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齐灭宋为何会引起五国联合伐齐?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

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期战略布局

齐国自齐威王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尤其是田忌、孙膑时期,齐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重创魏国,确立了其霸主地位。然而,齐国的扩张野心并未止步于此。

地理位置的优势与制约: 齐国地处东方,背靠大海,拥有富饶的土地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其战略发展面临两大致命制约:一是北方的燕国,二是南方的宋国和楚国。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方向的威胁,齐国的东部霸权就难以稳固,更遑论向中原发展。
吞并宋国的战略意义: 宋国虽然国力已不如前,但地处中原要冲,连接齐、楚、魏、赵、韩等国,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一旦齐国吞并宋国,便如同在中原地区插下了一根楔子,极大地压缩了其他国家的战略空间。
切断联系: 齐国灭宋,可以有效地切断南北方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魏国和楚国而言。魏国本就与齐国势不两立,失去宋国作为缓冲地带,齐军的威胁将直逼魏国腹地。楚国则可能与魏国失去便捷的联合通道。
战略纵深: 齐国获得宋地后,其战略纵深得以扩展,更易于组织兵力,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
经济利益: 宋国作为人口稠密的农业区,其吞并也为齐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进一步增强了齐国的国力。

二、 伐宋行动本身带来的直接后果

齐国在灭宋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也激化了与其他国家的矛盾。

手段的粗暴: 史书中对齐国灭宋的记载,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吞并”意味。这种不顾道义、强行鲸吞的行为,无疑会让其他国家感到唇亡齿寒。当一个国家如此轻易地吞并另一个国家时,大家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
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 战国时期虽然各国争斗不断,但大致形成了一种“实力均衡”的态势,即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绝对压倒所有其他国家。齐国吞并宋国,显著地增强了齐国的实力,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均衡,使得其他国家感受到了切实的威胁。

三、 其他诸侯国的担忧与联盟的动因

正是基于上述的战略考量和切身利益,其他国家才会因为齐国灭宋而联合起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五国”可能包括的国家及其担忧:

1. 魏国: 魏国是齐国在马陵之战中被重创的直接受害者,对齐国怀有刻骨的仇恨。宋国被灭,意味着齐国在中原的影响力空前加强,直接威胁到魏国的生存空间。魏国必然是联合伐齐的急先锋。
2. 赵国: 赵国与齐国在地理上相邻,且在争夺中原霸权的过程中,常与齐国发生摩擦。齐国吞并宋国,打破了北部诸侯国的均势,对赵国的长远发展构成潜在威胁。赵国也担忧齐国进一步扩张,将战火引向北方。
3. 韩国: 韩国地处魏、楚之间,腹背受敌。宋国的灭亡,使得韩国更加直接地暴露在齐国的军事压力之下。韩国难以独自对抗强大的齐国,联合其他国家是其唯一的生存之道。
4. 楚国: 楚国地处南方,但其势力范围也延伸至中原地区,与宋国相邻。齐国灭宋,无疑是在楚国北翼打开了一个缺口,让齐国势力得以深入腹地。楚国担心齐国会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威胁其在中原的利益,甚至直接进犯楚国。
5. 燕国(可能): 燕国地处北方,虽然在实力上不如齐国,但与齐国是地缘上的近邻。齐国灭宋,如果进一步在中原巩固势力,可能会对燕国造成侧翼的压力,或者导致齐国趁势向燕国扩张。因此,燕国也可能出于自保而加入联盟。

四、 联盟的形成机制:利益的驱动与号召力

战国时期的联盟并非完全出于道义,而是国家利益的直接驱动。齐国灭宋所带来的力量格局变化,直接触动了上述国家的利益神经。

共同的敌人: 齐国强大的崛起,成为了魏、赵、韩、楚等国共同的敌人。面对共同的威胁,联合起来对抗是最佳策略。
号召力的体现: 能够形成五国联合,说明齐国灭宋的行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恐慌成为各国联合的强大驱动力。同时,一些国家(如魏国)可能会主动承担起号召和组织的角色,以期借此机会削弱齐国,重塑中原的均势。
并非一成不变的联盟: 需要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联盟往往是动态的、脆弱的,充满了政治博弈和利益交换。五国联盟的具体形成,可能经历了一系列的的外交斡旋、利益承诺和军事部署。有些国家可能一开始犹豫不决,但在齐国表现出进一步扩张的迹象后,才最终下定决心加入。

总结:

齐国灭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绝不仅仅是因为“灭宋”这一行为本身,而是因为这一行为极大地改变了战国时期已有的战略格局和力量平衡。齐国吞并宋国,不仅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其战略野心的暴露和地缘优势的极大提升。这一举动触动了周边国家特别是魏、赵、韩、楚等国的切身利益,让它们感受到了来自齐国的直接威胁。为了自保和重塑对自身有利的格局,这些国家联合起来,以遏制齐国的扩张,也就成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唇亡齿寒”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的体现,也是战国时期各国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复杂博弈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靖海 虽然我觉得您分析的政治因素使得列国均乐于废了齐国很有道理,但是本包包眼中的“五国”伐齐动机却直观简单得多。

这场“反向”合纵在战国时代虽然只此一次(庞煖那次捏软柿子的行为不算),但不仅一举废掉“前东帝”大哉强齐,而且也是本包包眼中唯一一次纵方各参与者均不同程度得偿所愿的联合行动,单这一点就比总是各怀鬼胎、虎头蛇尾、浅尝辄止的合纵伐秦事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更不要说最终效果竟达到了“一战彻底废掉齐国”的地步了。

本包包就按照实际参与者的国别逐一分析下“七位选手”在“五国约以伐齐”的壮举中的具体情况。总的来说嘛,魏楚算一类,燕赵算另一类,韩和秦的情况特殊,姑且算到“其他”类里面吧,剩下被伐的齐人自成一类……

魏人:对于魏昭王治下的魏国来说,五国伐齐前的魏国为了向淮泗进军可算是下了血本,无奈放血时有些用力过猛,虚弱的魏人难以独自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既然有桀宋这么一好借口,又有强齐牵头,分一杯羹总不为过吧?然而齐闵王也清楚魏人此时的斤两,恃强凌弱的事他也没少干,多这一次不多,少这一次心里却总觉得亏,本着亏谁不能亏自己的原则,于是他就亏了魏昭王……只是魏昭王却不是他那好脾气的爹地,前284年他终于抓住机会,为他那出色的儿子找到了一条属于魏人的“复兴之路”……

楚人:在楚顷襄王“用行动说话”参与伐齐之前,楚人虽然尚未迎来西线大放血的顷襄王晚期,但是他们和秦人在西线的拉锯与争夺早已开始,由于父亲在与秦人的争夺中吃了不少亏,所以顷襄王的前期政策也很明确,尽量在西边稳住秦人,然后以东北边境的沃土来弥补损失、积攒与秦人竞争的实力,所以楚人在淮泗和鲁南与齐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了。既然淮泗周边的三大国的扩张方向在那摆着,大家都眼馋咫尺之遥的膏腴之地这种事自不必多说。但你齐国灭宋不仅拿走了陶邑,而且还表现得十分意犹未尽,又进一步侵吞魏楚两国的占领区……这显然是楚人不能接受的,如果有机会废了齐国,对于顷襄王来说自然是大大滴利好~而当淖齿顺利地率领“援齐大军”占据莒邑并控制齐闵王,楚顷襄王怕是睡觉都要笑醒了……然而本包包觉得吧,倪坤说得好,出来跑,迟早要还的……

赵人:赵人此时的王是赵武灵王的宝贝儿子赵惠文王,对于赵人来说,齐人是东边的强大邻国,河济平原上讨厌又危险的竞争对手,毕竟赵王要住在倒霉的邯郸城,但魏齐这样近在咫尺的强邻却总是赵王头顶挥之不去的阴影,更不要说赵武灵王时代刚吃下的中山国曾长期在齐人的帮助下为齐国在河济平原上的扩张间接出力,强烈的不安全感促使赵国甚至比燕国更乐于幻想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直接干死齐国完事儿,而且不说齐人核心之地的富庶城邑,河济平原的沃土与首都的安全空间就已经足以鼓舞赵人竭力攻齐了……

燕人:作为这场复仇大戏的主角,本包包却并不觉得仇恨是燕昭王的伐齐动机。但既然前314年田辟疆能借子之之乱向北“辟疆灭燕”,那后世的齐王没道理不能复制先王的事迹,强大的齐国就成了悬在历任燕王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所以对于燕人来说,孱弱的齐国才是好齐国,毕竟真干死了就没人帮忙牵制赵人了。既然魏赵秦等大佬都想动手,那么燕人借机伐齐的行动简直比就坡下驴还自然,本包包甚至怀疑燕人有没有参加击溃齐师的济西之战。而燕人也没打算吞齐以自强,尽最大可能削弱齐国、保护自己,就够了。虽说本包包一直一厢情愿地觉得实现燕齐一体化再干废赵国才是齐人更实际更有希望的扩张路线的说……

韩人:韩人在这场大戏中的情况是十分特殊的。对于他们来说,既需要强齐作为外援助力来平衡自己或者过于强大、或者心怀不轨的邻居们,又需要列国伐齐这种足以吸引邻居们纷纷热心参加的远方大事来分散自己因魏人势力离开河东而不得不面对的山大压力。但韩人狭小国土所横亘的位置又注定了韩人必然需要满足秦人的奇怪诉求,为其提供通路并加入伐齐行列。这一矛盾的古怪立场决定了在这场伐齐行动中,韩人的行为必然是如墙头草般跟风而动,却又处处束手束脚、浅尝辄止……不过“口嫌体正直”的韩釐王心里应该明白,随着强齐在这场合纵中的彻底覆灭,韩人自己的覆灭倒计时也已经悄然开启……

秦人:至于秦人嘛,本包包把他们的伐齐行为看做是“为实现虚幻梦想而实施的莽撞实践”,或者简单点来说,秦人的远征军是一帮为了“梦想”而参与了伐齐的参与者。对于告别了张仪时代的秦人来说,尽管秦昭襄王的哥哥在天子那举重把自己举死了,但秦人此时的政策规划仍是十分特殊而虚幻的“改良型张仪东出”计划。秦人不仅积极参与到伐齐行动中来,出人出力,千里远征,还在河济平原上击溃齐师后就直奔自己心仪的梦幻之城——陶邑。虽然之后的时局变化最终打了幻想冒进的秦人结结实实一巴掌,苦心经营的硕果陶邑也被魏人轻松摘走直到大结局为止,但是这一时期的秦人却对“跨越地域阻隔,跑步奔向中原之主,多快好省地建设秦人新霸权”的秦国梦热情高涨,伐齐这种事,即便是远在日本列岛,那也是要积极参加滴。顺便,五国为啥对于战后秦人控制陶邑未加干涉呢?比起曾经的强齐、战后可怕的巨楚、实力犹存的苟魏,远在肴函通道以西、尚未梦醒的秦人显然更适合这个位置重要又十分富庶的城邑嘛……

齐人:最后终于到了苦逼的齐人。在间谍头子和利益集团的威逼利诱下,齐闵王一步步走到了死局之中。不过本包包倒是觉得,齐宣王田辟疆一定没想到,他的接班人才是真正的“(列国)齐(来)宣(战)王”啊,哈哈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