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的冬天,为什么大学之中喊冷的是东北人,而南方人却自我感觉比东北人更抗冻呢?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

首先,得从身体的生理适应上聊聊。

东北人从小泡在冷空气里长大,身体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套“防御机制”。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脂肪的分布。北方人的皮下脂肪通常会比南方人厚一些,尤其是在腹部和臀部,这就像一层天然的保暖内衣。虽然我们不会像熊一样冬眠,但身体对能量的储存和利用方式,在长期寒冷环境下会有些许调整。

再来是基础代谢率。有研究表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其基础代谢率可能会略高一些,这意味着身体在休息状态下就会燃烧更多的卡路里来产生热量。这就像你的身体自带了一个小火炉,时刻在为你供暖。南方人来到东北,身体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这样的调整,突然面对低温,自然觉得寒冷。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当身体暴露在寒冷中时,表面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东北人因为习惯了这种刺激,身体在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方面可能更有效率,反应也更迅速。而南方人初来乍到,身体可能对寒冷的反应更剧烈,手脚冰凉的感觉会更明显。

但是,不能光看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1. 习惯的力量:这是最直观的一点。东北人从小习惯了零下二三十度的日子,从穿衣到出行,一切都围绕着“如何不被冻死”来展开。从小到大,父母就会教你穿多少层衣服,出门前必须戴帽子、围巾、手套,否则就是“没长大”。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让东北人对寒冷的耐受度很高,甚至有时候会下意识地忽略身体发出的“冷”的信号。

反观南方来的同学,他们的成长环境温度适宜,冬天即使冷,也多是湿冷或者春秋的凉意,很少会经历东北这种干冷且持久的严寒。所以,当他们第一次面对刺骨的寒风,身体的反应会更直接,也更容易感到不适。他们的“抗冻”很多时候是建立在谨慎的“武装”上的——厚羽绒服、保暖裤、秋裤叠穿,一层层裹得严严实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防御,自然会感觉“没那么冷”了。

2. 室内温度的“落差”:这是造成“反差感”的另一大原因。东北的大学,尤其是老校区,很多宿舍和教学楼的供暖都相当给力,甚至有些房间会热到开窗散气。但一旦走到室外,那巨大的温差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挑战。东北人虽然已经适应了室外的冷,但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冰冷的室外,那个“激灵”的感觉也是有的。

然而,南方来的同学,他们习惯了相对温暖的室内环境,但同时,他们对于室外温度的“预期值”可能并没有东北人那么低。当他们小心翼翼地穿上厚衣服,做好万全的准备,却发现室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忍受,甚至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他们的身体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失落感”。而且,他们的很多行为,比如在宿舍里可能就穿件薄毛衣,这与东北人即使在宿舍也可能穿件厚外套有所不同,这种对室内外温度的“切换”习惯,也影响了他们的体感。

3. 对寒冷的“认知”和“态度”:东北人对冷是一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日常”。冬天就是这样,冷是必然的,所以不会觉得特别奇怪或者需要大惊小怪。很多时候,他们喊“冷”可能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抱怨,就像我们口渴了会喊“渴”一样,不一定代表真的难以忍受。

而南方人来东北,他们对“冷”的认知是一种“新鲜事物”,甚至是“挑战”。他们会提前做很多功课,准备好各种保暖装备,并且会带着一种“我要征服这严寒”的心态去体验。当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并且实际感受到的寒冷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象中的“恐怖”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我比我想象的更抗冻”的错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胜利,也是对未知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4. 活动量和身体产热:冬天虽然冷,但东北人普遍的户外活动并不会因此停歇太多。比如,去食堂吃饭、去图书馆学习,这些往返的路程都会让身体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产生热量。相比之下,一些南方来的同学,在不熟悉环境或者不太适应寒冷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减少户外活动,更多地待在室内,这样身体自然产热就少了,体感也更容易觉得冷。

而且,当东北人在户外活动时,他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在低温下保持运动能力,心肺功能等也能更好地适应寒冷。而南方同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在户外稍微活动一下就会觉得喘或者心跳加速,这都可能让他们觉得“不适应寒冷”。

所以,当东北的大学里,东北孩子抱怨“真冷啊”,而南方同学却觉得“还行”,这并不是简单的谁更抗冻的问题。是身体多年的潜移默化,是生活习惯的深深烙印,是心理上的预期与实际体验的落差,是面对寒冷的不同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来说,东北人喊冷,更多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表达;而南方人感觉自己抗冻,更多是一种惊喜的发现,是他们精心准备、安全抵达的结果。他们不是天生更抗冻,而是他们带着“武器”和“地图”,成功地打了一场“保卫战”,并且还觉得挺有成就感。而东北人呢?他们只是赤着膀子(夸张说法),在这片熟悉的地盘上走了一遭,然后习惯性地嘟囔了一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在成都长住多年的北方人,自认成都是第二故乡。第一次去南方之前,家里亲戚也都说南方冷,准备了好多衣服。

到南方的第一个冬天,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老家(某避暑胜地)的大爷大妈们,没有夏天干预室内温度的意识,于是各种大学宿舍不装空调,每次高温都会被热得六亲不认。

南方同志们,也有同样的思维方式,没有冬天人工干预室内温度的意识,或者说没有冬天花钱人工干预室内温度的意识,这种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思维的相似感,让我倍感亲切。

北方集中供暖,最小的小户型,八九十平也得两千五,羽绒服得几百块。

北方小城市房子还便宜,成都买个小户型的价格,去小城市买个大跃层,冬天供暖价格轻轻松松奔着六七千去了。

如果愿意掏出三千块钱专门资金,用来买电买热量,就南方那短暂的寒冷季节,完全可以把屋里烧成人间天堂。

而所谓“北方人不如南方人抗冻”,其实是因为北方人来到南方后,依然习惯性的“用力”采暖,由此带来的外在印象。

个人感觉这方面没啥地域区别,男女区别倒是挺明显,全国哪里的女生洗澡的温度,都能让我像杀猪一样烫掉一层毛。

当然了,大学生/北方大院出身这种,习惯了免费暖气全覆盖的生活,去南方是会被冻到,鬼哭狼嚎,然后被迫在淘宝上研究空调和电油汀的区别。

user avatar

东北人的抗冻,指的是——东北人可以忍受室内20°C、室外零下20°C的生存条件。

东北人的不抗冻,指的是——东北人无法忍受室内温度低于5°C的生存条件。

南方人的抗冻,指的是——南方人可以忍受室内比室外温度还低的生存条件。

南方人的不抗冻,指的是——南方人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低于零下20°C的生存条件。


获取更多有趣有料有干货的内容,关注公众号“Toly”,来呀大爷,点个关注呀,造作啊。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真的特别弱智。

1在东北觉得不冷,但是到了上海就觉得冷,是因为室内温度不同。东北的冬天室内温度是18-24度左右,但是上海能有10度就不错了。

2只比室外温度,整个南方也不可能找到比哈尔滨-大连这条线上更冷的地方,这不是嘴炮决定的,这是智商决定的。

3我在深圳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嚷嚷冷,并不是因为我比广东人不耐寒,而是我有办法可以不这么冷,比如加衣物开空调,但是我的很多广东朋友没有御寒的概念,就硬抗,但是不代表他们也不冷。

4南方的冬天相当于东北的秋天,在我们东北的语言里相当于“来暖气前的半个月”或者是“刚断暖气的那段时间里。”那其实也是东北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要靠在外面晒太阳取暖,屋内“阴冷”。

5都不用说东北,国庆之后的北京迅速降温到10度左右,给我广东的朋友冻坏了,他之前没有在北方生活过,一直相信什么魔法物理攻击的段子,后来他说北京可比广州冷多了,以后再也不逼逼这个段子了。

6在同等状态下比耐寒,南方人是永远不可能比东北人强的,那些什么穿着单衣就在哈尔滨过冬的肯定是不出门的,你穿着单衣单裤在街上走半小时以上我看看,我就不信你不冷,就听你们吹牛逼吧。

7任何冷热都是相对的,我在从广州去杭州感觉冻成狗,但是中途回一次哈尔滨再回杭州就觉得杭州天堂一样暖和死了。

user avatar

见过老虎的驴,比没见过老虎的驴。


哪个更怕老虎呢?

user avatar

科学家测试过,零下这种温度下,没有保暖措施,谁也别说谁抗冻。

这位同学,您是在东北的大学校园里看见南方人在冬天的时候穿裤衩背心拖鞋在外面逛了?所以认定南方人比东北人更抗冻?那比南方还南的人,岂不是去北极只穿内裤就行了?

补充一下:人体直肠体温到达三十五度时会产生疲劳感、倦怠感和睡意。体温降到三十三、三十四度,思考力逐渐减弱,意识模糊不清。到了三十至二十三度就失去知觉,直至死亡。低至二十五度以下时就无法救助了。

大家忘了法国人和德国人当初怎么在俄罗斯被冻成冰棍了吗?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409754292453376

上个视频,不是打广告,侵删。

我上这个视频不是想证明东北人比南方人抗冻,因为东北的生活经验,知道做好保暖措施,冷点也是没事的,但不是喜欢冷。

有些知友非说我杠,我一开始也没说过谁比谁抗冻,怎么你们就非要整出来谁比谁抗冻呢?

zhihu.com/question/3918

补充个链接,里面的高赞回答大家可以看下,没必要整什么南北之争。

大家总说南方是湿冷,穿啥都没用,我给在南方的知友推荐个宝物,记得穿的好回来点赞。懒的打码不是做广告,也别问我什么牌子的好,自己选吧。

user avatar

因为东北的冷,是会导致严重冻伤,甚至冻死人的。

所以东北人把“怕冷”这个行为,视为“懂得自我保护”,是值得学习,值得赞许的行为。


南方冷也就是难受,顶多感冒。

所以“不怕冷”显示身体强壮,一样也是值得赞许的行为。


但地域一换,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双方都觉得对方傻逼。

user avatar

当北方人来到南方

南方人:欢迎欢迎,我们这可比你们那暖和多了吧?听说你们那这几天降温,冷得不得了喽。

(潜台词:你们北方什么破地方,气候恶劣经济落后)

北方人:哎呀,不行不行,没想到你们南方这么冷,受不了受不了,我们家暖气烧到26度,不开窗都热得慌。

(潜台词:你们南方什么破地方,暖气都没有,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还不如北方舒服)

南方人:都以为北方人不怕冷,没想到还不如我们抗冻。

(潜台词:你们北方人就会吹牛逼,又是零下二三十度舔栏杆,又是上厕所带棒儿啥的)

北方人:是啊是啊,你们这潮气大,湿冷属于魔法攻击,老哥我根本扛不住啊。

(潜台词:整天说我们北方苦寒蛮荒,江南鱼米水乡,其实你们这破地方气候才烂,夏天热死人冬天冻死人)

南方人:是啊,湿冷湿冷,我们这5度比你们零下20度还冷吧?

(潜台词:哈,冻不死你个北方乡巴佬)

北方人:呦那可不是咋的,我们那家家都装的三层玻璃,零下30度都没事。

(潜台词:你们这些破房子,我们家比你们家不知道高级多少呢)

于是……

南方人上网发帖:为什么说北方人比南方人怕冷——他们太爱吹牛逼

北方人上网发帖:北方人去了趟南方差点被冻死——他们居住水平差


其实两个人从来就没聊到一个频道上去。

user avatar

我就简单说一件事:昨天夜里我王叔,本地著名外科主任因醉酒误入山区,不幸在山里迷路遇难 T-T。

王叔在报警后,警察定位了一个方圆5公里的山区,虽然发动了我们单位(他妻子在我们单位)、王叔单位及警察搜救队的全力搜救,但因地形崎岖大雪封路,大伙搜救了8个小时才找到。

可昨夜东北气温为:城区零下24℃,山里零下27℃。在搜救队在凌晨1点半发现王叔时,遗体已变成冰雕T-T。

王叔曾亲手为我做手术摘除头顶的脂肪瘤。但我却只能在殡仪馆为叔叔搭把手送他最后一程T-T。其中很曲折,只能说我这个当侄子的失败啊,若是能早点得到全部线索分析,肯可能还能救下来T-T。

所以,南方的朋友,别踏马拿所谓的笑话来挑战东北的严寒。你们那里5个小时人最多感冒,但我们这里可能5个小时就能要你小命

user avatar

南方人不是不怕冷,南方人只是第一次来东北没有经验而已。

用东北话来讲就是【没有B数】

要真遇到极端点的天气,穿军大衣穿貂的东北人可能会来一句“草,冻死我了”。

然后穿背心丝袜的南方人就真被冻死了。

user avatar

因为一部分南方人没有温度的概念

他们非要在-15℃的地方穿0℃该穿的衣服

我大学在保定嘛,宿舍六个人,俩河北的,一个河南的,另外三个分别是福建广西贵州。

福建的哥们九月开学来的时候,箱子一开,里面就一个小薄棉袄和一个薄秋裤,羽绒服棉裤啥的都没有,连鞋都是夏款带网眼的,棉被也没带。在12月之前,我和另一个保定舍友各种劝告,让他买点厚衣服买个冬款鞋,结果人家振振有词,说他家冬天魔法攻击他也只穿薄衣服,实在劝不动我俩就放弃了。

过了一个月,降温了。西北风四五级呼呼的刮,五天下了三场雪,温度从零上五度一下变成零下十五度。三个北方人早在12月就把棉袄翻出来套上了,另外两个南方人在劝说下也买了棉衣,福建哥们天天der嘚呵呵的,他引以为傲的小棉衣在零下十五度的北风里形同虚设,一打就透,于是在两天后成功住进医院。在医院里各种下单,一个月前七八百的羽绒服直接花了一千多,棉裤棉鞋大棉被也安排上了。只不过好像有点过了,这货把雪地靴也买了

从此再也没有了所谓魔法攻击的说法。甚至在寒假我带他去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玩的时候,我只是和他说了哈尔滨有零下三十度,他就带了四个棉袄和一整盒暖宝宝,就显得乖了许多。

自我感觉良好嘛,唯心主义总是假的

唯物主义大法好

user avatar

冻死了对南方人来说是形容词。

对东北人来说是死因。

user avatar

没受过枪伤的人看到枪的时候并不会畏惧,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个铁疙瘩。只有受过枪伤的人才知道这坨铁疙瘩意味着什么。对南方人来说,南方冬天的寒冷只意味着某种不适,而在东北人的脑中这是一种威胁,对生存的威胁。谁还没有个因为喝醉了酒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的叔叔阿姨呢?

人对没有经历过的威胁是缺乏认识的,这种事最好大哥不笑二哥。我小时候第一次夏天去福建玩,穿着短袖短裤在沙滩上玩了一整天。为什么要涂防晒?那玩意油乎乎的。晒晒太阳有什么不好?这也就比东北热一点点而已。南方人缩在阴影下,都是一群缺乏武德的垃圾。

然后一天下来,我全身的皮肤都变得红肿起来,火辣辣的疼,随后就开始不断地脱皮,一层接着一层地脱。晒伤是一件一点都不好笑的事情,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都被剧烈的皮肤疼痛所困扰,一直到一个完整的冬天治愈了我,我又恢复了一个典型东北人的白嫩。但从这往后,我再也不敢如此轻蔑地面对低纬的太阳,原因很简单,我不是个傻子。上战场不穿防弹衣除了说明你脑子有问题,说明不了别的任何问题,尤其说明不了你勇敢。

所以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只要你是个人,你就老老实实把棉裤穿上。治关节炎的钱能买一百条棉裤。

user avatar

正常,我们敬畏冬天。

零下三十二度,推着坏了的自行车,顶风上坡走一个小时,南方人民知道是什么体验么?

我知道,少年魔力奥经历过,而且没戴脖套。

脖套,很简单,平平无奇,戴起来还会显得臃肿。我当年图样,臭美,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出门吃饭时没带。等回来上晚自习,赶上变天和自行车胎瘪了。还好,穿的很厚。可就因为少了一件脖套,迎面的风不断从脖梗灌进来,零下三十二度的风,灌了一个小时。不开玩笑,我路上真的在担心能否活着回来,进教室整个人已经没有血色把同桌吓坏了,靠在暖气片上一动不动缓了两趟课才逐渐恢复知觉。

少穿一件脖套而已,小命差点扔了。

东北人多多少少都被“变天”教育过,幸而没碰到的也会被有经验的爹妈教育:“宁可捂着,也别冻着”。穿多了,热了可以脱;穿少了,又恰逢意外,耶稣也救不了你。

南方人对冬天心里有底,像上海,再冷零下五度到头了,他不怕。但东北人对冬天是畏惧的,有句话叫“死冷死冷”,零下二三十度再起个风,不认真对待真的会死。所以东北人的“怕冷”其实是一种基因提醒:冬天来了,哥们悠着点。

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吧。“不怕冷”的东北人历史上应该也有过,只是估计没能熬到春天。

user avatar

我有个师兄四川的,来到哈尔滨上学,冬天觉得天气不冷,经常穿单裤出去,后来工作后换肾了。

师兄是很好的人,很善良,而且资助了自己的妹妹上学,学费都是自己攒。

但是还是不能因为省钱,不怕冷等原因,在北方不穿棉裤,不穿羽绒服。

北方的冷,看起来人畜无害,是因为他湿度低,体感温度高,但是温度的绝对值在那摆着,热力学定律大家都学过,一块肉放到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半个小时左右完全冻硬,放到零上四五度的南方,不会结冰。人就是肉做的,你想想身体到底要付出多大代价才能在零下二三十度保持体温。

各位同学来北方一定要穿好装备,知道你们抗冻不怕冷,但是保护好自己才是正事。





















还有各种冬天穿个丝袜就出门的东北娘们,你们可长点心吧,别臭美了,身体第一。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人以内卷为乐,什么事都得分个高下当人上人,包括受罪。绝对不能享乐,不能舒适,一定要给自己找罪受。我比你能受罪,就说明我就比你强。

冷不冷?冷。能不能变得不冷?能。为什么不变?那就不能受罪了,不受罪就没有优越感了,就当不了人上人了。

我们东北人就不行,娇气。18度以下就是无法忍受的严寒,25度以上就是要死人的酷热。受罪这方面,怎么都比不了南方人,甘拜下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