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期的国人以及国人众是什么?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

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服务于幕府将军或守护大名的专业武士那样,其身份更加灵活,也更贴近土地和农民。

而“国人众”则是这些国人集合而成的团体。当这些拥有土地、有武装力量的地方豪族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利益(比如抵御外敌、处理领地内的纠纷,或者参与到更广阔的政治博弈中)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组织时,他们就被称为“国人众”。这个“众”字,在日本语境下,往往意味着“一群人”、“集体”的意思,所以“国人众”就是一群国人组成的团体。

理解他们的核心在于“土地”和“武装”。在战国乱世,谁掌握了土地,谁就掌握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国人正是通过继承、开垦或者购买的方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仅仅有土地是不够的,战国时代,刀剑和弓箭是硬通货。因此,这些国人也必然要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和利益。这些武装力量可能包括他们自己、家族成员、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或低级武士。

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拥有的土地规模、武装力量的强弱,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在一些地区,强大的国人众甚至能够挑战甚至取代原有的守护大名,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他们的存在,是战国大名崛起过程中绕不开的一股重要力量。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战国时期想象成一个正在重塑秩序的社会。大名们就像是在努力整合国家权力的“巨头”,而国人们则是在各地盘根错节的“地方诸侯”。国人众的形成,就是这些“地方诸侯”们为了在混乱中生存和发展,而彼此联合或被联合起来的结果。

他们的活动方式也很多样。有些国人众是高度自治的,能够自己管理领地内的政务,甚至拥有自己的法律和税收体系。有些则会依附于某个强大的大名,成为其家臣或盟友,参与到大名之间的战争中。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联合起来,对抗试图控制他们的外部势力,或者互相争夺地盘。

总而言之,日本战国时期的国人是掌握土地和武装的地方豪族,而国人众则是这些国人为了共同目的而形成的集体。他们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行动深刻地影响着战国大名的兴衰以及整个日本政治格局的演变。他们的存在,使得战国时期的权力并非完全集中于顶端,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加分散和复杂的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国人最初出自《日本后记》,指的是国衙领上的一般居民,也就是律令制国家下的一般农民。

平安后期,这个词的意思完全变了,转指实际上管理地方庄园、国衙领的庄司、郡司、保司、在厅官人等等,也就是地方实力派。到了镰仓时期,随着这些势力本身的演变,主要指地头。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没有变化,就是国人这个词本质上是指与中央政权或由之下向的“外来势力”(如幕府、守护、庄园领主等)相对的“在地势力”。如果要给出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国人或者国人众的意思就是“以在地居住的领主为中心作为相对独立势力而存在的武士团”。

镰仓后期以来,中央权威扫地,国人的势力得到强化。其中,举兵反抗幕府、守护大名以寻求自治权的国人就被称为恶党。这些恶党势力在后醍醐的倒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最著名的就是楠木正成。

但是这些国人一方面反抗高级领主以求自治,一方面却借助战乱强化了对麾下农民的人身控制。国人领主彼此之间会订立“人返”协定,互相遣返逃亡到本领的农民。

可见:国人/国人众指的是在领地上定居而维持独自势力的领主/武士团,而不是指这些人麾下的农民啊浪人啊什么的。当然,国人跟寺社也完全没有关系。(对问题1、2的回答)

国人领主虽然直接掌握农民,对领地有很高的控制力,但毕竟是居住在穷乡僻壤的小领主,靠其一己之力是不能参与时代洪流的。因此,国人领主一般都依附于大势力比如守护大名或者庄园领主,与其结成主从关系,而成为其被官。

成为大领主的被官有几个好处:

第一是可以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大领主拥有庞大的庄园,但因为自己不在地所以很难管理,从外面派遣代官爷很容易被在地势力排斥甚至赶走,所以往往必须招揽国人为爪牙。国人领主通过成为大领主的被官就可以获得庄园的实际管理权,在大领主和农民之间上下其手,进而扩充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

第二是可以获得大领主的保护。题主说可以不听主公而投奔他人,问题主公不会讨伐你么?都不用主公自己出兵,以你的一半领地为奖赏诱使你周边的国人攻击你即可。此外,“他人”作为大势力同样不会只给予你保护而不索取义务(如年贡、军役)。事实上,依附于大势力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避免同一势力麾下的其他国人等武士团对你进行攻击,所谓党同伐异是也。

对于日后的战国大名来说,问题就更简单——不纳贡出兵就打呗,上杉不就下雨天打扬北众闲着也是闲着(大误)。此外还有颁布领国法,实现领内一元化统治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反正最后就把国人领主都变成坐在城里领钱的高级官僚了。(对问题3的回答)

地侍是镰仓时代的上层农民(名主、有德人之类)转换而来的,与国人不是一回事,是地位比国人更低的角色。国人时而作为被官帮助庄园主镇压地侍,时而又领导地侍结成一揆反抗庄园主。当国人崛起之际,依附于国人的地侍往往被编入国人的武士团。

战国前期,国人转化为拥有城池的割据势力。之后随着战国大名的兴起,大部分国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编入其家臣团成为中高级武士;如龙造寺氏、德川氏等少数强力国人则通过下克上手段崛起为战国大名的一员;德川氏家臣中一些国人领主出身者如牧野氏、奥平氏也在江户幕府建立后鸡犬升天,成为了谱代大名。

总之,国人在江户时代多数转为幕府和各藩的中高级武士甚至藩主了,和地侍没啥关系。(对问题4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 回答
    2019年东亚杯的首场比赛,中国男足1比2惜败于日本队,这场失利虽然在情理之中,但国足的表现却也并非全盘皆输,其中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整体而言,国足在比赛中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和一定的战术纪律性,尤其是在上半场。 面对实力明显占优、并且以年轻球员为主的日本队,国足并非一味地被动挨打。我们可以看到,在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对妻子的态度,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复杂且充满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武士阶层的特点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从制度和观念上看: 政治联姻与家族利益: 战国时期,婚姻往往是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武士家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扩大势力.............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在纵横捭阖的日本战国时代,多少英豪在乱世中叱咤风云,又有多少人在落幕时留下了令人扼腕的辞世诗。要说哪一首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那无疑是 明智光秀 的那首辞世诗:「明智は 咲かずとも 都をば 野辺の 煙に まがえ と思え」这句诗,翻译过来大致是:“即便我的明智(家)未能盛开,我也愿将京都化作野.............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绝非你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人头和攀爬城墙。那是一场集合了智慧、勇气、技术和血腥的残酷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变数。坚固的城池是战争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战国时代的城池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些被修复得漂漂亮亮的旅游景点。它们是为战争而生,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土垒与木栅: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往昔,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名将,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头衔,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