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期的公卿生存状态是怎样(具体的收入来源)?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

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地。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大名(守护大名、战国大名)的崛起,他们凭借武力掌握实权,分割了国家的土地和权力。

在这种格局下,古老的朝廷和公卿们,虽然依然保留着“天下之主”的名号,但实权早已旁落。朝廷不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也不再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公卿们虽然身居高位,拥有“公家”的名分,但实际上就像是失去了獠牙的老虎,华而不实。

他们的生活,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维系”。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在混乱的时代里,勉强维持体面和尊严。

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与“窘迫化”

公卿的收入来源,在战国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和窘迫:

朝廷俸禄(名存实亡): 理论上,朝廷还是会给公卿们发放俸禄,但这些俸禄大多是基于土地的“知行”(一种土地支配权),而非实际的货币或实物。而随着土地权力的混乱,朝廷能够实际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些俸禄也变得微乎其微,甚至无法支付公卿们维持体面生活所需的开销。很多时候,俸禄只是一个象征,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活保障。

“年贡”与“公事”: 公卿们拥有的土地,理论上可以收取“年贡”(贡赋)和“公事”(杂税)。但这些土地的实际管理权,往往被当地的武士或寺院所掌控。公卿们要去收缴这些贡赋,既没有武力保障,也没有行政权力,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颜面”或者通过说客、代理人去与实际掌控者协商。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收入都被中间人层层克扣,能够到达公卿手中的,已是九牛一毛。

“御用”(为大名服务): 这是战国时代公卿们最主要的,也是最无奈的收入来源。各地大名为了确立统治的合法性,需要朝廷的认可。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邀请公卿到自己的领地,让他们担任一些“有形无实”的官职,比如“侍从”、“藏人头”等,或者让他们来主持一些仪式。

“御礼”与“奉公”: 大名会以“御礼”(馈赠)的形式,向这些被邀请的公卿提供金钱、粮食、布匹等,这是一种变相的“雇佣”。公卿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甚至主动去向大名“奉公”,以此换取报酬。
“口米”(口粮): 有些大名会直接向公卿提供“口米”,也就是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救济,也暴露了公卿们在经济上的窘迫。
“官职买卖”: 随着朝廷权威的衰落,一些职位甚至出现了“买卖”的现象。公卿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潜在的收入,不得不向大名输送财物,以换取朝廷官职的任命。

“御灵”与“勤王”: 公卿们也会利用自己与朝廷的联系,向有野心的大名示好,表示效忠(即便这种效忠很可能是形式上的),并利用自己掌握的“朝廷人脉”为大名服务,比如帮助大名获得官位、宣称自己是“天下布武”的合法继承人等等。他们以此为资本,向大名索取“御灵”(援助)。

“物”的交换: 公卿们本身拥有一些珍贵的物品,如古董、书画、乐器、茶器等。在极端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被迫将这些家族世代相传的宝物出售或典当,换取金钱和物资。

宗教设施的庇护(寺社公卿): 一些公卿与寺院或神社关系密切,他们可能会获得寺社的庇护,并在寺社的土地上获得一定的收益。

生活状态的写照

公卿们的生活,是典型的“贵而不富”。

衣着光鲜,内里拮据: 他们的服饰依然保持着平安时代的规制,依然光鲜亮丽,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只是勉强维持的门面,背后的经济压力巨大。
居所残破,难以为继: 许多公卿的宅邸,由于缺乏维护和修缮,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他们需要依靠大名的资助,才能勉强维持居住。
宴饮之乐,时断时续: 尽管生活艰难,但公卿们依然会努力维持一些传统的社交活动,比如茶会、歌会等。这些活动是他们社交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维系人脉的方式。然而,这些活动所需的昂贵器物和食材,往往需要耗费他们本就不多的积蓄。
政治失意,精神空虚: 失去了实权,也失去了对政治的真正影响力,许多公卿都感到精神上的空虚。他们只能寄情于艺术、文学,或者沉迷于宗教,来排遣心中的失落。
子女的未来堪忧: 公卿们也需要为子女的未来考虑。如果子女不能获得大名的赏识,继承公卿的地位,那么他们的未来可能就是沦为普通武士,甚至更差。

总结

战国时代的公卿,已经不再是那个掌握国家命脉的显贵阶层。他们更像是战国大名们手中的“装饰品”和“合法性来源”。他们的收入来源,从过去的稳定俸禄和土地收益,转变为依赖大名的施舍和“御用”服务。虽然名义上是高高在上的公卿,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都在为生计奔波,努力在乱世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换取生存的资本。他们的生存状态,是那个时代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的缩影,也是历史变迁中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 @ere.h 兄已经说到一些了,我也再说几个。先贴个几年前的类似回复:

公家有公家领,靠着收取年贡。但随着中世后期在地势力及守护侵蚀庄园领和公家领,导致公家的收入日益窘迫,因此有些公家干脆下向至自己的所领,进行直务支配,最著名的当属一条教房下向土佐幡多庄和九条政基下向和泉的日根庄,确保自己的领地。第二类是有些公家拥有家职,即某些文化的传承,例如飞鸟井氏以和歌和蹴鞠为家职、高辻氏传承了菅原道真的学问,如果进行传授的话会有些上纳金拿。第三类是某些公家掌握着某些特定的权益,比如鹰司家和山科家掌控着京都鱼买卖的营业税赋课权,两家为了这个还产生了纠纷,其中鹰司家控制着腌鱼的赋课,山科家控制着鲜鱼赋课,结果天皇偏向山科家,提出了鲜鱼迟早变成腌鱼,腌鱼却成为不了鲜鱼的诡辩理由判定山科家占理云云,可见这种赋课权也成为公家收入的门类之一。第四类是有些公家给天皇打工,如劝修寺氏、庭田氏等,担任藏人一类的职官负责起草文书、组织会议什么的,天皇通过改元、官位授予等为国库挣些外块,共同通过朝廷的特殊性进行一些“营利”。第五类是大名对于公家们的扶植和支援,例如信长在天正三年对于支配手续不全的公家领和寺社领进行了梳理,重新对支配行为进行了规范,之后又赐予前大纳言中山孝亲五石、其子藏人头中山亲纲三石、藏人中御门宣教三石、大外记中原师廉、大内记壬生朝芳两石米等等。

如果不局限于题主所规定的的年份的话,可以再简单补充几个。

所领土地买卖就不说了。上文提到的以蹴鞠为家职的飞鸟井家,天文二年山科言继和飞鸟井雅纲下向尾张访问织田信秀时,不少人前来拜飞鸟井雅纲为师,雅纲收取入门费用,比如织田大膳亮定信、泷川彦九郎胜景、花井又次郎元信都献上二百疋成为其门徒(言继卿记)。此外山科家医术传家,山科言继、言经父子医术水平也还不错,出门诊疗也会收取一些诊疗费。在特别窘困时就把家里的好东西拿去做抵押还钱,例如山科言继就曾拿蚊帐去抵押了,只不过后来花了四十疋给赎回了。

还有一个公家久我家也掌握了不少收入来源。除了例行的关钱以及被朝廷和幕府认可的一些产品的课税征收权外,还掌握着“倾城局公事”(倾城局公事职补任状),即洛中游女屋(有偿陪侍?)的营业税征收权,每年十五贯;再加上琵琶法师座的课税征收权,看来京都的休闲娱乐圈为久我家贡献了不少经济收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光荣公司在《三国志》系列中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是细致入微,而在《信长之野望》系列中,虽然涉及了众多战国武将,但正如任何历史游戏一样,总会有一些被忽略或者说相对出场率不高、存在感不强的日本战国人物。这些人物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知名度、影响力、在某些特定事件中的角色深度等,而未能获得与他们的历史地位相匹配的.............
  • 回答
    国内鲜有出版诸如《信长公记》这样的日本战国笔记,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的市场与出版环境的制约。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信长公记》在日本如此特别,以及它在中国读者那里为何吸引力相对有限。1. 历史叙事范式的差异与文化认同的隔阂《信长公记》这.............
  • 回答
    日本战国乱世,说起来就是一出轰轰烈烈的武士们争霸天下的戏码。但在这舞台的幕后,总有那么一个古老而脆弱的群体,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日本的公家,也就是那些世袭的贵族和朝廷官员。说他们是“苟过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其说是力挽狂澜,不如说是“夹缝中求生存”,靠的是精明的政治.............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对妻子的态度,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复杂且充满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武士阶层的特点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从制度和观念上看: 政治联姻与家族利益: 战国时期,婚姻往往是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武士家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扩大势力.............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在纵横捭阖的日本战国时代,多少英豪在乱世中叱咤风云,又有多少人在落幕时留下了令人扼腕的辞世诗。要说哪一首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那无疑是 明智光秀 的那首辞世诗:「明智は 咲かずとも 都をば 野辺の 煙に まがえ と思え」这句诗,翻译过来大致是:“即便我的明智(家)未能盛开,我也愿将京都化作野.............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攻城战,绝非你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地堆砌人头和攀爬城墙。那是一场集合了智慧、勇气、技术和血腥的残酷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变数。坚固的城池是战争的基石首先,我们要明白,战国时代的城池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那些被修复得漂漂亮亮的旅游景点。它们是为战争而生,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土垒与木栅: .............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战乱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显赫的武将,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回首往昔,不禁要问一句:这些名将,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战国时代的“名将”头衔,背.............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美食,与其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不如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求生存、展露力量的体现。那个年代,战争频仍,粮食往往是最大的战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的战国美食,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与时代背景下的朴素风貌,而非今日琳琅满目的精致料理。要详细说清楚战国时代的美食,得先明白几个关键点:1. 食材的来源.............
  • 回答
    将日本战国时代的军队与同时期的欧洲军队进行比较,就像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放在一起审视一样。虽然两者都处在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顶峰,但它们在组织、战术、技术和文化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士兵的构成与训练: 日本战国时代: 核心是足轻(Ashigaru),也就是步兵。他们通常由农民或下层武士组成,接受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