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在冬眠的狗熊,可能会被东北虎拖出去吃掉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一些画面感的。冬眠的熊和东北虎,这两位都是名副其实的“硬茬”,它们之间真要碰上了,那场面可不简单。

咱们先说说这冬眠的熊。熊冬眠可不是那种睡个懒觉,呼呼大睡那么简单。它是个精密的生理过程,体温会显著下降,心跳和呼吸频率也变得非常缓慢,代谢率降到最低,几乎就是在“蛰伏”的状态。这时候的熊,浑身是劲儿的本能几乎是沉睡的,反应会非常迟钝。它们的洞穴通常选在隐蔽、温暖且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山洞、树根下或者被雪覆盖的沟壑里。这个洞穴对于熊来说,就像是它最私密的堡垒。

再看看东北虎,特别是到了冬天。东北虎是北方丛林里的顶级掠食者,体型庞大,力量惊人,而且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对任何可能获取的食物来源都会有极大的兴趣。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季,食物资源会变得稀缺,饥饿的东北虎会变得更加大胆和执着,它们会不断地巡游、搜寻一切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它们敏锐的嗅觉能闻到很远地方的猎物气息,而且在雪地里,它们追踪的本领也是一流的。

那么,东北虎有没有可能在冬天找到并且拖走一只冬眠的熊呢?理论上,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但实际发生的概率,我觉得是比较低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 发现的难度 。冬眠的熊会找很隐蔽的地方,并且很多时候会在洞穴口用泥土、落叶或者雪进行伪装。即使是嗅觉灵敏的东北虎,也很难在广阔的地域和厚厚的积雪中,精确地找到一个处于深度冬眠状态的熊的洞穴。如果熊的洞穴位置非常偏僻,或者正好在东北虎日常的活动范围之外,那么被发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其次, 熊的警觉性 。虽然熊在冬眠,但它们并非完全丧失感知能力。它们的听觉和嗅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的,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动静,比如有东西在挖掘洞穴口,或者闻到陌生的强烈气味,熊的潜意识里可能会产生一种模糊的警觉。虽然它不能立刻变得生龙活虎,但可能会在身体里积累一丝“抵抗”的本能,哪怕只是在洞穴里稍微挪动一下,或者发出微弱的声音,也可能让本来就对熊有些忌惮的东北虎产生犹豫。

第三, 冬眠熊的防御力 。即使是被拖出来,冬眠的熊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它们的体型依然巨大,而且皮毛非常厚实,即便是在冬眠状态下,它的爪子和牙齿依然是极其危险的武器。东北虎虽然强大,但如果不是极度饥饿或者非常有把握,也不太可能贸然攻击一个看起来庞大且可能带有攻击性的目标,尤其是当这个目标还被厚重的皮毛和脂肪保护着。贸然攻击一个它不完全了解状态的对手,风险太大了,一旦受伤,对东北虎自身的生存也会造成巨大威胁。

第四, 猎物的选择 。东北虎在冬天会捕食各种动物,比如鹿、野猪、狍子等等。这些猎物在冬天通常会更加集中地出现在一些有食物和水源的地方,而且相对于冬眠的熊来说,这些猎物在被发现后,其反抗能力和对东北虎的危险性都要小得多。作为生存效率优先的掠食者,东北虎更倾向于选择成功率更高、风险更小的猎物。除非东北虎真的饿到了极点,找不到其他任何可食用动物,否则它不太可能把目标瞄准一个冬眠的、体型巨大且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熊。

当然,我们也要排除一些极端情况。比如,如果一只熊的冬眠洞穴因为某种原因被破坏了,比如雪崩、山体滑坡,或者洞穴本身不够牢固,导致熊被暴露出来,而且恰好这时一只饥饿的东北虎经过,那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熊在冬眠前身体就非常虚弱,或者有疾病,也可能让它在冬眠期间更容易受到攻击。

但是,总的来说,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一只健康的、处于深度冬眠状态的熊,被一只饥饿的东北虎拖出去吃掉的可能性,是相对较低的。东北虎更像是在“巡逻”和“搜寻”,它更愿意去寻找那些更容易获得的、风险更小的猎物。熊的冬眠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策略,而东北虎的强大也体现在它对环境和猎物的精准判断上。它们之间的这场潜在“对话”,更多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而不是直接的捕食。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但在普遍情况下,冬眠的熊有自己的“保护壳”——洞穴和沉睡的生理状态,而东北虎也有自己的“选择策略”,更倾向于捕食那些更容易获得的猎物。两者之间,更像是两个在严酷环境中各自求生的生存专家,各自有自己的规则和节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猛兽吧一篇神贴,终结虎与熊之争——重新整理远东地区虎和棕熊、黑熊的冲突记录 翻译了俄罗斯阿穆尔虎工程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阿穆尔虎工程是1993年俄罗斯经济好转后在远东地区继苏联研究之后的一个对于西伯利亚虎的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引用了相当部分的苏联动物学名著《阿穆尔虎的生态学》中的内容。为了研究西伯利亚虎,从苏联开始,有多位动物学家在远东阿穆尔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呆了几十年。

这篇帖子主要翻译了原著中关于虎和棕熊互动的部分,可谓是中文网络资料中关于东北虎最硬核的资料之一,后来中文网络世界中关于西伯利亚虎和东北棕熊的文章,基本都是照抄这篇神贴。后来这篇帖子又增加了虎和黑熊互动的内容。在一些小领域,贴吧的水平依然是中文网络世界最强的。

这篇帖子里说的很清楚:虎会有意识的找寻冬眠的熊并攻击,而熊在冬眠时也会有意识的选择不易被老虎发现的栖息地冬眠

以下是原文:

1992-2013年没有发现黑熊在冬眠穴内被虎捕杀。然而,1998年12月5日,一只雄虎(M20)在一颗桦树旁杀死了一只成年公黑熊。黑熊遭到袭击时正值冬眠,只是暂时离开巢穴,身子还很虚弱。黑熊试图爬上一颗白杨树逃走,老虎跳上树将他拖了下来。老虎将熊尸拖离了原地40米,吃了五天。尤达科夫和尼古拉耶夫的名著《阿穆尔虎的生态学》(1987)记载了一起老虎捕杀在地穴中冬眠的黑熊,该地穴位于一颗翻倒了的树的根部末端形成的屋顶状结构,凶手是一只名叫"皇帝"的年轻定居雄虎(垫宽10.5厘米),遇害的是一只母黑熊和她的一只幼仔。卡普拉诺夫(1948)于1940年2月15日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观察,他根据雪地踪迹描述了一次雌虎对冬眠熊的狩猎:雌虎悄悄靠近一棵离山脊50米远的红松,树下面是一个洞穴。洞穴很小、不深,在地面上只有一个朝北的开口。雌虎在洞口的对面挖了一个坑。然后从两侧反复骚扰母熊。当母熊退到一侧洞口时,雌虎立即用爪子抓住了熊的一只前爪,将她拖到外面,很快并且毫无困难地咬入了母熊头后部的颈椎,将她杀死。这只母熊重约80-100千克,前足掌垫的皮肤被撕下,脚趾被撕开。虎爪的划痕留在洞口处松树树干的几个地方,这些划痕深深地刺入了树皮和树干。这颗红松周围还有一小块有血迹的践踏区。两只体重约30公斤的小熊也被雌虎咬穿头骨杀死,洞穴的四壁和顶面溅满了血迹。戈罗霍夫(1973)报道,一只黑熊在入口较矮的树洞里冬眠期间,被老虎进去捕杀了。2002年5月,一只老虎发现了一个黑熊巢穴,里面有刚出生的黑熊幼仔。巢穴位于一块大石头下的石缝里,入口35厘米高,41厘米宽。老虎由于体型太大进不去,躺在洞口守了至少24个小时才离开。黑熊主要在树洞中冬眠,只要入口不位于根部,老虎就进不去。但在锡霍特阿林保护区,由于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的破坏,适合黑熊冬眠的树种少了许多,有22%的黑熊被迫在地穴中冬眠。这种洞穴面对老虎起不到保护作用。黑熊在地面上越冬可能对其种群的繁殖力有不利影响,这增加了它们被老虎捕杀的几率,而老虎捕杀的还主要是带仔母熊。

在锡霍特阿林,棕熊主要选择地穴作为冬眠巢,老虎可以进入。但棕熊通常把巢选在陡峭的山坡,平均海拔775米,这些地方积雪比较深,冬季很少有老虎出没。把冬眠巢穴建在积雪深的地方是一种行为学上的保护性机制,棕熊的两大敌害——老虎和人类都难以到达这样的地方。与小型冬眠兽类不同的是,熊冬眠时能维持较高的体温,当受到外界刺激,它们很容易惊醒并作出反应。因此,体型巨大的棕熊即使在冬眠期也不是好惹的,老虎发现冬眠棕熊并不总是敢去袭击。研究人员在波格兰尼基地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一只雌虎发现洞里睡着一只大公棕熊后,立即撤退了,没有做狩猎的尝试。《阿穆尔虎的生态学》记载了另一个事件,一只公棕熊在一颗倒下的破碎灌木附近挖了一个小坑冬眠,看上去非常显眼,一只公虎偶然路过看到熊,在距熊超过25米的地方突然转身,沿着他来时的足迹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前苏联著名老虎专家布罗姆利(1965)报道,1952-1959年,在锡霍特阿林中部,老虎在山坡上袭击在巢穴中冬眠的熊多达15次,主要发生在早春和晚秋。其中大部分是棕熊,因为棕熊的洞比黑熊好找。老虎并不是每次都能杀死棕熊,那些最大的棕熊能从老虎的爪下逃生,通常不再入穴冬眠,成为流浪熊。然而,1993年"阿穆尔虎"工程开始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虎捕杀冬眠棕熊的事件。也许对老虎来说,到山高雪深的地方掏棕熊窝也是个无奈选择,上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众多生态学家口中的"饥荒年代"。

(小兔注:参照苏联史,饥荒年代应该指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他驱使大量劳动人口迁徙到中亚、远东和西伯利亚,开荒垦地,并强行推广种植玉米。很可能是阿穆尔地区新来的人口垦荒造成老虎和熊的生存面积大幅度减少,生存竞争激化)

请大家来贴吧膜拜大神吧:

(国内拍到的老虎吃黑熊是在10月,黑熊还没冬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