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时期的海军是什么水平?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虽然陆上征伐的战火烧得噼里啪啦响,但海军的发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这股海上力量,从最初的渔船和沿海贸易船,逐渐演变成能够承担运输、登陆、炮击,甚至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武装舰队,虽然与同期欧洲的海军还有差距,但其发展轨迹和在那个时代所起到的作用,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

缘起:从渔船到战船的蜕变

日本战国时期,地理环境决定了海运的重要性。岛国特性使得沿海交通、物资运输、甚至对外交流,都离不开船只。最初的海上活动,主要集中在渔业和沿海贸易上。这些船只规模不大,但结构相对坚固,能够适应近海的风浪。

随着各地大名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对军事运输和登陆作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各国大名开始重视海军建设,改造和建造适应军事用途的船只。一些大型的货船被加固船体,安装了简单的防御性武器,例如弓箭和少量火枪,并配以武装人员。同时,为了进行登陆作战,也发展出了能够搭载大量士兵和马匹的运输船。

船只的特点:实用的多样性

战国时期的日本海军,其船只种类繁多,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它们是服务于战争需求的实用性产物。

关船(せきぶね): 这是战国时期日本海军中最具代表性的战船之一。它是一种多用途的船只,既可以用于海军作战,也可以用于运输。关船的特点是船身较高,有多个船桨手,保证了其机动性。船上通常设有多个楼阁式的结构,可以搭载弓箭手和火枪手,进行远距离的射击。一些大型的关船甚至可以搭载小型火炮。其设计思路很明显,就是要在保证载员能力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火力支援和防御能力。
安宅船(あたぎぶね): 这类船只通常比关船更大,更坚固,主要用于大规模的运输和作为旗舰。安宅船的特点是船体庞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士兵、马匹和物资。一些安宅船也装备有火炮,能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在海战中充当炮舰的角色。它们更像是一艘移动的堡垒,能够承受敌方的攻击,并反击。
小早(こばや): 顾名思义,小早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船只,速度快,机动性强。它们通常用于侦察、骚扰敌方舰队、传递信息,以及进行快速的登陆和侧翼攻击。小早虽然火力不强,但在战术运用上却非常灵活,能够发挥奇袭和牵制敌人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的日本船只,尤其是在早期,很多都是木质结构,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力(船桨)来提供动力。风帆的使用也逐渐增加,但其依赖程度不如后期欧洲海军。船上的火力,也以弓箭、火枪为主,虽然也有火炮,但其性能和数量都无法与同期欧洲国家相比。

海军的作战方式:陆战思维的延伸

战国时期日本海军的作战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陆地战争思维的影响。

登陆作战: 海军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陆上军队提供运输和登陆的支持。许多海战实际上是发生在登陆点附近,双方军队会争夺滩头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海军的任务就是将士兵和马匹安全地送上岸,并提供火力掩护。
接舷战: 在海战中,接舷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战术。日本的船只设计,相对较高,船身也比较宽阔,有利于士兵在船上进行肉搏。当两艘船靠近时,士兵们会跳上敌船,进行刀剑的厮杀。这种作战方式,与日本武士们擅长的近身格斗技巧紧密相连。
火器运用: 火枪和火炮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但其效果相对有限。火枪射程短,精度不高,而且装填速度慢。火炮在船上安装也面临技术难题,而且炮弹的威力也有限。尽管如此,火器在战场上的出现,已经给传统的冷兵器海战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一些战船会用火炮轰击敌船的船体或甲板,制造混乱。
战术策略: 尽管火器和船只技术不如欧洲,日本战国时期的指挥官们也展现出了不错的战术智慧。例如,利用地形优势(如海湾、狭窄水道),设置伏兵,或者利用风向和水流来制定战术。一些大型战役中,指挥官也会事先进行周密的部署和侦察。

代表性的海战与海军力量的象征

虽然鲜有大规模、像欧洲那样以舰船对轰为主的海战,但战国时期也有一些重要的海上冲突,例如:

严岛之战(1555年): 这场战役虽然以陆战为主,但毛利元就通过海上运输和奇袭,成功地在严岛登陆,击败了陶晴贤。这场战役展现了海军在战略部署上的重要性。
丰臣秀吉的朝鲜征伐(1592年1598年): 这是战国时期日本海军在规模和影响力上达到顶峰的体现。丰臣秀吉动用了庞大的舰队,意图征服朝鲜。然而,在这次战役中,日本海军遭遇了朝鲜水军的顽强抵抗,尤其是李舜臣指挥下的龟甲船(Geobukseon),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朝鲜海军凭借其先进的战术和龟甲船的优势,取得了多次关键性的胜利,包括著名的露梁海战。这次失败,也让日本海军的优越性受到了质疑。

与同时期欧洲海军的比较

如果将战国时期的日本海军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海军(例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差距:

火炮技术: 欧洲在火炮技术、船载火炮的研发和运用上,已经远超日本。欧洲战船能够装备更多、威力更大的火炮,并发展出了舰炮齐射的战术。
船只设计: 欧洲海军的战船,如三桅帆船,在航海能力、速度和火力载荷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更适合远洋航行和大规模的海战。
海军战术: 欧洲海军已经发展出了更复杂的战术体系,如利用风帆进行机动,进行纵队战术,以及以炮击为主的作战方式。
国家支持: 一些欧洲国家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集中资源建设和发展海军,并将其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本战国时期的海军发展,更多是分散在大名个体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强大的国家支持(直到丰臣秀吉时期才有所改变)。

总结:实用与局限并存

总而言之,日本战国时期的海军,是一个在实用性驱动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力量。它从最初的满足日常运输和贸易需求,逐渐成长为能够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关键性力量。各国大名为了争夺霸权,投入了大量资源来建造和武装船只,并发展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作战方式。

尽管在火炮技术、船只设计和整体作战体系上,与同时期欧洲的顶尖海军相比存在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战国海军是“落后”的。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内陆河流、沿海区域,甚至参与跨海作战,有效地完成了其军事任务,对日本国内的权力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时代局限下,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海上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差

首先纠正一点,日本不是海洋国家,海洋国家形容的是以海洋为生产生活模式基准的国家,以渔业和商贸的地中海国家可以被认为是海洋国家。而日本不是这样的,日本只是一个呆在岛上的大陆国家罢了,日本始终是奉行农本主义的国家,和欧洲的哪些海洋国家毫不相干,日本走向海洋其实也可被看作明治时代西化的一部分。

战国的水军底子基本就是依凭濑户内海和日本近海劫掠的海贼,比如著名的九鬼嘉隆,以及村上武吉,来岛通总等,大名通过和这些地头蛇们合作或招安继而拥有水上作战力量。到了江户时代,由于战端已消,就该鸟尽弓藏了,随着锁国体制的建立,水军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因此幕府禁止建造并没收了各类大船,日本水军至此也就基本上消亡了。

那么我们在来看看当时日本船的性能

由小至大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

既所谓“小早,关船,安宅”

这三种船都是平底的浆船,风帆是其辅助动力,平时用帆,战时用浆。



上:由近至远 “小早,关船,安宅”
下:内部构造

这三种船的尺寸都不大,小早基本就是十米左右,关船形式各异,但最大不会超过四十米,安宅基本是关船的火力防御加强型,尺寸差异不大。这种船只的主要结构既是在船舷竖起木板进行防御,大型船会在船底上搭建封闭式船舱,形成一种奇特的箱体结构。其主要进攻方式是弓箭,(火绳枪很贵的)以及接舷白刃战。


这些船即便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古典”的船只。其结构水平基本停留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船,事实上如果你去参考当时为数不多的图像资料(比如《洛神赋图卷》),你会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洛神赋图卷》中的船只。
古典时代船只的设计思路,舢板上边盖高楼。艨艟斗舰的设计很可能与日本战国时代的船只是一致的。

由于没有龙骨,使得这种船只远洋能力为基本0,抗冲击能力极差,上下合体的结构使得船只重心不稳,抗浪性极差,也无法配备重型火器(而且关键是没有,也太贵。),再加上日本缺少硬木,使得船体非常脆弱,经受不了冲角战术,这种船只唯一的优势是机动性较好,近距离接舷能力较强(一旦把水战转为耍刀片儿的肉搏战时,日军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了),不过总的来说非常不适合进行做战,以致于后来被朝鲜水军痛打。

由于战争的客观需求,日本人在无法推进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采取横行添加功能的设计思路以提高其作战能力(比如明代为单眼铳提高火力和速度多绑两个铳管变成三眼铳....),日本战国时代的这三型船只其实本质都是以“小早”为底盘不断扩大体积,堆叠建筑载具的产物,三者并无本质的不同。

所谓“小早”既是小型关船的略称,“早”字在日文中的意思既是快,因此小早一称很形象地描写了这种船只的特征,又小又快。因为他就是个在中国内河常见的舢板嘛...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船的源流来自大陆,而是传承自更古老的独木舟,不过好像更像舢舨了...总之,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结构,很多文明都独自发明过这种造型的小船,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上:古坟时代的陪葬品
下:日本武士偷袭蒙古水军

问题是,这个结构你用的时间有点太长了,太广了...白江村你就用这破船,偷袭蒙古人也用这破船,遣明船你用这破船,战国还用这破船,这就比较无语了,日本在战船技术上没有任何大的进步。只是随着战国时代不断地堆大了体积而已,继而出现了日本的主力舰船“关船”。

关船取的既是“海上关所”的关的意思,不过讲真你这么袖珍的关所也就在濑户内海欺负一下渔船。如果说日本战国大名是村长打仗是歪曲事实和贬低的话,那么说日本水军是是舢板打架其实真没太大问题。

关船的基本构造可以理解为在小早上面加了个箱型船体。看上去像是在一块木条上放了一个盒子。这种设计趋势可能早在室町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其缘由可能是为了提高水战的远程武器的射程,在这一逻辑的推动之下不断加高加固船体,最终形成了这样独特的箱型结构。(如下图)



室町时代战船的想象图

由于相关的图像资料极少,室町时代战船形制只能依靠推测。不过大体可以看到架高船体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如果复原图是对的话...).





大型关船剖面图


至于安宅船,呼称来源不详,不过基本是在关船基础上再加大加粗加厚罢了,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这种日本当时最大的船型在中国和朝鲜的标准看来,也只能属于中等舰船。现在有比较明确记载的“巨型”安宅船不过三十米左右。而且这种大船也根本不是当时日本水军的主力,只是作为指挥船的象征式存在。在丰臣氏侵朝期间,所派遣的最大型安宅船也不过只有三十二米左右,而且一共只有两艘。当时日军面对的朝鲜主力战舰板屋船的平均长度就是三十米左右。而由于这种箱形结构和条形船体的硬伤,使得这种船只体积越大重心越不稳,抗撞击能力越差,成了一个笨拙的胖子 。所以你不难想象忠武公李舜臣如何用13只板屋船吊打333只日本军船。

关船与板屋船的对比。

李舜臣:呵呵。

元均:我X,日本人来了!烧船,跑路!!

李舜臣:我X#$%


在这种奇特的舰船构造之上,日本水军的战术也被大大地限制了。始终停留在中世纪海战的三大套路之上,弓箭,放火,白刃。在濑户内海相对平稳的水势中,一堆盒子漂着对射,近了就扔炮烙烧船,然后登船肉搏。这基本可以概括战国水战的全部战术了,无不充满了冷兵器时代的色彩,(除了日本特色的大规模火枪对射)。

然而同时代的世界,炮击作战已经日趋重要,舰船的机动性,以及火药武器的射程日趋重要,即便封闭的明朝见识了西洋军船的火炮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试图跟上火炮上舰的历史进程,而朝鲜亦受到明朝的影响,进行了同样的改革。然而这时的日本,由于根本没有见过火炮(第一门西洋火炮,实际是小型弗朗机,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日本,大友家。),也根本不具备制造的能力与条件,更买不起(德川家轰击大阪城时曾花重金从荷兰人处购买了几门加农炮,相当于明朝的红衣大炮)。这些条件加上日本战船结构的硬伤**(重心不稳,无法设置舷炮,船体过脆,容易被后坐力震坏。同时期的明朝福船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最终只能设置一门大型火炮在船头,以及小型弗朗机在船舷。),使得日本水军无法跟上海军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不了哪怕一点微小的工作。

同时,开头就说了,由于日本本身亦非海洋国家,其主要利益不在海上,他没有发展海军维护海上贸易线路的需求,相反,作为农业国家,要时刻警惕海上跑来跑去的家伙,因为这些经商的人没有被束缚在土地之是,非常不好管,随时可能转化成危害国家的煽颠力量,因此是政府打击的重要对象。明朝与德川幕府远离海洋走向锁国的内在逻辑根本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社会上的政权会采取的国策,在这种战略之下,就更没有海军发展的可能了。

经过了入侵朝鲜,日本船只稍微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安宅船上出现了小型弗朗机和国产石火矢*(其实是大型火枪啦)。不过随着德川家康天下一统,日本水军的进化也就到此为止了。直到天才胜海舟的到来,才终结了日本水军东亚吊车尾的历史,揭开了日本海军称霸太平洋的序幕。

胜 海舟(1823年3月12日-1899年1月19日)
摄于洛杉矶,1860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