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期的兵士背上都插旗?不费钱吗?有其他的敌我识别方式吗?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

为什么插旗?

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

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喊杀震天的战场上厮杀。在这样的环境中,仅仅依靠服装颜色、头盔样式等细微差别来区分敌我,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识别错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误伤友军,或者被敌军趁虚而入。

因此,在士兵背上插上醒目的旗帜,就像一个移动的身份标识。

明确的阵营归属: 这面旗帜代表着该士兵属于哪个大名(诸侯)的部队,或者更细致地说,属于哪个将领的编制。通过旗帜上的家纹(纹章)、部队番号、将领的旗印(个人标志)等信息,可以让友军的士兵轻易辨认出彼此。
便于指挥和集结: 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将领需要能够快速地调动、组织和控制自己的部队。当部队分散或者被敌军冲散时,背上的旗帜就成了士兵们集结的标志。士兵们看到自己所属旗帜的指挥官或者标志物,就能知道该往哪里集中。
战场可见性: 战国时代的战场通常是开放的平原或者山地,旗帜的色彩和图案在一定距离内都相当醒目,即使在烟雾弥漫或者混乱的情况下,也比其他识别方式更容易被发现。

至于“费钱”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这面旗帜并不是什么精密的织物,而是相对简陋的布料,上面绘制或缝制家纹。虽然也不能说完全不花钱,但考虑到战争的巨大开销(士兵的粮饷、武器、盔甲、攻城器械等),制作这些旗帜的成本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而且,很多旗帜是由士兵自己或者所属的足轻组头(小队长)负责准备和维护的,并非由中央统一发放昂贵的成品。有时候甚至会使用战利品或者从地方搜刮来的材料来制作。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因敌我识别不清而造成的混乱、士气崩溃、战败的巨大损失,旗帜的成本是非常划算的。 在那个时代,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战场上的混乱是常态,这种直接、物理的识别方式是最有效的保障。

其他的敌我识别方式:

虽然旗帜是主要的,但并非唯一。还有一些辅助的识别手段:

头盔饰物(兜饰): 一些部队或将领会在头盔上佩戴特殊的饰物,比如动物的角、特殊的金属件、或者用布料缠绕成特定的形状。这些饰物也能提供一定的识别信息,但不如背旗醒目。
袖章或臂章: 有时士兵会在手臂或袖子上佩戴特定的布条或徽记,这可能在近距离作战时起到辅助作用。
口令或暗号: 在非常近距离的接触或者夜间行动时,口令或暗号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方式效率较低,容易被截获或者产生误解。
特定的装束(虽然不普遍): 有时,某些部队可能会有统一的、相对特殊的服装颜色或样式,但这种大规模统一的情况在战国早期并不普遍,而且在战场上容易被雨水、泥土弄脏,失去原有的辨识度。
阵形和战术: 熟练的指挥官会通过保持严密的阵形来减少敌我识别的混乱。一旦阵形被打乱,识别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

详细来说:

战国时期的日本军事组织是层层分明的。从最高的“天下人”(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到下面的国主、家臣,再到具体的军团长、将领,都有自己独特的家纹和旗印。这些标志会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士兵的旗帜上。

“马印”(Umajirushi): 这是指战国大名在战场上用于指挥和识别自己本阵的巨大旗帜,通常非常醒目,代表着大名的威严和存在。
“母衣众”(Morōshū): 织田信长麾下著名的“母衣众”,他们身披一种叫做“母衣”(一种披在背后的、类似斗篷的装置)的衣物,这些母衣通常会装饰有织田家的家纹,同时他们也经常背负着表示身份的旗帜。这是一种更加精锐的骑兵单位,他们的识别标志更加独特。
足轻的旗帜: 大部分的足轻士兵背负的是相对小型的“帜”(Sashihata)或者“旗”(Hata)。这些旗帜上会绣有他们所属部队的番号、小队长的家纹,或者直接就是大名的家纹。

举个例子,如果在关原之战中,你看到一面印有“德川葵纹”的旗帜,你就知道这是德川家康阵营的部队。如果你看到一面印有“丰臣秀吉的桐纹”的旗帜,那你就知道这是丰臣秀吉一方的部队。

总结一下:

日本战国时期士兵背插旗帜,是那个时代在军事技术和信息传递手段相对落后的背景下,为了解决战场敌我识别这一根本性问题而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虽然制作需要一定成本,但与战争本身巨大的投入和辨别不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相比,是完全值得的。其他辅助的识别方式虽然存在,但都无法与旗帜的直观性和普适性相提并论。这面小小的旗帜,承载的不仅仅是军事命令,更是士兵的归属感和生死存亡的凭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人背上都插旗是史实还是电影表现?毕竟既费钱又不利于隐蔽。
user avatar
每个人背上都插旗是史实还是电影表现?毕竟既费钱又不利于隐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尾张的织田家能在众多强敌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天下,这背后绝非“富家子弟,战五渣”这般简单概括。事实上,织田家的崛起,以及他们能与当时声名赫赫的武田家抗衡并最终战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着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以及战术层面的创新与执行。首先,我们得正视“.............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名将,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1. 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分裂:催生军事才能的温床日本战国时期(约1467年1603年)的核心特征是幕府将军的权威衰落,各地守护大名(原地方长官)纷纷割据,互相攻伐,形成了以地方大.............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按照常理推断,人口应当是直线下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和推测,这个时期的日本人口呈现出了一种逆势增长的态势。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模式的演变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首先.............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影视作品中角色们似乎“只吃米饭不吃菜”的观感,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而且也并非完全是影视创作的真空想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历史现实与影视表现的取舍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人们当然是会吃菜的。问题在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进行比较,就像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放在一起审视一样。虽然两者都处在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顶峰,但它们在组织、战术、技术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士兵的构成与训练: 日本战国时代: 核心是足轻(Ashigaru),也就是步兵。他们通常由农民或下层武士组成,接受过.............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 回答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就是县长互打”的玩笑话,确实被一部分人拿来讽刺这段历史,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可以从其话语本身的含义、日本战国时代的特点以及讽刺的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县长互打”的字面意思与背后隐含的比较首先,我们要理解“县长互打”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现.............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他们的名字和称呼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家族观念极强的特点。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规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一、 名字(実名,じつみょう)的学问首先,武士的名字,也就是他们的“实名”,并不是随便取的。虽然也有一些是父母凭喜好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