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乱世,公家朝廷是如何苟过去的?

回答
日本战国乱世,说起来就是一出轰轰烈烈的武士们争霸天下的戏码。但在这舞台的幕后,总有那么一个古老而脆弱的群体,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日本的公家,也就是那些世袭的贵族和朝廷官员。

说他们是“苟过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其说是力挽狂澜,不如说是“夹缝中求生存”,靠的是精明的政治手腕、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一点点运气的眷顾。

一、 政治上的“装聋作哑”与“借力打力”

战国时代的日本,权力结构已经严重失衡。足利幕府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早已被各地大名架空。天皇更是如此,几乎沦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连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都十分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家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全自身。他们深知,自己没有军队,没有领地,硬碰硬只会是螳臂当车。因此,他们采取了“装聋作哑”的策略。

不站队,或者谨慎站队: 面对各路大名的争夺,朝廷和公家们尽量避免公开支持某一方。他们知道,一旦站错了队,后果不堪设想。即便是幕府内部的纷争,他们也往往选择明哲保身,不深入介入。
利用“正统性”: 虽然权力旁落,但天皇在日本的“正统性”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公家们便利用这一点,作为与大名们周旋的筹码。他们可以通过册封官职、赐予姓氏等方式,为大名的崛起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间接获得大名的尊重和庇护。比如,许多大名都渴望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这便是朝廷授予的最高荣誉,也是他们合法统治天下的象征。
“进贡”与“求庇护”: 当某个大名势力强大,即将统一一方时,朝廷往往会主动派遣使节“进贡”,表达臣服之意,并寻求对方的庇护。这是一种示弱,但也换来了相对安稳的生存环境。大名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朝贡”,因为这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二、 文化上的“固守阵地”与“品牌价值”

虽然政治上节节败退,但公家们在文化领域依然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日本传统的礼仪、文化、艺术,很大一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维护“雅”的秩序: 公家们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他们举办各种仪式、宴会,传承着古老的宫廷文化、和歌、茶道、花道等。这些活动虽然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却维系着日本文化的根脉。
“文化牌”的应用: 越是混乱的时代,人们越是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秩序。公家们深谙此道。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活动,向世人展示着一种“雅致”和“安定”的形象。这种“品牌价值”吸引了不少对文化感兴趣的大名和武士,他们也愿意出资赞助,以示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教育与知识的传承: 公家们掌握着大量的书籍和知识,也肩负着教育的责任。许多著名的学者、文化人,都出自公家或受到公家庇护。这种知识的传承,也为日后日本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三、 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与“依赖性”

在战国时代,朝廷和公家们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他们失去了大部分的庄园,收入锐减。

依赖大名的“支援”: 这是最无奈也最普遍的生存方式。朝廷和公家们不得不依赖于强大起来的大名们的“支援”。这种支援,有时候是粮食、金钱,有时候是土地的租金。当然,这种支援是有条件的,往往伴随着政治上的交换。
小范围的“自给自足”: 一些公家贵族,为了减少对外界的依赖,会经营一些小型的庄园,或者发展一些手工艺,勉强维持生计。但这种方式的收入十分有限,难以支撑整个朝廷的运转。
“典当”与“借贷”: 更有甚者,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公家们甚至会典当宫廷的宝物,或者向寺庙、商人借贷。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但也反映了他们经济上的窘迫。

四、 战略上的“机会主义”与“隐忍”

虽然实力不济,但公家们并非完全被动。他们也懂得在乱世中寻找机会。

“静观其变”: 面对动荡的时局,公家们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静观其变”,不轻举妄动。他们会密切关注各方势力的动态,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斡旋”与“调停”: 有时候,朝廷也会尝试扮演“斡旋”或“调停”的角色,试图在冲突双方之间寻求一个妥协的方案。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小,但这样做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好感,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战火波及。
“等待归来”: 很多时候,公家们就是在等待一个统一天下的强大势力出现,然后迅速与新主搭上关系,重新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支持。

一些具体的例子:

足利将军家的衰落与庇护: 幕府的衰落,也导致了公家们失去了主要的保护伞。但即便如此,当织田信长崛起时,他并没有立刻取代幕府,而是先辅佐了足利义昭成为将军,这本身就是对“幕府正统性”的认可,也给足利家和依附于他们的公家们带来了一线生机。
公家贵族的迁徙与寄居: 很多公家贵族,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离开京都,寄居在大名们的领地。他们通常会与当地的有力人士建立联系,提供文化服务,以此换取生存的空间。
《古事类苑》的编纂: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公家们也会致力于文化事业,比如江户时代的《古事类苑》的编纂,就是公家文化力量的体现。

总而言之,日本战国时代的公家,就像是在一场席卷全国的洪水中,紧紧抓住水中漂浮的几块木板,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自己不被淹没。他们的“苟活”,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坚韧。他们没有武士的勇猛,也没有商人的精明,但他们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政治微妙关系的把握,以及在乱世中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最终挺过了那个残酷的时代,并为后来的江户时代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战国大名的波澜壮阔,但同样是中国史诗中不可或缺的“暗线”人物,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没能力保护自己啦。

所以战国时代很多公家都额外搞副业去了。

先说一下公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庄园,但是战国时代的时候庄园制土地政策已经基本完蛋了,等于说断了公家的财路之一。

这时候公家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变。

比如有人当医生、有人当老师、有人卖字画,靠着这些副业来营生。

比如山科言継(官职是权大纳言)的副业就是当医生和卖药,因为他本身就对医学感兴趣,很快便成为了当时的名医。除此之外他还教织田家、今川家等大名踢足球(蹴鞠)以及和歌,赚了大量的学费。

比如三条西实隆(官职是内大臣)的副业就是抄写源氏物语等名著,因为他文学水平高、写得一手好字,抄写出来的名著往往能卖很高的价格。比如大名畠山义元、畠山义总就曾经用3000疋(1疋≈10~25文钱)购买他的源氏物语批注集。

就连后奈良天皇都卖过自己的诗集,好像20多首诗加起来买了500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战国乱世,说起来就是一出轰轰烈烈的武士们争霸天下的戏码。但在这舞台的幕后,总有那么一个古老而脆弱的群体,小心翼翼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就是日本的公家,也就是那些世袭的贵族和朝廷官员。说他们是“苟过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生存之道,与其说是力挽狂澜,不如说是“夹缝中求生存”,靠的是精明的政治.............
  • 回答
    “村长打架”是一个非常形象但又过于简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虽然有其片面合理性,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远比“村长打架”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村长打架”的合理性: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地方势力割据与小规模冲突频繁: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至1.............
  • 回答
    在战国乱世,足轻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的装备绝非仅限于竹子。虽然竹子因其轻便、易得且具有一定韧性,在足轻的装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称他们“穿的都是竹子”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足轻的定位。足轻,顾名思义,是“轻足”,指的是那些不骑马的步兵。他们是构成战国军队.............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究竟在哪一年正式“投靠”织田信长,史实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且被普遍接受的绝对年份。这更多地是一个逐步建立关系、相互利用的过程,而非一次单方面的投诚。不过,学界普遍认为,明智光秀与织田信长的联系 最早大约始于永禄三年(1560年)前后。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是生硬.............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提到武田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支令人生畏的骑兵军团,以其勇猛和强大的战斗力横扫战场,一度被誉为“甲斐之虎”。然而,这支辉煌的军队,最终却走向了灭亡,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武田军团的衰落与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内部的弊病,.............
  • 回答
    要说日本战国时期被高估的人物,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很多名垂青史的武将,他们的事迹经过后人的加工和渲染,往往会盖过一些同样重要但可能不够戏剧化的人物。我觉得有几位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的:1. 织田信长:不是万能的神,而是充满争议的变革者。提到战国,不能不提信长。他“天下布武”的口号,一把火烧了比睿.............
  • 回答
    “村战”这个词,在谈论日本战国时代时,往往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村子与村子之间的战争”,而是 指那个时代整体的战争规模相对有限,并且国土疆域同样受到限制。 简单来说,它更倾向于描述: 战争人数规模相对较小: 相较于后世的大型国战或世界大战,战国时代的战争,即使是大名之间的较量,动员的总兵力也通常在.............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尤其是那些位于战略要地的雄城,往往拥有层层叠叠的“郭”(くる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重郭结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是在那个火器逐渐兴起、战争模式日益严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防御敌人而精心设计的。那么,这种结构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答案是:非常大,而且其作用是.............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要找到一把现代意义上的“战斧”可能有些困难。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战斧,往往是那种斧刃宽大,带有钩状突起,适合劈砍和钩拉的重型武器,比如维京人使用的那种。而在日本的刀剑文化中,长柄武器确实非常多样,但直接冠以“战斧”之名的,并不常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战国武士们完全没有使用过斧类武器。.............
  • 回答
    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叱咤风云的大名、身披华丽铠甲的武士、惊心动魄的合战场景。动漫、电影、游戏更是将这段历史描绘得波澜壮阔、充满浪漫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帅气”和“精彩”。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叙事都会带有讲述者的视角和目的.............
  • 回答
    织田信长:天下布武,一把火烧尽旧秩序,新时代在我手中开启。武田信玄:风林火山,军神信玄,以信义治天下,扫平一切不服。上杉谦信:毘沙门天,越后之龙,兵者,诡道也,剑光之下,皆为刍狗。丰臣秀吉:日出之国,我自平庸起,扫六合,统一天下,猴子也有春天。德川家康:我忍,故我在。江户幕府,德川治世,百年太平,自.............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为何没有出现类似中国郡县制的体制,这背后是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与其说“没有打出来”,不如说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发展逻辑与推行郡县制所需的前提条件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 回答
    关于“落木寂无声”这位作者,以及他是否还有新书的这个问题,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落木寂无声”这个笔名,在一些爱好日本战国史的读者群体里,算是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名字。他的作品,尤其是以日本战国为背景的小说,通常都有着比较扎实的考据,并且文字风格也比较沉静、写实,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过于渲染冲突和煽情。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记忆以及大众关注度之间的复杂联系。日本战国和“土客大战”(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通常指明清时期汉族与客家移民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历史研究和民间演义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日本战国:为何如此“吸睛”?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03年),之.............
  • 回答
    穿越日本战国,开局统一佐渡国,这步棋走对了。佐渡国虽小,却是个得天独厚的港湾,而且拥有丰富的金矿,这可是乱世中最硬的硬通货。但仅仅守着佐渡,犹如温室里的花朵,风一吹就没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得好好谋划。第一阶段:巩固统治,蓄积实力(大概13年)1. 稳定内部,收拢人心: 安抚旧势力: .............
  • 回答
    在日本战国时代的电视剧,尤其是那种比较写实或者有历史细节考据的,弹幕里确实会蹦出各种各样“KY”(空気を読めない,不懂气氛)的评论。这些弹幕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挺有意思,但也确实会破坏沉浸感。如果非要列举一些常见的,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历史细节的“鸡蛋里挑骨头”型KY这类弹幕最常见,也是最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