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特别沉迷于寻求以少胜多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战争质量和军事传统就是非常可疑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很多名将,其实是被政治坑了,但日本战国有一个好处就是,所谓名将们,大多数也是领主,他们不会被政治坑。但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既当领主又当将军,政治军事一把抓,要评论他们其实更加容易。
就说最火的“龙虎之争”吧,这两人在战场上都是强将不假,但两人争斗了一辈子还是那个鸟样子,说他们是名将真的有点说不出口。有人说两人都是棋逢对手,谁都打不过谁,打个平手很正常呀。说这话的人就是既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所谓政治,就是要拉拢更多的人,所谓军事,就是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其实双方久战不下这种事情,在中国也是屡屡上演的,我们看看中国的名将们都是如何处理的吧:
场景1:秦战六国
关键词:改革
秦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个边缘小国,怎么变成大国的呢?因为东周打不过西戎,老家被占了,就给秦国画了个饼,说你去打,打下来都送你。人家还真打下来了,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出现名将?就算稍微有点实力了,但秦国地方太偏远了,想要进入中原道路不通呀,函谷关外就是晋国。晋国比秦国强多了,春秋最大的一个霸主,终春秋几百年,秦国在晋国手上就基本上没有讨过什么好。
那么怎么办呢?打不过别人就发展好自己。这几百年秦国可没有闲着,不但打遍周边蛮夷,而且国励精图治,改革强兵,等待时机,为什么后来地处边远的半蛮夷秦国变法最彻底呢?人家是有传统的。后来晋国自爆了,秦国就想东进,结果又被魏国打败。然后再励精图治,再改革强兵,再等待时机,后来魏国一蹶不振了,秦国就出关来大杀三晋了。
东方六国打不过秦国,就搞合纵,这时候秦国怎么办?他们没有头脑发热上演1V6,而是把函谷关一守,让六国来攻。总有人说秦人占地利,但这函谷关可不是天生有利的,要知道当年晋国强大的时候,这函谷关可是秦国的埋骨之地呀。同样一个函谷关,为什么变得那么有利于秦国了呢?因为秦国自己发展得好,机会来了能把握住,夺取函谷关后正确的应用了这个关口的作用,他们没有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出(1V6兵力不足),而是用自己的强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函谷关防守优势)。再后来,秦国通过外交手段搞散了六国同盟。
当然了,这段时间内,秦国也没有闲着,他们一直在改革发展,他们一有机会就出关征伐,他们向西夺取了巴蜀,国力大增,为打残赵、韩、楚等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六国基本被打残,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启了灭国模式。这其中也有几个经典案例。比如长平之战,大家都以为是白起厉害,其实并非如此,长平是赵国的地方,赵国是内线作战。最初廉颇领赵军,就是打不过你我就守,他的办法是很正确。但是后来为什么要换廉颇呢?你们以为赵王是白痴吗?因为赵国拖不下去了,内线作战的赵国,后勤居然拖不过外线作战的秦国。所以廉颇下了,赵括上了,后来秦国才换白起来,大败赵军。换句话说,如果赵国自己国内不是那么虚弱,或者秦国国力不是那么强大,如果依然用廉颇的固守战术,秦军虽强,但不一定能灭了赵国。
总之,秦国逆袭的主要原因就是变法、发展、相机而动,充分使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那么,再看看日本的“龙虎”,他们虽然也有一定改革,特别是武田信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刀,更没有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导致这两人一死,国家就烟消云散了。
别说什么这些与战力无关,还是那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作为一个莽夫或许可以不用考虑政治,埋头冲锋就行了,作为一代名将,则必须要考虑政治,不要求大家都是政治家,但作为将领来说,是需要一定的政治延展性的。
如果说秦国崛起的时间跨度太长,不好用来评价名将的话,下面举几个见效快的例子:
场景2:楚汉战争
关键词:分兵
楚汉时期,刘邦趁项羽伐齐时偷袭项羽首都彭城得手,但转眼就被项羽帅3万人马大破56万大军。刘邦一路逃到荥阳一带与楚军对峙,就这样对峙了2年4个月。不要以为刘邦就是个混混,其实他虽然打不过项羽,但论战力,至少也是当世前五,甚至可以说除了项羽就他第一了(此时韩信还没有出头)。所以这两人在荥阳对峙,也是龙虎相争的局面。按理说,汉军处于弱势,这样对峙下去迟早会被拖死。但是汉军此时尽然大胆的向曾经的盟友开炮。韩信帅偏师(基本上就是刚征来的兵)北上伐灭了魏、代、赵、燕,一直打到齐国,对楚军形成战略大包抄,奠定了汉军获胜的基础。
为什么韩信是兵仙?不是因为他打了几场胜仗,而是因为他什么仗都能打,而且能赢。此时的汉军本来就处于弱势,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当然是联络盟友帮忙了,但是汉军居然向盟友开刀。开刀也就罢了,还让一群新兵上,但是韩信就靠这帮新兵打败了诸多敌人。
汉军当时有多么窘迫呢?刘邦在荥阳,缺兵缺粮,韩信带着一帮新兵打仗,好不容易取得了几场胜利,刘邦直接孤身跑到韩信兵营,夺其兵符,把他的兵全部夺了,再换了一群新兵让韩信继续打。
汉军能够获胜,一方面是神一般的战略思路,我们防守,一般都是希望交战面越少越好,巴不得有一个什么关口,一夫当关。但汉军在弱势之中居然能够想出这么逆天的战略包围计划。另外一方面是韩信的神操作,感觉他要灭一国就好似吃豆腐一般,根本不用嚼的。
那么,放到“龙虎”战场上看,既然正面强敌打不动,为什么不改变战略计划呢?但是这两人一辈子都困在巴掌大的地方,看上去好像除了对方谁都不怕,其实是缚手缚脚,自寻死路。
如果说韩信的操作太风骚,怀疑他是不是靠运气。那么我们再来个更风骚的:
场景3:关羽阵斩颜良
关键词:武力
曹操和袁绍对敌,袁绍派大将颜良袭白马。关羽跃马阵前,望见颜良麾盖,一个冲刺斩杀颜良。(笑)
明明说好的只说两强对峙的事儿,为什么说这个案例呢?因为“龙虎”相争其实有类似桥段,只不过这两人的武力确实差了点,否则也没有那么麻烦了。
放过刚才的风骚操作,还有没有更实在的呢?抱歉,名将们的操作一个比一个风骚:
场景4:汉匈战争
关键词:敌后
汉武帝和匈奴对战,一开始被人打,一代名将卫青出世后,匈奴人被追着打。但是,匈奴人不是傻瓜呀,正面打不过你,难道不会躲吗?草原那么大,你有种过来呀!按照常规剧本,这场战争将会长时间的拖下去,但是名将的作用出现了。
汉军还真来了!来的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这小子打仗根本不讲汉人的规矩,带着兵就往草原深处冲,这下匈奴人傻眼了,草原那么大,谁知道他打到哪里去了?结果这个小子在草原内部把匈奴老巢搅了个天翻地覆,大胜而归。
不错,这个小子就是霍去病。相比之下,“龙虎”打了一辈子,战场都快成了指定战场了,眼光实在是短浅了点。
说了那么多正面例子,我们来说说反面例子:
场景5:蜀汉北伐
关键词:不战
三国时期,蜀国地处偏远,又被刘备一时大意,死光了精兵强将。相比之下魏国国力强劲,人才储备也丰富得多。但蜀国有一代名相诸葛亮坐镇,不但不守,反而北伐进攻魏国。
蜀魏交锋多此,最后曹魏这边派出名将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坐拥大军,且多骑兵,但野战居然打不过诸葛亮。司马懿这个人不是不会玩奇谋,他在可以千里奔袭辽东,可以克日奇袭孟达,但对诸葛亮却完全不敢奇袭,因为对手不同呀。最后,司马懿采用了战争不败之法:不战。
因为曹魏国力强大呀,蜀国远道而来,运粮不易。司马懿野战打不过,所以就坚壁清野,和诸葛亮对耗,最后终于耗死了诸葛亮。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因为要从反面说明什么是名将。诸葛亮帅残破之国对抗强大的魏国,打得魏国不敢出城,当然是名将。但是司马懿同样是名将,他在吃过败仗后,立即就知道面对诸葛亮耍花招只能自取其辱,没有拿出那套奇袭战法来找死(相比之下魏延党就呵呵了),他知道自己野战打不过诸葛亮,所以坚决不打,他就是欺负蜀国实在是太弱小了,既无法战略迂回,又缺少足够资源,蜀汉就是仰仗诸葛亮一人而已,他用自己的长处硬是拖死了诸葛亮,所以他依然是名将。
看完了中国的案例,我们再来看看“龙虎”,这两人互相打不过,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可以玩渗透,扰乱敌人后方,就日本那个情况,只需要100人就可以在后方横行了,反正山多,躲起来容易,因为人少,后勤也容易。也可以改变战略,他们可以选择绕过对方,因为防守比进攻容易得多,大可以正面防守,偏师进行战略迂回。什么?偏师打不过周边大名?不是号称名将吗?难道不能随便找个机会击破周边的弱鸡吗?什么?力量不足不敢打,政治束缚不能打?作为一个名将什么都干不了,怎么能这么窝囊?老老实实的回家发展吧,改革变法吧,重整兵制吧!要知道日本的战国时代已经是15世纪了,世界上已经有大把现成的改革例子了。看看龙虎们干了什么?他们是有一些改革,但力度太小,旧时代的束缚太多。特别是上杉谦信,说得好听是地方守护者,不好听就是顽固守旧派。相比之下织田信长改革步子更大,也不惧恶名,比这两人看得远多了。所以龙虎一死,势力就崩了,织田信长虽然横死,但遗产依然强大。总有人说如果武田信玄杀过来织田信长打不过,太天真了,真的名将,就算真打不过,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的。
日本战国名将之所以知名度甚高,源于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起,日本经济繁荣,文化输出全世界,特别是对欧美国家的大规模文化输出,比我国早起步了几十年。
黑泽明大师的电影让武士文化一度风靡全球,《战国无双》和《幕府将军》等游戏,在欧美地区也同样拥有大量拥趸。
因此前几年,一个美国论坛投票评选世界前二百名的名将,几十万欧美人士参与,
最后评出: 第43名:丰臣秀吉,第57名:织田信长,第93名:武田信玄,第175名:德川家康,
这几位居然能一起上榜,再对比中华武将的名次,也令该榜单的公信力全无,在中国沦为全不可信的笑话:
第30名:韩信,第45名:岳飞,第54名:努尔哈赤, 第72名:李世民,第103名:曹操,第114名:完颜阿骨打, 第125名:徐达,第134名:李靖,第139名:慕容恪,第141名:项羽, 第149名:班超, 第157名:孙武, 第161:朱元璋, 第167名:耶律大石, 第182名:孙膑, 第188名:戚继光, 第200名:康熙帝,
事实上,日本战国时代,去掉只有南部沿海一小块地区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总面积:23.05万+3.79万+1.88万=28.72万平方公里,也只相当于中国的一省。光是一个云南省的面积,就已经达到39.4万平方公里,比日本三岛之和大得多了。
一个省分出了所谓的六十六“国”,这些“国主”(大名)说他们是县长,确是恰如其分,丝毫不冤枉了他们。换句话说,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本质上只是相当于中国一省之地的各县土豪互相砍杀的历史。
这些名为“大名”,实际上为村长(领主)、镇长(城主)、县长(国主)、至多到市长(关东管领、九州探题)级别的土豪们的村战、镇战、县战、市战的历程,之所以竟诞生了许多所谓的"名将”,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而koei公司创作的电脑游戏《信长之野望》《太阁立志传》《战国无双》系列,也因此在互联网普及的早期流行一时,得到广泛传播。
当然,作为《信长之野望》等战国游戏的绝对主角,控制了日本中枢政权(所谓“天下人”)的著名统治者织田信长,确实在日本历史上是堪称千年一出的人杰。他灭亡了足利氏室町幕府,终结了持续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开启承上启下的“安土—桃山时代”,并为丰臣氏政权和德川氏幕府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织田信长颇具战略眼光,通过一系列连横纵合手段,击败一个个劲敌,将直辖领土版图从刚继位时的半个“国”(县)扩张到二十多个“国”(县),并实施了一系列增强国力的政策,比如“乐户乐座”“兵农分离”“关所撤离”,在日本都极具革新意义,也对后来的丰臣氏桃山政权和德川氏江户幕府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16世纪的人物,织田信长通过和西欧传教士的频繁交往,极大开拓了其全球视野、施政措施、外交观念,超越了时代数百年。
日本史上真正能相比的,也就是明治维新时代的那些近代化精英,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阪本龙马、高杉晋作、西乡隆盛……
织田信长在世时,如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样的不世枭雄,固然老老实实为其臣属,明显逊他一筹。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天下人”,平清盛、源赖朝、足利尊氏、足利义满等,同样远不及他。
因此,织田信长,也包括他的后继者丰臣秀吉,在详细的亚洲古代史中,也算得是可以占据一个章节的重要人物。他们被设定相对高的数据,不带偏见的说,是完全合理的,也是有资格和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去作比较的。毕竟很多中国史上的名人名将,从今天看也不过就是省长级别。
然而,游戏中其余那些单看数据和他们差相仿佛的众多所谓“名将”,其水分确实很大,比如只是统治了今天栃木县(下野国)、神奈川县(相模国)、埼玉县和东京(武藏国)地区的“相模之狮”北条氏康,居然在很多代《信长之野望》系列中,不论统帅、武力、智谋、政治等数据,样样都比丰臣秀吉强,于是连日本玩家们都纷纷吐糟,这简直就是“对日本所有历史教科书的挑战”。
包括极受游戏热捧的两大军神“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他们游戏中的超强数据,比织田信长有过之无不及,然而论真实历史上的一生功业和后世影响力,就差得实在太远了,是整整六七倍的差距。
(织田信长全盛时,约八百万石领地,武田信玄、上杉谦信势力最鼎盛时,各自约一百二十万石领地。)
那位高举孙子“风林火山”四如旗,号称日本战国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赶走他老爹,继承了祖传数百年的基业,成为山梨县(甲婓)县长,然后花数十年时间侵吞了长野县(信浓)、静岗县(骏河、远江)大部,以及群马县(上野)的西部,升格为市长,却在进攻爱知县(尾张、三河)时因为重病退兵身死。
这么一个一生奋战不过四个县基业的人,游戏中长年各项能力总和第一的强人,要真放在我中国历史上,又该是什么档次?如果拿这位“甲斐之虎”去每代三国游戏都必登场的著名土豪,“吴郡之虎”严白虎一类人物相比,当然有些“黑过头”了。那么和被追封为“东吴武烈皇帝”的"江东之虎”孙坚比呢,想必绝不辱没了他。
孙坚出身寒门,父亲只是个种瓜农民,从军屡立战功,击平各方叛乱,凭着一刀一剑得以拜将封侯,在讨伐董卓战争中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屡克西凉和并州铁骑,斩华雄,败吕布,克虎牢而复洛阳。董卓求和不得,被迫西迁长安以避其兵锋,其时孙坚之声威可谓一度震撼神州。曹操和刘备虽然年龄与孙坚相仿,但此时的声望和功绩,也远不能与孙坚相提并论。此后,孙坚虽然在攻取荆州时,误中流矢而阵亡,但其人虽没而英气长存,将星长耀九天!
相比之下,同样是功败垂成身先死,一生汲汲于“上洛”却半途而终的武田信玄,比起白手起家的孙文台如何?再对比武田信玄高居美国人那版“世界名将榜第93名”的排名,而对比其他中华武将的排名,相信第930名也肯定轮不到孙坚,简直无力吐槽。
而且,光荣游戏中通过武将列传、人物事迹所普及的所谓“日本战国历史”,采用的也根本不是真正严谨的当时史料,而是大量私人笔记,地方军纪的相关段子,不论怎样夸张地给自家贴金的段子,都根本不辨真伪的直接采用。因此,各类原本历史上只是乡村势力的土豪级别的人物,能力夸张到犹如真正名将。
日本这类给要吹嘘、粉饰、洗白的人物夸张贴金的私人笔记,实在太多,本质上只是编小说、编故事,从来就不是真正严谨的史料,也找不到任何能佐证这些记载的权威文书。
就以杀害了织田信长的凶手明智光秀为例,此人在游戏中也被科普了大量他被织田信长殴打虐待、才奋起反抗的相关事迹,是综合数据极高的一位“名将”,甚至和丰臣秀吉这位传奇“天下人”差相仿佛。
然而,这种种事迹的出处,基本来自于洗白明智光秀叛主行径的一本奇书《明智军记》。
真实历史上的明智光秀,前半生事迹完全不可考证,真实年龄也不可考证,但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名门后裔,也和归蝶夫人没有亲属关系,“美浓明智氏”纯系冒充,基本就是个盲流。
为了功成名就,明智光秀一直积极参与织田信长的争霸战争,积极支持织田信长那些所谓的"暴虐"之举,比如火烧比叡山,杀死无数僧众妇孺,比如设计引诱波多野兄弟出城,再将他们诱杀,明智光秀都是主要执行人,而从来就被有过任何所谓的"劝谏"。
当时在日本的西方传教士的笔记,评价明智光秀是两面三刀的奸诈之人,擅长谋略和背叛。朝廷公卿的日记,写明智光秀利用职权侵占他们的庄园,令其敢怒不敢言。
而和明智光秀相反,根据这些传教士和公卿的日记,以及可信史料《信长公记》的记载,织田信长才是真正尊敬日本朝廷,尊重天皇的忠臣,他恢复了被镰仓幕府、足利幕府欺凌了数百年的朝廷权威,稳定了日本京都地区的秩序,让此前浑如乞丐的皇族和公卿们,都得以丰衣足食、安享供奉,因此也深得他们感恩,他们更绝不会图谋串联,勾结明智光秀去谋害信长了。
然而,通过游戏相关“历史”的种种科普和美化,一个真实历史中,年龄肯定比织田信长大,可能已经过了60岁的老头子,就在游戏里莫名奇妙变成了一个红莲业火焚尽万千敌寇的翩翩美少年,因此得到不少拥趸喜爱。
一个忘恩负义、篡逆弑主的糟老头子,更莫名其妙成为了出身名门气质高贵、无辜受辱愤而反抗、忠君爱国诛灭魔王的大英雄,真是神奇啊。
因此,日本战国游戏,本质不过娱乐而已,除却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少数货真价实的枭雄人杰外,即使放在中国,也肯定会是某个时代的杰出卓越人物,其余绝大多数所谓的“战国名将”,其差相仿佛的游戏数据,仅仅也就是游戏制作公司高兴而已。
而类似于把武田市长吹成了兵法之神的《甲阳军监》这种东西,和《封神榜》一样当神话小说看就行,绝对不要当真。 作为中国玩家, 千万别和上面那些耗费大量心血精力,排列出一个全无公信力的“世界名将榜”的美国人一样,当真被洗脑了就好。
大多数名将都名不副实。
原因很简单,除开猴叽和乌龟这种从小变大甚至从平民到太阁,而且很多战役打的确实不错,绝大多数日本名将都是靠站对队或投胎好以及吹牛啤(比如“那人便是伊达辉宗”)。
相对于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更为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