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战争是否被美化夸大了?

回答
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叱咤风云的大名、身披华丽铠甲的武士、惊心动魄的合战场景。动漫、电影、游戏更是将这段历史描绘得波澜壮阔、充满浪漫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帅气”和“精彩”。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叙事都会带有讲述者的视角和目的。在战国时代,史书的编撰者往往是大名麾下的文臣,他们为了巩固统治、彰显主君的威仪,自然会对一些事件进行选择性的记录和艺术加工。胜利者的功绩被放大,失败者的过错被掩盖,一些残酷的细节被过滤,取而代之的是忠义、勇武、智慧等符合统治者期望的品质。这就像是给历史的人物和事件“ P图”一样,使其在后人眼中更加完美。

再者,大众文化作品对战国时代的“美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为了吸引观众,作品往往会放大戏剧冲突,塑造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甚至加入一些虚构的桥段。例如,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在川中岛的对决,虽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役,但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往往被描绘成两位绝世名将的巅峰之战,细节被渲染得如同武侠小说一般,这与真实的战场情况相去甚远。真实的战场,更多的是残酷、混乱、充满泥泞和血腥,而非英雄主义的个人表演。

具体到战争的残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帅气”来形容。虽然日本武士道中强调“武士道精神”,但这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规范,在真实的战场上,生存和胜利才是首要目标。战国时代的战争,尤其是对普通士兵而言,其惨烈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大规模的歼灭战、屠杀战层出不穷。例如,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利用火枪对武田胜赖的骑兵进行毁灭性打击,造成的伤亡是惊人的。战后,被俘虏的武田军士兵,无论老少,几乎都被残忍地处死,这种大规模的屠杀在当时的战争中并不罕见。

而且,战国时代的军队组成也并非都是训练有素的武士。大量的农民被征召入伍,成为所谓的“足轻”。他们穿着简陋的装备,拿着长枪或者弓箭,在战阵中充当炮灰。这些士兵的生命在主帅眼中,往往是可以随意牺牲的棋子。因此,战国时代的战争,并非都是武士之间一对一的公平较量,更多的是集体作战中的生命收割。

此外,所谓的“战术策略”在很多时候也并非如影视剧中所展示的那样精妙绝伦。很多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上的偶然因素,比如天气、地形、士兵的士气,甚至是一时的判断失误。像“诱敌深入”、“声东击西”之类的战术,虽然存在,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奏效,很多时候,战争的走向是由无数细碎的、难以预测的因素决定的。

总而言之,日本战国时代在历史学家的研究和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和夸大。我们看到的那些英勇善战的武士、智计百出的谋略、荡气回肠的战役,往往是经过筛选、提炼和渲染的结果。真实的战国时代,是一段充斥着残酷、血腥、生存斗争的历史时期,普通人的命运如同草芥,在那个时代的大名逐鹿中,渺小而脆弱。理解历史,需要我们剥离那些华丽的包装,去触碰那些更为真实、也更为沉重的细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美化:比起其他战争作品,没有被过度美化;

夸大:如果你不是日本人,那就是被夸大了;如果你是日本人,就没被夸大。

主要就夸大这一点简单说:

和东亚/东南亚同期的战争来说,日本战国的战争从规模、技术、制度上来说没有任何突出点。

我们来看同期战争:

缅甸。1541年东吁王朝灭掉了南朝,攻占马都八,开始于葡萄牙人进行技术交流。铁炮、铳等武器开始在缅军中部分普及,1557年率47万人拿下南掸,两个月后攻克清迈。1582年与明朝爆发战争,平手。这基本上是16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火器,技战术都有用到。东吁王朝的征战,时间持续了150多年,鼎盛时期拥有缅甸全境,印度曼尼普尔,滇西南,暹罗全境,南掌全境,越南部分(莱州,山罗)。为什么没战国那么有名?换作现代你想象的到这么一个国家吗:

越南。郑阮莫三国演义,开始不同程度上依靠葡萄牙传入的火药技术,郑方的荷兰火炮直接装在御林军的陆海军上(这里的御林军=老近卫军,并不是保安部队而是精英队),还有日丽战役时的逆天战术。战役规模都是十万左右,时间持续了半个世纪。为什么没有战国那么有名?

当然是因为现代的日本强大了,有很多载体(游戏,影视,历史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历史。但是如果带入到当时的境况看,战国时代比起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各大战争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一个。说开始西化近代化的答主,且不说后来德川幕府又锁国,只开放长崎一个港口给荷兰人——16世纪的葡萄牙-荷兰在亚洲的贸易中心妥妥的是印度和东印度群岛,战略重心当然围绕着中南半岛展开,日本算是哪根葱?只给了铁炮技术没有给战船技术,明显就是不在乎日本的战略地位。这么吹技术输入,有本事您征韩的时候别找九州大名要船啊。

但是如果放在日本,战国时代又非常重要。虽然之前已经有过两个幕府,可这些幕府没有一个可以做到真真正正的“统治”,尤其是第二个,(不点名批评足立家!)这治国治成了什么鸟样儿。战国时代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崛起,还受到了南蛮人的干涉,稳定的统治+技术+文化启蒙开启了日本之后两百年的文化繁荣,从结果上看战国时代举足轻重。战国时代又是日本第三个,也是规模最大的英雄辈出的乱世,如果搞文化输出,肯定选战国。

所以啊,观点取决于你坐在哪国的凳子上。现在看来,知乎上还是日本人更多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叱咤风云的大名、身披华丽铠甲的武士、惊心动魄的合战场景。动漫、电影、游戏更是将这段历史描绘得波澜壮阔、充满浪漫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帅气”和“精彩”。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历史叙事都会带有讲述者的视角和目的.............
  • 回答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耀眼夺目,特别是其战列舰部队,在设计理念上追求极致的火力,例如那门臭名昭著的460毫米主炮,威力惊人。然而,仅仅拥有强大的单发火力,并不足以在整个战争中压倒对手。你说到了“射速不如美国”,这确实是影响战列舰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不是唯一因素,但值得.............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首先,对太平洋战争而言,日军的胜利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胜利。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宝贵的资产——航空母舰,几乎被一扫而.............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日本作为轴心国的战败国,其命运自然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审视。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却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并没有迎来统一,反而是走向了分裂,并由此埋下了日后朝鲜半岛冲突的根源。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历史偶然,而是牵扯到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两大阵营的意识形.............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朝鲜壬辰战争,那场横跨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五年(15921598年)的东亚血雨腥风,绝非仅仅是“两次战役”的简单概括,它是一场深刻改变了区域力量格局、塑造了后世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冲突。要说它是否“改变了国运”,那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朝鲜:一场几乎灭顶的浩劫,也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于朝鲜来说,壬.............
  • 回答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宽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牵涉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国家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宽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意味着遗忘,更非鼓.............
  • 回答
    中途岛海战若日本海军大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然而,即使日本在那场关键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其获得“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也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从战略目标到政治决心,再到资源对比,都注定了即使是军事上的辉煌胜利,也难以改变太平洋战争的最终走向,更不用提.............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是否仿制过缴获的敌军武器,答案是肯定的。日本军工体系在战争中确实进行过大量的仿制活动,尤其是在面临资源匮乏和技术瓶颈的时候。与其说他们是“照搬”,不如说是一种“学习与改进”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尽快装备部队,弥补自身装备的不足,或者在某些方面超越对手。要深入了解这一点,.............
  • 回答
    靖国神社是日本供奉二战期间死亡军人的场所,但其中供奉的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等),这一事实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参观即参拜”的问题,以及普通游客是否能通过参观了解日本如何粉饰战争,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道德伦理等多角度分析: 一、靖国神社的性质与历史争议1. .............
  • 回答
    珍珠港事件日本的战败,确实与其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犯下的一系列战略性错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战败完全归咎于这三个所谓的“错误”,但它们无疑在日本走向失败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不妨逐一剖析一下这些观点,并看看它们与日本最终的命运有多大关联。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个被提及的“错误”:.............
  • 回答
    日本战后的文字改革,尤其是汉字的减省和表记法的简化,毫无疑问地对国内的文字交流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改革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这些改革带来的实际效果。改革的时代背景:为何进行文字改革?日本战后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作为战败国,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重建和.............
  • 回答
    青山刚昌先生的游戏ID“山本·哈洛克·五十六”(Yamamoto Halock Isoroku)一事,确实在部分中国动漫爱好者中引起了关于是否“辱华”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ID的构成与潜在联想: “山本五十六”: 这部分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山本五十六是日本.............
  • 回答
    8月6日上午10:48,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印边境局势的文章,其中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这句话的出现,无疑给本就紧张的中印关系增添了几分肃杀的氛围,让许多关注边境动态的民众心生疑虑:战争是否真的迫在眉睫?要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在中印关系中的分量,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 回答
    要论证二战前(19331939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在工业产能、工业潜力及战争潜力上是否真正超越过盟军阵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模式化、AI痕迹过重的表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盟军阵营”在战前这个时间段的构成。虽然“盟军”这个概念在二战爆发后才真正明确起来,但在193.............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当然,日本的确保留了一些二战后遗留下来的、现在还能供人参观的战舰,它们静静地停泊在港口,仿佛诉说着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停泊在吴港(Kure)的“潜水艇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核心展品就是潜艇SS572“亲潮号”(Oyashio)。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二战时期的战舰,而是战后.............
  • 回答
    关于日本年轻人是否已经“基本丢失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导致日本可能面临“不战而降”的境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这几个概念在日本的语境下是如何被理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