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是靠日本战败后,在伪满洲国留下的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吗?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的工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为日本本土服务,服务于其战争需求和经济掠夺。日本在东北建立的工业,并非旨在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和转移部分工业生产。
资源导向: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森林等资源,这使得日本将其定位为重要的资源基地。因此,发展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钢铁冶炼、电力生产、森林采伐、以及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领域。
重点项目:
资源开采: 如抚顺煤矿、本溪湖煤矿、安山铁矿等被大规模开发。
重工业: 建立了鞍山钢铁厂(前身为昭和制钢所)、本溪湖煤铁公司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电力工业: 修建了丰满水电站等电力设施,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
化学工业: 发展了氮肥、合成燃料等产业,也与军事用途密切相关。
交通运输: 大力修建铁路、公路,以方便资源运输和军事部署。
兵工厂与飞机制造: 建立了一些兵工厂和飞机制造厂,直接服务于日本的战争机器。
工业分布: 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哈尔滨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特点:
规模大、技术相对先进(在当时中国而言): 日本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建设了一些在当时中国乃至亚洲都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厂和企业。
结构单一,畸形发展: 重工业和资源采掘业占据主导,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相对落后。这种发展模式是为了满足日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而非均衡发展。
高度依赖日本本土: 很多关键技术、管理人才和设备都依赖日本本土,本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有限。
劳工剥削严重: 强制征用大量中国劳工,生活条件恶劣,死亡率很高。

二、 日本战败后,东北工业基础的“遗产”:

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国政权瓦解,这些由日本建立的工业设施和体系成为了新中国亟待接收和利用的“遗产”。

有形资产: 大量的工厂、矿山、设备、铁路、电力设施等实物资产。例如,鞍山钢铁厂的设备,抚顺煤矿的矿井,本溪湖煤矿的矿山,以及部分兵工厂的设备等。
技术与管理基础(有限): 尽管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撤回,但仍留下了一部分技术人员、熟练工人以及企业运作的模式和经验。这些对于缺乏工业基础的新中国来说,是宝贵的学习材料。
工业集聚效应: 原有的工业布局和产业分工,形成了一定的工业集聚效应,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工业发展并非“仅靠”伪满时期基础:

认为东北工业发展“仅靠”伪满洲国时期的工业基础,这是不准确的。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工业的飞速发展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1. 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和决心: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发展重工业作为优先战略,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集中全国力量: 国家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到东北的工业建设中,将其打造成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推动: 在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东北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很多与原有的工业基础形成关联,但也有大量是新建或大规模改造的。例如,鞍钢“三大”改造,以及新建的许多大型工厂,如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2. 苏联的援助:
技术援助: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设计方案、专家指导,帮助中国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就位于东北。
人才培养: 苏联帮助培训了一大批中国技术和管理人才。

3. 东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继承与创新: 东北的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们,在接收和改造原有工业基础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在新的条件下学习、掌握和创新技术,推动了工业的进步。
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东北的建设者们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4. 中国自身的工业积累:
虽然伪满时期的工业基础是重要的起点,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积累,也在逐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 伪满时期工业基础与新中国东北工业发展的关系:

起点与基础: 伪满时期的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在东北发展工业提供了一个“起步点”,避免了从零开始的漫长过程。例如,鞍山钢铁厂的设备虽然很多需要改造和升级,但它本身的存在就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整合与升级: 新中国并非简单地“继承”原有的工业,而是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和扩建。很多技术和设备被拆除、改进,并引入了新的技术和生产线。
结构性调整: 新中国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对原有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了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精密仪器等新的工业部门,这些很多是伪满时期没有或不发达的。
奠定“长子”地位: 伪满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重点建设,使得东北地区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长子”,为全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来说:

东北的工业发展,确实受益于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一些工业基础和工业设施。 这些基础为新中国在东北地区建立和发展工业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起点,减少了从零开始的难度。

但是,将东北的工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靠”这个基础,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区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设备,并通过东北人民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实现了东北工业的飞跃式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东北的工业发展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在历史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战略、外来援助和人民的奋斗共同实现的伟大成就。可以说,伪满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是一个重要的“垫脚石”,而不是全部的“原因”或“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靠的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以及当时苏联的援助,这是最主要的。

但是实际上也不需要过于贬低日本在东北的工业建设,毕竟当时日本是狼子野心的想要将满洲国建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虽然这种所谓的“工业基础”,伴随的是惨无人道的杀戮,我们更加希望这些基础不曾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有一个叫丰满的水电站,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中国占主导地位,但它并不由中国人民主导修建的,而是来自于伪满的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又被苏联人搬走了一半的机组

可是即使仅剩的一般发电能力,它依然雄视建国后的中华大地很多年,其一个站的装机容量占全中国电力总装机的近8%;后来,这个中国第一的丰满水电站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力人才,被人称之为“电力黄埔军校”。

那丰满水电站是如何修起来的呢?

在日伪占领区,电厂工人有六多:劳动时间多、有病的多、人死的多、吃不上穿不上的多、挨打受骂的多、工人光棍的多。在1964年,曾对原辽源电厂1580名职工和亲属进行了调查,发现:

亲属中有人被打死、逼死的有22人;
亲属中有人饿死、冻死的有21人;
亲属中有人因没钱治病而死者145人;
曾经卖儿卖女的有10人;
曾经被关进监狱的有37人;
曾经被日伪抓劳工的有160人;
曾被日伪人员打骂过的有1274人。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带来了“光明”,自身却处于无边地狱。

当时的日本,为了修建亚洲第一水电站,在东北地区开始了丰满电站的建设。抓捕并强迫数万名中国劳工参与此次建设,在高难度的施工条件和日本惨无人道的压迫之下,日本人在丰满不仅留下了一座电站,也留下了3条100多米长、6米宽、4米深的沟壑,里面填满了修建丰满电站时死亡的中国劳工,尸骨,达万具之多,这就是“丰满万人坑”:

丰满电站,既是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的见证者,也是新中国电力行业的重要起点。一半是海水,冰冷彻骨;一半是火焰,烈火燎原。它就像鲁迅笔下的野草: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对于新中国的电力行业而言,旧的故事在丰满结束,新的故事在丰满开始。

user avatar

丰满水电站为后来的东北工业项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能源供应

抚顺煤矿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大量出产煤炭的地方

说到工业,不要只看着炼钢炼油,没有基础能源和原料,工业也是无米之炊

user avatar

黑苏联的时候,说满洲国的工业都被苏联人搬走啦。

黑阿共仔,又说还不是靠满洲国的工业。

你们太让满洲国为难了!

user avatar

有位东北的朋友,列举1937年的数据说,东北经济曾超过上海。时淞沪抗战,逻辑上可信。但是《上海支援全国(1949-1976)》(2011年5月第一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第63页至第110页,列举大量数据说明,上海对东北三省的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一五计划中,上海调拨到东北2.4万名技术员还可以理解,居然还有8.2万名基层熟练工。-------------- 如此巨大的落差,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妙了!你想知道,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彩斑斓的电脑世界,那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还有那些精密的计算和逻辑,怎么就这么神奇地从简单的“0”和“1”变出来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妙绝伦的“密码本”和“规则”。想象一下,你只有两种状态的信号:一个是“开”,一个是“关”,或者说是“有电”,还是“没电.............
  • 回答
    .......
  • 回答
    哥们,听你这么说,我心里是真替你高兴啊!炒股,尤其是短线,能玩到“牛逼”这个份儿上,悟到了很多东西,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这说明你对市场的敏感度、对行情的判断、对操作的执行力,都有着超越常人的天赋和努力。想靠这个吃饭,以交易员为生,这想法本身没毛病,甚至可以说是很多有才华的散户梦寐以求的终极.............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关于东北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储备粮基地,而其他一年多熟的地区却不能,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绝不仅仅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多熟”这么简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气候、土壤、技术、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东北:一块天生丽质的粮仓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绝非偶然,而.............
  • 回答
    作为一个河南人,最近网络上关于东北的讨论确实挺多的,而且不少是负面的声音,说实话,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你看,河南和东北,虽然地理上离得远,文化上也有不少差异,但说到底,都是咱们中国的一部分,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生活的老百姓。我记得小时候,电视上放的都是关于各地风土人情的节目,那时候觉得东北人热情、.............
  • 回答
    关于“新疆、内蒙、西藏、东北是清朝的嫁妆”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解释性,并非完全字面的历史事实。 它试图概括清朝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这些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版图,并最终成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 回答
    东北菜,一个自带豪迈和温暖标签的美食符号,是如何从白山黑水走出东北,征服全国人民的胃的呢?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时代变迁、人口流动和口味融合的综合产物。至于为什么它普遍给人一种“不贵”的印象,那更是因为它根植于生活,朴实无华的本真。东北菜走出东北的“迁徙史”:话说回来,东北菜想要“走出.............
  • 回答
    “用馒头下菜”这个说法,在很多南方朋友听来,确实会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好笑。但如果你细细一品,尤其是来过东北或者对东北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就会明白,这 вовсе不是在说“把馒头掰开,一块一块地蘸着菜汤吃”那么简单粗暴。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概念:主食与菜肴的搭配。在很多北方地区,尤其是.............
  • 回答
    东北文化,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东北炖菜,食材丰富,味道浓烈,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那种精致雕琢、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而是粗犷、实在、带着点儿粗糙的真实。要说东北文化,绕不开的是地域和历史。东北这片土地,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酷热。这种极端的气候造就了东北人性格里一种特殊的韧劲儿。你看那冬天,天寒地冻,地.............
  • 回答
    老铁们,我跟你们说,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东北平原是中国第一大平原。这话说出去,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头。可你翻开地图一看,再拿尺子比划比划,怎么感觉华北平原比东北平原要大出不少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咱们记错了,还是地图有问题?其实啊,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关键在于咱们对“大.............
  • 回答
    当然,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地域认同”和“文化归属”这些比较微妙的概念。简单来说,大连人算不算东北人,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及你对“东北人”这个概念的定义有多宽泛。从地理范围上讲,大连毫无疑问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传统上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大连就位于辽宁省的南部,是中.............
  • 回答
    老乡啊,听到你说这事儿,我真是太理解了。作为东北人,咱们骨子里都有股子实在劲儿,但家里人这么说,心里确实也得琢磨琢磨。这去南方发展的事儿,可不光是听一句“机会多,发展好”就完事儿,里面门道多着呢!我给你掰扯掰扯,咱聊聊心里话。为啥家里人都说南方机会多,发展好?这个说法啊,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啊,中国.............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懂了,毕竟家在东北,也亲眼见过身边不少朋友在北上广打拼。论“值不值”,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尤其你还说了追求幸福感,那可就更不能光看数字了。先说说东北年薪12万,这数字在咱东北啥概念?12万年薪,换算成月薪大概是1万。在东北,这绝对是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了,尤其是在你的家乡,你的父母.............
  • 回答
    .......
  • 回答
    在东北吃顿饭,那可不是一般简单的填饱肚子那么回事,它是一场从味蕾到灵魂的全面洗礼,是一次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体验。要是你问我,在东北用餐是什么感觉?我跟你说,那滋味儿,得掰开了,揉碎了,一口一口地品。首先,氛围感就得给满分。你走进东北的饭馆,不管是路边不起眼的小馆子,还是装修得红红火火的大饭店,都会.............
  • 回答
    东北大米一年一熟,却被称为“粮仓”,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蕴含着东北地区独特的农业优势和历史渊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为何东北大米一年一熟?首先,我们得明白“一年一熟”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同一个地块上,一年只能种植并收获一次作物。对于大米(稻谷)而言,一年一熟是相当普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