐国虽然曾是霸主,但面对强大的晋国,往往处于联合或被联合的地位。因此,齐国参与召陵之盟,既有主动遏制楚国的战略考量,也有被晋国拉拢,与晋国共同对抗楚国的因素。

2. 楚国的扩张: 楚国在春秋时期,尤其是在楚庄王时期,国力强盛,向北扩张,一度兵临黄河。这种扩张对中原各国构成了实质性的压力,尤其是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楚国势力范围的国家。因此,中原各国联合抵制楚国,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正当性。

3. “道义”的工具化: 在春秋时期,“道义”和“礼”常常被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伐无道,诛暴虐”是一种常见的战争动员口号,但其背后的真实动机往往是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齐国强调“召陵之盟”的约定,正是利用了“遵守盟约”这一被普遍认可的道义原则,来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

4. 缺乏统一的国际法: 当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基于实力、联盟和传统的宗法关系。因此,判断一个国家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和各国之间的相互认同。

结论:

齐伐楚盟于召陵,齐国提出的“维护召陵之盟”的借口,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和说服力,但其背后更多的是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驱动,道义的色彩则比较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被工具化的道义。

立得住脚: 从维护区域秩序、抵制共同威胁的角度看,这个借口有其合理性。齐国作为区域大国,参与协调各方力量,对稳定地区局势有一定作用。
不完全符合道义: 这种借口本质上是权力斗争的产物,其“道义”的背后,隐藏着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对盟约的解释可能带有偏颇,甚至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包装。

总而言之,齐国攻打楚国寻找的借口,是在一个政治复杂、利益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用来包装自身行动、争取合法性的一种策略。虽然“维护盟约”听起来符合道义,但在那个“强肉弱食”的春秋时代,这种道义的背后,往往是更加赤裸裸的国家实力和政治利益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站得住脚,当时的国际秩序是“周礼”,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楚国当时虽然已经称王,但是在中原诸侯国看来那是僭越行为,是一种以下犯上的无礼行为。只不过呢,因为此时的楚国已经十分强大了,所以这个“僭越”的重罪不太好过问。于是乎,齐国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管仲绕过僭越称王这件事,认为楚国仍然是周朝的诸侯国,然后责问楚国是否履行了诸侯国的义务。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上面两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过程。楚成王先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大臣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齐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齐桓公不听,仍然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

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到八国联军的驻地。八国联军撤退,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齐桓公听到这样有底气的话之后,觉得劳师远征进行一场大战的胜算也不大。于是就与屈完连同七国诸侯一起订立了盟约。

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齐楚这个南北两个最大国家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声势极壮时齐桓公的威风凛凛;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容应对、不卑不亢的楚成王。这一局齐桓公以微弱优势略压楚成王一头,毕竟楚国被迫承认了齐国的老大地位,楚国的北上势头也稍被抑制。但是楚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王号继续使用,楚国的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其实力在江淮地区不断坐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齐伐楚盟于召陵,这桩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齐国寻找的“借口”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符合当时的道义,确实是个值得细究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礼崩乐坏、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从齐国、楚国以及其他相关方的立场去审视。齐国攻楚的“借口”:召陵之盟与“诸侯之约”齐国发动这次针对楚国的军.............
  • 回答
    乐毅伐齐之战,堪称战国时期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乐毅以燕国为首,联合赵、魏、韩、楚等五国之兵,对齐国发动了灭顶之灾般的进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五国联军势如破竹,几乎荡平了齐国大片疆土,就连齐国都城临淄也被攻破。然而,尽管战功赫赫,乐毅最终却未能完全覆灭齐国,最后两座重要的城池——即墨和.............
  • 回答
    话说当年,五国联军气势汹汹地围攻齐国,这场战争对齐国来说,可真是伤筋动骨,一蹶不振。首先,这场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就不同寻常。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宋国,五国一同发力,目标直指齐国的都城。齐国虽然也曾强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联盟,即便是有所抵抗,也难以全身而退。战争带来的直接损失是巨.............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当时选择了项羽,并且被封为了齐王,那么他要面对的,无疑是韩信率领的汉朝大军,一场围绕着齐地的生死搏杀。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成功的几率相当渺茫。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与项羽“站队”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缝隙。诸葛亮活跃于三国时期,而项羽则是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风云人.............
  • 回答
    要说秦国与其他六国差距真正拉开的转折点,那还得是长平之战。虽然“五国伐齐”在当时也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它更像是秦国扩张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而长平之战,则是决定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巨变。“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8年,是由秦国和赵国主导,联合了楚、魏、燕三国,一起攻打齐国。那时候的齐国,经过齐宣.............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这位斯洛文尼亚的思想家,无疑是当代哲学界最活跃、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声音之一。他的贡献并非在于构建一套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哲学框架,而是更像一位杂耍演员,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才华,将拉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以及流行文化中的各种元素揉捏.............
  • 回答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对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推崇,绝非仅仅是欣赏一位优秀的电影创作者。齐泽克是一位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哲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而闻名的思想家。他之所以高度评价贾樟柯,是因为他认为贾樟柯的电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且.............
  • 回答
    要说齐泽克(Slavoj Žižek)的“水平”,这可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事情。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怪兽,一个坐在你对面,语速飞快,时不时伴随着夸张手势和冷笑话,让你时而觉得振聋发聩,时而又感到一阵眩晕的家伙。他的“水平”在于他那令人咋舌的博学、独特的解构能力,以及他那极具煽动性和争议性的表.............
  • 回答
    齐泽克鼻炎的问题,这实在是个既有趣又引人思考的话题,毕竟他向来以其思想的“杂乱无章”和“旁征博引”著称,他的鼻炎仿佛也成了他某种“标志性”的个人特征。这事儿要说起来,可就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认,鼻炎这玩意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挺影响日常生活的。想想看,擤鼻子、鼻塞、流眼泪,尤其.............
  • 回答
    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作为德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其设计和建造背后充满了曲折的历史,也对后来的航母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它未能完全发挥其设计潜力,但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研究价值的案例。要理解齐柏林伯爵号,我们首先要回到那个时代德国海军的战略需求。在凡尔赛条约的严酷限.............
  • 回答
    齐刘海这事儿,确实是个挺有讲究的,尤其对于圆脸的姐妹们来说,更是要拿捏好。说到齐刘海适合圆脸吗?我的看法是: 可以,但要选对款式,并且要看整体搭配。 不要一概而论地说“适合”或“不适合”,这实在太片面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圆脸的特点。圆脸通常脸部线条柔和,颧骨和下颌骨的曲线比较圆润,脸的长度和宽度差不.............
  • 回答
    齐襄公的随从之所以会说那头“大豕”(大猪)是彭生,这背后牵涉到一段充满血腥与阴谋的宫廷往事,以及一个关于“鬼魂复仇”的民间传言。要详细说清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齐僖公的时代。首先,得说说这个“彭生”是谁。彭生,原名叫做“公孙无知”,是齐国一位王室旁支的子孙,但他的身份也挺显赫的。他这个人性情粗暴.............
  • 回答
    .......
  • 回答
    伪齐治下的岁月:短暂的繁荣与深藏的危机伪齐政权,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短暂却又令人唏嘘的印记,它在南宋时期,借助金朝的扶植而兴起,以“效忠金朝,对抗南宋”为宗旨,在淮河以南地区维持了数十年的统治。提及伪齐的治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存在的背景、采取的政策以及对当地社.............
  • 回答
    关于田氏代齐,其他国家是否不管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交织的政治博弈结果。简单来说,其他国家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但他们的“不管”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和地缘考量,以及自身实力和战略重点的制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春秋末期,那个各国林立、强弱更迭、礼崩乐坏的时代。.............
  • 回答
    南朝齐和南朝梁之所以要改国号,虽然同属汉族政权,存在着一定的宗族渊源,但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合法性诉求以及王朝更替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朝代的兴衰脉络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南朝齐和南朝梁之间的关系。 同宗同族的基础: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他的祖.............
  • 回答
    厄齐尔和京多安这两位效力于德国国家队的土耳其裔球员,此前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合影并赠送印有埃尔多安名字的球衣,这件事情的后续影响,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并且触及到了多个层面。首先,在德国国内,这件事情无疑掀起了轩然大波。作为德国国家队的成员,他们的首要身份是代表德国足球,而德国与土耳其在政治上,尤其是.............
  • 回答
    关于厄齐尔是否算得上是一位“古典前腰”,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足球战术演变和球员角色定义的有趣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古典前腰”。在足球战术发展的早期,尤其是在“金字塔”阵型到433之前的时代,前腰(或者说组织型中场)的角色是非常清晰和核心的。他们通常站在中场和前锋之间,.............
  • 回答
    说起春秋时期齐国的齐襄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谥号“襄”与他的实际行为有些不符。毕竟,史书上对他的描述,除了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一面,也夹杂着不少争议性的甚至是荒淫的记载,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他与自己亲妹妹宣姜的乱伦之事。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在道德伦理上备受诟病的人物,还能得到“襄”这样一个褒义的谥号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