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北大米是一年一熟,但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

回答
东北大米一年一熟,却被称为“粮仓”,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蕴含着东北地区独特的农业优势和历史渊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为何东北大米一年一熟?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年一熟”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同一个地块上,一年只能种植并收获一次作物。对于大米(稻谷)而言,一年一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纬度较高、生长季节相对较短的地区。

地理气候因素是主导: 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两省,地处中纬度,冬季漫长且严寒。虽然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够孕育出优质的稻谷,但夏季的长度和温度变化,决定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大多数籼稻和粳稻品种,从播种到成熟,都需要一个相对完整且不被打断的生长季。东北夏季虽然热烈,但相对南方地区,其生长季节仍然受到限制,无法支撑两季甚至三季的水稻生长。
品种的适应性: 东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大多是经过长期选育,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粳稻品种。这些品种往往生育期较长,更注重品质的积累,虽然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但产量和品质都非常优异,比如我们熟知的“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等,都是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闻名。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传统的农业生产讲究耕、种、收、藏的完整周期。一年一熟,也意味着农民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土地的休养、翻耕、施肥等农事活动,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这种模式在保证作物质量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农业的理念。

二、东北为何被称为“粮仓”?

即便一年只产一季稻谷,东北依然能稳坐“中国粮仓”的宝座,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而非仅仅依赖单一作物。

1. 玉米、大豆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 东北不仅仅是水稻产区,更是中国最重要的玉米和大豆产区。
玉米: 东北平原拥有广袤肥沃的黑土地,非常适合玉米生长。玉米是高产作物,在东北,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玉米的亩产量非常可观。玉米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粮食食用,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加工成淀粉、酒精、饲料等,其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工业原料供应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大豆: 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蛋白和食用油。大豆的种植也相对适应东北的生长季节。
其他作物: 除了这三大主粮,东北还盛产小麦、马铃薯、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结构。

2. 土地资源的优势: 东北平原,特别是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
肥沃的土壤: 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堆积了厚厚的腐殖质,土壤肥力极其高,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这种天然的肥力,使得作物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广袤的耕地面积: 东北地区拥有连片的大规模耕地,地形平坦,便于机械化耕作。这为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强大的机械化: 东北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从耕、种、播、收到植保、运输,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能实现机械化作业。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并且能够抓住农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科技驱动: 东北的农业科研机构众多,在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如抗旱、抗病、高产的玉米、大豆品种,以及适宜当地的优质水稻品种,都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 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光照资源:
充足的光照: 东北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适中,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有助于糖分积累和产量形成。
昼夜温差: 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进行呼吸作用和积累有机物,这也是东北大米口感香甜的重要原因之一。
充沛的降水: 虽然东北部分地区存在旱情,但总体而言,夏季降水能够满足主要作物的生长需求。

5. 国家战略地位和政策支持: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东北地区历来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东北农业大力支持,包括农机补贴、良种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南粮北调”的逆转: 曾经,中国粮食是“南粮北调”,但随着东北农业的崛起,特别是商品粮的稳定增长,东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北粮南调”基地,为保障全国人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来说,东北大米一年一熟,但东北被称为“粮仓”,是因为:

多元化的农作物结构: 东北的粮食贡献不只在大米,玉米、大豆等高产作物的产量更为惊人。
土地资源的独特性: 肥沃的黑土地提供了优越的生长基础。
强大的机械化和科技支撑: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稳定性。
优越的气候条件: 尽管生长季限制,但夏季的日照和温差极利于作物生长和品质形成。
国家战略的推动: 东北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一环。

因此,东北之所以是“粮仓”,并非因为它的大米一年可以产两季,而是它拥有一整套优越的农业生产要素,能够以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式,持续不断地为国家贡献着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一年一熟的大米,只是其中一颗闪亮的珍珠,而东北的“粮仓”之名,则涵盖了这片土地上所有辛勤耕耘的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人肯定不希望种那么多粮食。

只种够东北人吃的粮食,剩下的地种烟草、橡胶最好了。

建工厂、搞房地产、旅游怎么都好,都比种粮食好

都是被逼的

硬被逼成“粮食保障基地”了

PS:由于被逼着种粮食给南方人吃,每年给东北造成的经济损失得有几万亿

user avatar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也一愣

说的很有道理啊,东北大米一年一波,华南地区一年两波,天气再暖和一点可以一年三波

那为什么东北叫粮仓呢?




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东北的水稻田面积大


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种植水稻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方面,将中国稻区划分为 6 个稻作区和



华南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7%。
华中区:含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1%。
西南高原区: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水稻面积占全国 7.8%
华北区:含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水稻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的 3.3%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水稻面积占 2.6%
西北区:包括新疆、宁夏等省,水稻种植面积仅占全国 0.5%


咦?东北才占全国水稻面积2.6%?感觉有点不对



那是不是其他水稻产区不专心种大米,开始搞副业了呢?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其稻田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稻—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烟叶等夏秋季旱作物)一年两熟,部分热带气候特征明显的地方,实行稻—稻—甘薯(大豆)一年三熟
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长江以南多为一年三熟或两熟制,以绿肥—稻—稻或大麦—稻—稻为主;长江以北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五熟制,以麦—稻或油菜—稻为主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稻田种植制度以单季稻为主,冬季休闲
华北单季稻稻作区:该区多为一年一熟,部分地区一年两熟,主要是麦—稻、油菜—稻等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主要种植粳稻,一年一熟
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植水稻一年一熟,冬季休闲,翌年再种水稻或旱作(玉米、豆类、蔬菜)



哦……

也就是说,一年多熟的地方,不是说一年都在种水稻

华南种了一波水稻然后换成种甘蔗

华中种了大麦再来一波水稻

而东北,是老老实实的种水稻

不过最多也就是大家都一年只产一波的水稻,但是华中的水稻面积大啊,占全国的68.1%,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东北叫做粮仓啊




所以我瞅了一眼稻米总产量


只找到了2013年的数据

可以看得出,黑龙江的水稻面积全国第二,317万公顷

可辽宁的是64万,吉林的是72,两个小兄弟的加起来还没有黑龙江的二分之一

所以东北水稻面积占比少,是因为东北省份数量少,辽宁和吉林的水稻播种面积少吧



那会不会是黑龙江的土地质量好,稻种选得好,单位产量高呢?

仔细一看,好像又不对,黑龙江的单位面积产量排名居然跌出来前二十(亩产低不是坏事情,大机械农业的亩产没有人工精耕的高)……

我现在更晕了

更有意思的是

东北不光是水稻产量高,总体的粮食产量更高(水稻全国排第二,粮食总产量全国排第一)

所以东北大米为『全国粮仓』的名誉添砖加瓦,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粮食产量在东北是更高的



最后想到,要不然看看黑龙江的人口


3788 万

全国排第17,但是出产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6004万吨)

相比之下出产粮食总量全国第二的河南(5713万吨), 人口9559万,快是黑龙江的三倍了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东北大米虽然是一年一熟,但是其他地区一年多熟的地区不是一整年都是种水稻

东北的水稻播种面积不是全国最高,但是黑龙江的水稻面积很大

黑龙江除了水稻产量高,其他粮食产量也很高

黑龙江的粮食,黑龙江人口吃不完就往其他省份运

我想这可能才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的原因吧

user avatar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

黑龙江粮食产量第一,自给率235%;

吉林粮食产量第四,236%;

辽宁粮食产量第十二,113%。


北方:河南粮食产量第二自给率148%和内蒙古粮食产量第十自给率197%可称粮仓,山东粮食产量第三但它自给率118%、河北粮食产量第六自给率110%,其它都是吃外省粮的。

西北:新疆、宁夏自给率不错但产量小,青海、甘肃无法自给。

南方:江苏粮食产量第五自给率113%、安徽粮食产量第八自给率118%、湖南粮食产量第九自给率105%、江西粮食产量第十三自给率117%,其它都是外省粮的。

西南:全是吃外省粮的,四川虽然产量高排第七但自给率90%。


目前来看,唯有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四省可称天下粮仓。

user avatar

东北三省一区,人口1.3亿,粮食产量1.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310公斤。

美国,人口3.3亿,粮食产量4.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350公斤

中国其他地区,人口12.7亿,粮食产量4.8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

孟加拉,人口1.6亿,粮食产量560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50公斤。

user avatar

我说怎么评论区的讨论方向有点奇怪,原来是问题又被改了,真的是神烦。



补两张图

马赛克是收割出来的大字,不确定能不能发,就马了


更新一下吧。

我们知道我国有一个18亿亩耕地的红线。

而黑龙江的耕地面积是2亿亩。

黑龙江的耕地面积是九分之一,粮食产出也是踏踏实实的九分之一。

所以可以这么说,黑龙江一年一熟的产量,不输于其他地区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的产量


不只是产量高。

黑龙江人口为3800万,也就是0.38亿。

2018年全国人口则是13.9亿。

仅拥有三十六分之一不到的人口,却产出九分之一还多的粮食。

这当然就是粮仓。

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以下原答案


先给数据。

数据来源是《奋斗》杂志。黑龙江的一家党媒。


1.黑土地平坦、辽阔、肥沃。

2.我国农业人的钻研、奋斗。育良种,教栽培,还有药剂肥料的研发,复合生态的建设。

3.虽然因为冰雪大部分作物只能一年一收,但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病虫害。兼且让土地可以“休个假”,松口气。

4.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收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