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士阶层是否能用汉字与当时的中国人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鸟时代(公元538年710年)甚至更早,佛教经文、律令、史书等就是通过汉字传入日本的。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和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5年),日本朝廷更是以唐朝为榜样,推行汉化政策,官方文书、著作、学术研究都离不开汉字。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大约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这个情况有没有变化呢?

汉字的普及程度:

教育和书写能力: 战国时期的日本,虽然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在统治阶层,特别是武士阶层中,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素养。寺庙、公家(朝廷贵族)以及逐渐兴起的武士大名(地方军事领主),都视学习汉学为一种荣耀和必要。许多大名本人或者他们的家臣(家臣,也就是武士)都有接受过汉文教育,能够读写汉文。
官方和外交: 当时的日本,无论是各藩国之间还是与外部进行官方交往,都主要使用汉文。例如,日本遣明使(派往明朝的使者)在与明朝官员的交流中,使用的都是汉文的国书、奏章等。这些文献的起草,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掌握汉文的武士或文官完成的。

“流畅的书面交流”的标准:

这里我们得明确一下“流畅”的含义。如果是指使用现代中文的标准来看,那可能就不是“流畅”了。战国时期的中国人说的是明朝的官话,而日本武士书写的汉文,虽然是基于古代汉语,但也经过了日本本土化的一些演变,尤其是在用词和表达习惯上。

1. 语言的“本土化”: 日本在学习汉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一些日本固有的概念、词汇,或者按照日本的思维方式来组织句子。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学外语,即使语法正确,也可能带有一些“中国式英语”的痕迹。比如,一些佛教用语、政治制度上的对应词汇,可能会有独特的日式理解。
2. 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时期,书面语和口语之间本身就存在差距。战国时期的汉文书面语,更是追求一种“古雅”或者“规范”的风格,可能与当时普通中国人日常交流的口语相去甚远。
3. 汉文的“古典性”: 日本学习的汉文,很多是参照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孟子》等,以及唐宋时期的文章。所以,他们的汉文写作风格,可能更偏向于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这与明朝时期的书面语虽然同源,但在细节上也会有不同。

实际交流情况的推测:

“能”还是“不能”? 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未必是“绝对流畅”的。
“能”的部分: 如果是内容比较固定、涉及政治、宗教、文化交流的书信、条约、或者国书,由受过良好汉文教育的日本武士或文官来写,并且对方是中国懂汉文的官员,那么在理解上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双方都能理解其中涉及的儒家思想、佛教概念、政治术语等。
“不一定流畅”的部分: 如果是涉及非常细微的情感表达、日常生活的琐事,或者使用一些当时中国本土才流行的新词汇、俗语,那么日本人可能就会遇到一些障碍。同样,中国方面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日本书写中可能出现的“和制汉语”词汇。
交流的“渠道”: 官方的正式交往,如遣明使团,是主要的交流渠道。这些交往非常审慎,使用的文本也经过精心推敲。私人之间的书信交流,虽然也有,但相对而言,武士阶层的社会圈子相对封闭,且能进行跨国书信交流的,一定是身份地位较高、教育程度深厚的人。
“翻译”的作用: 在一些重要的外交场合,即使是使用汉文,也可能需要配备懂得对方语言(或者至少是能够辅助理解的通译)的人员。这恰恰也说明了,即使是汉文,也存在理解上的细微差异。

总结一下:

战国时期的日本武士阶层,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汉学教育的精英,能够使用汉字与当时的中国人进行书面交流,并且在官方和学术层面的沟通是可行的,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被理解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流畅”理解为像今天的母语者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无障碍,考虑到语言的演变、本土化以及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那么这种“流畅”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他们写的汉文,是具有一定“日本特色”的汉文,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明朝白话文或者文言文。

就像现在一个中国人写中文邮件,一个日本人写“日式中文”邮件,双方都能看懂,但仔细品味,总能发现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战国日本武士与中国人的书面交流,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他们的汉字书写,是连接两个文化的重要桥梁,但桥梁的建造,也带有东瀛的烙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开部分词汇意思不同(比如手纸在日语是信的意思)

文化水平比较好的武士一般能看懂中国文人书写。

《近代社会と識字》中明治初期,大约有1.4%的日本人能看懂公告。此时公告基本是文言文写的。(把文言文当成拉丁文就行了,一种上层社会用的语言,清朝也就三百万人能用文言文写文章。中国科举用文言文,英国高级文官考试科目也有拉丁文希腊文。)

user avatar

谢邀,如果文体要求是汉语文言,那武士阶层应该真的很吃力。

从日本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士普遍可以应付候文,类似今日的「伪中国语」

「貴方明日何処行」「君之事大好」,但汉语文言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

大部分武士估计连汉音(长安音)都不怎么会,更不用说系统学习文言文。

当时武士流行的是把 和语 改成 吴音,おまえ=>ごぜん(御前),おはします=>ござ(御座)


很多人对日本古代有个误解,就是以为他们跟朝鲜、越南一样,官方文体都是汉语文言,

然而并不是,日本最起码从镰仓时代开始,官方文体就候文化了,

举个例子,汉语文言的「依...之状」在候文变成了「...之状依」(来自 ...に依りて)

候文化的初期,也可以叫变体汉文(变体文言),但到了后期就彻底和化,「~参候」「~申候」「~御座候」这些日语独有的丁宁语开始在候文大泛滥。


当然话说回来,由于汉字本身表意功能很强,所以汉语文言vs候文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仍是可以的。

日本人当中能熟练掌握汉语文言的,主要还是位阶比较高的官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讨战国时期日本武士阶层与当时中国人能否进行流畅的书面交流,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日本,尤其是武士阶层,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汉字,毫无疑问,是日本古代文化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飞.............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对妻子的态度,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一样复杂且充满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好”或“不好”,而是要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结构、武士阶层的特点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从制度和观念上看: 政治联姻与家族利益: 战国时期,婚姻往往是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强大的武士家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联盟、扩大势力.............
  • 回答
    日本武士道与中国战国时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两者都强调忠诚与牺牲,但在起源、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究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东方文化中独特的道德观念。一、 起源与发展背景的差异 日本武士道: 武士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日本社会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早期.............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改名改姓并非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随意为之。虽然没有严格的法律条文限制,但背后涉及的社会习俗、家族荣耀以及个人身份认同,使得改名改姓这件事有着它自身的逻辑和考量。武士为何会改名改姓?战国时代,是个充满变动的时代,武士的身份也常常随着时势而变。改名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他们的名字和称呼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背后可是藏着不少门道,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家族观念极强的特点。要想弄清楚这其中的规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一、 名字(実名,じつみょう)的学问首先,武士的名字,也就是他们的“实名”,并不是随便取的。虽然也有一些是父母凭喜好取的.............
  • 回答
    宫本武藏,这个名字在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初期划时代的武将、剑客身上,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将他简单地定论为“欺世盗名之辈”,恐怕是过于武断了,至少不能忽视他身上那些实实在在的闪光点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妨先从他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说起。最主要的证据,或者说最常被提及的质.............
  • 回答
    问到最让我“厌恶”的日本战国武将,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毕竟,战国乱世,群雄逐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手段,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厌恶”来标签化。但如果非要选一个,让我内心深处总有些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织田信长。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毕竟,织田信.............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提到武田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支令人生畏的骑兵军团,以其勇猛和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战场,一度被誉为“甲斐之虎”。然而,这支辉煌的军队,最终却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武田军团的衰落与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内部的弊病,.............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缘起:从渔.............
  • 回答
    在描绘日本战国时期战场场景的绘画、浮世绘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骑兵的马匹背后,显眼地系着一个红色的、鼓鼓囊囊的袋子。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装饰品,它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它能起到不少关键作用。首先,这个红色的袋子,在日语里通常被称为“陣笠袋”(じんかさぶくろ)或者.............
  • 回答
    在纵横捭阖的日本战国时代,多少英豪在乱世中叱咤风云,又有多少人在落幕时留下了令人扼腕的辞世诗。要说哪一首最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弦,那无疑是 明智光秀 的那首辞世诗:「明智は 咲かずとも 都をば 野辺の 煙に まがえ と思え」这句诗,翻译过来大致是:“即便我的明智(家)未能盛开,我也愿将京都化作野.............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公卿阶层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与之前平安时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如果说平安时代公卿是权力的核心、财富的象征,那么进入战国时代,他们更多的是夹缝中求生,甚至成了被剥削的对象。公卿的衰落与“名誉”的负担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幕府的号令不再能够有效传达至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社会的结构和力量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国人”和“国人众”正是理解这一时期地方权力演变的关键概念。简单来说,“国人”是战国时期活跃在日本各地的地方性武士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方上的“有权有势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他们不像那些.............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士兵,尤其是足轻(步兵),背上插旗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背后有着非常实际的原因,而“费钱”的问题,在当时的军事体系下,并非最主要的考量。为什么插旗?最核心的原因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敌我识别方式。想象一下,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各式各样的盔甲,挥舞着各种武器,在尘土飞扬.............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作战效能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并且与明朝的边军相比,情况也更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俩伙人拎出来,一件一件地掰扯。先说日本战国时期的足轻足轻,简单来说,就是“轻足”,是战国时代日本军队的基层士兵。他们一开始是农民,农闲时被征召来打仗,后来逐渐.............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在日本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名们之间的联姻和继承问题,可不是简单的家族情仇,而是关乎领地、势力、乃至生死存亡的政治博弈。当一个曾经显赫的大名家因为后继无人,眼看就要香火断绝、领地旁落,而另一家强势大名却想将触角伸向这块肥肉时,送出子侄辈过继继承家名,就成了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策略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
  • 回答
    战国切支丹大名穿越,能重振拜占庭吗?一个大胆的猜想想象一下,当日本战国时代那些信仰虔诚、行事雷厉风行的切支丹大名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14世纪中期的拜占庭帝国,这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们是否能凭借着这份来自东亚的异域信仰与坚韧意志,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崭新力量,为风雨飘摇的拜占庭帝国注入新的生机,甚至重振.............
  • 回答
    织田信长之前的日本战国时代,虽然国内战乱频仍,各大名们在争夺天下的同时,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他们与日本以外的世界,尤其是东亚以及更远的欧洲,存在着复杂而有趣的交集与联系,这些联系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一、 朝鲜与中国:近邻的经济与文化辐射对于当时的日本各大名而言,朝鲜半岛和明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