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代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追溯到它之前的那段岁月。

一、 应仁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国时代的直接导火索,普遍认为是 应仁之乱(14671477年)。这场看似是幕府内部权力斗争的混乱,却如同燎原之火,彻底点燃了日本走向长期分裂的导火线。

将军权力衰落的根基: 早在应仁之乱之前,室町幕府的将军权力就已经在走下坡路。幕府的建立者足利氏,虽然取代了镰仓幕府,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特别是其早期为了巩固权力,大量分封各地有实力的大名(地方领主)。这些大名逐渐在自己的领地内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对中央幕府构成了挑战。
守护大名的崛起与幕府的妥协: 室町幕府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守护大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守护大名在地方上拥有了实际的统治权,甚至超越了幕府的控制力。幕府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但很多时候只能采取妥协或分化拉拢的策略来维持表面上的统一。
应仁之乱的爆发: 导致应仁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幕府内部关于下任将军继承权的纠纷。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政优柔寡断,先是想传位给弟弟足利义视,后又有了儿子足利义尚,于是出现了两个继承人。两大有力守护大名——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分别支持不同的继承人,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长达十年的大规模内战。
战乱的恶果: 应仁之乱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京都及其周边地区,但战火很快蔓延到全国。这场战争导致了:
幕府权威的彻底瓦解: 京都被毁,幕府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控制力。将军成了傀儡,各地大名开始公然违抗幕府命令。
守护大名的内卷与更迭: 参与应仁之乱的守护大名损失惨重,很多家族内部也爆发了权力斗争。新的、更有实力的武士阶层开始崛起,取代了旧的守护大名,这就是所谓的“下克上”。
农民、国人众的崛起: 战乱使得原有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土地和武装力量的“国人众”(地方性武士),以及在战乱中积累了财富和军事力量的农民,也开始有机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 社会经济的变革:为变局提供土壤

应仁之乱虽然是直接原因,但其能迅速演变成全国性的战乱,也得益于背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人口增长: 相较于之前的平安时代,室町时代的农业技术有所发展,灌溉系统得到改善,新的作物和耕作方法逐渐推广。这使得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支撑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作为军事基础的男性人口增长,为各地大名的扩充军事力量提供了人力资源。
商业的繁荣与货币经济的发展: 尽管战乱频发,但一些地区,特别是港口城市和交通要道,商业依然相对繁荣。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不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些通过商业积累财富的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在战争中崛起的武士,能够通过货币来组织军队,购买武器装备。
城郭的建设与军事力量的集结: 随着战乱的常态化,各地大名开始修筑坚固的城郭,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和民众,同时作为军事指挥中心。这种城郭的建设,也意味着军事力量不再是分散的,而是更加集中地围绕着某个领主。
“下克上”的社会土壤: 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出身不高、但有能力、有野心的武士,通过战场上的功绩和政治手腕,可以取代其上级或同僚,成为新的地方领主。这种“下克上”的现象,是战国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三、 政治分裂的常态化与大名的割据

应仁之乱结束后,日本并没有恢复和平,而是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

中央权力彻底失势: 室町幕府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力,甚至连京都都难以稳定。将军不再拥有号召全国大名的权力,仅仅是各地大名之间互相利用或牵制的一个棋子。
大名间的战争与兼并: 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或新崛起的强大武士家族,在幕府无力约束的情况下,纷纷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互相攻伐,争夺土地和资源。这种战争的频率很高,规模也逐渐扩大。
统一尝试的失败: 在战国时代初期,也曾有过一些试图重新统一国家的力量和人物,例如近江的六角氏等,但都未能成功。这进一步巩固了分裂的局面。
地方自治的出现: 在各地大名的有效统治下,一些地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形成了彼此独立的“藩”(虽然这个词在后世才普遍使用),大名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行政机构、财政收入,甚至可以进行外交活动。

总结一下,日本战国时代的形成,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

首先, 室町幕府权力结构的脆弱与幕府内部矛盾的激化,为大规模内乱埋下了伏笔。
其次, 应仁之乱的爆发,成为打破原有平衡的催化剂,彻底摧毁了幕府的中央权威,导致了全国性的混乱。
接着, 社会经济的变革,特别是农业发展、商业繁荣以及“下克上”思潮的兴起,为新的力量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最终,在 中央权力真空、地方势力崛起 的背景下,日本进入了一个 大名割据、战争频仍 的分裂时期,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日本战国时代。

这个时代没有统一的国家,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无数个在残酷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地方领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成败,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战国时代,实际上是日本镰仓幕府灭亡以后的动荡混乱时期逐步走向稳定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地方势力整合逐渐转向整个国家体系的建立。

日本的地理环境,多山,而且缺乏像中国的长三角、华北、关中这样的足以整合周围地区的核心发达地区。幕府往往在关东就管不住关西,在关西就管不住关东。

镰仓幕府一百多年的太平岁月,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增加。幕府打退了蒙古入侵,但是无力犒赏武士。很多幕府的御家人破产,而不属于幕府的地方野武士势力也开始抬头。镰仓幕府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后醍醐天皇一声号召,镰仓幕府哄然完蛋。
但是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是要公家一统,而帮他推翻幕府的是武士,武士的利益没有照顾到,于是足利尊氏振臂一呼,天皇只好男扮女装逃到山里面另立朝廷。

足利尊氏草创的室町幕府,从头到尾就没有看住过场子。
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直属于幕府的御家人,而室町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在推翻幕府过程中崛起的割据一方的几十个守护大名(包括关东管领等)家族,幕府将军事实上只是守护大名们名义上的盟主而已。天皇分成了南北朝,幕府自己也兄弟阋墙,父子相争,连将军都倒戈改投南朝。幕府自己如此没节操,武士们自然也有样学样,为了争夺庄园领地,各地战乱不断。关东公方和关东管领和京都的幕府也在应仁之乱前很早就若即若离了。
当时的日本还盛行诸子析产的继承制度,各路封建主的领地越分越细,大家族下面的分支越来越多,领地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给自己争一块地盘,根本不会顾及那早已分家上百年的亲情。
那个时候的战争,打个比方,双方下棋,可是每个棋子都是有思想的,你未必挪得动,而且某个棋子啥时候说不准就投靠了对方,或者自己的士和相反过来把自己的将给取而代之了。

室町幕府嫡系力量薄弱,直辖领地很小,奉公众最多不过几千人,控制局面主要依靠地方上的守护大名还有关东将军和关东管领。但是守护大名势力太强了,又会威胁到本来就不怎么强大的幕府。幕府将军一直热衷于通过干涉守护大名的内部继承问题,挑唆守护大名家族内部矛盾,以此来削弱守护大名的势力,玩这种危险的平衡游戏玩到最后幕府将军自己都在宴会上被赤松家做掉。
和幕府关系密切、离京都比较近的几个守护大名家族,畠山、斯波、细川、赤松、土岐、山名、京极等几大家族一直是幕府的拉拢和削弱对象(视情况而定),同时也极其热衷于参与幕府的政治斗争,为自己家族争取更大的地盘,也为自己家族下一轮分裂内讧做好准备。
各种战乱内讧,毫无节操、毫无条理、毫无头绪,除了利益之外别无原则。乐此不疲的打来打去,是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奇葩。地方上由于长年战乱,各个村寨寺社普遍的武装化,野武士集团到处结寨自保。到处都在上演村委会居委会大(群)战(殴)。
和幕府关系密切的有些守护大名家族,其领地往往还分成互不连接的几块:比如斯波家的越前、尾张、陆奥,畠山家的能登、河内、二本松,京极家的近江、出云……能有效管理那才是见鬼,更加剧了混乱程度。
南北朝分立虽然结束了但是挂靠在南北朝旗下的各路武士之间的战乱从来没有停止过。

应仁之乱只是矛盾的总爆发,各路早就打了N久的武士集团各自挂靠在山名和细川两面大旗之下而已。这之前,斯波家、畠山家的内乱早就打成了猪头。
各路守护大名打成猪头的同时,很多由于精力都放在幕府阴谋和京都战场之上,对于地方的管理渐渐松懈,对于征兵征粮、地方管理逐渐委派给手下的各路地头蛇,各种地头蛇逐渐以守护代的身份崛起,逐步架空了守护大名,尤其是那些地盘还分成互不连接的几块的。山名和细川到最后也自己打不动了,讲和了事。
上杉家下面的长尾家,斯波家下面的朝仓、织田家,细川家下面的三好家,畠山家下面的椎名、神保家,大内家下面的陶、毛利家,赤松家下面的浦上家……都逐渐把原来的主家架空,不过自己内部也往往分成很多分支,打来打去,最后获胜者成为强有力的战国大名。
一般来说,本州岛大部的守护大名们,很多都被守护代或者家臣甚至浪人下克上:斯波、细川、畠山、土岐、赤松、山名、大内、两家上杉等,而在比较偏远的奥羽、九州、关东大部分地区,旧的守护大名们对于京都事务并不热心,而是埋头于家族内讧和领地整合,逐渐完成了自己地盘的统一,变成了战国大名:武田、伊达、南部、岛津、大友、佐竹等。

游戏中就可以看出,一直到16世纪前期,能力值高的武将寥寥无几,而且一片混乱,离京都比较近的大大名:斯波、细川、畠山、土岐、赤松、山名、两家上杉等基本上势力都瓦解了。但是到了16世纪前中期,一大批严密控制一方的战国大名出现,能力值高的武将开始大批涌现。
16世纪以前人才寥寥,到了16世纪前期以后,突然猛将如云,雄才大略的风云人物喷涌而出。这并不是人才集中于某个时刻,而是毫无头绪的混乱年代逐渐过去,地方武士集团开始整合,从一郡一国开始,最后到附近几国,时来天地皆同力,英雄豪杰纷纷涌现。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大名和家族分支、家臣、附属、还有地方野武士之间的权力博弈。能够有效控制部下的逐渐崭露头角,不能控制部下的逐渐被淘汰。以武田家为例,武田信绳的年代,甲斐国内各种叛乱不断,最后被武田信虎摆平,并且有能力出兵信浓上野,武田信虎据说残暴不仁,被家臣们流放,武田信玄在家臣们的拥护下提前接班,但是到了武田义信时,还想提前接班就遭到了家臣们的一致反对,只好自尽。武田信玄死后,过继给诹访的武田胜赖即使有长筱大败,也仍然对领国和家臣们拥有足够的控制力,同族内部也没有叛乱。最后才在织田德川压倒性的武力优势面前灭亡。而控制不了家臣和家族内部分支的三好家逐渐衰败下去。
战国大名和旧的守护大名的区别在于守护大名对于地盘上控制松散,大名的各个庶流分家随时准备内讧;战国大名对于地盘控制严密,家族庶流和家臣一样,通过赐名、人质、各种法度、土地重新分配、提拔下级武士等手段加强控制,将领地和部下整合起来,这个过程,本州岛大部地区最快,奥羽、四国、九州要慢一拍。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后期,反而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土地开垦、商贸繁荣,主要原因就是室町幕府以来的地方混乱局面得到根治,大名们为了增强实力大力发展领地的经济。

铁炮传入,极大加快了统一整合的进程,铁炮可以轻松射穿武士的铠甲,大名地盘越大,越有钱购置铁炮,也越能够对内压服部下,对外扩张。
在本州岛,武田、朝仓、北条、斋藤等最早在16世纪前期统一一国地盘,称霸一方,大约60-70年代,织田、北条、武田、上杉、毛利、德川等都控制了几国的地盘,开始逐鹿争霸;伊达、南部在奥羽,岛津在九州,长宗我部在四国,大约在80年代完成局部统一。
到了16世纪后期,刀狩、检地、建设城下町等措施开始普及,兵农分离,农村逐渐非武装化,由于地方势力的普遍整合,各种野武士集团要么被剿灭,要么被收编。
织田信长死后,统一进程并没有放慢,丰臣秀吉几次战争,很快取得成功,没有陷入战争泥潭,使整个日本统一起来。虽然丰臣秀吉的统治并不巩固,二世而亡,但是他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权威,能够对各路大名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移封、转封、剥夺领地。

到了16世纪后期,当时社会已经普遍厌战:织田老部下们从尾张美浓的小领主变成了一方大名,真的想过太平日子享福了,德川家康旗帜上也写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普通百姓更是渴望和平。残暴著称的织田信长死于非命,但是明智光秀遭到了普遍的反对。贱岳之战以后,织田老部下们纷纷改投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出征朝鲜,遭到了很多大名的反对,关原之战以后,丰臣老部下们也纷纷改投德川家康。除了一些被大幅减封的大名、下岗的浪人,真的没人希望再来一次天下大乱。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更是通过大规模的没收领地、移封、转封、一国一城、参觐交代等制度,强干弱枝,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当然到了这个阶段,偃武修文,武将的能力值普遍比不上16世纪中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追溯到它之前的那段岁月。一、 应仁之乱: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战国时代的直接导火索,普遍认为是 应仁之乱(14671477年)。这场看似是幕府内.............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绝非你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人头和攀爬城墙。那是一场集合了智慧、勇气、技术和血腥的残酷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变数。坚固的城池是战争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战国时代的城池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些被修复得漂漂亮亮的旅游景点。它们是为战争而生,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土垒与木栅: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改名改姓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随意为之。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但背后涉及的社会习俗、家族荣耀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使得改名改姓这件事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武士为何会改名改姓?战国时代,是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武士的身份也常常随着时势而变。改名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一个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也让我有机会好好聊聊战国时代日本的“椅子”文化。首先,关于“君主都坐小马扎”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概括,不太准确。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君主们并非只使用“小马扎”这种简陋的坐具。他们当然也有更高级、更舒适的坐具,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影.............
  • 回答
    应仁之乱,这场发生在室町时代中期,从1467年延续到1477年的大规模内乱,并非简单地切断了室町幕府的统治,而是彻底摧毁了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其影响深远,为之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国时代拉开了帷幕。要理解为何应仁之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幕府权威的彻底崩塌:在应仁之乱爆发.............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往昔,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名将,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头衔,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本愿寺(特别是石山本愿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方大名,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团体的崛起,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层面的深刻变革。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本愿寺的核心力量——一向宗(或称一向一揆)。一向宗是净土真宗的一个分支,由亲鸾开创,以.............
  • 回答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进行比较,就像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放在一起审视一样。虽然两者都处在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顶峰,但它们在组织、战术、技术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士兵的构成与训练: 日本战国时代: 核心是足轻(Ashigaru),也就是步兵。他们通常由农民或下层武士组成,接受过.............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他们的名字和称呼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家族观念极强的特点。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规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一、 名字(実名,じつみょう)的学问首先,武士的名字,也就是他们的“实名”,并不是随便取的。虽然也有一些是父母凭喜好取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女子使用的“筑山殿”、“华阳院”这类称呼,并非单指她们在宫中的具体居所,而是一种对她们身份、地位以及与特定场所关联的尊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命名习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国时期的日本,尤其是武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她们的名字使用方式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女性在.............
  • 回答
    日本自室町幕府、战国时代直至江户幕府时期,朝廷的财政供给方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虽然都围绕着“贡赋”和“恩赏”这两个核心,但在具体操作和来源上却各有侧重,也反映了幕府与朝廷之间力量对比的动态演变。室町幕府时期(13361573):朝廷的“残喘”与幕府的“恩赐”室町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武家政权对朝廷权力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场,那可是个充满变数的大染缸,兵器也跟着时代风云变幻。薙刀和长枪,这俩看似差不多的长兵器,在战场上的此消彼长,背后可有不少故事。薙刀盛行的“小插曲”:战场的需求在变化要说薙刀比长枪多的时候,那得回到战国时代早期,尤其是足利幕府时期到战国乱世初期,大约是14世纪到15世纪。这时候,战场.............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