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多图预警
首先我们来开一个小玩笑啊,一般来说,大家印象中的赵武灵王首创胡服骑射之后,中原地区才有的骑兵
为什么要胡服骑射呢?
因为是为了对付胡人的骑兵
“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摘抄自百度百科词条“胡服骑射”
那我们来看一下“胡服骑射”的原文,我们的主父赵武灵王是怎么说的
“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镐,非社稷之神灵,即镐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
——《战国策·赵策二》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
翻译:如今赵国以东是黄河和薄洛作为与齐国和中山国的边境,但是赵国没有船
没有船的结果是什么?赵国被中山和齐国引水围镐
那赵国应该怎么办呢?
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
造船,应付东面的水战
OK,下面是重头戏
“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
那就需要训练骑射手来对抗敌人的骑射手了
自常山至代地上党,需要准备骑射部队应付的是谁呢?
东胡、 楼烦、秦、韩、 燕
等下,不是说好的只有胡人有骑射手吗?那你赵武灵王准备骑射手应付秦、韩、燕干什么?
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
而在《史记》里这段是
“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请大家尤其是专家在吹捧赵武灵王的革新精神的时候,记得看下原文,如果按照“骑射是为了应对胡人骑兵”的逻辑,至少秦国、燕国和韩国也是有骑射部队的。
那么我们回归考古资料,中原地区最早的骑乘武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有些人不喜欢看史料记载,认为是后世脑补的多,老是喜欢拿文物扯淡(其实某种意义上这只看史料不看文物的思想也坑了不少专家),那我们就看文物
注意倒数第三行
商代小仓墓葬群
原文戈和刀的单位有问题,都是毫米,请注意辨别
之后在春秋初期的秦国
出土时间春秋初年
从滇国的战国西羌画风骑兵和当时新疆的出土文物,结合史料来看
春秋时期秦国就很熟悉甚至和正宗游牧民族的骑兵有过交流了
至于到了战国时期
就出现了这种斯基泰式骑射手+中原服饰近战骑兵的空心砖
以及这种雇佣或者直接臣属于秦的游牧骑兵部队
至于东方六国,出土的比赵武灵王更早的骑兵或者同时期的或者稍晚的骑兵形象,用心找能找到不少
齐国战国初期墓葬,无车器,有矛与剑,陶马有马鞍
(之前春秋末期的齐国墓有个骑马俑不过烂的太厉害了,同墓出土了一个没下半身的披甲武士俑,也不知道是不是组合陶器)
齐国系列
洛阳金村出土东周斗虎铜镜
曾侯乙墓竹简上到处都是的马鞍
有很多战车的具装战马都配备了马鞍
(鞌) 馬鞁具也。此爲跨馬設也——《说文解字》
投鞌高如城者数所——《汉书》
这马有马鞍还有戟、戈、殳
战国楚墓的
燕下都的
说白了,我还可以说赵国属于改革晚的
当然为什么历史上会搞得这么有名
我猜是因为别的国家也就骑兵穿穿胡服,赵武灵王直接“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