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年一熟的东北是我国储备粮基地,其他一年多熟的地区能否成为粮仓?

回答
关于东北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储备粮基地,而其他一年多熟的地区却不能,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因素,绝不仅仅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多熟”这么简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气候、土壤、技术、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

东北:一块天生丽质的粮仓

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优势叠加的结果。

1. 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黑土地的馈赠: 东北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面积、高肥沃度的黑土地。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优质土壤之一,富含腐殖质,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黑土地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是古代植被(如草本植物)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层层堆积、分解腐烂而形成的,其有机质含量远高于其他地区。
土壤结构的优越性: 黑土地的土壤结构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这大大降低了对额外施肥的依赖,也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潜力。
耕地集中连片: 东北的耕地多为平原,土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这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量的人力成本。

2. 适宜的气候和降水:
相对充沛的降水: 东北地区虽然以“冷”著称,但在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季节(春末夏初到秋季),降水量是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尤其是配合当地的灌溉体系,更能保证水分供应。
充足的光照: 东北地区春季播种后,夏季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为高产打下基础。
“冷季”的优势: 东北的冬季漫长严寒,虽然限制了一年多熟,但它也带来了独特的优势。
病虫害的自然防治: 严寒的冬季能够有效地冻死大部分病菌和害虫,使得东北地区的作物受病虫害侵扰的几率相对较低,这直接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稳定性和质量。
土壤休养生息: 漫长的冬季也为土壤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恢复和养分的积累,不像一些一年多熟的地区,在连续高强度耕作下,土壤肥力可能会更快地衰减。

3. 成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规模化耕作的基石: 东北地区广袤的平原为发展大型农机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多年来,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建设,从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到无人机植保,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机械化生产体系。
效率和成本的保障: 机械化耕作能够显著提高播种、收割、植保等环节的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劳动力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粮食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供应的关键。

4. 国家战略的重点扶持:
“商品粮基地”的定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就被定位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这意味着国家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东北地区大力扶持,以确保其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全国的需求。
区域发展和稳定: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粮食安全也是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东北的粮食生产,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格局和粮食安全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他一年多熟地区,为何不能轻易成为“粮仓”?

如果仅从“一年多熟”这个概念来看,似乎比“一年一熟”的东北更有优势,产量应该更高。然而,成为全国的“粮仓”,需要的不仅仅是产量,还有 产量稳定性、生产成本、耕地质量、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市场消化能力以及国家整体粮食战略的布局 等等。

1. 耕地质量与集约化程度的差异:
零散化耕作: 许多一年多熟的地区,如江南、华南,虽然可以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但其耕地往往相对零散,小块土地较多,不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这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单位成本相对较高。
土壤肥力衰减: 在一些高密度种植的地区,如果管理不当,连续多年的高强度利用可能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来维持产量,这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挑战: 一年多熟意味着作物生长周期长,对水分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和持续。虽然很多地区有灌溉条件,但面对多熟作物的持续大量用水,可能会对水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也需要更精细的灌溉和排水管理。

2. 病虫害的严峻挑战:
持续的生存环境: 很多一年多熟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为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样也为病虫害提供了持续的生存和繁殖环境。这意味着这些地区需要投入更多的农药和人力来防治病虫害。
防治成本高,产量不稳定: 频繁的病虫害爆发,不仅增加了农药和防治成本,也使得作物产量更容易受到影响,不够稳定。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减产。而国家粮仓的要求,恰恰是对 稳定、可预测的粮食供应 的需求。

3. 生产成本的考量:
人工成本: 许多一年多熟的地区,尤其是在南方,人口密度较高,虽然有劳动力,但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加上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受限,使得单位产量的人工和机械成本都可能高于东北。
技术和管理成本: 精细化多熟种植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精细的管理,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调控,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技术投入和管理成本。

4. 作物类型与国家需求:
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 东北地区虽然一年一熟,但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这些作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权衡: 一些一年多熟的地区,可能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价值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茶叶等),而不是像东北那样,以种植大宗粮食作物为主要任务。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构建,需要的是能够大规模、稳定供应的 主粮,而不是种类繁多的经济作物。

5. 基础设施和物流:
“粮仓”的配套: 成为国家粮仓,不仅仅是种植,还包括储存、运输、加工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东北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以及大规模的粮库设施,为粮食的储存和调运提供了保障。而一些分散的、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可能在这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结论:

简单地从“一年一熟”与“一年多熟”来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能成为“粮仓”,是片面的。东北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储备粮基地,是因为它拥有 优质的土地资源、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尽管一年一熟)、有效的病虫害抑制机制、高度发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国家长期的政策倾斜和战略定位,以及与之匹配的仓储和物流基础设施。

而其他一年多熟的地区,尽管在产量潜力上可能更高,但往往面临着 耕地零散化、病虫害威胁大、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受限、土壤肥力维护挑战大 等问题,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它们在 稳定、大规模、低成本地供应国家所需的粮食 方面,不如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并不是说一年多熟的地区不能为国家贡献粮食,事实上它们在保障我国农产品总供给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果论及 “储备粮基地” 这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东北凭借其“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依然是当前最可靠、最核心的区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东北之外,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大规模使用机械种植水稻。对于南方来说, 一年三季也好,两季也罢, 你小门小户的耕作方式, 人力成本太贵。不要觉得种粮很挣钱ok?

并且最可怕的是,南方大多数地方的轻工业污染环境。人家敢种,你敢吃吗? 这样浅显的问题能不能少提, 多下乡走两圈不就明白了?

真“吃大哥喝大哥,还嫌大哥得儿了喝”?记东北人民一点好这么难?

Ps:现在是人均手机时代,还吹嘘“苏湖熟”的南大人,不能打开百度地图看一眼“你所谓的苏湖,究竟有几亩地种水稻?” 不能看一眼农田边上有多少工厂?

我刚试过,图层选卫星一目了然。

我提醒一下,你们吹嘘的“苏湖熟,天下足”的“天下”,指的是南宋那一亩三分地。【也就是说足的还是你们自己】 。

其实你们不吃东北产的食物,完全是可以学韩国人搞“身土不二的”。只怕是钱包受不了。

至于某匿名用户连华北人不怎么吃大米都不知道还来答题,真是……

==========================

看了最新的一些回答我有个收获。

关注我时间长的人大概都知道, 我是个烟台黑, 但是在这个问题之后, 我对烟台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为啥呢。

烟台的水源地是栖霞, 【对没错就是全真发源地】,这个栖霞市, 为了保证烟台的用水安全放弃了发展。【虽然说烟台也给水钱,给补贴】

烟台人没有一个说栖霞人不是的。

=================================================

来来来, 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我给各位大人算个账,为了方便计算,就把收购价算一块五一斤。

现在一亩地大概平均下来能打800公斤大米左右。【随缘施肥】

那么一亩地,不算投入大概能收2400块钱。

而南方人均耕地也就五亩左右, 那么一家一季也就是三万六千块钱左右,

一年我往大了算, 你干三季, 再四舍五入往上打, 就是11万块钱。

孩子在城里上班,老两口均, 人均一年五万五,相当于一个月不大到五千块钱的工资。

够干什么的? 我问问够干什么的? 一家十几亩地, 等这一代老人干不动了, 靠什么玩意种? 怎么连成片? 山东农村我年年去,现在都在搞合村并居,就是打算把宅基地复垦, 但动辄几十年上百年夯实的宅基地复垦就那么容易? 恐怕只是美好的愿望,还需要上百年的鬼斧神工。

至于工业化程度更高的“苏湖”,请问你是能把楼房刨了还是能把工厂刨了? 即便舍得刨楼房, 舍得炸工厂吗?

在东北联合收割机可以从黑龙江推到辽宁, 南方呢? 同志,机收是有损耗的, 最高10%左右, 你们能承担的起? 还别说,农垦就能。

至于质疑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也有污染的。 现在知乎没法传图, 我只能告诉你,你去看地图,看看老工业基地离着粮食主产区多远,回头再看看苏州边上有多少工厂。

祝您南方大米吃的愉快,吃得放心。

===============================

点评环节:

@岁月如歌提到:举个例子我所在县,农业生产的秸秆的利用非常高,百分之九十几,秸秆被收储用来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菌渣又被做成有机肥种葡萄。还有部分秸秆被用来编草帘,绳子,生物发电。试问东北的秸秆利用率多少?
再来说一下陕西,陕西严重缺水,使得水田发展受限,要去沙漠里抢土地种土豆,可以从卫星地图上看出一个个几何圆,从漫灌到滴灌,就为了多种点土豆。像延安建新城甚至是靠挖山建出来的,东北老铁们,你们觉得自己做得有别人好?

我答: 姆们东北, 没有必要去收哪一点秸秆, 统一是焚烧, 往大了说就是“不差那点秸秆钱”。 没必要为那点东西浪费人力。

往精细了说:第一, 霜冻期长,秸秆没法在地里被细菌分解。 打包运输的人力物力,没法解决,毕竟我们一户人家的地是你们的十倍左右。

第二, 我们真的不差那点秸秆, 甚至,我们都不差那点机收损耗的粮食,秋收季节,有的是人跟着联合收割机后面捡漏。 包地的人从来不拦着, 随便捡。

至于陕西, 你觉得陕西人真的很想去沙漠种土豆? 南大人别代表别人了, 不能查查土豆收购价几个钱? 但凡有点办法,会有人去挖山?
另外,就您引用的这些个例子,哪个能说明其他地区能做“粮仓”? 你引用的又是收秸秆,又是挖山种土豆, 感情您定义的粮食是“秸秆”? 是“土豆”?

============================

一个叫west的用户在其他回答下说:

来南方的超市看看呗,看看是卖东北大米的多还是泰国香米的多,说真的 我们南方人吃不惯东北大米感觉太黏了。

??说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点评他的这条评论,他也很识趣的拉黑了我。

“但是我还是要说, 大哥, 是什么让你觉得东北大米比南方米还黏?”

我劝大哥一句:假如口感上这个米比较黏的话, 那这个米就是当年的新米, 如果你觉得这个米颗粒分明,甚至都有点弹牙, 那这是库底子。

可能还是太年轻, 我小时候也觉得在东北吃陈粮感觉好。可怜东北人,把新粮卖给你们,自己吃库底。你们还嫌黏。

=============================

因为我要出门忙,我先补一段。

@龙又殇 君在他的大作下提到:

就问你,它不种粮,你打算给农民们安排什么工作?你们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又不愿承认人口流失,总得给人一条活路吧?
你觉得开工厂、办企业有利可图,你去啊,你看有人拦你吗?
不是因为定位成粮仓,你们才迫不得已去种粮,现在又不是农奴制
而是只有种粮有稳定可靠收入农民、国营农场自发扩大耕种面积,东北才成了粮仓

拜托您清醒一下,您老家包地论亩, 姆们包地论垧 【一垧15亩】,能包100亩地【起步】上大机械作业的。 种地不是什么苦情的事情,

至于工作岗位?真觉得富士康打螺丝,或者是淦出一河“绿水”的“工业”。那么吸引东北年轻人?

全国都在鄙视东北年轻人不上进,那是因为姆们有不上进的资本, 你们倒是想在家里躺平, 可是房子多少钱一平,工资多少钱一个月算过吗?

大农场大豪斯的生活, 到你嘴里竟成了给一条活路??我们100亩的叫活路,你们15亩的叫啥?啥路?

听说您祖上也是农民, 不能找亲戚问一问一百亩地啥感觉?

=================

他的评论完了, 我集中解答一下什么叫人口流失

以我老家黑龙江为例,黑龙江南部我不熟悉, 以我小时候住过的北部来说,原来是边疆,譬如大兴安岭,和你们嘲笑的鹤岗,你不要看现在落魄的样子。当初都是建设祖国,开发边疆的最前沿。

当初第一批去大兴安岭,去鹤岗,去伊春的年轻人,那都是一群最坚定支持共和国,最有理想的年轻人。

现在是国家需要我家这样的退下来, 我的父母是响应国家号召买断社保退下来的。 而不是说是落荒而逃,或者说是我们不爱东北。

不光是森工, 煤矿,

以你们集中嘲讽最多的农垦, 最早一批的农垦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是战士。

铸剑为犁,并非虚言。

现在有一个算一个,如果让你,去开发西北边疆,就给基本生活补助。

请问,你去吗?





user avatar

我觉得应该这么说:

全国人民的口粮靠的是:河南、黑龙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

而东北让全国老百姓能吃上平价的鸡鸭鱼肉


我们国家老百姓的主食还是以小麦和水稻为主,一般玉米和大豆是不作为口粮的。但是国家统计粮食产量把玉米和大豆也计算在内。

以2015年为例:

黑龙江水稻产量2199.7万吨,小麦产量21.8万吨

河南省水稻产量531.5万吨,小麦产量3501万吨

湖南省水稻产量2644.8万吨,小麦产量9.4万吨

湖北省水稻产量1810.7万吨,小麦产量420.9万吨

江西省水稻产量2027.2万吨,小麦产量2.6万吨

安徽省水稻产量1459.3万吨,小麦产量1411万吨

江苏省水稻产量1952.5万吨,小麦产量1174万吨

以上七省的口粮除自给之外,还能盈余能供给其它省份,是全国人民口粮的依靠。

.

再看东北地区,除黑龙江外

吉林省水稻产量 630.1万吨,小麦产量0.1万吨

辽宁省水稻产量467.7万吨,小麦产量2.7万吨

内蒙古水稻产量53.2万吨,小麦产量158.3万吨

如果按照每人每天口粮一斤面粉或大米计算(100斤稻谷和小麦脱壳后大约是70斤大米和面粉)

吉林省的口粮堪堪自给,稍有不足。而辽宁和内蒙的口粮缺口较大,粮食自给率分别不到45%和35%。如果把黑龙江多余的口粮支援给其他三省,则黑龙江的口粮也所剩无几。

.

但是,如果看玉米的产量(以2015年为例):

黑龙江 3544万吨

吉林省 2805万吨

内蒙古 2250万吨

分别是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三个省份,而辽宁的产量也有 1403.5万吨

整个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

再看大豆的产量:

黑龙江 503.6万吨

辽宁省28.2万吨

吉林省39.9万吨

内蒙古100.5万吨

整个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52%

所以,没有东北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中国老百姓恐怕会吃不起肉。


玉米是不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能查到的公开数据显示:

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2.57亿吨,消费量为2.75亿吨,进口量448万吨,出口量2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1.63%,进口依赖度低。

.

玉米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中,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量占比分别为53.78%、36.53%、2.88%、0.36%。

玉米饲用及工业消费占比高达90.31%,食用消费只占2.88%。


个人感觉地理位置对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看种植面积和农业水平。

比如:上海是全国粮食亩产最高的省市,每亩地年产量1065斤,第二名新疆的亩产量是903斤,第三名吉林的亩产是865斤,全国平均水平是750斤。


以上内容仅限于讨论口粮,以山东为例:2015年山东省小麦产量2347万吨,水稻产量95.1万吨。口粮的产量高于黑龙江,但是山东超过1亿的人口总数(黑龙江人口3770万),使得山东并没有多少多余的口粮可以供给其他省份。

有些农业大省虽然口粮的产量盈余不多,但是其他农产品的产量非常高。比如:河北省的蔬菜产量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牛肉产量位居全国第三(超过内蒙),羊肉产量超过甘肃和宁夏的总和。水果产量全国第三。山东更是出产了全国五分之一的海产品,全国13%的蔬菜,11%的水果。

河南农业是真的“无冕之王”:粮食产量全国第二、肉类产量全国第二、水果产量全国第二、蔬菜产量全国第三。


长三角真的养活不了自己吗?(以2015年为例)

安徽省水稻产量1459.3万吨,小麦产量1411万吨

江苏省水稻产量1952.5万吨,小麦产量1174万吨

浙江省水稻产量576万吨,小麦产量35万吨

上海市水稻产量84万吨,小麦产量20万吨

.

长三角地区,人口2.24亿,口粮产量(水稻+小麦)6712万吨,人均300公斤口粮

对比东三省,人口1.09亿,口粮产量(水稻+小麦)3323万吨,人均310公斤口粮


看到许多人说东北耕地面积太大,限制了经济发展。

农村可能是这样,但是大城市发展的滞后,怎么可能与耕地面积太多有关?

.

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890平方公里以内,而沈阳市的建成区面积是588平方公里。

长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35平方公里以内,而长春市的建成区面积是506平方公里。

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69平方公里以内,而杭州市的建成区面积是560平方公里。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示: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30平方公里以内,而南京市的建成区面积是817平方公里。

这样比较下来,沈阳和长春的建设用地存量远高于杭州和南京,哪来的因为耕地面积太大影响城市发展?

user avatar

放在最前:人均粮食需求需求不只吃的!国务院建议吃135公斤,具体哪个省每个人吃得多吃的少,哪位高手有确切可靠的国家大数据,提供一下。三方商业机构的就算了吧。而且人均粮耗还有商业化,畜牧业消耗,吃的粮食去壳脱水弹性储备和库损等等。不是生产多少就能吃多少,吃多少就是需要多少。还有国务院那个人均是按照营养学算得,不是按照实际消费算得。

商品化耗粮的方面多了去了,调味品,饮品,商业辅食(比如零食)。都是要粮食产量支撑的。不是凭空的。那些上来就这不对那不对的,麻烦多看两眼,要么移步其他回答。

----------------------------------

提问的缺乏对国家的整体认识,但是决策层或者上点岁数的应该都不缺这个常识。

哪适合种粮还是清楚的。

农业产业布局难道还照顾谁的乡土情结么。

成为全国粮仓取决的不仅仅是产量,还得是余量。

动手去些官方网站都能查的,看关键词。(能上图了,很开心)

这是结果,咱们看19年的。

看,这些年的产量很稳定。来咱们看分省的。

这是粮食总产量。很多人一看,我靠,有些省份这么能产粮食的么,但是那的粮食不出名啊,也没支援全国啊。别急,说了是余量。

按上图顺序排序了啊,前面是产量,后面是人口,都是2019年的哦

人口这里查的哦

data.stats.gov.cn/searc

别和我说我瞎扯不对哦

产量 (万吨)人口(万)

黑龙江 7503 3751

河南 6695 9640

山东 5357 10070

安徽 4054 6366

吉林 3877 2691

河北 3739 7592

江苏 3706 8070

内蒙古 3652

四川 3498 8375

湖南 2974 6918

湖北 2724 5971

辽宁 2429 4352 (第十一,到此打住)

广东 1240 11521(这个最爆炸)

全国人均产量 474 公斤(66384/140005=0.474吨 这是产量,不是口粮啊,产量得脱皮,去水分 大约474X0.7X0.7=232公斤,粗算人均口粮这个水平,就按0.474算平均,232公斤口粮,算135公斤人均需求,加上入库率,损耗率,商用率,差不多,挺极限,刚刚够。)

比如黑龙江 3751w(人口)X 0.474(吨)=1778 万吨

需求 盈余

黑龙江 1778 5725

河南 4569 2125

山东 4773 584

安徽 3071 1036

吉林 1275 2601

河北 3598 140

江苏 3825 -119

四川 3969 -472

湖南 3279 -305

湖北 2830 -106

辽宁 2062 366

广东 5460 -4220

看完数据,净产量最高的,

黑龙江,吉林,河南,总盈余10451万吨

不在这做粮仓,去什么广东,湖南,湖北,各位可真天才。

不过上面都是结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去国家统计局查每个省的耕地面积,更深层一点点。

PS,黑,吉和山东,河南真是大粮仓,上面只有主粮,再看看水产,瓜果蔬菜,那更全面。

产茶前三云南,福建,湖北,四川(和湖北很接近)

水果产量前三,山东,河南,广西

瓜果类产量前三 河南,山东,江苏(和河南差了一千万吨产量)

其中西瓜,河南山东加一起生产约2200万吨,第三的江苏477万,湖南327万,广西289万,等等等等。

畜牧产量前三,山东,河南,四川

禽蛋产量前三,山东,河南,河北

水产总量前三,山东,广东,福建。

发现没有,改善型口粮这里哪里都是山东河南。

ps2,有人说算的不对,我算余量没说算的消耗余量,是人均占有余量,除国务院建议人均135公斤主粮外,所有的商用,库储,损耗和其他用途都要均摊到每个人头上。算下来的话比较极限,所以直接乘人均产量。大体就能看出来。商用粮包括餐饮业,食品制造业和工业消耗。国家库储率多高自己多查查,别张嘴就来,数据不难查也要时间的。还有包括国际出口,人道援助这些都要平摊到每个人都上。去皮率,现在国家是0.7-0.75出粮率,水分一般0.2-0.3,一般脱水要求比较严格,水分高粮食容易坏。国家库存要求保三争五,同时每年保证20%库存轮转。中间各个环节还有损耗,中国农村收粮不比旧社会强,过去踢斗,现在砸袋,不懂自己查查吧。这样算下来人均474公斤产量够不够自己心里有个数。以及中国粮食很少浪费,餐饮厨余和餐余,很快就轮转入其他环节。浪费大户其实是食品制造业,因为废弃商品难以回收。如果这些都不考虑,就是生产够吃的就是消耗,其他的不认,那人均产量有个232公斤就能实现商业出口,不是我编的,印度做到了。

ps3,有多少人不知道耕地分级,还很多级。


东北4.49亿亩,长江中下游3.81亿亩,总量差距不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