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铁炮(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是战争的主力吗?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铁炮的到来,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炸弹

在铁炮出现之前,日本的战场是什么样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弓箭手、足轻(步兵)持着长枪或者薙刀,武士们骑着马,佩着刀,还有精锐的弓骑兵。战场上的对抗,更多的是近身肉搏,或者弓箭的远距离射击。这种情况下,个人武勇、骑术、以及徒步部队的阵型和士气,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然后,咔嚓一声,从葡萄牙人手里,铁炮就这么飘洋过海,来到了日本。这玩意儿一开始并不便宜,也不好用,装填慢,容易受潮,精度也一般。但它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破甲能力。那些身披厚重铠甲的武士,在弓箭面前可能还能抵挡一下,但在铁炮的铅弹面前,基本上就是纸糊的。这一下就把传统的防御体系给破了。

从“新玩意儿”到“改变游戏规则者”

早期,铁炮在日本战国时期更多的是被当成一种“新奇的武器”,使用的量也不大,通常由少数专门的铁炮队装备。这些部队往往装备精良,但数量有限,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特种兵的作用,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或者用来冲击对方的密集阵型。

真正让铁炮开始展露锋芒,并逐渐走向“主力”之路的,是织田信长。这家伙是个改革家,也是个不安分的玩家。他看到了铁炮的潜力,而且他敢于打破传统。他不仅大量引进、仿制铁炮,更重要的是,他创新了使用方法。

你可能听说过著名的长筱之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日本战国时期铁炮使用的一个里程碑。织田信长面对的是强大的武田骑兵,这支军队以其“赤备”和“骑射”闻名,在当时的日本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如果按照老套路,织田信长很可能要吃瘪。

但是,信长在战场上设置了壕沟和木栅,让他的铁炮队藏在后面,并进行了轮射训练。当武田骑兵冲上来时,迎接他们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火药爆炸和铅弹。即使武田骑兵英勇无比,但面对这种密集且威力巨大的远程火力,他们被撕裂了阵型,伤亡惨重,最终溃败。

长筱之战后,铁炮的地位一飞冲天。其他大名也纷纷效仿,开始组建自己的铁炮部队,并且不断改进装备和战术。

那么,它真的是“主力”吗?

如果“主力”的意思是“数量最多,占据战场绝大部分兵力”,那答案可能还是否定的。在战国时期,日本的战争仍然是以步兵和骑兵为骨干的。弓箭手、长枪手、薙刀手这些传统兵种,仍然是构成军队数量的主体。而且,士兵的训练程度、武士的个人战斗力、以及部队的士气,依然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

但是,如果“主力”的意思是“在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改变战争走向的武器”,那答案就是肯定的。铁炮的出现,迫使军队不得不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

战术层面:
阵型变化: 军队不再敢于像以前那样密集地站在一起,容易成为铁炮的活靶子。战术上需要分散,需要利用地形进行掩护。
防御体系: 传统的城池防御,也需要考虑如何应对铁炮的攻击,城墙的加固、壕沟的设计,都开始受到铁炮的影响。
部队构成: 军队中铁炮队的比例越来越大,很多部队甚至以铁炮为核心进行配置。

战略层面:
装备竞赛: 大名之间展开了对铁炮的采购和仿制竞赛,谁的铁炮技术和数量领先,谁在战场上就占据优势。
外交影响: 通过引进铁炮,也促进了日本与西方世界的早期交流。

影响铁炮“主力地位”的因素

不过,铁炮在日本战国时期的发展和普及,也受到一些限制:

1. 技术瓶颈: 如前所述,当时的铁炮装填慢,受天气影响大,精度也有限。它无法完全取代弓箭和冷兵器在所有场合的优势。比如在山地作战、或者需要快速机动的场合,弓箭手和轻步兵可能更有效。
2. 经济成本: 铁炮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对于一些中小势力来说,大规模装备铁炮是个不小的负担。
3. 训练难度: 虽然操作不复杂,但要形成有效的轮射和协同作战,需要专门的训练和指挥,这对当时的军队管理是个挑战。
4. 传统势力: 传统的武士阶层,很多依然看重个人武勇和刀枪剑戟的技艺,他们对于铁炮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信长这样敢于革新的人。

总结一下

所以,与其说铁炮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主力”,不如说它是“颠覆性武器”,它像催化剂一样,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它让大规模、有组织的远程火力打击成为可能,迫使传统的战争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长筱之战后,铁炮的地位迅速提升,在之后的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战术、战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江户时代初期,铁炮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但它的“主力”地位,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形成的,并且始终与其他兵种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当时的战争体系。它不是唯一的主力,但绝对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和最重要的“变革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以研究战国军事史著称的学者铃木真哉在其《战国军事史的挑战》(洋泉社2010)中的指摘,其统计上杉、武田、北条、立花、吉川家不同年份的兵种比例即可得到一些讯息。在《上杉家文书》中天正三年上杉家军役状中,上杉家的铁炮装备比率为5.7%;永禄五年至天正六年的军役状中的铁炮装备平均率为10.3%;北条家从元龟二年至天正十八年的军役状中反馈的铁炮装备平均率为11%;《立花家文书》中所记文禄元年立花宗茂出并朝鲜时的铁炮装备率为14.3%;到了元和五年,吉川家的铁炮装备率已达29.9%(《毛利家文书》)。可见随着年代的推进及铁炮的逐渐普及,铁炮的装备率也在逐步增加,到了江户初期甚至接近了30%(吉川家场合)。最夸张的是伊达军在大坂之阵时的铁炮足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伊达家文书》),听着都比较邪门。在石山合战十年期间,本愿寺方面曾多次向纪伊杂贺的门徒调集铁炮队,在留存下来的十七份相关史料中,人数由百人到千人。当然,杂贺方响应到何种程度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起码可窥铁炮在石山合战中的重要作用。当然,正如题主所说那样,铁炮的装备比率肯定是无法与枪足轻相提并论。

除了铁炮装备率外,铃木真哉还统计了自永禄六年至宽永十五年岛原之乱终结期间的军忠状六十八份,其中因铁炮受伤的人数占45.2%,而作为主战兵器的枪伤只占20.6%,箭伤17.3%,砾石伤9%,作为日本武士代表武器的日本刀伤才占6.4%,可见远程武器造成的伤害占到了70%以上。纪伊杂贺众铁炮集团的佐武伊贺守在其自述中提到自己受伤十四次,其中十一次都是铁炮伤(《佐武伊贺働书》)。

从以上统计可见铁炮在战国时期的战斗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经历朝鲜之役、关原合战、大坂之阵等大规模战役,铁炮的装备率不断提升。

PS:说起此类话题,只能靠战国经济军事史第一人

@等人大

了。另外其实本题还需要熟悉铁炮的朋友从铁炮技术发展的方面补完一下就完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和近现代军事理论的一个关键交汇点。如果明末的火枪兵拥有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军队的严明纪律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他们是否还会惨败于八旗铁骑?我的看法是:情况会有显著改善,但未必能完全扭转败局,而且这种“如果”涉及太多变量,单纯将两种军事文化叠加,其结果是复杂且难以精确.............
  • 回答
    在我不算漫长的摄影生涯里,相机捕捉过不少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其中,铁路相关的摄影作品,总能在记忆深处激起涟漪。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一列火车、一段轨道,更是时代的印记,是旅途的象征,是人与自然、人与机械之间微妙关系的展现。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不得不提一组在日本拍摄的“SL”蒸汽火车照片。那是在一条蜿蜒于山间.............
  • 回答
    “高达是男人的浪漫”,这句话在动漫迷圈子里可是响当当的。但你说得对,为什么偏偏是高达,而不是那些同样充满力量和英雄主义的奥特曼、假面骑士,甚至是铁胆火车侠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有趣的原因,得从高达本身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聊起。首先,咱们得承认,高达,尤其是最初的《机动战士高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回答
    .......
  • 回答
    宁西铁路,一条连接中国宁夏和陕西的交通大动脉,它的运量和繁忙程度,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发现,相比于一些国内更西、更东的繁忙线路,宁西铁路上的火车似乎没有那么多,空闲的运力似乎也格外显眼。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简单概括。首先,我们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
  • 回答
    成为一个铁路迷,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的,那里面藏着太多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乐趣。你想知道那份乐在其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滋味吗?首先,得从那份对机械之美的迷恋说起。你看,火车这东西,它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是工业时代的巅峰之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钢铁巨兽的一举一动,从它发出轰鸣的汽笛,到车轮与轨道摩.............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真的太悬了!作为列车长,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瞬间就炸开了。这绝对不是儿戏,而是关乎生命的大事。首先,我会立刻向调度中心报告情况,说明有小孩在铁轨上玩,并且有一个小孩去了另一条废弃铁轨。同时,我会询问是否有其他列车在附近,以及我们这条线路的最新信息。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任何耽误。关于改道,.............
  • 回答
    .......
  • 回答
    火车和铁路工作人员对于铁路迷的看法,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这两种“生物”在铁路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又常常因为同一条轨道而交织在一起。总的来说,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迷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又爱又恨,又敬又恼。“爱”与“敬”: 对铁路的热爱和热情: 这是.............
  • 回答
    关于火车和铁路的冷知识可真不少,有些事儿听了让人直呼“原来如此”,又或者是“这也能行?”。今天就来给大家扒拉扒拉那些隐藏在铁轨与车厢里的有趣小秘密。1. 火车轮子的“倾斜”秘密:内轨磨损更小,这是怎么做到的?我们都知道,火车在轨道上运行时,轮子并不是完全垂直于轨道的。其实,火车的车轮轮缘是带有一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而且确实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火车在同一条铁轨上行驶,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不是随意定的,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考量。咱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你说得对,普通列车和高速动车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铁)在间隔上肯定不一样。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速度差异: 这是最直观的因素。高铁速度快,瞬间就能拉.............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火车之所以能在光滑的铁轨上保持强大的牵引力,并不是依靠货物本身,而是主要依靠火车头(牵引车)与铁轨之间的静摩擦力。虽然我们常说铁轨光滑,但实际上它们并非绝对光滑,而且火车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奥秘:1. 静摩擦力是关键 摩擦力的种类: 物体之间接触时,会产生两种主.............
  • 回答
    火车迷对中国铁路的误解,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对称、视角差异以及对铁路发展不同阶段的认知偏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解,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1. 误解一:中国铁路只有高速列车(高铁),对其他类型列车不了解或不重视。详细阐述: 事实情况: 中国铁路体系是一个极为庞大且多元化的系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并非“铁轨上没有障碍物,火车要一直鸣笛”,也不是“动车不鸣笛”。这里面涉及了火车鸣笛的规则、目的以及不同类型车辆的差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背后的原因。1. 火车鸣笛,并非“一直”,而是“必要时”首先要澄清的是,无论是传统火车还是动车,它们都不是“一直”鸣笛的。鸣笛是一.............
  • 回答
    咱们聊聊火车为啥非要在铁轨上跑,还有为啥不用履带这事儿。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怕压坏路面”就能说清的。为啥是铁轨?要说火车离不开铁轨,得先明白火车这玩意儿是个啥。火车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它那“轮子”——钢制的车轮。这可不是一般的轮子,它们跟铁轨之间有个特别讲究的设计,叫“轮轨系统”。1..............
  • 回答
    关于火车厕所的排污方式,确实是个很多人好奇的问题,而且听起来好像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和不便。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脏”或者“随意”。过去和现在:一个观念的转变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年前,确实有不少火车是直接将排泄物排到铁轨上的。这是那个时代技术和观念的限制。当时可能觉得,毕竟是在行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