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国后北条氏明明很强大,为何一直默默无闻五代未能冲出关东呢?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

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鼎盛时期,成为了足以撼动天下的一方霸主。但即便如此,他们为何似乎一直未能突破关东的藩篱,最终走向灭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内外因素。

根基稳固,稳扎稳打的崛起之路

后北条氏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发迹可以追溯到伊势新九郎(北条早云),这位出身不明但才华横溢的武将,以其过人的胆识和策略,一步步从下等武士成长为一代豪杰。

从“下克上”到立足关东: 北条早云并非出身名门,而是通过“下克上”的手段,先后夺取了伊豆国和相模国,并最终占据了繁荣的小田原城,奠定了后北条氏在关东崛起的基石。相较于其他出身显赫却内斗不断的势力,后北条氏的崛起更像是一部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奋斗史。
高效的统治与民生政策: 后北条氏极其重视领国内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他们颁布了“四公六民”的税制,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积极治理水利、兴修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此外,他们还注重商业发展,在小田原设立了集市,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交易,使得领内经济繁荣,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务实的统治策略,为他们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也增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严密的防御体系: 后北条氏的军队以其严明的纪律和精良的装备而闻名。他们善于运用战术,尤其擅长笼城战。小田原城作为他们的根据地,被修筑得固若金汤,成为了难以攻克的堡垒。这种军事上的强大,使得他们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能够形成有效的抵抗。

困于关东:地缘、战略与人才的制约

尽管后北条氏实力不俗,但其势力始终被牢牢地束缚在关东地区,未能如同织田、丰臣那样染指全国。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地理位置的尴尬: 关东地区虽然是天下之腹,但其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四面被山脉环绕,进出主要依靠海路或少数几个隘口。这使得后北条氏在对外扩张时,必须克服天然的地理障碍。相比之下,畿内地区(京都附近)地理位置更加中心,便于与全国各地进行政治和军事联系。
与强邻的长期对峙: 关东地区本身就充满着复杂的势力关系。后北条氏崛起之时,北部有强大的上杉氏,东部有实力不俗的佐竹氏等,西面则与逐渐崛起的德川家康势力接壤。与这些同样强大且具有野心的邻居们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使得后北条氏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向外扩张。他们需要时刻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疲于应付,难以抽身。
战略视野的局限性与战略失误:
保守的战略思维: 相较于织田信长那种锐意进取、敢于打破常规的战略,后北条氏的战略显得更为保守。他们更倾向于巩固现有领地,防守反击,而非主动出击,扩大影响力。这种保守的战略,虽然保证了领地的稳定,但也使其错失了许多扩张的良机。
错失与织田氏结盟的机会: 在织田信长逐渐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后北条氏虽然与织田氏有过接触,但未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战略联盟。在织田氏进攻上杉氏时,后北条氏本有机会趁势在背后给予上杉氏打击,扩大自身优势,但他们却选择了观望,甚至在某些时刻与织田氏发生摩擦,最终失去了与这个当时最强大势力结盟的宝贵机会。
对丰臣秀吉统一进程的低估: 在丰臣秀吉接替织田信长继续统一日本的进程中,后北条氏的领导者(北条氏政、氏直父子)似乎对秀吉的实力和决心估计不足。他们未能认识到秀吉统一全国的坚定意志,仍然抱有通过调停和周旋来维持自身独立的幻想。
人才的代际断层与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
北条早云的远见卓识: 作为后北条氏的奠基人,北条早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深知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治理国家。
其后代们的局限性: 然而,在后来的几代领导者中,尽管也有能力之士,但似乎未能完全继承早云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特别是北条氏政,在与丰臣秀吉的对决中,其决策显得犹豫不决,未能采取最有效的应对策略。虽然其子北条氏直在小田原之战后有所成长,但为时已晚。
缺乏真正的顶尖战略家: 与织田信长麾下有羽柴秀吉、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等一批能力超群的将领,以及丰臣秀吉拥有石田三成、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栋梁之材相比,后北条氏虽然拥有北条纲成等优秀的武将,但似乎缺乏能够与这些顶尖人物抗衡的、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

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可得

最终,后北条氏的灭亡,可以看作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

天时不利: 当丰臣秀吉带着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进军关东时,正是天下大势所趋。后北条氏即便再强大,也无法逆转整个日本统一的潮流。
地利受限: 如前所述,关东地区的地缘限制了其扩张,而当全国统一的大潮来临时,其地理上的相对封闭也使其难以获得外部援助。
人和不足: 在与丰臣秀吉的决战中,尽管小田原城坚固,但后北条氏的盟友寥寥无几,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援。而其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最终,小田原城被丰臣秀吉的百万大军包围,兵败如山倒。

总结来说,后北条氏并非默默无闻,他们在关东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且治理良好的政权,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他们未能冲出关东,更多的是源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强大邻国的长期牵制,以及战略视野的局限和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在战国乱世的洪流中,后北条氏如同关东的一头雄狮,勇猛且强大,但终究未能跃过雷池,征服更广阔的舞台,最终在天下大势的变革中黯然落幕,成为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壮丽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地理因素:关八州内部没有天然屏障,战线会拉的很长。势力众多,后北条氏自始至终面临三面包围的境地。

2.关东公方旧势力:室町幕府在关东的旧势力很强大,如两大上杉氏,小弓公方,古河公方,岩付太田氏等。这些家族历史悠久,关系复杂,使得后北条氏的扩展必须谨慎。

3.发展目标:后北条氏的发展目标是关东独立国家,似乎对上洛和获取天下没有野心。为打成独立的目标其和关东以外的国家积极交往,企图形成一种并存局面。

4.政治经济:极低的税负,发达的行政体系,支城系统,都使其趋于稳定。从现在看,其发展缓慢在于其体制过于超前。江户幕府大部分的行政体系都可以在后北条氏的关东找到原型。也是凭借后北条氏对关东的治理和探索,德川氏在和平年代的发展阻力小了很多。

后北条氏最终灭亡是很可惜的。他发展地太稳健,一直最后输给了时间。他在战国最高潮的安土桃山时代没有留下传奇,以致没有什么光环笼罩。很难想象小田原城最后再坚持一下局势会出现多大的扭转。

如果题主懂日语的话可以看一下《关八州古战录》,这本军记物里比较接近史实的。《北条五代记》《相州兵乱纪(北条记)》等可以辅读,但尤其《北条五代记》的记录要谨慎对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关于日本战败后“只赔给中国雪风”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完全准确的说法,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和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在战败后,并没有以海军驱逐舰“雪风”作为对中国的战争赔偿的主要方式,更谈不上“只赔给中国雪风”。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其中牵扯到几个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一.............
  • 回答
    日本在战败后,其从废墟中站起并逐步走向经济复兴的历程,确实包含了一些颇具前瞻性的“预备”工作,尽管用“预备日后东山再起”来概括可能过于直接,但其间确实有许多战略性的调整和努力,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计划,而是在盟军占领、国内政治经济重塑的大背景下,日本自身积极适应和努力的结果。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1. “光头”是谁? 在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中,“光头”通常指的是国民党领袖蒋中正(蒋介石),他的昵称之一便是“委员长”,而“光头”也常用来代指他。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您指的是蒋中正。2. .............
  •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确实经历了被美国占领的时期,并遭受了原子弹的重创。要回答日本目前是否算亡国状态以及是否有主权的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详细梳理。首先,关于“亡国”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彻底丧失主权,被他国吞并,国民失去国家身份,或者国家整体陷入崩溃、无政府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在二战.............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小米进入日本市场后,其战况可以概括为“稳步发展,但面临激烈竞争和挑战”。以下是对其情况的详细分析:一、 小米在日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策略小米于2015年首次进入日本市场,最初主要以线上销售为主,通过其粉丝社区和海外电商平台开展业务。随着对日本市场的深入了解,小米的策略逐渐调整和深化: 初期(201.............
  • 回答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不杀”所有抓捕到的日本战犯,而是采取了 审判和惩处为主,部分判处死刑,但整体上倾向于改造和遣返 的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因素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杀”。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中国当时的法律依据和国际惯例: 战时法律和国际公约: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
  • 回答
    关于“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一、 二战前: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积弱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比当时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以.............
  • 回答
    如果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推演。首先,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与战争形态是最大的变量。1949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
  • 回答
    王毅外长在与日本外相的会谈中,抛出了“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多重维度,值得我们仔细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中日这样有着复杂历史纠葛的国家,每一次高层对话都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当然,日本的确保留了一些二战后遗留下来的、现在还能供人参观的战舰,它们静静地停泊在港口,仿佛诉说着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停泊在吴港(Kure)的“潜水艇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核心展品就是潜艇SS572“亲潮号”(Oyashio)。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二战时期的战舰,而是战后.............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