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战国时经常有几十万军队的战役,而三国时动用10万军队就很厉害了,难道人口衰减吗?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

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期。这时的主要矛盾是七个主要国家(秦、楚、燕、韩、赵、魏、齐)之间为了生存和统一而进行的殊死搏斗。这种高强度的竞争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动员能力。

1. “国”的形态与军事动员: 战国时期的“国”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拥有相对完整的行政、经济和军事体系。各国为了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军事威胁,普遍推行耕战之策。这意味着整个国家机器都围绕着农业生产和军事扩张来运转。

兵农合一的制度: 很多国家实行类似世兵制或募兵制的早期形式,但最根本的是,在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是国家最重要的劳动力和兵源。每到战争时期,成年男性公民就有义务被征召入伍。这种征兵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适龄男性。
对战争的依赖: 战争不仅是为了征服,更是为了获得土地、人口和资源。胜利者可以通过占领土地、俘虏人口来壮大自身,而失败者则可能被吞并。这种生死存亡的压力,迫使各国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军事。
人口基数与增长: 尽管战乱频仍,但战国初期,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相比更早的时期已经有了显著增长。虽然无法给出精确数字,但普遍认为战国时期的人口基数是可以支撑起大规模军事动员的。当时,国家(王国)的税收、劳役和兵役都直接来自其控制下的所有人口。

2. 后勤能力的支撑: 几十万军队的粮草、武器、装备都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战国时期,各国在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农业技术(铁器牛耕的普及)和物资生产(兵器铸造业)方面都有显著发展,为大规模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战争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战争,很多是吞并战,目标是彻底消灭对手,夺取其全部领土和人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参战方往往会倾举国之力,调集能动员的全部兵力。比如,秦国灭赵之战、秦国灭楚之战,都有记载涉及数十万甚至更高数量的兵力。

三国时期:小集团的博弈,后勤成为瓶颈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 280年)虽然也是分裂时期,但与战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1. “国”的性质与统治范围: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是三个独立的政权。但与战国时期一个“国”就是现在的一个大省甚至更大范围不同,三国时期的“国”的版图相对来说更小,更分散,且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

政权结构的脆弱性: 三国政权多是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统治基础相对不稳固。内部的派系斗争、士族集团的利益纠葛,都限制了统治者可以绝对调动的资源。
人口的衰减与分散: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瘟疫(如建安年间的伤寒大流行),以及后续的长期分裂,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移。虽然三国时期社会经济有所恢复,但整体上,与战国时期相比,有效控制和稳定的人口基数是下降的。例如,有记载说,三国初期,全国(包括魏、蜀、吴)户数可能只有战国时期一个大国(如汉)的十分之一左右。
募兵制为主,世兵制弱化: 战国时期相对原始的兵农合一征兵方式,在三国时期已经很难维持。大规模的征兵意味着要从生产线上抽离大量劳动力,这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税收,导致政权更加不稳定。因此,三国时期的军队更多依赖募兵制(招募职业军人,或给予优厚待遇的士兵)以及士族私兵。士族拥有的私兵数量有限,且忠诚度也有限,难以形成战国时期的那种国家机器直接掌控的军队。

2. 后勤瓶颈的凸显:

生产力限制: 尽管三国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有所发展,但整体生产力水平仍无法与现代相比。几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是天文数字,运输和补给是巨大的挑战。
地理隔绝: 三国鼎峙的局面,很多时候是依靠长江、汉水、山川等地理障碍来维持的。这种地理隔绝使得跨区域的大规模集结和后勤保障变得异常困难。
持续作战能力的不足: 相比于战国时期那种你死我活的吞并战,三国时期的很多战役虽然规模不小,但更侧重于争夺战略要地、消耗对方实力,而不是直接的全面吞并。一旦战事拖延,后勤的压力就会迅速压垮参战方。

3. 战争的战术与目标:

阵法与兵种的精进: 三国时期,军事理论和技术有很大发展,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战国时期的兵书被广泛研究,《三国志》等史料也记载了各种兵种(如步兵、骑兵、水军)的配合和战术运用。军队的专业化和精锐化程度可能比战国时期更高。
“精兵”的重要性: 由于大规模动员的难度,三国时期更强调精兵的质量而非数量。诸如曹操的“精锐部队”、蜀汉的“白耳兵”等,都是以少量但精锐的士兵组成的王牌部队,在战场上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有限的“会战”: 动辄几十万人的“会战”在三国时期非常罕见。大多数时候,军队规模在几万到十几万之间,这已经是当时能够有效组织和后勤支持的最大规模了。像赤壁之战(号称八十万,但有夸大成分,实际参战兵力可能在二十万左右),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规模了。

总结一下:

战国时期: 是一个全民皆兵、国家机器高度军事化的时代,人口基数相对可观,后勤能力在不断发展,战争目标是存亡和吞并,因此能够动员起全国绝大多数的适龄男性。
三国时期: 是在经历过大规模人口损失和社会动荡后,小集团争夺的时代。人口基数受损,统治政权的稳定性和动员能力受限,后勤保障成为显著瓶颈,战争目标更多是消耗和战略僵持。因此,动员起几万到十几万的军队,已经是当时极限的体现,而几十万的数字,要么是夸大,要么是集结了各个附属势力和盟友的杂牌部队,难以形成真正的“国家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

所以,并不是简单的人口衰减,而是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后勤能力以及战争的性质和目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国时期更像是在废墟上重建,而战国时期则是在蒸蒸日上的国家机器下进行极限的军事竞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战国时期,地球正在对抗三体人,所以全世界上的地球军队人数超过1000万。

东方的战国七雄,有500万大军;西方的波斯帝国,也有500万大军。

  • 下面3图,为战国七雄,和波斯帝国,总共超过1000万的大军(制图:苍天熊猫)。

好吧,玩笑时间结束!

古代战争动员率一般在3-5%之间

中国战国时期的动员率是多少,孙子兵法已经给了答案:

(注)孙子兵法: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动员10万军队,要影响70万家,按每家(户)4-5人计算,至少影响200万人以上。换句话说,中国战国时期的动员率就是在3-5%之间,超过5%,就属于动员率红线了。

古代斩首数字绝大部分为以1为10的夸大,甚至比例更大

再来看古代斩首数字的水分是如何记载的:

(注)三国志国渊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报捷文书都至少“以一为十”,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是给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那战国有没有石锤的证据吗,看史记里,战国一场有趣的战事,兵力和斩首的数字精分现场:

(注)史记秦本纪:七年(前330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注)史记魏世家:五年(前330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秦魏雕阴之战,双方记载的人数却有差异,魏世家记载魏军才4万5千人,而秦本纪却是秦军斩首8万。

(注)史记张仪列传:而张仪复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

显然,魏军兵力4万5千人,来源于少见的魏国记载,而斩首8万来源于秦国“以一为十”的宣传。而魏军总数,按照雕阴之战的10多年后,张仪吹比是“卒不过三十万”,按照这数字,魏国人口至少150万,这动员率连3%都勉强。

古代斩首不容易,斩首数字≠阵亡数字≠伤亡数字≠兵力数字

除了古代斩首数字会“以一为十”的夸大外,还有更惊人的问题:

(注)史记白起列传: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

例如白起在伊阙之战,对韩、魏联军斩首24万,这数字先不说是否“以一为十”,还有其它问题,因为古代斩首是非常不容易的:

(注)纪效新书卷三临阵连坐军法篇: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况一个贼首,数十人报功,若斩数十贼首,就该数百人来报,不知这一阵上能有几个数百人,反是自误了性命......每颗首级以三十两论之......

按照明朝戚继光的经验,斩首1级,赏银30两,结果数十人来报功。照这比例,白起在伊阙之战斩首24万,要几百万秦军来报功,再搁明朝斩首24万,1首级30两银子,明朝财政绝对要破产。更惊人的是:

  • 斩首数字≠阵亡数字≠伤亡数字≠兵力数字

既然敌人的阵亡数字中,真正被斩首的比例并不大,那白起伊阙之战的斩首24万,韩、魏联军的阵亡数字就不止24万,恐怕要超过50万了。

一战的凡尔登绞肉机,法德超过200万大军厮杀10个月,总共伤亡约100万,死亡约30万,要是按照这比例,伊阙之战的韩、魏联军阵亡数字不止50万,那伤亡数字要超过100万了。

斩首24万,相当于3颗广岛原子弹了,所以战国的的那些动不动10万的斩首数字,参照“以一为十”,天知道有多少水分了。

长平之战,最后阶段时间紧凑,军队动员时间不多

关于长平之战的兵力水分问题,学术界和网络上有无数的观点,就说说我的看法:

(注)史记白起列传:四月,龁因攻赵......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廉颇坚壁以待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长平之战从前260年4月,王龁攻赵,6月秦军取得进展,7月,廉颇率领赵军筑垒防守。就是从赵军开始防守的7月,到9月赵括之死,总共90天,发生了很多事情。

  • 赵国方面:赵王不满廉颇,让赵括取代,而赵括改变战术,积极出击。
  • 秦国方面:秦王让白起取代王龁,并动员河内15岁以上男丁去长平。

才不到90天的时间,就决定了一场战事的胜负,其中还有“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要知道:

(注)尉缭子:故凡集兵千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

理论上方圆1000里,动员兵力要10天,赵国可不止方圆1000里,留给赵括动员壮丁,带领赵援军赶到长平的时间并不多,难道廉颇一开始就带着40多万赵军?

对秦军来说,7月开始动员河内15岁以上男丁的时间也不多,毕竟没有微信,挨家挨户贴告示的时间,以及河内男丁需要准备至少10天份额的粮食,才能去长平,这段时间也很长。

换句话说,自7月-9月,留给秦赵两国动员军队的时间都不多。而且很多人按照沈括的说法:

(注)梦溪笔谈: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其间队长不负,樵汲减半,所余皆均在众夫,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

如果赵军40万,那赵国民夫不下100万人,所以很多人认为出赵军40多万,10万是士卒,30万是民夫,但民夫是来回运输粮草,一部分民夫在前线送粮,另一部分民夫在中端运粮,最后一部分民夫在出发地,背起粮食,准备出发,其中更有民夫“死亡疾病者”。

难道秦军抄后路,把赵军,在前线的,在中端的,在后方出发地的,所有民夫全部俘虏了,才有40万?还有赵军前后打了约2年,断粮46天,饿死+内阴相杀食,就死了5万,居然还剩下40万人?

(注)史记白起列传: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注)史记赵世家: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赵世家里,是“赵括以军降”,而白起传是赵括被射死,换句话说,赵括的结局有两种情况,一是带兵投降,二是被秦军射死,估计是司马迁找到两种来源,分别记载在两个传里。

所以我认为,长平之战,兵力水分很大,估计是赵国在前后持续约2年的长平之战中,前线和后方,士兵或民夫,以战死、饿死、病死、逃亡,隐匿,导致赵国在籍户口数,可能减少40万人。

毕竟汉武帝打匈奴,导致“户口减半”,不见得西汉至少死了1000万人吧!

以古代的战争条件,因疾病而死的非常多,甚至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日军饿死和病死数量,也远远大于阵亡数,目前挖出的什么长平尸骨坑的数量,也远远不及40万,而秦军也死人,也有大量民夫疾病而死。

  • 前331年,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之战,史学界估计一下,就是波斯战死30万,被俘30万。

汉末三国的动员率的极限,也在动员率3-5%之间

(注)资别传曰: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曹魏超过400万人口,孙资认为动员15万军队,就“天下骚动,费力广大”。

(注)三国志曹爽传: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244年,曹爽伐蜀,才7万人,就号称“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曹魏极限用兵也就是256年,司马昭平定淮南的26万。

西晋灭蜀10多万人,灭吴20多万,要按照280年的西晋人口,推算曹魏后期人口近1000万,曹魏后期出兵的动员率不会超过5%。

(注)晋书地理志:孙叔(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注)三国志诸葛恪传:恪遂有轻敌之心,以十二月战克,明年春(253年),复欲出军......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242年,东吴在籍人口约240万,但253年,诸葛恪动员20万人大举进攻时,却“百姓骚动,始失人心”,说明东吴约240万百姓是无法承受20万人,也就是约8%的动员率的。

(注)袁子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
(注)东吴张俨: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晋书里,蜀汉诸葛亮北伐有“众十余万”,这和王平传里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实际才不到7万一样,都是对手吹嘘。蜀汉人口百万,参照东吴方面的记载,诸葛亮北伐兵力也不到5万,这与曹魏和东吴的比例大体相似。

可见这些兵力记载,说明三国整体动员率,也不超过5%。

宋辽夏时期,各国兵力总数,约400万

不光战国各种数十万军队,哪怕东汉刘秀,在河北平定“众合数百万人”(光武帝纪)。

汉末有“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后来“多为袁绍所定”。

汉末还有名的,当属百万黄巾被曹操平定。

而前秦,吕光打西域,击破西域联军“合七十余万以救之”。

这些数字,又要如何看待呢?

当然,宋辽夏时期,也是很刺激的:

(注)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四万二千八百。
(注)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
(注)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国: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

辽国有164万大军,北宋有125万,西夏约有70万军队,加上越南李朝约30万,和大理国约10万,总计约400万军队。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日本战国村战论”和“欧洲中古村战村战”的讨论热度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在我看来,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还包括了文化传播、研究角度以及大众认知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争取聊得深入透彻,不带半点机器痕迹。首先,要明白“村战”这个词本身在日本战国时代.............
  • 回答
    在我看来,大家在谈到中条山战役时,对日军损失倾向于引用日军战报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 信息来源的有效性与相对可信度。你想啊,一场战役结束了,要了解参战双方的伤亡情况,自然是.............
  • 回答
    哟,说到战地啊,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奇葩事儿!我玩战地也有些年头了,从最早的战地1942一路过来的,可以说,我的游戏生涯一半都是在这片战场上度过的。奇葩经历那真是比比皆是,有些我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笑出声来。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得追溯到战地叛逆连队2了。那会儿我刚玩不久,对地图和各种载具都还不熟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在模拟历史战役时,确实存在着与真实战斗相比非常显著的简化之处,导致战役时长远短于现实。除了部队规模的缩小,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时间流速的根本性差异: 游戏内时间 VS. 现实时间: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在全面战争中,一个回合可能代表数周甚至数月,而战斗中的每一.............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中国在国际舆论战中时常处于劣势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信息传播方式、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传播理念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差异: “解释性”与“说服性”的鸿沟: 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更多地采取“解释性”的姿态,试图解释中国的政策、历史.............
  • 回答
    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15年)经历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对马岛的命运,也与日本国内和国际局势紧密相连。由于对马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重要的贸易和外交通道,因此也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以下是对马岛在日本战国时期经历的详细大事件:1. 宗氏.............
  • 回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军事革新。它摒弃了周代以来“车战为主”的传统,引入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甚至一度改变了战局。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赵国之外,其他诸侯国对于这一改革的采纳程度,以及建立类似新式骑兵的意愿,却显得相对.............
  • 回答
    要说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转变,得从那个时代的根子上来讲。简单来说,春秋时代就像是一群各有地盘的诸侯,他们虽然有矛盾,但总体上还认一个“老大”,那就是周天子。而战国时代,则是这个“老大”彻底没落,诸侯们之间不再讲究礼义廉耻,而是赤裸裸地拼实力,想把所有人都吞下去。春秋时期:争霸,为了“名义上的老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的很多名将,在他们大放异彩,成为战场上的传奇时,年纪都还不到而立之年?难道战争本身就偏爱年轻气盛的血性男儿吗?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而且是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年轻将领”现象。首先,我们得从体能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战争,尤其是古代的战.............
  • 回答
    甘道夫在战斗中优先使用冷兵器(主要是他的法杖和长剑)而非强大法术,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作为迈雅的身份、他的职责、以及托尔金对魔法的设定和对角色的塑造等多方面的考量。下面将详细阐述: 1. 甘道夫的身份与职责:指引者而非战争机器 迈雅的本质: 甘道夫是迈雅(Maiar),是属于维拉(Val.............
  • 回答
    聊到车臣战争时俄军坐在车顶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细节和原因。要说现在还是不是,答案也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当年(尤其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士兵会坐在车顶?这并不是什么刻意为之的“喜欢”,更多是一种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为了生存和适应战术需求而产生的“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探马(或称斥候、侦察兵)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军队的眼睛和耳朵,负责侦察敌情、地形、兵力部署,为指挥官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即便探马的出现往往会带来危险,古战场上却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使探马被发现,也并不总是被立刻射杀。这并非源于什么仁慈的“君子协议”,而是背后有着更为实际和.............
  • 回答
    中国古代战乱频仍,亲人离散的悲剧屡屡上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一起逃”或“找不到”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与今天简直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连汽车火车都没诞生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多低?亲人离散为何如此普遍?1. 逃难的现实逼.............
  • 回答
    解放军在战争时,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确实有一段时间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纯的技术偏好,而是受到历史、技术发展、战场需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维度拉开来看。解放军的早期战斗,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随后的抗美援朝战争,那时的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是缴.............
  • 回答
    柏林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为何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去争夺它首都的每一寸土地?苏联方面,面对一个明显已经败局已定的德国,为何还要选择在柏林进行一场异常血腥的攻坚战,导致超过八万红军官兵献出了生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